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青素有什么功效 抑制糖尿病肾病
虾青素有什么功效 抑制糖尿病肾病
虾青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可以有效阻止糖尿病肾病 损的物质,虾青素主要是通过直接保护肾小球基底膜、阻止因高血糖产生的自由基来破坏基底膜。
虾青素有什么用
抗氧化
虾青素是类胡萝卜素合成的最高级产物,在这个合成过程中可合成β-胡萝卜素、叶黄素、角黄素、番茄红素等中间产物,这些成分都具有强效的抗氧化性,因此,虾青素是自然界抗氧化性最强的营养素,能有效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
保护视力
虾青素的氧化性较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强太多,体内存在虾青素的同时,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几乎不会被氧化,会最大程度的运转到视网膜合成视紫红质,增强暗适应能力,并且虾青素还能缓解眼疲劳,提高视觉灵敏度。
保护心血管系统
虾青素对在血液中时能氧化血液中的低密度胆固醇,促使其运转到肝脏进行代谢,较少血液中血栓的形成,并且还能减缓血管黏膜细胞衰老,增强血管弹性,预防心血管疾病。
保肝解酒
虾青素能对维生素A有保护作用,同时对细胞的活性因子也有增强作用,能促使肝脏细胞的活性增强,增强其解毒作用,因此,肝脏对酒精的分解代谢更快,有一定的解酒功效。但是不能作为酗酒醉酒的理由,限制饮酒保健康。
祛斑美颜
虾青素头强效的氧化作用,能抑制体内黑色素的形成,对已经形成的色素也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尤其是对老年斑祛去效果较好。
抗紫外线
紫外线辐射是表皮光老化和皮肤癌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虾青素对谷氨酰胺转胺酶具有特殊作用,能够在皮肤受光照时消耗腐胺,口服虾青素对腐胺积累的抑制作用比口服维生素A更强。
辅助抗炎
自由基被称为万病之源,虾青素的抗氧化性的特性能抑制自由基,减少其对关节的损伤,而配合消炎药一起使用消炎效果更佳。
抑制糖尿病肾病
虾青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可以有效阻止糖尿病肾病 损的物质,虾青素主要是通过直接保护肾小球基底膜、阻止因高血糖产生的自由基来破坏基底膜。
着色
虾青素和花青素一样也是一种着色剂,虾青素能使三文鱼,虾,蟹等呈现出红色,这些色素还能储存在体内,并且还可随着食物链富集,因此,很多食物链高级的鱼类也含有虾青素,陆地上的鸭由于生吃红心鸭蛋也是属于虾青素呈色现象。
别让糖尿病损害您的肾
一般在糖尿病约5~10年后可出现轻度无症状性蛋白尿,此现象的出现,便提示临床糖尿病性肾病已经开始。开始时蛋白尿可为间歇性,以后则变为持续性。糖尿病有明显蛋白尿者,较之无蛋白尿者预后差,但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有的病人可存活20年以上,一般至少要在10年以上。
蛋白尿经历数年后,才出现水肿、高血压等肾脏病症状。一般说来,糖尿病史越长,肾小球硬化越严重,蛋白尿越重。一旦出现严重的蛋白尿,肾脏病可较迅速地恶化。如病者的蛋白尿发展日趋严重,尿蛋白每日大于3。5克,则可发生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发生肾病综合征者不到10%,若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则预后恶劣,5年内常死于肾衰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的其它表现与一般肾病综合征相同。
糖尿病肾小球硬化在经历长期的中度蛋白尿后,亦可逐渐发生肾衰。发展至肾衰,快慢颇不一致,一般要经过许多年以后才缓慢地发展至肾衰。一旦发生肾衰,则预后十分差。肾衰时,肾多无明显的缩小,蛋白尿也无明显减轻。如不透析,病人将死于尿毒症。
对于糖尿病的病人,只要很好地控制糖尿病,即可防止、延迟或减少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恰当地应用降糖药物,可以防止继发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不宜用皮质激素,它不但对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无效,而且会招致感染和使糖尿病更难于控制。对肾病综合征水肿较严重的,可用利尿剂。有高血压的,宜用降压治疗,血管转换酶抑制剂不但对高血压,而且对蛋白尿和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均有好处,可常规使用。肾衰的治疗与一般的肾衰相同。但应该指出的是,糖尿病有时会同时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这时,就应使用皮质激素治疗,不然,会加速肾脏的损害。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肾病发生肾衰时,对胰岛素用量需作精细调节。应监测血糖作为用药指标,而不能用尿糖作指标。糖尿病肾病在需要透析时由于病人常有动脉硬化、冠心病、视网膜病变等,故不适宜作血透,一般以腹膜透析较佳,特别是在有严重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以致造瘘作血透有困难者和严重视网膜病者更为适宜。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恶性疾病,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损害肾脏,所以大家在生活中应该加强重视,需要做好肾脏的保养工作,避免受到疾病的伤害。那么,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请肾病专家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一、高血糖症:糖尿病肾病发生与高血糖密切相关,糖尿病肾病病因血糖控制不佳可加速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延缓其发展。高血糖及糖基化终产物生成增多后引起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系膜扩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
二、遗传因素:多数糖尿病患者最终不会发生肾脏病变,一些长期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中同样可出现糖尿病肾病。最近有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病因,糖尿病患者不同个体间系膜细胞及调控上的差异有可能是部分患者易患肾脏损害的因素之一。而且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还表现出家庭聚集现象,在一些有高血压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家庭史的患者。此外,在不同种族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也存在着差异。这此均表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三、高血压:与糖尿病肾病发生无直接关系,但原有高血压或病程中至微量白蛋白尿期时血压升高后可加速糖尿病肾病进展和肾功能的恶化,加重尿白蛋白的排出。
对于糖尿病肾病,相信大家都不希望在自己的身上发生,那么大家在生活中就要有所行动了,根据以上的病因做好及时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预防效果。如果您已不幸患上了该疾病,做好积极的治疗工作才是关键。
糖尿病肾病与蛋白质
由于糖尿病肾病早期表现是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所以糖尿病肾病患者饮食上对于蛋白质的摄入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又不能完全限制,那么糖尿病肾病患者怎样补充蛋白最合理呢?
先了解一下蛋白的分类和存在形式:食物蛋白按其不同来源可分为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两大类。植物蛋白主要来源于谷类、根茎类、干果、坚果等,动物蛋白主要来源于鱼虾、禽肉、畜肉、蛋类及牛奶等。
值得一提的是,植物蛋白中,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生物利用率小,摄入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对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不利。而动物蛋白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利用率高,营养价值也好,尤其是动物食品中的奶类、禽蛋类、水产类,其中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好,有利于保护肾脏。因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除控制糖代谢紊乱外,选用优质蛋白质饮食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糖尿病肾病患者,除了合理的饮食调节和食物选择,通过药物控制血糖仍是预防和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键。这是因为临床糖尿病肾病一经确诊,已不可逆,即使血糖在正常范围也不能阻止肾功能不全的进展,因此,要在肾病早期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病情来选择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尽可能使血糖降至接近正常,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严格控制糖尿病常可使尿蛋白排出量减少。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和已发生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应选用胰岛素治疗。但由于肾功能衰竭的肾脏降解胰岛素的能力减低以及患者进食量不足,病人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往往减少,容易发生低血糖,也有的病人可能由于周围胰岛素受体敏感性降低需要较大剂量,因此胰岛素的剂量必须按个体情况调节。
糖尿病需警惕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双腿酸软无力,脚部、腿部以及面部出现浮肿,糖尿病需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了。而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太明显,当出现尿蛋白时,病程很可能有10年以上,因此糖尿病肾病的预后很很麻烦。
不过,糖尿病肾病早期因为肾小球已发生病变,所以,可以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来进行监测,这让其及早发现变为可能。临床上,患者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便说明其肾脏功能正在呈进行性下降趋势。
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水肿,其原因是肾病的持续发展,尿中丢失了大量蛋白引起低蛋白血症。如果病情已较为严重,可能需要做透析治疗。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以便能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可以说,肾病是最危险的糖尿病并发症。一长串的数据都可以说明,肾病并发症是吃掉糖尿病患者的“猛虎”。调查发现,如无良好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6年内有25%发展到肾功能衰竭阶段,而50%的患者在10年内、75%的患者在15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从出现蛋白尿到患者死于尿毒症的平均时间为10年。
从发病机理上看,当出现全身血管受损后,肾脏血管因较为细小,肾脏便成为首先“损害”的器官。血管受损引起肾小球硬化,人就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衰竭,甚至最后发展为尿毒症。在欧美,糖尿病肾病是尿毒症患者首要致病原因,占透析患者的50%以上。我国的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影响糖尿病肾病的因素包括肾脏病理改变、糖尿病控制情况,高血糖、高血压和饮食高蛋白等。另外,吸烟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专家认为,只要能针对这些因素及时接受治疗,患者可以有一个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糖尿病需警惕糖尿病肾病的详细介绍,提醒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需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饮食,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糖尿病肾病是否会导致尿毒症
糖尿病和尿毒症这两种似乎不太相干的疾病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据最新统计显示,每三个尿毒症患者中就有一个是由糖尿病肾病发展而来的,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尿毒症的首要因素,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以出现持续的蛋白尿为主要标志。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约为:34.7%,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
为什么糖尿病会变成糖尿病肾病,进而变成尿毒症呢?肾病专家们谈到,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存在着差异。而且在同一种族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还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在临床上,虽然一些患者的血糖长期控制较好,但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而有些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却不发生糖尿病肾病,这就与患者的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对于单纯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控制不好并已有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尽早使用胰岛素。应用胰岛素时需监测血糖及时调整剂量。
2.饮食治疗:目前主张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0.8g/kg.d)。对已有水肿和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在饮食上除限制钠的摄入外,对蛋白质摄入宜采取少而精的原则(0.6g/kg.d),必要时可适量输氨基酸和血浆。在胰岛素保证下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保证足够的热量。脂肪宜选用植物油。
3.抗氧化治疗:由于现在已经明确导致肾脏损害的原因系氧化应激,因此抗氧化治疗对糖尿病肾病表现出显著的效果,n a i t o等在研究中发现“氧化应激( 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 ”是糖尿病导致肾病的一个重要机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检测血糖水平、体重、尿白蛋白、尿 8羟基脱氧鸟苷( 8 -o h d g )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艾诗特asta虾青素的长期治疗,尿白蛋白和8 -o h d g的增加明显被控制,而且未经治疗的小鼠肾小球内8- o h d g免疫反应性细胞比治疗组多。实验结果表明,艾诗特asta虾青素通过降低肾的氧化应激来控制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预防肾脏细胞的损伤。
肾脏健康与你息息相关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继发性肾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糖代谢异常,肾脏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氧化应激,以及遗传等多因素有关。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衰的首要病因。在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隐匿,仅在运动、应激等情况下,出现一过性微量白蛋白尿。若未给予及时治疗,病情可逐步进展,出现持续性临床蛋白尿,主要表现为尿泡沫明显增多、下肢或踝间水肿、高血压。
到了晚期,可伴有贫血、皮肤瘙痒、小腿痉挛、恶心呕吐等肾功能受损的症状。另外,患者也常合并心、脑、足、视网膜、外周神经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由于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存在极其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至终末期肾衰,治疗起来往往比其他肾病导致的肾衰更为棘手。
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若患者有较长的糖尿病病程(1型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2型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且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或同时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应考虑糖尿病肾病可能,肾穿刺活检可确诊。
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关键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严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及早的预防糖尿病肾病成为了是否能够控制糖尿病病情的关键,有效的控制病情可以避免糖尿病肾病恶化为尿毒症,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如果通过控制血糖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肾病。
严控血糖是减少和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所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主要改变是肾脏高灌注、高滤过、肾体积增大。此阶段经治疗可使病情逆转,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期病情就不可逆转。因此,早期预防糖尿病肾病尤为重要。蛋白尿是肾脏受损的表现之一,当肾小球疾病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滤过的血浆蛋白量增多,其中主要是白蛋白。 所以尿白蛋白与血糖控制优劣极为相关,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关键。北京恒安肾病网的专家告诉您,蛋白质摄入过多,尤其是植物蛋白分子颗粒较大,可加重肾的滤过损伤,加速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硬化。虽然低蛋白饮食有利于保护肾脏,但作为早期DN的饮食治疗为时尚早。
早期预防糖尿病肾病主要改变是肾脏高灌注、高滤过、肾体积增大。此阶段经治疗可使病情逆转,一旦进入临床蛋白尿期病情就不可逆转。因此,早期糖尿病肾病防治尤为重要。蛋白尿是肾脏受损的表现之一,当肾小球疾病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滤过的血浆蛋白量增多,其中主要是白蛋白。
以上就是对于预防糖尿病肾病的措施中,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希望通过阅读此文能够帮助大家有针对性的调理自己身体状况,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如何发生的
糖尿病肾病是如何发生的?典型的糖尿病肾病主要就是为肾小球的硬化症.一般情况下都认为全身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主要是由于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增厚所致的。另外,这种微血管病变与遗传因素及糖尿病时生长激素升高有关。
糖尿病肾病是如何发生的?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主要有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蛋白摄入。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易漏出并沉积。高血压虽然不是糖肾病发病的因素,但是高血压可加重尿白蛋白的排出,加速肾病的进展和肾功能恶化。高蛋白饮食能加速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损害。另外,近年证实吸烟对肾病也是一个危险因素,有人统计,糖尿病吸烟者中19%有蛋白尿,而不吸烟者仅8%有蛋白尿。
糖尿病是怎样损害肾脏的
糖尿病是怎样损害肾脏的?糖尿病肾病虽然较易发生,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病,一般来说患糖尿病10~20年后,约有半数发生肾功能不全。这是由于糖尿病的病人是一个全身毛细血管病变,主要是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导致微循环异常,从而引起许多脏器、器官的异常,在肾脏可发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症。肾小球硬化后影响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变化。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影响糖尿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在糖尿病约5~10年后可出现轻度无症状性蛋白尿,此现象的出现,便提示临床糖尿病性肾病已经开始。开始时蛋白尿可为间歇性,以后则变为持续性。糖尿病有明显蛋白尿者,较之无蛋白尿者预后差,但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有的病人可存活20年以上,一般至少要在10年以上。
蛋白尿经历数年后,才出现水肿、高血压等肾脏病症状。一般说来,糖尿病史越长,肾小球硬化越严重,蛋白尿越重。一旦出现严重的蛋白尿,肾脏病可较迅速地恶化。如病者的蛋白尿发展日趋严重,尿蛋白每日大于3。5克,则可发生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发生肾病综合征者不到10%,若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则预后恶劣,5年内常死于肾衰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的其它表现与一般肾病综合征相同。
糖尿病肾小球硬化在经历长期的中度蛋白尿后,亦可逐渐发生肾衰。发展至肾衰,快慢颇不一致,一般要经过许多年以后才缓慢地发展至肾衰。一旦发生肾衰,则预后十分差。肾衰时,肾多无明显的缩小,蛋白尿也无明显减轻。如不透析,病人将死于尿毒症。
对于糖尿病的病人,只要很好地控制糖尿病,即可防止、延迟或减少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恰当地应用降糖药物,可以防止继发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不宜用皮质激素,它不但对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无效,而且会招致感染和使糖尿病更难于控制。对肾病综合征水肿较严重的,可用利尿剂。有高血压的,宜用降压治疗,血管转换酶抑制剂不但对高血压,而且对蛋白尿和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均有好处,可常规使用。肾衰的治疗与一般的肾衰相同。但应该指出的是,糖尿病有时会同时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这时,就应使用皮质激素治疗,不然,会加速肾脏的损害。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肾病发生肾衰时,对胰岛素用量需作精细调节。应监测血糖作为用药指标,而不能用尿糖作指标。糖尿病肾病在需要透析时由于病人常有动脉硬化、冠心病、视网膜病变等,故不适宜作血透,一般以腹膜透析较佳,特别是在有严重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以致造瘘作血透有困难者和严重视网膜病者更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