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当着孩子面吵架有多不好
爸妈当着孩子面吵架有多不好
强烈的不安全感
“别看我平时挺乐观积极向上的,其实只要涉及婚姻,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悲观和恐惧······”
这是一个25岁的,平时超级阳光的女孩芳芳说的。她说小时候,可能三四岁的时候吧,他爸妈经常在家里上演“世界大战”。更可怜的是,他爸妈都是喜欢一生气就摔东西的人,所以对于年幼的芳芳来说,那更是更加具有杀伤力的吵架画面,让她倍感恐惧、无助。
她常常躲在桌子底下,假装自己不在那里,或者欺骗自己说,那两个恶语相向的人并不是自己的爸爸妈妈。然而,就算不需要睁开眼睛,那种压抑的家庭氛围就已经让幼小的芳芳想要离家出走。不过就算是这样,她还是没有勇气地走出这个家门,只能绝望地放声大哭,可是她的爸妈都在气头上,根本就没有空管她。
后来她甚至开始生病,因为她发现,当她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停止争吵,专心照顾她。于是她开始很频繁地生病,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每次生病就会有窃喜的感觉。
烦躁和愤怒芳芳说,十一二岁的时候,她策划并实施了一次离家出走。因为前一天父母又是摔碗又是摔盘的激烈争吵让她很烦躁和愤怒!为什么不可以有话好好说,为什么不能多尊重一些对方,为什么总是这样无休无止地争吵!她无法理解这些,只是当时内心就是很强烈地想要快速离开那里!
于是,她在周一本该上学的时候,搭上一辆公交车。她本来是想去爷爷奶奶家的,结果坐过了终点站,直接在总站被工作人员抱去工作室“保护起来”,最后就是她爸爸妈妈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接她,回家还免不了一顿胖揍。
自怨自艾
芳芳说她妈妈吵架的时候喜欢说,要不是为了小芳和这个家,我早就不想和你过了!
小时候,她常常因为妈妈的这句话,憎恨自己的爸爸,但是却又很纠结、很为难。因为小小的她无法否认和爸爸之间的感情,却又因为这样的话语,隐约觉得爸爸是坏人,爸爸欺负了妈妈。而自己呢?是家里最没有用的拖油瓶。她开始责怪自己,自怨自艾。她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希望自己的乖巧可以让爸爸妈妈少一些争吵。
爸妈应该怎样处理夫妻争吵呢?✔夫妻争吵无法避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适合的时候和孩子进行交流。一定要明确和孩子表明,爸爸妈妈偶尔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有所争执,但是爸爸妈妈是相爱的,同时也是爱你的。
✔吵架的时候要改掉摔东西,恶语相向的恶劣行为。不要因为情绪一时控制不住,就说“我要离开这个家,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不过了”之类的话。如果家里有家暴现象的,一定一定不要忍了,一定要勇敢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你自己!
✔每次争吵之后,两个人都要进行检讨,分析你们发生争执的原因。这是力求在根源上避免以后还有这样多次的争吵,也有利于夫妻关系的和谐。但是姿态一定要平和,多为对方着想。记住,你们的最终目的是维持美好的婚姻关系,而不是在问题中一决雌雄,一分胜负的!如果失去了你爱的,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输给爱的人,让她开心开心,输了又何妨呢?
爱是一种遗传基因如果让一个年幼的孩子把这些不安全感、怨恨和悲观在心中深种,就容易造成孩子在成年后有一定的性格缺陷,不自信,遇事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在择偶和婚姻上,都会比较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感觉不到婚姻的幸福。
有人说,我们都没有好看的皮囊和容貌遗传给孩子,所以我们的孩子没有别人的孩子那么好看。可是你并没有想过,幸运和幸福同样也是可以遗传的。那是比面容更加珍贵的东西,那将影响你孩子的一生!
和谐的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氛围就是给一个孩子最好的遗传基因。爸爸看妈妈的一个眼神,妈妈看爸爸的一个微笑,这是最真实又美好的“爱的教育”。于女孩,她大概会想,我长大以后要找一个像爸爸一定对妈妈的丈夫,于男孩,他大概会找一个和妈妈一样对爸爸的妻子。
他们都见过婚姻最美好的样子,那两个人就是他们最亲近的爸爸妈妈,他们会觉得婚姻可怕,爱情无存吗?不会,爱的基因已经深埋他们内心,从你们开始停止争吵的那一天起。
家长教育观不同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情绪不稳
小一点的孩子会有情绪不稳的情况产生,会影响他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
2.无所适从
有些孩子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遵守妈妈的规定,或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
3.有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因此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吵架是因他而起,进而无法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学业。
4.造成阴影
有些孩子会产生内心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很难抹去。
努力建立一致的教养观
例如:孩子常会因为父母都在家,而到了睡觉时间仍不肯睡觉,这时,妈妈可能一直催着孩子去睡觉,但爸爸和他的玩兴正浓。碰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谈谈,孩子几点去睡觉?几点起床?谁陪他玩?达成共识后,有一致的目标,就有了相同的教养态度。
夫妻面对教养孩子的问题时,其实没有所谓的黑脸与白脸的问题,而是应该协调出一致的教养态度面对孩子。若是夫妻分别扮演黑、白脸,会造成孩子认知上的错乱,不知该听爸爸的还是妈妈的,还是选择听较凶的人的话。
父母吵架比离婚更可怕
“有些家长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才不离婚,却终日‘硝烟’不断。殊不知这种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更难消除。”主持此项调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有些孩子为此表示,“不想重复父母的悲剧,长大坚决不结婚”。
王丽敏在调查中发现,与离婚相比,孩子对父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建议夫妻间如有矛盾需要解决,应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要随意发泄。如果非吵不可,也应避开子女。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夫妻之间相互攻击、谩骂,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终生难以弥补。(摘自《现代健康报》,蒙惠惠文)
吵架:夫妻间的表达艺术
美国一项历时17年的心理研究发现:夫妻闹矛盾时,吵架可能更有益身心健康,压抑愤怒的夫妻日后的死亡率是表达愤怒的夫妇的5倍。吵架是夫妻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对自己和对方的内心的探索,而吵架是一种艺术,夫妻双方都需要掌握吵架的目的和表达的规律。
听清楚配偶的信息
吵架之中,你首先需要理解对方语言的三个层次:
1.听清对方话语的表面意思。
2.意识到“言外之意”或“潜台词”。
3.探索吵架内容背后对方的内心需求。
轮到自己开口该慎重
你需要想清楚哪些话可以讲,哪些话不可以讲,讲什么才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尽量避免矛盾激化。情绪激动之下,指责、蔑视、翻旧账,甚至升级到谩骂、揭伤疤、侮辱人格,吵架就会破坏彼此的感情了。吵架时切记被情绪控制,例如被配偶骂“你很讨厌!很烦人!”的时候,你的内心要是被激出愤怒,马上要展开报复,你就是被情绪所控制了,如果你的内心自信而有力量,就不会认为配偶的评价是客观真实的,愤怒也激发不出来。
吵架不是为了打败对方
吵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要改变甚至打败对方,所以不要强迫对方赞同自己,若加上强迫的行为只能适得其反。如果懂得运用吵架的表达艺术,那么吵架将成为夫妻生活的调剂,而吵架应该遵循如下规则:
1.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例如:“你这样做,令我很受伤、很难过”;“我感到很愤怒”;“我很伤心”,等等。
2.声音声调尽量保持在中音和低音。
3.语气柔和。
4.目光平视,不要斜视或不屑一顾。
5.眼神温和,不要眼露杀气。(作者: 伍君仪 心理专家 皓艺女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佟梅梅 文字整理 记者伍君仪)
如何减少夫妻吵架给孩子的伤害?
当然,最好别让孩子知道你们吵架了,如果不幸让孩子看见了,听见了,请切记,你的观点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两性观和对人际关系的态度。让孩子在你的口中学到对不同性别的尊重,以及面对冲突的理智吧,这样能确保孩子心灵的健康。
千万别对着孩子诉苦
有些爸爸妈妈吵了架后会对着孩子诉说爸爸怎么样怎么样,妈妈如何如何。这种做法让孩子过早面对了成人世界的烦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添加了许多负担。孩子是单纯的,这种重负可能导致孩子长大成人后不由自主地想从工作、配偶或其他人际关系中弥补当年的遗憾。这样不健全的心态还可能造就另一个不健康的家庭。所以,还是尽量找自己的朋友诉苦去吧,留给孩子一片单纯的天空。
不要在孩子面前评断另一方
在孩子面前说批评对方的话,有很多负作用。一种情况,孩子爱着爸爸妈妈,不想得罪任何一方,为了讨好父母,他会养成内外不一致的态度,在不同的人面前讲不同的话。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比较偏爱其中的一方,大多数情况是母亲,这样就会造成父亲的孤立,夫妻关系更加恶化。切记,父爱不同于母爱,父爱、母爱都不可少。
对事不对人
在你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你可以对孩子说说你们吵架的事,记住:只说事!把争吵的起因简单告诉孩子,尽可能不加入自己的意见。你可以试着这样说:“爸爸妈妈因为某事的意见不同在吵架。”“妈妈因为爸爸做了什么事而生气。”
帮助“多动”的孩子克服多动
1、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
2、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
3、避免含铅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不给孩子吃铅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孩子用铝制器皿。
4、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
5、不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教给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得方法。
独生子女容易患5种心理病
1、胆小好哭
整天只与父母打交道,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失去了动手能力,也没有与小同伴竞争玩耍的机会,变得胆小、害怕困难,一遇到挫折、痛苦就会哭。这是由过度的保护形成的过分懦弱。
2、神经质,喜怒无常
一不顺心就大哭大叫,发脾气扔东西,表面上非常主观执拗,样样事情自己说了算,否则就吵闹不休,而实质上是情绪不稳定,借机发泄。吵起来胆子很大,离开父母又非常怯懦。孩子所以形成脆弱的感情,是因为大人环境带来了孩子接受不了的刺激,孩子就像玩具一样的生活,得不到自然发展,加上父母不断“灌输”过沉的知识,这都对孩子神经系统的平衡带来危害。过多的“教育”、过多的刻板刺激造成了多得惊人的神经质孩子。
3、性格孤僻
独生子女整天关在家里,与外界和小伙伴很少来往。见到别人家的孩子来了可能开心得不得了,甚至当小伙伴回去时会拉着对方不放手。独生子女心灵的孤独是生活天地狭小造成的。独生子女孤僻的独特性是好自言自语,好像成人一样罗嗦,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过了很久,还会向爸爸妈妈问同一个问题。这种追根问底的特点,可能反映了孩子的好学,也许反映了孩子思维的呆板和不易转移。
4、心理早熟
早熟并不是缺点,许多才华聪颖的人都是早熟的。独生子女的早熟具有“小大人”的特点。因为他没有与兄弟姐妹同级心理活动的交往,只得整天与大人打交道。爸爸为什么背着妈妈抽烟,爸爸妈妈为什么吵架,这些本不是小小年纪的人需要了解的事,他都了解,还参与意见。一个4岁的小女孩坐在沙发上评判爸爸妈妈争吵中的是非,让人听起来真要笑破肚皮,可孩子讲起来却一本正经。
5、身体和心理的娇气
娇气往往只被人理解为行为上的撒娇、耍赖,其实娇气意味着软弱无能。现代家长往往忽视耐寒、吃苦、负重对孩子意志培养的重要性,这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可惜的是独生子女得不到方面的锻炼。有人叹息,“现在的男孩、女孩已经没有上一辈人刚强了”,这句话并不是耸人听闻。受了别的孩子的气就跑到家里向妈妈发火,老师要他冲洗厕所就哭鼻子,这都是没志气的表现。
生二胎两个孩子怎样相处
1、父母经常会不自觉对乖巧、成绩好的孩子偏心,而冷淡顽皮、成绩差的孩子。如果要避免偏心,父母一定要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不应该因为其他原因对子女厚此薄彼。
2、父母应该完整地接受自己的孩子,包括接受他们的优缺点。如果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佳,不应该把孩子和其他孩子对比,更不能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和伤害,否则孩子敏感的内心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偏心。
生二胎两个孩子经常吵架怎么办
因为抢一个玩具、抢一个零食而吵架甚至是打架的情况在很多二胎家庭都屡见不鲜。对此,各位宝爸宝妈也是闹心的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应对两个孩子经常吵架的小窍门!
1、孩子吵架后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吵架的原因;
2、接下来分别找两个孩子谈谈话,找出之所以整天拌嘴的根源,询问孩子们是否对对方有意见,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根据孩子说的原因进行总结,看看是不是自己教育的不到位,如果是的话一定要加强教育;
4、向两个孩子灌输:两个孩子同是家庭的一部分,都是父母的宝贝,要彼此相爱,好东西应该和家人一同分享,好玩的应该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这才是好孩子。
生二胎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怎么办
‘妈妈,哥哥又打我!’下班刚回来,小女儿就哭着跑过来告状。”这是一位二胎家庭的妈妈在某论坛上的留言。面对大孩子屡屡欺负小孩子的情况,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吗?
1、单独与大孩子沟通,不要过分苛责,耐心询问他之所以欺负小孩子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尝试走进孩子心里,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
2、安抚被欺负的小孩子的情绪,让小孩子的委屈感逐渐减少;
3、将大孩子和小孩子叫到一块儿,让大孩子向小孩子道歉,安抚小孩子原谅大孩子;
4、以后的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一视同仁的问题,不能让大孩子有父母偏心小孩子的感觉;
5、多进行家庭活动,多与孩子们沟通交流,让大小孩子彼此之间更加融洽与和谐。
父母观念不一致孩子最受伤
身边很多妈妈都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自从生了娃,跟老公的矛盾就更多了。有时候是因为猪队友太懒,不怎么管孩子。而更多时候,是因为双方在管教孩子时立场不一致,说不到三句就吵起来了。双方各执一词,非要吵赢才行,可怜的孩子被晾在一旁,一脸彷徨,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才好。
家庭气氛,比意见本身更重要
意见不和就开吵,这样的事常常发生在很多家庭,例如:
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你觉得看电视对孩子不好,一集都不让看;
而孩子爸爸觉得,偶尔看看动画片的危害并没有那么大,反而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快乐,为什么不能看?
你觉得对方太放纵孩子,对方又觉得你太武断专横。吵着吵着,我们的关注点很快就不在孩子身上了,而是忙着和对方开撕。
大人常常认为,孩子还小,父母之间发生了意见分歧,说了什么话,对孩子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只要最后告诉孩子怎么做就可以了。然而,孩子不是机器人,他小小的心,如同敏感的雷达,你们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他的双眼。
在孩子最害怕的事情中,父母吵架首当其冲。对比一下,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和一个父母恩爱、但是没有动画片看的孩子,哪个更惨?无疑是前者!孩子没有动画片看,他可以从其他事情中得到快乐,要是家庭气氛活跃宽松,就算玩个简单的猜谜语游戏,孩子也会觉得乐趣无穷。但是父母因为意见不和吵架了,家里笼罩在战火的气氛中,孩子的内心会倍感不安,无法从其他事情中得到慰藉。
所以说,看不看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并没那么大。父母不和,对孩子的伤害才是最深刻的。家庭气氛,永远比你们教育孩子的意见本身更重要。
双方意见不和,教育效果要大打折扣
在孩子面前,一方压倒另一方,并不是什么好事,当你们总是不以同一个立场出现在孩子面前时,在他看来,你们都是没有权威的。
比如,在“该不该看动画片”的争吵中,最后你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要求孩子不能看动画片,你觉得孩子会心服口服的接受这个规定吗?当然不,他心里明白得很,其实爸爸是和他站在一边的,爸爸支持他看动画片,你胜出并不是因为你有理,而是因为你更强势。
又或者,孩子爸为他争取到了看动画片的机会,你觉得孩子会看得自在吗?No!妈妈还没点头同意呢,就算孩子打开了电视机,动画片的精彩画面引入眼帘了,但电视后边妈妈正目光如炬、怒不可遏地盯着他呢!光是爸爸同意了又有什么用?
你们因为观念不一、意见不和,在孩子面前吵到鸡犬不宁,实际上就在他面前展露了你们在教育子女这件事上的无能。
另外,如果不是你们两个同意孩子这么做的,孩子会不知道这样做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从长远的角度看,也不利于他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常常意见不合,或许你们可以这样做
道理都懂了,然而每次到了节骨眼上,总是忍不住和孩子爸开撕,怎么办?或许你们可以这样做:
1、先达成统一意见,再在孩子面前表态。
最厉害的父母,不是他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做到意见统一,而是他们会暗地里商量分析、仔细斟酌、甚至背着孩子吵一架,直至双方意见统一了,才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
2、保持理性,不以吵赢为目的。
两人意见不和时,要保持理性,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利弊,坚持“就事论事”的原则,不能以吵赢为目的,这样会将矛盾扩大化。
3、意见仍然不和,也不能单方面做决定。
有些妈妈比较独断,不管有没有和孩子爸达成一致共识,先按自己的想法做了再说,其实这样只会让对方感到无奈,打击他的积极性。生活中很多不管事的“猪队友”,就是这样炼成的。
夫妻之间经常起“内讧”,不仅影响你们之间的感情,孩子往往也会很受伤。养育孩子是妈妈和爸爸共同的任务,在这件事上,你们要有共同的立场、共同的方向,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否则就算意见再高明,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父母吵架不能让孩子难受
夫妻间难免吵架,最好别当着孩子的面吵,如果不幸让孩子看见、听见,切记,你的观点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两性观和对人际关系的态度。让孩子在你口中学到对不同性别的尊重,以及面对冲突的理智吧,确保孩子心灵健康。
千万别对着孩子诉苦
有些爸爸妈妈吵了架后会对着孩子诉说爸爸怎么样,妈妈如何。这种做法让孩子过早面对了成人世界的烦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添加了许多负担。孩子是单纯的,这种重负可能导致孩子长大成人后不由自主地想从工作、配偶或其他人际关系中弥补当年的遗憾。这样不健全的心态还可能造就另一个不健康的家庭。所以,还是尽量找自己的朋友诉苦去吧,留给孩子一片单纯的天空。
不要在孩子面前评判另一方
在孩子面前说批评对方的话有很多负面作用。一种情况,孩子爱着爸爸妈妈,不想得罪任何一方,为了讨好父母,他会养成内外不一致的态度,在不同的人面前讲不同的话。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比较偏爱其中的一方,大多数情况是母亲,这样就会造成父亲的孤立,夫妻关系更加恶化。切记,父爱不同于母爱,父爱、母爱都不可少。
对事不对人
在你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你可以对孩子说说你们吵架的事,记住:只说事!把争吵的起因简单告诉孩子,尽可能不加入自己的意见。你可以试着这样说:“爸爸妈妈因为某事的意见不同在吵架。”“妈妈因为爸爸做了××事而生气。”
家长教育观不同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情绪不稳
小一点的孩子会有情绪不稳的情况产生,会影响他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
2、无所适从
有些孩子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遵守妈妈的规定,或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
3、有罪恶感
有些孩子会因此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吵架是因他而起,进而无法集中精神,专注于自己的学业。
4、造成阴影
有些孩子会产生内心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很难抹去。
努力建立一致的教养观
例如:孩子常会因为父母都在家,而到了睡觉时间仍不肯睡觉,这时,妈妈可能一直催着孩子去睡觉,但爸爸和他的玩兴正浓。碰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谈谈,孩子几点去睡觉?几点起床?谁陪他玩?达成共识后,有一致的目标,就有了相同的教养态度。
夫妻面对教养孩子的问题时,其实没有所谓的黑脸与白脸的问题,而是应该协调出一致的教养态度面对孩子。若是夫妻分别扮演黑、白脸,会造成孩子认知上的错乱,不知该听爸爸的还是妈妈的,还是选择听较凶的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