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转移的形式和途径有哪些
膀胱癌转移的形式和途径有哪些
膀胱癌可分为两大类,即来源于上皮组织和非上皮组织的肿瘤。
原发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又包括:
1移行上皮癌2鳞状上皮癌3腺癌4未分化癌。
1肉瘤:以横纹肌肉瘤较多,一般好发于小儿,也可出现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2恶性淋巴瘤3恶性黑色素瘤。
膀胱癌的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 膀胱癌可向膀胱周围邻近组织直接浸润转移。癌细胞穿透基底膜而进入粘膜下层,并且经常向肌层和膀胱外脂肪甚至外层腹膜浸润。晚期膀胱癌可发生盆腔周围浸润或远外转移。当肿瘤浸润到后尿道、前列腺及直肠时,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当肿瘤位于一侧输尿管口,引起输尿管浸润,可造成一侧输尿管扩张、肾积水。
2、血行转移 膀胱癌的血行转移多发生在晚期,肿瘤侵及血管后,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可造成肝、肺、骨骼等处的转移。
3、淋巴转移 膀胱肿瘤经淋巴途径转移是最常见的一种转移途径。首先通过肌层淋巴管,当肿瘤侵及膀胱壁淋巴管,使得有一部分病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若肿瘤已扩展至膀胱壁外脂肪组织,则盆腔淋巴结几乎均有转移,并可能已经向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发展。肿瘤常转移到髂内、髂外、闭孔淋巴结群,或可到髂总淋巴结。
4、肿瘤细胞直接种植 肿瘤细胞直接种植可以出现在手术过程中,术后在膀胱切口处或皮肤切口下发生肿块,约占1O%。
晚期膀胱癌可发生盆底周围浸润或远处转移。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为肝、肺、骨等。当肿瘤浸润到后尿道、前列腺及直肠时,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当肿瘤位于一侧输尿管口,引起输尿管口浸润,可造成一侧输尿管扩张、肾积水。当肿瘤伴有膀胱结石时,会出现尿痛和血尿等膀胱结石的症状。膀胱癌肺转移由于患者癌细胞已经发生扩散,转移膀胱癌可以采用五种细胞免疫治疗技术。
膀胱肿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膀胱肿瘤的病因复杂,虽经很多研究,仍不完全清楚。
1.化学致癌物质 现已肯定β萘胺、联苯胺、4-氨基双联苯等是膀胱癌质。这些物质广泛应用于染料、纺织、印刷、橡胶及塑料工业,长期接触这类致癌质容易生发膀胱癌,但个体差异很大,潜伏期很长。吸烟比不吸烟者危险度高1.5~4倍,烟中的苯并芘是致癌物质。
2.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某种因素致使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均可导致癌肿发生。
3.其他 色氨酸和烟酸代谢异常可为膀胱癌病因。寄生在膀胱的埃及血吸虫病、膀胱黏膜白斑、腺性膀胱炎、尿石、尿潴留等也可能是膀胱癌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
1.肿瘤的生长方式 分为原位癌、乳头状癌和浸润性癌。原位癌局限在黏膜内,移行细胞癌多为乳头状,鳞癌和腺癌常有浸润。肿瘤浸润深度是临床T和病理P分期的依据,临床可分为:原位癌Tis;乳头状无浸润Ta;限于固有层以内T1;浸润浅肌层T2;浸润深肌层或穿透膀胱壁T3;浸润前列腺或膀胱邻近组织T4。病理分期P同临床分期。
2.病理 膀胱肿瘤大多来源于上皮细胞,占95%以上,而其中90%以上为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较少见,但恶性程度远较移行细胞癌为高。非上皮来源的肿瘤如横纹肌肉瘤等则罕见。膀胱肿瘤在病理改变上根据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核改变、分裂相等分为四级。一、二级分化较好,属低度恶性;三、四级分化不良,属高度恶性。乳头状瘤细胞形态与正常移行细胞无明显差异,但有复发和恶变倾向,因此在治疗上仍视为癌肿对待。膀胱肿瘤在生长方式上,有原位癌、乳头状癌和浸润性癌三种,在临床上三者混合性存在不很少见。在膀胱镜下或活体标本大体观察可以看出肿瘤有蒂者常为低度恶性,广基无蒂者为高度恶性,溃疡浸润型的肿瘤总是高度恶性的。临床上对膀胱肿瘤生长浸润深度按Jewett-Marshall分期方法分为四期图1。
O期:肿瘤限于黏膜。
A期:肿瘤累及黏膜下层,但未侵及肌层。
B1期:肿瘤累及浅肌层。
B2期:肿瘤累及深肌层,但尚来侵及肌层外组织。
C期:肿瘤侵及全肌层及膀胱周围脂肪组织。
D1期:肿瘤侵及膀胱周围组织及盆腔内器官,局部有淋巴结转移。
D2期:肿瘤发生远处转移。
膀胱肿瘤最多分布在膀胱侧壁及后壁,其次为三角区和顶部,其发生可为多灶性,亦可同时或先后伴有肾盂、输尿管及尿道的肿瘤。膀胱肿瘤的扩散主要是向深部浸润,继则发生远处转移。转移途径以髂淋巴结、腹主动脉淋巴结为主,晚期少数病人可经血流转移至肺、骨、肝等器官。膀胱癌的转移发生较晚、扩散较慢。
膀胱癌转移怎么治疗
1、膀胱癌转移怎么治疗
1.1、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为治疗膀胱癌的主要方法。具体手术范围和方法应根据肿瘤的分期、恶性程度和病理类型以及肿瘤的大小、部位、有无累及邻近内脏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
1.2、放射治疗:膀胱放射治疗多是配合手术前、手术后进行。对于病期较晚,失去手术时机或拒绝手术以及术后复发的病例行姑息性放疗也能获得一定疗效。
1.3、介入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治疗是指利用放射学技术,经导管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的供养血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2、膀胱癌转移能活多久
膀胱癌转移能活多久?膀胱癌转移的病人一般病情会比较严重,生存期也比较短,一般大概是半年到一年左右时间,早期的相对来说会高很多,5年生存期能到80-90%,所以早期发现对膀胱癌病人来说非常的重要!发现膀胱癌后,除了积极的配合治疗,药物服用也是非常的关键,可以有效的帮助缓解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期!
前列腺癌的转移过程
研究证明,前列腺癌的转移,与其体积大小密切相关,当瘤体超过1 cm时就可发生。一般而言,前列腺癌可转移到任何部位,其转移的途径有三种:
(1)通过局部浸润转移。
(2)通过淋巴转移。
(3)通过血行播散可累及膀胱、精囊、输尿管、直肠、肛门、多处淋巴结、肺、骨等进行转移。
分化越差,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由于前列腺血管丰富,静脉播散是广泛扩散的主要途径,最常转移到骨。骨盆、椎骨、肋骨、股骨、锁骨和任何其他部位的骨都可累及,骨的广泛转移是前列腺癌的特征。此外,约有30%的患者可转移到肺、肝和肾上腺,在该病死亡病例中,25%有肺转移。
膀胱癌的5种转移扩散方式
1、淋巴转移 淋巴转移是最主要的转移途径,主要转移到盆腔淋巴结,如闭孔、髂内、髂外及髂总淋巴结群,后期可转移至支气管旁、肺门、纵膈、锁骨上、腋下和上腹部淋巴结。
2、血行转移 血行转移多生在膀胱癌晚期,主要转移至肝、肺、骨、脑、肾、脾、皮肤等处。
3、直接浸润 浸润浅肌层者约50%淋巴管内有癌细胞,浸润身肌层者几乎全部淋巴结内有癌细胞,浸润至膀胱周围者,多数已有远处淋巴结转移
4、黏膜播散 癌细胞沿着粘膜播散,可侵犯输尿管口,引起同侧肾盂和输尿管扩张,导致肾盂积水甚至肾功能衰竭;向周围组织侵犯,可以引起腰骶部疼痛和直肠刺激症状。
5、医源性转移 医源性转移比较常见,此种转移常发于手术治疗后,癌细胞被种植在腹腔内或者在切口上。
结肠癌转移的途径
1.结肠癌肝转移:结肠癌的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约50%的患者会发生术前或术后肝脏转移。约有30%的患者在手术前已有B超或CT无法检测的阴匿性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切除术是安全的,而且是目前有可能提高已经转移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治疗方法。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10%-20%)适合手术切除,且其中70%术后复发。
2.结肠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的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的系膜内。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时的强烈蠕动皆可促使癌细胞进入血行。
4.侵润与种植:癌肿可直接侵润周围组织与脏器。癌细胞脱落在肠腔内,可种植到别处粘膜上,脱落在腹腔内,可种植在腹膜上,转移灶呈结节状或粟粒状,白色或灰白色,质硬。播散全腹腔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现腹水等。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结肠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我们知道结肠起到了吸收等功能,如果结肠出现问题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多方面的麻烦,结肠癌是结肠疾病的一种,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结肠癌转移的途径。
容易引起老年人膀胱癌的原因有哪些
化学性致癌物质(30%):
致癌的物质是染料的中间体如β-萘胺,联苯胺,α-萘胺及4-氨基联苯,人与致癌物质接触后至发生癌的潜伏期为5~50年,多在20年左右发病。
上述的致癌物质经过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吸收,然后自尿中排出其代谢物作用于尿路上皮而引起肿瘤,尿在膀胱停留时间最长,故膀胱发病率高。
内源性色氨酸代谢异常与膀胱癌的关系(20%):
很多膀胱癌病人没有明显接触化学致癌物质的病史,可能与体内色氨酸代谢异常有关。膀胱肿瘤与慢性感染和刺激有一定关系。使用环磷酰胺也能引起膀胱癌。其他如放射性照射也可致癌。
腺癌(30%):
又称胶样癌,黏液癌,整个肿瘤内有腺样结构,在膀胱癌中占1%~1.8%,亦可起自限性膀胱炎。
膀胱鳞状细胞癌(20%):
病理分级分期:膀胱肿瘤的恶性度以“级”(grade)表示,近年多采用3级法:Ⅰ级肿瘤的细胞分化良好;Ⅲ级为不分化形;Ⅱ级介于两者之间。
膀胱肿瘤的分期是根据膀胱肿瘤浸润的深度而划分,通过分期可估计肿瘤的预后,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经Marshall改良的Jewett分期法,另一种为国际抗癌协会(UTCC)的TNM分期法,两法比较如下表1:
TNM法优点是确定临床分期和病理分期,明确原位癌的概念,以及对转移的程度作了区分,扩散途径:膀胱癌的转移途径包括直接扩散,经淋巴,经血行及肿瘤细胞的种植等,肿瘤的转移与临床分期有关,有关资料统计报道,在诊断时,T1期约10%,T2期约29%,T3期约75%的患者均已有转移。
膀胱癌的转移途径有哪些
1、淋巴道转移是最常见的一种途径,膀胱癌可转移到髂内、髂外、闭孔淋巴结群,或可到髂总淋巴结。有人指出髂内及闭孔淋巴结是膀胱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
2、经血行转移,常见于晚期病例,最多见于肝脏,其次为肺及骨骼。皮肤、肾上腺、肾、胰腺、心脏、睾丸、涎腺、卵巢、肌肉及胃肠均曾有报道,但均占少数。直接扩散常出现于前列腺或后尿道。膀胱癌可延伸至膀胱外与盆腔粘连形成固定块,或蔓延至膀胱顶部的粘膜。
3、肿瘤细胞直接种植可以出现于手术过程中,术后在膀胱切口处或皮肤切口下发生肿块。膀胱内肿瘤的复发或出现多发性的肿瘤,有一部分也是由于肿瘤细胞种植所致。膀胱全切除术后尿道残端出现肿瘤也可能是手术种植的结果。
肉瘤的主要转移途径有哪些
虽然肉瘤并不像癌症一样十分严重,但是,肉瘤在临床上是会出现转移的,那么,肉瘤的主要转移途径有哪些?治疗方法有什么呢?
肉瘤的主要转移途径有哪些?
恶性瘤细胞从“母体”上脱落下来之后,沿着各种途径,达到新的脏器或淋巴结,在那里生根,长出一个与原先部位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则称为转移。如骨肉瘤转移至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至淋巴结等。
癌与肉瘤在早期阶段,转移途径完全不同,癌是以淋巴道转移为主,肉瘤以血道转移为主。因此,患者也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如果患了骨肉瘤,则自己就要注意经常检查肺脏,看有否转移的可能性。患有胃癌要注意有否淋巴结转移之可能性。
血道转移是90%肿瘤转移的途径,癌转移的主要途径是肿瘤血管。必须切断肿瘤血管才能有效防止转移。
膀胱肿瘤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膀胱肿瘤的病因复杂,虽经很多研究,仍不完全清楚。
1.化学致癌物质:现已肯定β萘胺,联苯胺,4-氨基双联苯等是膀胱癌质,这些物质广泛应用于染料,纺织,印刷,橡胶及塑料工业,长期接触这类致癌质容易生发膀胱癌,但个体差异很大,潜伏期很长,吸烟比不吸烟者危险度高1.5~4倍,烟中的苯并芘是致癌物质。
2.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某种因素致使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均可导致癌肿发生。
3.其他:色氨酸和烟酸代谢异常可为膀胱癌病因,寄生在膀胱的埃及血吸虫病,膀胱黏膜白斑,腺性膀胱炎,尿石,尿潴留等也可能是膀胱癌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
1.肿瘤的生长方式:分为原位癌,乳头状癌和浸润性癌,原位癌局限在黏膜内,移行细胞癌多为乳头状,鳞癌和腺癌常有浸润,肿瘤浸润深度是临床(T)和病理(P)分期的依据,临床可分为:原位癌(Tis);乳头状无浸润(Ta);限于固有层以内(T1);浸润浅肌层(T2);浸润深肌层或穿透膀胱壁(T3);浸润前列腺或膀胱邻近组织(T4),病理分期(P)同临床分期。
2.病理:膀胱肿瘤大多来源于上皮细胞,占95%以上,而其中90%以上为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较少见,但恶性程度远较移行细胞癌为高,非上皮来源的肿瘤如横纹肌肉瘤等则罕见,膀胱肿瘤在病理改变上根据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核改变,分裂相等分为四级,一,二级分化较好,属低度恶性;三,四级分化不良,属高度恶性,乳头状瘤细胞形态与正常移行细胞无明显差异,但有复发和恶变倾向,因此在治疗上仍视为癌肿对待,膀胱肿瘤在生长方式上,有原位癌,乳头状癌和浸润性癌三种,在临床上三者混合性存在不很少见,在膀胱镜下或活体标本大体观察可以看出肿瘤有蒂者常为低度恶性,广基无蒂者为高度恶性,溃疡浸润型的肿瘤总是高度恶性的,临床上对膀胱肿瘤生长浸润深度按Jewett-Marshall分期方法分为四期。
O期:肿瘤限于黏膜。
A期:肿瘤累及黏膜下层,但未侵及肌层。
B1期:肿瘤累及浅肌层。
B2期:肿瘤累及深肌层,但尚来侵及肌层外组织。
C期:肿瘤侵及全肌层及膀胱周围脂肪组织。
D1期:肿瘤侵及膀胱周围组织及盆腔内器官,局部有淋巴结转移。
D2期:肿瘤发生远处转移。
膀胱肿瘤最多分布在膀胱侧壁及后壁,其次为三角区和顶部,其发生可为多灶性,亦可同时或先后伴有肾盂,输尿管及尿道的肿瘤,膀胱肿瘤的扩散主要是向深部浸润,继则发生远处转移,转移途径以髂淋巴结,腹主动脉淋巴结为主,晚期少数病人可经血流转移至肺,骨,肝等器官,膀胱癌的转移发生较晚,扩散较慢。
早期膀胱癌转移概率
膀胱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90%以上的患者有症状,也有极少数患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膀胱癌扩散转移后常出现以下症状:
1、血尿80%的膀胱癌患者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且常为间歇无痛性,出血量多少不一,血尿严重时可出现血块,当血尿缓解后易给患者造成疾病好转或治愈的错觉而贻误治疗,出血量多少与肿瘤大小、数目、恶性程度不成比例。
2、膀胱刺激症状 超过20%的晚期膀胱癌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常因肿瘤坏死、溃疡或并发感染所致,往往提示广泛原位癌或膀胱壁浸润,预后不良。
3、排尿困难 有时尿内混有胬肉样坏死组织排出,三角区及膀胱颈部肿瘤科梗阻膀胱出口,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部分患者可发生肾积水、肾衰竭,可以为首发症状,肾积水感染可致发热、败血症。
4、全身症状 膀胱癌晚期,广泛转移和浸润,患者可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肢浮肿、贫血、体重下降、衰弱等症状。
5、副癌综合征 少数患者可出现高血钙、高血糖、中枢性色盲等副癌综合征表现,发热与白血病样反应,皮肌炎,这些症状临床上罕见。
肺癌的转移途径
1.直接扩散 癌肿不断增长,可阻塞支气管管腔,同时还向支气管外的肺组织内扩展。靠近肺外围的肿瘤可侵犯胸膜和胸壁,中央型或靠近纵隔的肿瘤更可侵犯胸膜和胸壁,中央型或靠近纵隔的肿瘤更可侵犯其他器官。巨大的肿瘤可发生中心部分缺血性坏死,形成癌性空洞。
2.血行转移 是肺癌的晚期表现,癌细胞随肺静脉回流到左心后,可转移到体内任何部位,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脑、肺、骨酷系统、肾上腺、肾和胰。
3.支气管内播散 肺泡细胞癌病例,细支气管和肺泡壁上的癌细胞很容易脱落;癌细胞可以经支气管管道扩散到邻近的肺组织中,形成新的癌灶。
4.淋巴转移 肺的淋巴引流有一定的规律右肺上叶流向右肺门及右上纵隔淋巴结。右肺中叶流向中、下叶汇总区淋巴结,隆突下及右上纵隔淋巴结。右肺下叶引至中、下叶汇总区,隆突下,下肺韧带以及右上纵隔淋巴结。左肺上叶引至主动脉弓下(Bottallo)淋巴结、左前上纵隔淋巴结。左肺下叶淋巴流向上下叶汇总区,隆突下以及跨越纵隔到右上纵隔淋巴结。
膀胱癌百科
疾病介绍
世界范围内,膀胱癌位列男性最常见实体瘤的第四位,在女性位列第七位,每年新诊断的膀胱癌患者超过350000名。美国癌症协会统计2006年美国膀胱癌新发病例为61420例,死亡病例为13060例。在我国,膀胱癌目前仍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2005年男性标化发病率为4.0/10万,女性为1.5/10万。近几年,我国部分城市膀胱癌的发病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国内大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天津,膀胱癌的发病率已位列男性常见恶性肿瘤的第六位,而死亡率位列第七位。以上海为例,2005年膀胱癌男性发病率为15.26/10万,女性为4.37/10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如北美和西欧,我国仍属膀胱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之一。膀胱癌好发年龄51~70岁,发病高峰为65岁,罕见于30岁以前。发病时80%~85%左右病人肿瘤局限于膀胱,15%~2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膀胱肿瘤占35%,发病年龄在24~90岁,中位年龄61岁。
疾病分类
广泛地讲,膀胱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原发癌和转移癌。原发性膀胱癌起源于膀胱本身,转移癌来源于其它器官,只是癌细胞扩散到了膀胱,一般通过血流、淋巴系统或者直接从邻近器官侵袭到膀胱,如前列腺、直肠、子宫颈。
原发性膀胱癌要比转移性膀胱癌常见得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尿路上皮癌,占90%以上。膀胱癌可以有多种形态:1乳头状的,外形看上去有的像花菜,有的像水草,有一个细蒂与膀胱壁相连;2 扁平状的,外形看上去呈片状或条状,天鹅绒样,表面发红,没有蒂与膀胱壁相连;3实体状的,外形看上去像疣样赘生物,块状,基地广,有一个宽蒂与膀胱壁相连。大约70%的尿路上皮癌是乳头状的,它比广基和无蒂的肿瘤有更好的预后。比较少见的膀胱癌有鳞状细胞癌、腺癌和脐尿管癌等。鳞状细胞癌大约占膀胱癌的3%-7%;在埃及,它占所有膀胱癌的75%。一种叫做血吸虫病的寄生虫感染在埃及很普遍,感染这种寄生虫后,会在膀胱内形成一种慢性刺激,数年之后,患者就容易发生鳞状细胞癌。其它能够造成膀胱内慢性刺激的情况如长期留置导尿管,也能使病人易于发生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不像尿路上皮癌那样淋巴结转移比较多,但是容易直接扩散,穿透膀胱到达邻近器官。鳞状细胞癌局部侵犯比较严重,而且对放化疗不敏感,因此比尿路上皮癌预后差。膀胱腺癌非常少见,大约占所有膀胱癌的2%。这种肿瘤也与慢性刺激有关,具有高度的侵袭性,预后更差。脐尿管癌是膀胱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来源与膀胱尿路上皮不同,起源于膀胱外层,并向膀胱内层侵犯。它可以转移到淋巴结、肝脏、肺和骨骼等脏器。
发病原因
膀胱癌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混合、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形成的过程,异常基因型的积累加上外在环境的作用最终导致恶性表型的出现。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病毒或某些化学致癌物作用于人体,使原癌基因激活成癌基因,抑癌基因失活而致癌。80%以上的膀胱癌发病与致癌的危险因素相关。
吸烟和职业接触芳香胺是目前明确的膀胱癌危险因素。吸烟者患膀胱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2~4倍, 发病危险与吸烟数量、持续时间和吸入程度有关。西方国家约一半的膀胱癌与吸烟有关。烟草中能导致膀胱癌的特异性致癌物尚未被确定,研究显示烟雾中存在的亚硝胺、2-萘胺和对氨基联苯增加了吸烟者尿中色氨酸的代谢产物。某些职业,如从事芳香胺,染料,橡胶,铝,皮革生产的工人,油漆工和经常使用染料者可以增加膀胱癌患病的危险性,主要原因之一是接触了2-萘胺和联苯胺等芳香胺物质。
除了上述两大因素外,其他与膀胱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
①饮水中的致癌物,饮用经氯消毒并且含有氯化副产物的自来水,可使膀胱癌危险性增加;我国台湾和南美阿根廷的饮用水中的砷污染也与膀胱癌危险性增加有关。
②咖啡,饮咖啡者的膀胱癌危险性高于不饮者,但两者无剂量和时间趋势,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已排除咖啡与膀胱癌之间的强相关性,但不排除两者之间相关。
③尿道疾病,尿道上皮长期受到慢性刺激或人体代谢产物使尿中致癌物水平增高,可使尿路上皮增殖后癌变,例如膀胱鳞癌与埃及血吸虫感染或膀胱结石有关。
④药物,大量服用含非那西汀的止痛药可使膀胱癌危险性增加,目前该药已停售。用环磷酰胺治疗的淋巴瘤患者膀胱癌发病的危险性可增高几倍,且肿瘤常为浸润性。
⑤人工甜味剂,70年代末的研究报道甜味剂可使男性膀胱癌危险性增加60%,但此后的研究未能证实该相关性,故目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不再将甜味剂列入人类膀胱癌的致癌物质。
⑥家族史,膀胱癌患者的直系亲属患膀胱癌的危险性约为无家族史者的2倍,年轻膀胱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危险性更高。此外,有研究显示大量摄入液体、蔬菜和水果,可使膀胱癌的发病危险降低。我国人群膀胱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职业接触芳香胺、膀胱癌家族史、饮用酒精与咖啡以及性别。
病理类型
根据组织发生学,膀胱肿瘤可以分为上皮性肿瘤和非上皮性肿瘤。上皮性肿瘤占膀胱肿瘤的95%以上,以尿路上皮癌为主,占90%,其次为鳞癌和腺癌,分别占3%~7%和2%。其他少见的类型还有小细胞癌、类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近20%~30%的尿路上皮癌有区域性鳞状或腺样化生,是预后不良的指标。按照肿瘤生长方式分三类,一类是肿瘤和间质共同组成向膀胱腔内生长成为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癌,占70%;另一类是肿瘤在上皮内浸润性生长,形成内翻性乳头状瘤或浸润性癌,占25%;非乳头和非浸润性者原位癌占5%。肿瘤侵犯膀胱壁以三种方式进行:肿瘤浸润呈一致密团块的包裹性浸润,占70%;孤立的凸出式浸润,占27%;沿肌肉内平行或垂直于粘膜表面的淋巴管浸润扩散,占3%。由于肿瘤实际侵犯膀胱壁的范围远比临床所见广泛,故肿瘤不能被充分切除而易复发,这是临床上膀胱肿瘤易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膀胱肿瘤可发生在膀胱的任何部位,但以三角区和输尿管口附近最多,约占一半以上,其次为膀胱侧壁、后壁、顶部、前壁。非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主要来自间叶组织,占全部膀胱肿瘤的2%以下,如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淋巴瘤、血管肉瘤等。
膀胱癌的转移途径包括血道、淋巴道、直接扩散、种植转移等。淋巴道转移发生最早,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最多转移至闭孔淋巴结,其次为髂外淋巴结,骶前、髂内、髂总和膀胱周围淋巴结。晚期患者常发生血行转移,常见转移脏器为肺、肝、骨、肾上腺等处。膀胱癌可侵出膀胱壁直接侵及前列腺、尿道、子宫、阴道等处,甚至直接侵及盆壁和腹壁。种植转移常发生在术中,是术后发生切口和尿道残端复发的原因之一。
临床分期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包括Ta、T1和Tis期的膀胱癌,又称为表浅性膀胱癌。肌层浸润性膀膀胱癌的AJCC分期2002年,第六版胱癌是指T2期以上的膀胱癌。局限于粘膜Ta-Tis和粘膜下T1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75%~85%,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15%~25%,前者中大约70%为Ta期病变,20%为T1期病变,10%为Tis。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Tis虽然也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但一般分化差,属于高度恶性肿瘤,向肌层浸润的几率较高。因此,应将Tis与Ta、T1期膀胱癌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