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患者小心造影剂造成急性肾衰
肾病患者小心造影剂造成急性肾衰
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手段的发展和造影剂的应用日益增多,造影剂肾病(CIN)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CIN指由造影剂引起的肾功能急骤下降。
常用的造影剂一般均为高渗性,含碘量高达37%,在体内以原形由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吸收,脱水时该药在肾内浓度增高,可致肾损害而发生急性肾衰。造影剂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报道日趋增多,甚至其发生率超过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的肾衰。目前,CIN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位病因和药物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二位病因。
多发于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
研究显示,CIN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而某些特殊群体中,如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肾移植患者、存在潜在的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及糖尿病患者等,CIN的发生率则显著增高
CIN的病理生理机制很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预防造影剂肾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改用水化治疗
水化是使用最早、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有效减少CIN发生的方法。水化治疗可增加肾血流量,缓解肾血管收缩,减少造影剂在肾脏停留时间,改善肾小管中尿酸流量,减少管型形成,发挥神经激素有益效应,从而降低CIN发生率。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水化液的改进方面。
选择正确的造影剂
理论上,非离子型、低渗及等渗造影剂可提供更高质量的影像和更小的肾毒性,但是低渗造影剂也不能完全避免肾毒性。对于不存在造影剂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高渗造影剂和低渗造影剂的肾毒性相似。目前多主张只对造影剂肾病易患人群使用低渗造影剂。
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和钙拮抗剂
1) N-乙酰半胱氨酸 N-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种有效的血管扩张剂,能改善肾脏缺血性损伤,并间接促进谷胱甘肽合成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还可以增加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及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乙酰半胱胺酸具有廉价、安全、易于给药等特点,应成为高危人群防治CIN的一种很好选择。
2)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CCB)对肾脏血管起舒张作用,且对入球小动脉扩张作用强于出球小动脉。此外还增加尿钠排泄。研究提示,CCB有肾脏保护作用。另外钙离子络合剂EGTA也类似作用。CCB可减轻造影后GFR下降和肾脏血管持续收缩的时间。但CCB的不良反应需引起注意,尤其是低血压,可能反而增加CIN发生风险。
预防性血液滤过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能降低造影剂浓度,但普通血液透析对于造影剂引起的肾毒性不能提供任何保护。有研究显示,血液滤过能减少CIN发生风险,对CIN患者的长期预后有好处。意大利一项研究表明,接受造影剂之前或之后给予血液滤过可有效预防CIN的发生。另有研究比较分析了水化治疗和和血滤滤过的疗效,结果发现,血液滤过在降低CIN发生率、1年死亡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水化治疗。
慢性肾衰竭的有哪些病因
肾衰竭患者通常会在早期出现身体不适、浮肿、贫血的现象。专家表明急性肾衰竭患者往往就是都会因为失血过多,脱水引发的低血压导致。那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原因是什么呢?慢性肾衰竭往往就是有很多病情长期引发而来。比如: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或者糖尿病性肾病。同时如果2-4周内急性肾衰竭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 也逐渐衍变成慢性肾衰竭。
(1)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引起各种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肾小球肾炎,最后引起肾衰竭。肾衰可以在几个月内出现,也可以迁延几年,直到血清尿素和肌酐上升,肾功能降至正常人的一半,症状才会出现。有时发病后几年, 直到可怕的尿毒症症状出现后,才诊断患有肾小球肾炎。
(2)间质性肾炎:
专家指出,间质性肾炎占慢性肾衰 发病率的第二位。肾小管萎缩、纤维化、瘢痕化导致肾小球血液供应减少和肾功能减退。 止痛剂引起的肾病、痛风性肾病和抗生素及其他肾毒性药物引起的肾病都属于间质性肾炎。
(3)糖尿病性肾病:
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一部分人可出现肾脏并发症,特别是青年型或I型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蛋白尿,这常常是肾脏受累的第一个指征。出现肾脏病的糖尿病患者,大约一半在5年后发生肾衰竭,而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如网状内皮系统、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也可同时出现。
肾病患者小心蛋白尿
肾脏疾病是一种隐匿性疾病,除了蛋白尿,病人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不舒服的症状,蛋白尿就是肾脏病最典型的症状,等到病人能感觉到不舒服之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所以一旦发现蛋白尿,就应该立刻引起警惕。
毒蚀肾脏,蛋白尿引发尿毒症
蛋白尿的发生不仅仅是营养蛋白的大量流失,并且对肾小球、肾小管都会造成损害,从而造成肾脏纤维化。研究已经证实,蛋白尿的发生是造成尿毒症的第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它最大的危害在于毒蚀肾脏,引发尿毒症。
出现蛋白尿的病人应该去医院做检测,一个普通尿检就可以查出肾脏是否有病。最新的 “电子分子筛”技术可以分离出11种尿蛋白,医生可以依据尿蛋白检测,区分尿中不同蛋白组分,对所患的肾脏疾病及疾病对肾脏的损害程度、部位作出准确诊断,从而对慢性肾病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减少尿毒症的发生。
造影剂肾病的治疗
1.掌握用药适应症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作造影检查,如原有肾功能不全者、老年人、脱水、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及高尿酸血症等患者。在用B超等检查后尚不能明确诊断而必须作造影检查时,严格掌握指征,则应在造影前补充盐水,纠正脱水、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后再作造影检查。
2.避免在短期内重复造影在第一次造影后3个月内不宜再次造影,避免造影剂引起的肾损害。
3.造影后水化治疗及碱化尿液在应用大剂量造影剂时,为避免或减轻其肾毒性,可用20%甘露醇250~500ml及呋塞米(速尿)40~100mg静脉滴注,于造影前1h开始应用,可增加肾组织的灌注,降低血黏度,增加肾血流量,加强利尿,促进造影剂的排泄。造影结束后鼓励患者多饮水,用5%碳酸氢钠(SodiumBicarbonas)250ml静脉滴注以碱化尿液,增加尿酸盐排泄。
4.改换造影剂种类对于有高危因素或碘过敏的患者应选用不含碘的造影剂(如碘普胺),或选用非离子性、低渗性造影剂,可降低其肾毒性。
5.积极治疗急性肾衰一旦发生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扩容、利尿等仍无效者,应紧急透析治疗并按急性肾衰处理。
什么药物容易损伤老年人的肾脏
①各种抗生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是肾毒性最大的一类抗生素,其毒性与 用药时间、剂量有关。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本身无明显肾毒性,主要引起过敏性肾间质损害, 与药物剂量无关。另外,服用磺胺类药物的老年患者也有可能出现急性肾衰竭。
②消炎镇痛药: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氨基比林、非那西丁、保泰松、阿司匹林 等消炎镇痛药,易引起老年人肾损害,特别是原有肝肾疾病,或腹泻、脱水导致血容量不足 的情况下尤易发生。
③降压药:降压药中特别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可导致 肾损害,其发生往往与临床医师未能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及未发现潜在的肾衰竭危险有关,这 些潜在的危险包括肾动脉狭窄、多囊肾、心衰、合用利尿剂等。
④造影剂:老年人使用造影剂引起肾病的发生率较高,原有肾脏病、脱水以及在短期内 大量注射造影剂的患者,肾损害发生率更高;
⑤抗肿瘤药:顺氯氨铂、丝裂霉素等抗肿瘤药引起的肾脏损害与剂量过大有关。
5种常用药物很“伤肾”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伤害肾脏的重要药物。各种感冒药,如安乃近、酚氨咖敏片、对乙酰氨基酚、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止痛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双氯芬酸钠制剂、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塞来昔布等,都可能造成肾损害。
降压药
常用的降压药物中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能引起肾损害。三类药物都可能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后两者还有可能通过减少肾脏灌注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后两者对于肾功能中、重度损害的患者,有时候会造成短期内肾功能恶化,这种情况在双侧肾动脉狭窄,同时使用利尿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心功能不全、脱水的患者中更容易发生。
造影剂
造影剂不仅可引起肾内血管收缩致肾损伤,还可刺激活性氧产生,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故在使用造影剂前,应全面评估风险,对于既往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和高龄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推荐使用等渗、低黏度、非离子型造影剂,并尽量减小剂量,避免短期内重复使用。
中草药
中草药是在我国引起急性肾损害的很重要的一类药物。常见的可损伤肾的单味中药包括:①植物类中药有木防己、汉防己、马兜铃、厚朴、天仙藤、苦丁茶等;②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马、蜈蚣和蛇毒等;③矿物类中药有含砷类(砒石、砒霜和雄黄等)、含汞类(朱砂和升汞等)、含铅类(铅丹)及明矾等;④复方中成药包括冠心苏合丸、甘露消毒丹、妇科分清丸、当归四逆汤等。
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新霉素或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中此类药物肾毒性很大,是诱发药源性肾损害的最常见原因。发生肾损伤的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严重时出现少尿、无尿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这两种药物可导致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表现为皮疹、关节痛、发热等全身症状。其他如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等)、红霉素、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拉米夫定和干扰素等)等亦可引起肾脏损伤。
小心造成肾衰竭
有报道指出某小伙阿超因为运动过量,导致出现急性肾衰竭。有关专家介绍说“因运动导致急性肾衰的祸首是“横纹肌溶解症”,多为年轻人,她每年都会遇到5-6例。
运动后小便量少且色深
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阿超很纳闷,他平时运动不算少,身体素质也不错,怎么会突然得急性肾衰竭呢?专家告诉他,因为他运动过“猛”导致“横纹肌溶解症”,才引发急性肾衰竭。
“横纹肌是指的心肌和骨骼肌,含有大量的肌红蛋白。”专家解释道,肾脏是肌红蛋白的唯一排泄口,正常情况下,血液里的肌红蛋白含量非常少,肾脏负担得起。但是如果运动过猛,骨骼肌受损,细胞壁破了,细胞里的肌红蛋白就会流入血液,通过肾脏排出时容易堵住“出口”,废物就堆积在肾脏里,引起急性肾衰竭。
运动学专家说,很多人运动后都有肌肉酸痛的感觉,横纹肌溶解症的初期症状也是肌肉发酸,如果排尿正常就不用理会,但是如果运动后小便少了、颜色变深就要注意了。
运动时心率超过150次/分
身体可能就会吃不消
如何判断运动是否过猛?梁伟给出答案:对普通健身爱好者来说,运动后,心率为每分钟120—150次左右最佳,也叫黄金心率。超过150次/分,身体可能就会吃不消。
如何计算?“170减去年龄数”。梁伟说,这个公式得出来的数字就是运动后的心率。此外,自我感觉也是掌握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如果出现轻度呼吸急促,感到有点心跳加快、面色微红、出一点小汗就表明运动适量;如果有明显的心慌、气短、心口发热、头晕、大汗、疲惫不堪,那么就是超限了。
医生建议,日常锻炼可以记住“1、3、5、7”四个数字,“1”代表每天运动一次,“3”就是每次运动坚持30分钟到60分钟,“5”是指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7”就是运动后每分钟心跳数是170减去年龄数。
慢性肾衰竭是什么原因
1、肾脏疾病
是导致尿毒症发生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各类肾病,如没有有效控制病情,最终结局都将是发生尿毒症,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结石、尿路梗阻、肾血管疾病、遗传性肾病、肾肿瘤等。
2、其他伴随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随着病程迁延均可发生肾损害,进一步就可恶化为尿毒症。其中,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继发性肾病类型,是此类因素导致慢性肾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
3、药物损伤肾脏而导致尿毒症发生
抗生素、部分抗炎药、医用造影剂、抗肿瘤药物以及部分中药等均属于肾毒性药物,容易对肾脏造成损伤,由此引发尿毒症形成。
造影剂肾病是怎么回事
常用的造影剂均为高渗性,在体内以原形由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吸收,脱水时该药在肾内浓度增高,可致肾损害而发生急性肾衰。以下是易造成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1)原有肾功能不全。
(2)伴有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有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年龄超过50岁,有心血管并发症及肾功能不全者危险性大。
(3)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者为明显危险因素。
(4)肾病综合征。
(5)肝硬化伴肾功能损害。
(6)血容量减少或脱水:狗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在脱水状态下,造影剂可引起肾内血管显著收缩。
(7)多发性骨髓瘤: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可引起急性肾衰,曾一度认为多发性骨髓瘤者静脉内注射造影剂为反指征。但在一组回顾性多发性骨髓瘤接受造影剂后的观察中发现CAN发生率仅为0.6%~1.25%。因此临床若需要,仔细监测,补充容量后仍可进行。
(8)同时应用其他的肾毒性药物。
(9)短期内接受多种放射性造影剂者。
(10)造影剂的剂量:剂量越大,肾损害增加,当剂量>30ml时,造影时平均血压小于13.3 kPa(100mmHg)则危险性增加。
(11)高血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