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图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儿童脑瘫引导式教育教与学研究
小儿脑瘫饮食的原则具体有哪些?以上为大家介绍。小儿脑瘫饮食的三个原则就是这些了,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专家表示,有效调理好小儿脑瘫的饮食对于患儿的康复固然有所帮助,但并不能作为主要的宝宝轻微脑瘫症状疗法,积极配合科学的有效治疗才是小儿脑瘫患儿康复的佳根本。
水疗宝宝轻微脑瘫症状法:利用水的温度、水静压、浮力等机械刺激和化学的刺激(如水中溶解某种药物)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称为水疗法。借助水的浮力以减少自身重力影响,运动障碍者在水中进行辅助宝宝轻微脑瘫症状性或抗阻性运动锻炼,促进小儿发展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自控能力。水波对身体的冲击能起到作用,减轻肌痉挛。水疗也可促进肌张力低下患儿进行肌肉活动。大部分小宝宝轻微脑瘫症状儿喜欢玩水。因此,水疗易被患儿接受。
在为脑瘫小儿进行教育时,家庭教育是关键的宝宝轻微脑瘫症状一步。如果父母对有残疾的小儿一贯地溺爱、包办,就会使小儿失去许多主动探索、自主运动的机会,从而不但在运动功能方面得不到发展,心理发育上也会产生依赖,缺乏自信心。所以,脑瘫儿童的家长首先要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下,认识了解小儿的主要障碍,以极大的耐心努力开发儿的智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
对于脑瘫儿童的治疗,是需要家长的耐心照顾的。除了一些药物的服用外,要求家长朋友耐心呵护,保证良好的治疗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心理的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
顾名思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学习内容:
研究生阶段就读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研究应该是围绕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包括儿童心理学各个方面(认知,社会性,品格,人格等),教育心理学等。该专业为了适应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行业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需要而设置的。目的是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人才,为提高个体、群体、组织与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服务。
就业范围:
主要还是围绕学校教育,幼教、初等和中等学校心理学教师与研究人员,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教师等,也可以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进行心理咨询等相关行业。
2、应用心理
应用心理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由于人们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要,多种主题的相关研究领域形成心理学学科。应用心理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业、工程、组织管理、市场消费、社会生活、医疗保健、体育运动以及军事、司法、环境等各个领域。
学习内容: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心理学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和将心理学理论、技术应用于某一相关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业范围:
就业范围比较广,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从事心理学基础的工作,比如考公务员,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人才测评机构等、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策划设计公司等等。
幼儿心理特征与年龄关系
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即有不同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1、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2、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在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像等心理活动之中。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
3、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幼儿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
紧张焦虑易使女孩矮小
据美国纽约州心理研究所的最近报告,整天生活在紧张焦虑情绪中的女孩子会比具有快乐稳定的情绪的女孩子身材矮小,而且这些紧张的女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也不会成为“高”人。
这项报告是由儿童心理学家丹尼尔.派思和他的同事对716个从9岁到18岁的孩子做了9年的跟踪研究而提出的。研究报告认为,感觉紧张的女孩子会比感觉快乐的女孩子矮5.08厘米。由于这些具有紧张焦虑情绪的女孩子并不是生来就身材矮小,因此心理学家猜测情绪很可能抑制了掌管身高的荷尔蒙的正常分泌。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在成人中有心理恐慌症状的病人会与其体内控制身高的荷尔蒙分泌的不正常现象有关。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项研究还发现紧张情绪似乎不会造成男孩子身材矮小。这很可能与男女孩子面对压力的生理反应不同有关。心理学家说:比起男孩子来,女孩子往往处于长期的紧张焦虑情绪下。
这项研究表明:两种紧张焦虑情绪与身高成长有直接关系。一种被称为“分离紧张感”,指的是一些女孩子恐慌于与父母分离,这种恐惧严重到使她们经常称病在家而不愿去学校,也有的表现为不肯与父母分睡在不同房间。而在美国即使是婴儿都往往独睡一室。另一种则是“长期的紧张焦虑者”,一般表现为性情胆怯,缺乏自信,害怕别的孩子会不喜欢她,不断地担心自己做事不如别的孩子好等不健康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派思说至少5%的美国女孩受害于这种影响身高的紧张焦虑的心理障碍。他认为家长在发现孩子易有紧张焦虑的倾向后,应该寻求专家帮助,而不应只认为是小事一件,过了这个年龄就好了等等。家长们应该了解7岁以后的女孩子应已有许多担心的事:父母的关系、家庭经济、自己的容貌、言谈举止等等。说到底,身材矮小本身就不会使一个女孩子快乐地与同学相处。
母亲酗酒也会遗传
众所周知,孕期饮酒会导致胎儿早产、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迟缓甚至死亡。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指出,青年期的酗酒问题往往与胎儿期接触酒精有关。
华盛顿大学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胎儿时期接触过量酒精的孩子,在青年期容易发生酗酒情况。该大学研究人员对500名妇女孕期饮酒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子女进行长达21年的随访以了解饮酒情况。研究发现,去除家族遗传倾向、吸烟和其他药物等影响因素后,胎儿期母亲饮酒者,在21岁时有14%的青年人出现酗酒问题,而对照组仅有4.5%。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母亲饮酒并不一定总能引发子女酗酒问题,但肯定能增加儿女酗酒的危险性。
中国儿童心理有两大缺陷
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
“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对于孩子,大人们“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
认为,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俞教授表达了立同样的忧虑,并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较调查结果提供佐证:一是目前中国儿童的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造力却位居其后;二是在中国,问及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孩子幸福成长,而孩子却回答:父母只关心我的“分数”。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瓦龙认为,儿童心理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观察法,并且正是依靠这个方法才取得成就的。观察法是反映客观的方法,但是也极易混入主观因素。为了全面而确切描写,观察时就要有所选择,同时也要使用“参考体系”,即那些能加以说明并和原有的知识经验体系相配合的现象。另外,他还要求观察者掌握一个重要的原则:方法要结合观点。只有正确的观点,才能保证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2、实验法
瓦龙认为,对3岁前的儿童不能使用实验法,因为实验法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观察法。为了便于观察而改变儿童生活的自然条件,会使儿童的心理发生不自然的变化,这样做毫无疑问是得不出正确的结果的。他认为在有的实验中,可以不改变对象而只改变观察的工具,这就是把观察法和自然法结合起来,即自然实验法。
3、临床法
瓦龙指出,临床法在处理病态心理的儿童时,可以根据结果来倒推原因;研究病态儿童的某种典型行为。就可能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或机能的发展速度。临床法有助于诊断发展不正常的儿童,预料他们能够适应哪些生活,并且在对正常发展的儿童的生活及教育指导上,具有重要意义。
4、测验的统计法
瓦龙认为数量上的统计虽然有局限性,但可以运用。在统计任何一个心理特征的数量时,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仔细观察。如果是进行智力测验,测验的目的是为了要把儿童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利用统计法来补救测验法的不足,进行一些核对和校正。在瓦龙看来,测验和统计法对分析个别心理特征或许可以作出某些贡献,但对于综合地表现一个人的心理整体,则是无能为力的。 应当指出,瓦龙的研究方法,其特色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统帅其方法的观点,即在运用研究方法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现实的不断形成的及其变化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客观现实的本质。因此,瓦龙坚决反对在研究儿童时与其周围环境相脱离,也反对A·比纳制定“发展的阶梯”,只从智力和单纯数量方面去研究儿童的做法。
儿童心理学问题受那些因素影响
在正常的遗传条件下,周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精神心理发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使气质中的优点得到发扬,弱点得到克服,出生后的环境影响来自家庭、托幼机构、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接触最密切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最大。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良好的道德品德,充满着爱的安定环境和丰富充实的生活使儿童获得健康的心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对儿童早期情绪和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溺爱和照顾过多会使孩子养成幼稚、胆怯、任性、粗暴、无责任心、社会适应性差、依赖性强的性格。如对孩子采取冷漠忽视或粗暴压制的态度,则会使孩子的性格倾向于对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有时则有反抗、暴躁、执拗的表现。如父母对子女态度亲切、讲理、民主,则儿童大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父母对人处事的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