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姐姐家的孩子2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
我姐姐家的孩子2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
呵呵,小孩子说话,有时会需要长点的时间,有时需要的时间短点!
教育孩子要避免的7个禁语
禁语1 “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禁语2 “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说话分析: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禁语3 “哪个乖就爱哪个。”
说话分析: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远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
禁语4 “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说话分析: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禁语5 “她是我们家佣人,我们有权骂她。”
说话分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骂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禁语6 “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娇?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说话分析: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孩子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深远影响: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禁语7 “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我叫老师罚他!”
说话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给人欺负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护他,为他出头。
不过,父母要知道,孩子说出自己的情况,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应该以关怀的态度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找老师代为出头。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如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记住: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
深远影响:因为小朋友间的争执时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找父母出头,有谁还敢和他玩呢?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更孤立。
婴儿心理特点
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对世界的认识,也开始了和别人的交往,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半岁以后,身体活动的范围扩大,爽收可以模仿多种动作,出现语言的萌芽,可以发出许多重复的连续音节。到9-10个月后,因而已能听懂一些词,并且按承认的话去做一些动作。只是直到1岁,孩子能说的词还是极少的。
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时期。婴儿在这是学会走路,开始说话,表现出表象思维和想象等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出现独立性,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如1岁以前是语言发生后的准备阶段。1-1.5岁的孩子初一理解语言阶段。他能听懂许多话,但是说出的不多,有的孩子甚至完全不说话。1.5岁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阶段,一下子就说得很好。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里咕噜地说话,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到了3岁,能够初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与此同时,婴儿的表象也发展起来。特别是1.5-2岁,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婴儿能够在大脑中出现关于该事物的表象。表象的发生是婴儿的认识后动出现重大的变化。记忆已不仅停留在再认那些重新出现的事物,还可以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表象的发生使婴儿有可能产生想象。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这是出现了游戏萌芽。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形式——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这是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比如,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主动叫“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在生活中,2岁以后孩子开始会讲道理,对一些事情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这时候的思维还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只是在活动中进行。至此,婴儿的认识过程——从感觉到思维都已形成。
此外,在孩子2-3岁,会出现独立性的表现。独立性出现时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这是孩子知道“我”和他人有区别,在语言上逐渐分清“你”、“我”,在行动上要“自己来”。独立性的出现是婴儿心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最初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婴儿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才能够有暨大的主观能动性。婴儿出生时固然已不同于动物,但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真正开始形成人类的全部心理机能。
幼儿园老师要相互搭配
家长说法
“挺姐型”
孩子有欣赏美的眼光
Bryant(孩子2岁半,就读美国某托儿所):孩子还小,才两岁半,但是喜欢年轻漂亮的老师,我也觉得孩子有欣赏美丽的眼光,每个小朋友都喜欢漂亮的,不是吗?
如有代沟可能难接受
丽珍(孩子就读市二幼):我的孩子比较喜欢姐姐型老师,因为她们喜欢跟孩子打成一片,做事情都喜欢跟小朋友商量,特别民主。而他对年长一些的老师就不大喜欢了,说阿姨很严肃地跟他们讲话,心里有点害怕。而我个人觉得是年长的老师跟孩子有代沟,可能不太容易被幼儿接受。
“挺姨派”
年长的老师有经验
陈禺琨妈妈(孩子4岁,就读广州艺星幼儿园中一班):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我们喜欢的老师都是倾向于年长的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尤其是做了母亲的老师,家长更加放心,因为她们有生活体验,知道如何照顾好孩子。
“中立派”
老师的态度很重要
丹品(孩子就读金碧第二幼儿园):我觉得幼儿园老师的形象和态度比较重要,孩子喜欢的老师,其外表很友善,和蔼可亲,而且照顾孩子比较细心,声音很好听,不给孩子脸色看。
喜欢“喜欢我的老师”
赵小姐(女儿4岁,就读天河区天燕幼儿园):从女儿口中得知,孩子特别喜欢的幼儿老师是这样的,比如喜欢亲亲孩子,抱抱孩子,面带微笑地真心爱他们。记得有一次,我问女儿:你喜欢哪位老师,她说是“包子”老师,我又继续问她为啥喜欢她,女儿的回答是:因为她喜欢我。看来再小的孩子也有辨别爱的能力。
专家说法
相互搭配,优势互补
曾红台(广州市越秀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幼教专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朋友也不例外。小朋友的审美视角是动态的、比较积极的,而且对鲜艳的色彩比较敏感,思维是具体的,有朝气和活力的东西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所以那些长相好打扮漂亮的年轻老师更加吸引孩子的眼球。但是,年长的老师也不会逊色,如果一个老师很温柔、友善、和蔼、性格好、很爱孩子,而且经验丰富,无论年龄大小,同样博得孩子们的好感。所以建议,一个班,有年轻的老师有年长的老师相互搭配,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比如一些要跳要唱的上课内容可以让年轻的老师负责,而年长的老师对孩子生活护理完全能够胜任,或者在管理上和培养新人也是年长老师的优势所在,所以老师要理性对待孩子们的看法。
如何更好地利用早教班
早教班里保姆替代父母
今年还不到两岁的永健已经在广州一所著名早教班上了一年多的课了。永健的爸爸妈妈经常出差,所以来陪他上课和照顾他生活的工作由保姆房姐负责。自从第一次来早教班,早教专家就提醒陪同的家长们“一定要经常鼓励孩子,对孩子说‘你真聪明’!‘你真棒’!”房姐也记住了。永健一爬上了游戏玩具,房姐就照着专家的话夸起永健来。但房姐只机械地知道要说,却不知道怎么说,语气又冷又直,像个机器一样复述,永健根本没听见。
家长看点:
早教班,家长也要学吗?
关于如何更好地让孩子在早教班中获益,家长们的看法不一。
困惑:早教不是给孩子报的吗?
上早教班,父母也要学?在广州做生意的陈磊觉得“早教,大人也要学”的说法有点不对劲。听说早教很有必要,陈磊最近也把两周岁的女儿送去了学习,可在陈磊看来,“早教班和幼儿园应该没有本质区别,家长已经给孩子花钱了,教育的任务就都是老师的,家长本来工作就忙,怎么还要学?那还要早教老师干什么?”
认同:家长是要多学习
和陈磊不同的是,同为母亲的素素就认同“早教班是教育家长的”这一看法。“自从在妞妞6个月报了早教班开始,每节课我都尽量亲自陪女儿上。开始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互动操、抚触等等,后来程度逐渐加深,老师会进行一些英语语言环境的创设以及对孩子的各种能力培养的教育。老实说早教不是在课堂上就够了的,回家和平时也要用那些方法去做。如果我没有亲自去,就不知道怎么做啦,所以一定要学习的。”
顺其自然:和孩子一起玩得开心
今年67岁的黄阿姨负责每次陪小外孙上早教课。问起“早教课家长要不要学习”的问题,黄阿姨说“自己没这么认真地想过。”“女儿女婿工作都很忙,平时都是我负责照顾外孙的。总待在家里也没意思,跟外孙一起在早教班上课挺好玩的,虽然老师讲的英语我一个字也听不懂,一些深奥的早教理论也没十分理解,反正就跟孩子们混着呗,挺开心!”
早教就是教大人的
“那么小的孩子,在早教班能学到多少啊?我看,早教班就是教大人的。”小芸说:“小孩子就知道玩,哪里能真正在早教班里学到多少东西啊?我给儿子报班,为的是让他能从小有一个外界的社交环境,免得以后见了人太认生,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不过和儿子一起学了一年,我发现这早教班还是让我们做家长的了解了很多育儿知识的。早教班经常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育儿讲座,请来的都是知名的专家,我从中获益匪浅。”
实施了胎教的婴儿
1.对音乐敏感,有音乐天赋。一听见胎教音乐,则表现出非常高兴,并随韵律和节奏扭动身体;
2.心理行为健康,情绪稳定,总是笑盈盈的,乐呵呵的,非常活泼可爱,夜里能睡大觉,很少哭闹,父母反映孩子好带,和整天笑呵呵的孩子在一起,有无限乐趣。
3.语言发展快,说话早,有的孩子2~3个月就能发a,u,ba,ma的音,有的半岁会发“爸、妈、爷、奶、姨”,一岁会说2~4字句;
4.大运动能力发展优秀,这些孩子抬头、翻身、坐、爬、站、走早,动作敏捷,协调;
5.手的精细运动能力发展良好,手抓握、拿、取、拍、打、摇、对击、捏、扣、穿、套、绘画等能力强;
6.学习兴趣高涨,喜欢听儿歌、故事,喜欢看书、看字,不少孩子还不会说话,就拿书要妈妈讲,学习汉字的能力惊人,智能得到超常发展。
总之,孩子天生都是聪明的,个个都是学习的“天才”,只要放手并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即丰富的环境信息,在生活中开展全方位的感觉教育,每个孩子都可以达到超常发展,而且健康、聪明、快乐。
如何提高宝宝的智力
概 述姐姐家的孩子今年刚好1岁了,小家伙刚学会走路,很可爱很活泼。最近一段时间,说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注重发展孩子的智力,要给孩子玩一些小游戏来帮助提高孩子的智力。邻居也教了我姐姐几个小游戏,我们有空的时候就陪孩子玩玩,不管能不能有利于智力的发展,至少可以促进感情的交流啊。
步骤/方法:1宝宝在1岁之后最先学会认识红色,所以要先将红色的玩具让孩子温习,熟认红色,再取黄色(或黑色),然后多搜集一些黄色的物品再让宝宝取出黄色的积木和红色的积木,看看她能否正确的挑出正确的颜色。学会之后,要连续练习5至6天,直到巩固为止。家长切记不要一次同时教几种颜色,否则容易混淆。
2画圆圈。给宝宝准备一张大纸放在桌上,让宝宝右手握蜡笔,左手扶纸,在纸上涂鸦。父母示范在纸上画圈,握住宝宝的手在纸上做环行运动,宝宝就开始画出螺旋形的曲线。经过多次练习,最后会画得越来越圆的。
3从宝宝已经熟认的物品和图片开始,找出2至3种完全一样的玩具,一样的积木,如两个一样的瓶子,一样的杯子乱放在桌上。妈妈取出其中两个一样的东西摆在一起,说:“这两个一样。”让宝宝找出第二对和第三对。宝宝找不出妈妈可适当帮助。 再找出以前学习认物的图片,先选择3对乱放在桌上,请宝宝学习配对。以后一面学习新的物品和图片,使宝宝能从10至20张当中将图片完全配成对子。
融入大家庭的和谐环境中
从冬冬很小开始,我就充分利用了自己父母的家里兄弟姐妹多、第三代孩子多的家族优势,经常把他带到我的父母家、姐姐家,让他融入大家庭的和谐环境中,与他的兄弟姐妹们共同成长。这一做法在孩子的性格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冬冬这一代大都是独生子女,每家一个孩子,使得他们从小缺少兄弟姐妹在一起的乐趣,养成封闭而自我的性格。冬冬很小的时候也有一些独生子女身上常见的毛病,缺少我们这一代人具备的某些优点。怎样才能让他像我们儿时那样享受到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欢乐,感受到和谐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学会与同龄人和睦相处呢?我想到了自己父母家这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如果我们兄弟姐妹的孩子都融入我父母这个大家庭中,就等于让每个孩子都多了几个兄弟姐妹,他们就不会再孤单、孤独甚至孤僻,这一定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
因此,从冬冬很小时起,我就充分利用了自己父母的家里兄弟姐妹多、第三代孩子多的家族优势,经常把他带到我的父母家、姐姐家,让他融入大家庭的和谐环境中,与他的兄弟姐妹们共同成长。这一做法在孩子的性格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冬冬小的时候,我最愿意领他去的就是他姥姥家和他大姨家。他到姥姥家总会遇到表兄妹,他们一起玩游戏、打扑克、猜谜语。上有表哥表姐,下有弟弟妹妹,有好吃的不再由他自己独食,要由姥姥给孩子们分餐;有好玩具不再由他独享,要和大家一起来玩。有小弟小妹来姥姥家,冬冬就要让着弟弟妹妹。
开始时孩子们很不习惯,可是时间长了就都慢慢适应了。无形中冬冬的群体意识增强了,有了团结互助的概念,凡事不再只想到自己,知道关心弟弟妹妹了。
冬冬到他大姨家,有表哥表姐与他一起玩。几个孩子都很争强好胜,很多时候几个人会打成一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过一会儿又和好如初。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了,争出了正确答案。一来二去,几个孩子都练得能言善辩,遇事喜欢追根寻源。冬冬也不再喜欢独往独来,经常闹着要到大姨家去。
我姐姐家的三个孩子都比冬冬大,都聪明。特别是姐姐的小女儿,只比冬冬大两岁,却像个小大人一样懂事:她两岁多已经会背唐诗,会简单的算术,四岁半就已经背着小书包上学了。这使冬冬从小就有了学习的榜样。俗话说:“小孩子见样儿学样儿。”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孩子就不再缠着父母了,而小哥哥小姐姐自然就成为他的玩伴和榜样。孩子不再孤独,也不再那么娇气了。
冬冬3岁时,有一次,朋友带着小女儿来我家玩,虽然这个小妹妹只比冬冬小一岁,可冬冬竟然像个大哥哥一样照顾起小妹妹来。邻居家一个大孩子追打这个小妹妹,儿子为了保护小妹妹,把那个大孩子推倒了,那个大孩子鼻子磕出了血。我狠狠地批评了冬冬,告诫他不应该打架,但从中也看到他有了帮助小妹妹的意识。
时间长了,冬冬渐渐减少了独生子女常有的骄横,对待他人也有宽容心了,不再像低幼时期那么自私。长大后他在钱财方面也不吝啬,可以说对身外之物看得很淡,和朋友、同事相处都能做到以诚相待,有爱心和同情心。就在去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自己主动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3000美元,而且没有告诉任何人,我是在北京家里看到了他的汇款单后才知道的。
直到今天我仍然很庆幸,虽然我的儿子是独生子女,但是他却从小生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