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柿饼的相关论述

柿饼的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日干者温补,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许立止。

2、《日华子本草》:润声喉,杀虫。

3、《嘉佑本草》: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

4、《日用本草》:涩肠止泻,杀小虫,润喉音。治小儿秋深下痢。

5、《纲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肠澼,痔漏下血。

6、《本草通玄》:止胃热口干,润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苦参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按《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1]

2、《本草汇言》:“姚斐成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也。前人谓苦参补肾补阴,其论甚谬。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虚气弱,非所宜也。况有久服而致腰重者,因其专降而不升,实伤肾之谓也,何有补肾补阴之功乎?”

3、《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4、《名医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疡,平胃气,令人嗜食。”

5、《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6、《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7、《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柴胡的相关论述

①《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②《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柴胡的相关论述

①《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②《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芥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涂足心,引热归下,痘疹不入目。

2、《别录》:主射工及疰气发无常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酢和涂之。

3、《日华子》: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敷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香附的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香附子,必用童便浸,凡血气药必用之,引至气分而生血,此阳生阴长之义也。

2、朱震亨:香附,《本草》不言补,而方家言于老人有益,意有存焉,盖于行中有补理。

3、《纲目》: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乳腐的相关论述

1、《嘉祐本草》:“微寒。”

2、《本草品汇精要》:“味甘,微寒,无毒。”

3、《四声本草》:“治赤白痢。切如豆大,面拌,酸浆水煮二十沸,顿服。小儿服之弥佳。”

4、《普济方》:“治血痢,不问远近:乳腐一两。切,以浆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之。”

5、孟诜:“润五脏,利大小便,益十二经脉,微动气。”

葛根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1]

2、《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3、《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

4、《本经》: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5、《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猪肺的相关论述

《随息居饮食谱》:猪之脏腑,不过为各病引经之用,平人不必食之。不但肠胃垢秽可憎,而肺多涎沫,心有死血,治净匪易,烹煮亦难。

《本草图经》:猪肺,补肺。

《本草纲目》:疗肺虚咳嗽、嗽血。

《随息居饮食谱》:甘平,补肺,止虚嗽。治肺痿、咳血、上消诸症。

橘红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下气消痰。[1]

2、《本经逢原》:橘红专主肺寒咳嗽多痰,虚损方多用之,然久嗽气泄,又非所宜。

3、《药品化义》: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佐竹茹以疗热呃,助青皮以导滞气,同苍术、厚朴平胃中之实,合葱白、麻黄表寒湿之邪,消谷气,解酒毒,止呕吐,开胸膈痞塞,能推陈致新,皆辛散苦降之力也。

虎杖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研末酒服,治产后瘀血血痛,及坠扑昏闷有效。

2、《名医别录》:主通利月水,破流血症结。

3、《滇南本草》:攻诸肿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治五淋白浊,痔漏,疮痈,妇人赤白带下。

相关推荐

水芹菜的生长

生长环境 编辑 生于山坡、林下、溪边、沟旁、水沟湿地中。分布于广东、四川、云南、河北等地。 药材性状 编辑 本品多收缩成团,长20-40cm,全株无毛。茎多分枝,具棱。叶为一至二回羽状复叶,小叶长6-25mm,下部小叶常卵形,上部小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侧生小叶基部偏斜,边缘具钝齿,叶柄长2-7cm,质脆。气微香,味微辛。 药理作用 编辑 保肝,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过敏等作用。 现代应用 编辑 用于高血压头痛、眩晕、水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相关论述 编辑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麻疹初期,

荔枝核的相关配伍产生的功效

功效 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主治 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 1、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荔枝核一钱,木香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清汤调服。(《景岳全书》荔香散) 2、治心痛及小肠气:荔枝核一枚。煅存性,酒调服。(《本草衍义》) 3、治肾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锉散,炒,出火毒,为末。酒下二钱,日三服。(《世医得效方》荔核散) 4、治血气刺痛: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妇人良方》蠲痛散) 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治心痛,小肠气痛,以一枚煨存性

覆盆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通玄》:“覆盆子,甘平入肾,起阳治痿,固精摄溺,强肾而无燥热之偏,固精而无疑涩之害,金玉之品也。” 2、《本草正义》:“覆盆子为滋养真阴之药,味带微酸,能收摄耗散之阴气而生精液,故寇宗奭谓益肾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语虽附会,尚为有理。《本经》主安五脏,脏者阴也。凡子皆坚实,多能补中,况有酸收之力,自能补五脏之阴而益精气。凡子皆重,多能益肾,而此又专入肾阴,能坚肾气,强志倍力有子,皆补益肾阴之效也。《别录》益气轻身,令发不白,仍即《本经》之意。惟此专养阴,非以助阳,《本经》、《别录》并未言温,其

柿饼怎么吃

柿饼在很多地方都有卖,一般市面上出售的柿饼,外面都裹有一层白色的东西,有些人觉得看起挺脏的,所以会纳闷柿饼该怎么吃。 其实,在柿饼表面,通常覆盖一层薄厚均匀的白霜,那是果肉干燥时随水分蒸发而渗出的葡萄糖和果糖的凝结物,入药称柿霜,并非沾染上去的脏东西。而且,这一层柿霜还有一定的功效,能治咽喉干痛、口舌生疮、肺热咳嗽、咯血等症。药用上用柿霜10克,薄荷5克,冰片0.5克放在一起磨细,涂擦,可治口疮、口角炎。 与柿饼相关的食疗方: 1、治寒泻、水泻:柿饼2个,放饭上蒸熟食。 2、治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干咳、咽

五倍子的相关论述

1、《纲目》:“盐肤子及木叶,皆酸咸寒凉,能除痰饮咳嗽,生津止渴,解热毒、酒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诸病。五倍子乃虫食其津液结成者,故所主治与之同功。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 2、《本草经疏》:“五倍子得木气而兼金水之性,《本经》(应为《开宝本草》)主齿宣疳莈,风湿癣疮,及小儿面鼻疳疮者,皆从外治,取其苦能杀虫,酸平能敛浮热,性燥能主风湿疮痒脓水。五痔下血者,大肠积热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肺得敛肃,则大肠亦自清宁也。藏器疗肠虚泄利;《日华子》主生津

柿饼相关配伍

1、治痰嗽带血:青州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真青黛一钱。卧时食之,薄荷汤下。(《丹溪纂要》) 2、治咳嗽吐痰:干柿烧灰存性,蜜丸,滚水下。(《滇南本草》) 3、治热淋涩痛: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日饮。(《纲目》) 4、治小便血淋:白柿、乌豆盐花煎汤,入墨汁服之。(《经验方》) 5、治血淋:干柿,烧灰存性,为末。米饮调服。(《世医得效方》柿焚散) 6、治肠风下血:棉花核(炒黑,去壳)三两,侧柏叶(炒黑)四两,槐米(炒)一两。柿饼蒸烂捣丸,清晨滚汤下四、五钱。(《绛囊撮要》柿饼丸)

高良姜的相关论述

1、《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要药也。 2、《本草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1] 3、《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百会穴的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耳鸣”。[1] 2、《备急千金方》:“狂痫不识人,癫病眩乱。”[2] 3、《太平圣惠方》:“头目眩痛,少心力,忘前失后,心神恍惚”,“小儿脱肛”。

南瓜子的相关配伍和论述

1、血吸虫病:南瓜子,炒黄、碾细末。每日服60g,分二次,加白糖,开水冲服。以十五日为一疗程。(《验方选集》) 2、产后手脚浮肿,糖尿病:南瓜子30g。炒熟,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相关论述 1、《现代实用中药》:驱除绦虫。 2、《安徽药材》:能杀蛔虫。

蘑菇的用法用量

蘑菇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鲜品150-180g。 蘑菇的功效作用 功效:健脾开胃,平肝提神。 主治:用于饮食不消,纳呆,乳汁不足,高血压病,神倦欲眠。 蘑菇的禁忌 气滞者慎服。 蘑菇的配伍 1、治消化不良:(蘑菇)鲜品150g,炒食、煮食均可。(《中国药用真菌》) 2、治高血压病:(蘑菇)鲜品180g,煮食,分两次食用。(《中国药用真菌》) 3、治小儿麻疹透发不快:鲜蘑菇18g,鲜鲫鱼1条。清炖(少放盐)喝汤。(《食用中药与便方》) 蘑菇的相关论述 1.《品汇精要》:“初采得与米饭同炒,如饭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