茶树菇的地理分布
茶树菇的地理分布
柱状田头菇(A. aegerita)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产地为福建古田县,江西广昌县等(多为干菇),其中广昌县,2010年全县培植茶树菇筒约1.8亿筒,生产干菇约930万斤,年总产值2.4亿元。昆明、成都、北京等地(鲜菇)。另外,湖南、湖北、浙江等省的山地和丘陵以及云贵高原和黔桂山地也是重要产区[1] 。
茶树菇在自然条件下,生长于小乔木类油茶林腐朽的树根部及其周围,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及中秋前后。砍伐老林后的再生林中较多发生。由于油茶树木质坚硬,腐朽速度慢,因此茶树菌丝体的生长周期特长。
据调查,野生茶树菇的发生往往受上一年降水量的影响。即上一年的降水量多,第二年3月份前又是适量的降水,那么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就会有大量的茶树菇发生。如果第一年降水较少,第二年3月份也比较干旱,那么即使第二年四五月份降水较充沛,茶树菇的发生也较少。正是由于发菌时间长,有利于菌丝聚集能量和蓄积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充足营养物质,才形成了营养丰富、清脆爽口、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外形美观、香气独特的菇中珍品――茶树菇。
油茶分布于酸性红壤和黄壤的中南亚热带常绿叶林带,油茶分布的范围,包括江西、福建的武夷山区,湘、鄂、浙等省的山地和丘陵,云贵高原及黔桂山地。这些地方年平均气温为10-20℃,但大部分在18℃以上;1月份的平均气温在4℃以上,南部可达10℃。一般冬季均无严寒,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在1500毫米以上。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四季云雾缭绕,有利于油茶树枯干的腐朽,极宜于茶树菇菌丝的生长发育和优质菇的形成。正是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才造就了茶树菇这上难得的山中珍品。
青蒿的地理分布
中国分布
青蒿主产重庆酉阳、吉林、辽宁、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等省区。朝鲜、日本、越南(北部)、缅甸、印度(北部)及尼泊尔等也有。
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地区。[1]
生产基地
基地位于重庆市的酉阳县,地处武陵山区,享有“青蒿之都”美誉的酉阳,酉阳青蒿遍及各地,量大质优,有效成分青蒿素平均含量可达8‰以上,部分优选品种青蒿素含量甚至达到16‰,居世界最高。由于非洲、美洲、东南亚等国长期疟疾盛行,以前国际通用的治疗疟疾的药剂奎宁在人体产生了抗药性,于是青蒿素及其制剂成为国际上公认治疗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被非洲、美洲人称为“神药”
酉阳青蒿目前国内最早、世界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青蒿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保护区域青蒿种植已实现规模化,仅酉阳青蒿种植实现青蒿种植10万亩、产量可达1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5亿元。
“酉阳青蒿”成功入围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保护清单”备选名单,为“酉阳青蒿”贴上了国际标牌,为酉阳药业产业规模化、工业化、科学化发展增添无穷的动力。
白豆的地理分布
眉豆起源于亚洲西南部和地中海东部地区。适于冷凉气候,多种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热带地区常在最寒冷的季节或在高海拔地区栽培。世界约有40个国家栽培小扁豆,亚洲生产最多。收获总面积约为2862kha,总产量约为2264kt。中国主产于广西、山西、陕西、甘肃、河北、河南、湖北、云南,四川等省。[3]
黄豆的地理分布
根据中国大豆气候区划,除了热量不足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和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外;一般均有大豆种植。中国大豆的集中产区在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江汉平原。根据大豆品种特性和耕作制度的不同,中国大豆生产分为五个主要产区:
一、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
二、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
三、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
四、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
五、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
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
黄豆的地理分布
根据中国大豆气候区划,除了热量不足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和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外;一般均有大豆种植。中国大豆的集中产区在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江汉平原。根据大豆品种特性和耕作制度的不同,中国大豆生产分为五个主要产区:
一、内蒙,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
二、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
三、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
四、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
五、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
其中,东北春播大豆和黄淮海夏播大豆是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
松仁的地理分布
又名罗松子、海松子、新罗松子、红松果、松子、松元松子为松科植物红松、白皮松、华山松等多种松的种子。红松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华山松为我国特产品种,北自山西沁源,南到云贵高原,东起河南,西到甘肃、四川和湖南等者。红松仁和马尾松仁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桑柏皮地理分布
主产于河南省、安徽省、四川省、湖南省、河北省、广东省。以河南省、安徽省产量大,并以亳桑皮质量佳。河南商丘,安徽阜阳、亳州等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产区也在逐渐转移。
商品主要来源于河南,浙江的临安、桐乡、建德,江苏泰兴等地。此外,四川、湖南、河北、广东、湖北、广西等省区亦产主为栽培。
亳桑皮:产于安徽亳州一带者。
严桑皮:产于浙江者。
北桑皮:产于江苏者。桑白皮:各地所产桑白皮的统称。
枣的地理分布
青枣著名品种有金丝小枣,果实小,含糖量多,主要产地在山东省的乐陵市、庆云县、河北省的沧州市,湖南溆浦、耒阳。 金丝大枣。河北省赞皇县,山场广阔,林果资源丰富。赞皇大枣在全国360多个大枣品种中是唯一的自然三倍体品种,具有个大、皮薄、肉厚、拉丝长等特点,是我国著名的七特产品和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获昆明世博会金奖,北京农博会名牌产品称号,国内外享有盛名。
北京密云等地。另外有晋枣,又名“吊枣”,主产陕西彬县,果实大,重达30~40克,长圆形,皮薄、肉厚,核小,味甜,九月下旬成熟。江苏泗洪的泗洪大枣,经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林厅及中国枣研究所专家的论证,在全国目前已知的700余个枣品种中,以泗洪大枣果型最大。该品种对枣疯病表现免疫,对缩果病、炭疽病的抗性优于其它品种。
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栗、杏、枣)之一,历史悠久。大枣最突出的特点是维生素含量高。在国外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连续吃大枣的病人,健康恢复比单纯吃维生素药剂快3倍以上。因此,大枣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
我国栽培枣树范围极广,北边达到辽宁的锦州、北镇一带,以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安徽、浙江产量最多。
山菜的地理分布
山苜楂 山珍野蔬——山苜楂 山苜楂 它的生存环境与条件要求极高,只生长在高山上,拥天地之灵气,吸山川之精华,沐娇阳之恩宠,得雨露之滋润,称得上“深宫之闺秀”。
山苜楂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除叶绿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含量极高外,维生素C及钙、锌、铁等微量元素含量亦高,对软化血管、调节内分泌、助消化、控制体重、延年益寿等,都有较好的效用。
山苜楂具有山野菜的特殊滋味和气味,食后有清新的感觉。
山苜查可加调料做成炒菜、凉拌菜,更适宜于做包子、饺子、馄饨等馅心,食用方法多样,色泽翠绿,滋味鲜美,口感极好,也是当地人们喜欢的美味佳肴。
桃子的地理分布
主要经济栽培地区在中国华北、华东各省,较为集中的地区有北京海淀区、平谷县,天津蓟县,山东蒙阴、肥城、益都、青岛,河南商水、开封,河北抚宁、遵化、深县、临漳,陕西宝鸡、西安,甘肃天水,四川成都,辽宁大连,浙江奉化,上海南汇,江苏无锡、徐州。
原产中国,各省区广泛栽培。世界各地均有栽植。
桃较重要的变种有:油桃 、蟠桃、寿星桃、碧桃。其中油桃和蟠桃都作果树栽培,寿星桃和碧桃主要供观赏,寿星桃还可作桃的矮化砧。树高4-5米。一年生枝条红褐色。叶多呈披针形,叶缘有锯齿,叶柄基部常生蜜腺。花型有蔷薇型和铃型两种。核果除蟠桃外,多为圆形或长圆形,果面除油桃外,均布有茸毛。果肉白、黄色或夹红晕,少数呈红色;肉质柔软、脆硬或密韧;核表面具不同沟点纹路,均为种和品种群的重要分类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