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肌炎诊断鉴别
风湿性心肌炎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中毒性心肌炎
有严重感染或药物中毒史,常并发于重症肺炎,伤寒,败血症,白喉,猩红热等疾病,常随原发病感染症状好转 而逐淅恢复,使用吐根碱,锑剂等可引起心肌炎,随药物的减量或停用而逐渐好转或恢复。
2、风湿性心脏炎
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风湿活动的症候如高热,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炎,环形红斑及皮下小结等,有瓣膜病变时出现二尖瓣区收缩期和/或舒张期杂音,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粘蛋白增高及抗溶血性链球菌“O”,链球菌激酶效价增高与咽拭子培养阳性等链球菌感染的证据。
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
(1)诊断:患者有慢支、肺气肿其他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或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并结合心电图、x线表现,可参考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或其他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常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等,有典型的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左心衰竭发作的病史,心脏增大以左心增大为主,体检、x线及心电图检查呈左心室肥大为主的征象。②风湿性心瓣膜病。其三尖瓣疾病应与肺心病的相对三尖瓣关闭不全鉴别。前者多见于青少年,往往有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肌炎的病史,其他瓣膜如二尖瓣、主动脉瓣常有病变。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特殊表现。③原发性心肌病。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常为全心增大,无慢性呼吸道感染病史,无肺动脉高压体征及x线表现等。
骨膜炎诊断鉴别
骨膜炎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骨X光片和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1.蜂窝组织炎
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局部炎症较广泛,压痛范围也较大。
2.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肿胀、压痛在关节间隙而不在骨端,关节动度几乎完全消失,有疑问时,关节腔穿刺抽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3.风湿性关节炎
一般病情较轻,发热较低,局部症状亦较轻,病变部位在关节,且常有多个关节受累。
风湿热需与哪些疾病鉴别
(1)与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①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于3岁以下起病,常侵犯指、趾小关节,关节炎无游走性特点。反复发作后遗留关节畸形,X线骨关节摄片可见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和邻近骨骼骨质疏松。②急性化脓性关节炎:为全身脓毒血症的局部表现,中毒症状重,好累及大关节,血培养阳性,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急性白血病:除骨关节疼痛外,还有贫血、出血倾向,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片可见幼稚白细胞,骨髓检查可与鉴别。
(3)非特异性肢痛:又名“生长痛”,多发生于下肢,夜间或入睡尤甚,喜按摩,局部无红肿。
(4)与风湿性心脏炎的鉴别诊断:①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易与风湿性心脏病伴风湿活动相混淆,贫血、脾大、皮肤淤斑或其他栓塞症状有助诊断,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超声心动图可看到心瓣膜或心内膜有赘生物。②病毒性心肌炎:杂音不明显,较少发生心内膜炎,较多出现过早搏动等心率失常,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病毒感染证据。
心衰的鉴别诊断
1、年龄 心力衰竭的发生年龄与病因有密切关系。新生儿或婴幼儿期以先天性血管畸形多见。心内膜弹力纤维增多症、病毒性心肌 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窒息、重症新生儿溶血症等亦可在新生儿期出现心力衰竭。重症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感染中毒性心肌炎。补液或输血过多过快,亦常为婴幼儿期心衰的原因。5-15岁儿童的心衰多为风湿热伴风湿性。乙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克山病、急性肾小球肾炎,少数则由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引起。青壮年则以风湿性心瓣病引起。动力衰竭力最常见,年龄越轻合并心肌炎或风湿活动的机会愈多。40岁以上患者大多由局血压、冠心病或肺源性心脏病引起。
2、性别 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和结缔组织疾病并发。乙脏病而引起动力衰竭者女性较多见。冠心病、梅毒性心脏病、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的心力衰竭则男性多见。
3、地区 海拔3000 m以上高原地区的心力衰竭应首先警惕高山病。克山病常发生于我国某些地区(东北三省、内蒙、陕甘、川滇等省区)的农村中。
4、病史 常为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患病前有链球菌感染史可提示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性心肌炎。以往或近期有关节酸痛、关节炎病史提示风湿性心肌炎或心瓣病。长期慢性咳嗽、伴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多为肺心病的可能。有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B1缺乏或嗜酒者应怀疑脚气性心脏病或心肌病。出现于妊娠期的心力衰竭应首先考虑风湿性心瓣病,其次是贫血性、先天性、妊娠毒血症性及产后心脏病。
5、体征 发绀在一般心力衰竭多不明显。如呈现明显中枢性发绀和林状指(趾),在小儿应考虑先天性发绀类心脏病,如大血管错位、右室双出口与永存动脉干等,其发绀在心力衰以前早已存在。
6、X线检查 根据心脏增大的形态可分为主动脉瓣型和二尖瓣型心脏,亦有助于心包积液与心肌病的鉴别。根据肺血管和肺野改变以判断有无肺充血,并可区别为主动性充血抑或被动性淤血。主动性充血是左至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佐证,而被动性淤血仅反映心力衰竭的改变。
7、心电图检查 可查出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异位。已律、传导阻滞、房室肥大与劳损等,为心力衰竭的病理或病因提供客观依据。
8、超声心动图与超声多普勒 对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包括二叶式主动脉瓣月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包积液、心房部液瘤、房室瓣或半月瓣的赘生物以及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特异性改变。为心脏病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超声多普勒可选择性观察心腔或大血管中某一部位的紊乱血流,而藉此诊断瓣膜的病损性质与程度,以及先天性畸形的部位。
心肌炎血液化验哪些指标
孟庆智主任表示,心肌炎血液化验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原学检测及ESR、Hs-CRP、心肌酶、心肌坏死标记物等心肌损伤及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在诊断时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判断,凡不具血液指标异常的,但临床怀疑为心肌炎,可作为“疑似心肌炎”进行长期随诊,如有系统的动态变化,亦可考虑为心肌炎,或在随诊过程中除外,不能仅仅依赖于血液或有限的实验室检查。
在考虑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时,应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及影响心肌的其他疾患如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以及克山病(克山病地区)等。如有条件必需进行上述任何一项病原学检查。
目前,在心肌炎的各种类型中,以病毒性心肌炎比较常见。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作为患者的家属,应积极配合专业治疗,并注意生活上的护理,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预防感冒,以促进早日康复。
根据以上介绍可知,心肌炎血液化验的相关指标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病原学检测以及ESR、Hs-CRP、心肌酶、心肌坏死标记物等心肌损伤及非特异性炎症指标,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风湿性关节炎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
1、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多发性对称性指掌等小关节炎和脊柱炎。
2、脓毒血症引起的迁徙性关节炎,常有原法感染的征候,血液及骨髓培养呈阳性,且关节内渗出液有化脓趋势,并可找到病原菌。
3、结核性关节炎,多为单个关节受累,好发于经常活动手摩擦或负重的关节。
4、结核感染过敏性关节炎。
5、淋巴瘤和肉芽肿。
6、莱姆关节炎,此病是由蜱传播的一种流行病。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
1.受累关节晨僵、疼痛、压痛、肿胀及活动受限,初呈游走性,以后固定。由单个至多个关节受累。且呈对称性。手足小关节先受累,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受累多见。最多见的畸形有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大、爪形手、手指“天鹅颈”畸形、尺侧偏斜、掌指关节半脱位及腕关节固定等。
2.关节周围可发生腱鞘炎、滑囊炎、肌萎缩等。
3.皮下结节,多见于关节突起部及经常受压处,质韧如橡皮,无明显压痛,存在时间较长。
4.血管炎。
5.慢性纤维性肺炎。
6.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7.结节性肺病。
8.类风湿性尘肺。
9.胸膜炎。
10.心脏类风湿性肉芽肿。
11.局源性心肌炎。
12.冠状动脉炎。
13.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纤维化。
14.类风湿性心包炎。
15.其他:肌炎、周围神经炎、巩膜炎等。
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晨僵至少一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
3.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胀(≥6周)。
5.手部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
6.皮下有类风湿结节。
7.类风湿因数阳性(滴定度>1:32)。具备4项以上者,可诊断为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1.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
2.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
3.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4.晚期患者可行关节畸形矫形外科手术。
用药原则
1.早期轻型病例以口服阿司匹林、消炎痛等为主。
2.中期及晚期病例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或氯奎、雷公藤多甙片等。
3.重症患者或有严重并发症,严重关节外病变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和“C”项药物,但用量应少、时间宜短。
以上介绍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我们不难看出方法还是挺多的,所以说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并不用很着急,这里的着急不是指一拖再拖,而是说选择合适有用的方法进行治疗,不能光是心里上感到着急,另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生活中还有很多要注意的问题,如果不知道的话可以进行上网查阅。
风湿性关节炎诊断鉴别
诊断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前1-4周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急性游走性大关节炎,常伴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如心肌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价明显升高,咽拭培养阳性和血白细胞增多等。
风湿性关节炎检查诊断
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前1-4周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急性游走性大关节炎,常伴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如心肌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 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价明显升高,咽拭培养阳性和血白细胞增多等,抗链(抗链球菌溶血素)是人体被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血清中出现的一种抗体,将近85%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都有抗链增高的情况,通常在1:800以上,当然,风湿性关节炎恢复后这种抗体可逐渐下降,风湿性关节除了抗链增高外, 实验室检查还可发现如下异常: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多在l0×109/升(即10000/立方毫米)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也明显上升,高达80一90%,有的出现核左移现象。
2、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和C—反应蛋白通常是各种炎症的指标,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沉可达90毫米/小时以上;C—反应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过后(约1—2月)渐渐恢复正常。
3、关节液检查,常为渗出液,轻者白细胞计数可接近正常,重者可达80×l09/升(80000/立方毫米)以上,多数为中性粒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4、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均为阴性。
风湿性关节炎特点
1、疼痛持续时间短,一般为12—72小时,最长也不过3周,而且多以大关节为主,如膝,肘,肩等关节。
2、游走性疼痛,即一个关节的疼痛好转后或还未明显好转,另一关节又受到侵袭,发生疼痛。
3、关节疼痛时伴有发红,肿胀,关节周围有压痛,拒按。
4、对称性疼痛,病变可同时侵及双侧肢体的相同关节,例如双膝,双肘关节可同时发生疼痛。
5、疼痛的同时,皮肤可伴有环形红斑或皮下结节。
6、疼痛可在多个关节同时发生。
7、疼痛消退后,不遗留关节强直或畸形,关节功能可恢复。
风湿性关节炎属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起病,典型表现是轻度或中度发热游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常见由一个关节转移至另一个关节,病变局部呈现红,肿灼热,剧痛,部分病人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不典型的病人仅有关节疼痛而无其他炎症表现,急性炎症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若风湿活动影响心脏,则可发生心肌炎甚至遗留心脏瓣膜病变。
鉴别诊断
1、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多发性对称性指掌等小关节炎和脊柱炎。
2、脓毒血症引起的迁徙性关节炎,常有原法感染的征候,血液及骨髓培养呈阳性,且关节内渗出液有化脓趋势,并可找到病原菌。
3、结核性关节炎,多为单个关节受累,好发于经常活动手摩擦或负重的关节。
4、结核感染过敏性关节炎。
5、淋巴瘤和肉芽肿。
6、莱姆关节炎,此病是由蜱传播的一种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