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过劳猝死的征兆
警惕过劳猝死的征兆
过劳死与一般猝死几乎没什么不同,但它隐蔽性较强,先兆不明显。从目前的医学研究和临床来看,过劳死的前五位直接死因是:冠心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而过度劳累是这些病突然发作的重要诱因。过劳的先兆症状主要表现在:
1.“将军肚”早现。30~50岁的人中大腹便便者大有人在,这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头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早发性秃头或不断掉发都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如果你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欲望减退或女子过早闭经,都是身体整体衰退的第一信号。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心算能力也越来越差。
6.肩部与颈部强直性发麻、肝功能异常,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心电图不正常。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感到不解乏,并很容易因为疲劳和苦闷失眠。
10.经常头疼、胸闷、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11.肠胃障碍,食欲不振、没胃口,经常不吃早餐或是用餐时间不固定。
12.体重突然出现较大变化。
猝死的前兆 晕厥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因此,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后应非常警惕,尽快查明原因。
猝死前5大征兆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警惕运动过量引发猝死
超负荷运动会使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
前天,一名大学生和一名老年人在北京马拉松赛中发生猝死,还有11名参赛者因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急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心内科温绍君教授说,发生运动猝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运动者患有潜在心血管疾病,二是参加超负荷运动导致心脏缺血。他建议,普通群众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应量力而行,最好在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或比赛前做一次身体检查。另一方面,马拉松的组织方也应该对报名者进行医学监督,比如询问运动史、对心肺功能进行基本检查等,以保证运动的安全性。
运动前心血管监测可防止运动猝死
据了解,心脏猝死包括安静型和运动型两种,其中81%的猝死是安静型的,即由于突发冠心病和肺栓塞而导致的。温教授说,除了心脏疾病导致的猝死外,运动过量也是发生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一个平时只能跑三五千米的人,一口气跑几十公里,就属于超负荷运动了。这时他的心脏循环系统会不堪重负,需要的血液量和氧气量会突然增加,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跑步者的心脏会出现急性缺血,继而出现心脏骤停和脑血流中断。
美国灾难性运动伤害研究中心最新的监测结果表明,从1983-1993年,有160例死亡事故并不是由运动创伤造成的。每年在每百万运动员中,发生死亡的情况是1.16至14.50人。其中中学女生死亡率最低,而大学男生死亡率最高。心血管损伤导致的死亡占总数的74%,而其他与心脏无关的死因占22%,包括高温、横纹肌溶解和连续气喘。在田径项目和越野跑中,共有17例死亡事故,其中大部分是中学生。他们还研究了在1985-1995年间美国158名运动员猝死原因,这也包括在上述的研究结果中:134例有心血管缺损,其中90%是男性,18%的死亡事故发生在田径运动员中。
温教授说,长跑运动员在跑步前都需要一系列的医学监督,如饮食起居、体重、运动量增加强度等,以保证运动中的安全性。而普通群众在参加马拉松运动时,更应该注意医学监督。对于运动者来说,如果平时不怎么运动,就别报名参加如此剧烈的运动。如果已经报名参加了,那么最好在比赛前进医院做个身体检查。另外,如果在跑步中感觉身体不适,就马上停下来,千万别硬撑着。他还强调,马拉松活动的组织者也需要在运动开始前,对参加群众进行身体检查和运动史询问,对不适合参加者应劝其不要参加。
猝死抢救按秒计算
据温教授介绍,猝死的表现是突然昏迷、意识不清、脉搏消失、停止呼吸、听不到心跳、瞳孔放大、面色死灰。在常温下,心脏停跳3—5秒钟以上,病人即有头晕感觉,10—20秒钟时会发生晕厥,40秒钟后会发生惊厥抽搐,此时患者有可能瞳孔散大,60秒钟后患者会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可能死亡。所以,抢救猝死患者的关键是速度。有人统计,在4分钟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并且在8分钟内做到了进一步的心肺脑复苏,则94%的患者可以复苏成功并长期存活。另有人以12分钟为临界点,即12分钟内未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者,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在这里要说时间就是生命一点也不夸张。
当一个人突然出现非外因的昏厥、意识丧失或惊厥抽搐,且无心跳、无呼吸时,首先要意识到可能是心脏猝死。如果发作前病人曾喊胸痛或用手抓胸部且有痛苦状者应想到是此病。如果知道病人以前有冠心病,出现此类症状就更应该想到是心脏猝死。
温教授提醒患者,猝死是可以预知的。一般在发病前,会感到短暂的心绞痛,或是觉得咽部哽咽、咽东西费劲,还有的人会伴有出汗,出现3-5分钟的胸闷。最常见的预兆就是浑身无力、头晕、胸闷。然而,当这些情况出现在中、青年人身上的时候,如果他们不知道自己本身有心血管疾病,通常是意识不到的。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自己体力好,即使身体过度透支也并不在意,偶尔身体不适只当是累的、歇歇就没事了,殊不知这也许就是发病的前兆。
警惕心肌梗死有征兆
①突然初次发作严重的心绞痛;
②原有心绞痛发作间断时间缩短,变为频繁发作;
③心绞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用硝酸甘油不易使心痛缓解,其疗效不如既往;
④老年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律不齐、呼吸困难、昏厥;
⑤心电图表现为ST段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ST段上升、T波高耸,或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等心律不齐表现。
心肌梗死先兆症状多在发病前一周出现,有的甚至提前数周出现,有的发生于梗塞前1-2天。冠心病患者或既往无任何不适的中老年人出现上述先兆症状时,应予警惕,认真对待,及时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妥善安排到医院进行诊治。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部分患者其心肌梗死先兆症状无特异性,易被患者本人、家属和医生忽视,而造成不良后果。例如有的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有饥饿感,认为是胃病所致;有的表现为胸闷不适,认为是生气所致,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略,应该引起关注。
过劳死的征兆
1 30-50岁时已经有将军肚
2 频频去洗手间
3 睡觉时间缩短,醒了也感觉疲劳困乏
4 烦躁易怒、难控制住情绪,容易因一点小事发怒
5 整天都无精打采
6 记性差,容易忘记一些小事
7 脱很多头发
8 有时会感到头疼、耳鸣,目眩
9 性能力降低
10 心算能力下降
身体有这反应要警惕当心猝死
其实,猝死的发病征兆并不多,特别是有特异性和有价值的征兆。也正因如此,猝死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大多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不太在意健康状况,有点儿难受的感觉,通常不会立即就医,而一旦出现恶性病因,往往猝不及防。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猝死有征兆可循吗
既然是出人意料死亡,猝死确实没有明确的预警信号,但不要灰心,大多数猝死还是有迹可循的,只是因为先兆不特异而被漠视错过。超过50%的心脏骤停前1小时~1月身体会发出预警信号,胸痛最常见约占56%,呼吸急促13%,4%为头晕、晕厥或心悸。所以要做个有心人,如果出现胸闷胸痛、憋气乏力、心慌心悸,以及左肩背部疼痛、上腹部胀痛不适,恶心呕吐,咽喉紧缩疼痛,牙疼下颌部疼痛不适等不典型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排除。据说,侯耀文先生猝死前就有后背疼痛症状,但却未引起重视,饮憾而终。
对于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要有警惕心理,另外还需要注意,发生晕厥一定要到医院查明原因,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容易发生猝死,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上班族慎防过劳猝死
1、定期体检。
体检可以知道一个人身体的整况,无论是心脏病患者还是自觉身体健康的人,都应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如果出现某个方面问题,仍需进一步检查,及早确诊和治疗。
2、戒烟。
吸烟者罹患冠心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4倍,而且容易因为抽烟而患上其他疾病。
3、均衡饮食。
多吃粗粮、蔬菜、水果类食物,可以让身体吸收更加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尽量不要偏食,而且要控制甜食、煎炸食物、熏烤腌制食物的摄入,同时每顿饭不要吃得过饱。
4、规律生活。
定时进食,定时休息,定时运动。最重要的是要定时排便,正常的排便可以知晓自己身体是否存在隐患,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避免亚健康。
5、情绪精神稳定。
不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让情绪大起大落,保持平常心态最健康!可以多做做深呼吸
6、控制体重。
别让你的体重在短时间内飙升或者骤降!合理的饮食是最好的!
7、适量运动。
无论任何季节,都应该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身体血液循环,避免心肌梗塞等引起猝死。但是也不要过度运动。
8、谨防感冒。
据研究表明,感冒也是引起猝死的一个因素。尤其是交替季节的期间,大家要谨防感冒,尤其是抵抗力弱的人更加应该通过运动加强锻炼,避免感冒。
心脏猝死有哪些征兆
心脏猝死,听起来是一个比较可怕的症状,的确,每年都有很多人发生此类情况。说是“猝死”,那是不是说在发生灾难的之前就是完全没有征兆的呢?可能一般人都会觉得是突然发生的,但是如果患者的家人朋友仔细观察的话,害死有一些值得警惕的预兆的。这对于患者本身而言,及早做就医准备是有好处的。下面就看看到底在猝死发生之前,患者的身体会有怎样一些讯号呢?
据医生介绍说,心脏猝死者绝大多数都是本身就有心脏结构的异常。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和心内异常通道。这些心脏结构改变很容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而大多数猝死者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所以在此提醒那些本身就有心脏疾病的人,一定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积极配合治疗。在心脏猝死的前驱期,许多患者会出现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症状。而且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脏猝死患者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所以对于病人来说,更应该提高警惕了。在发病的时期,也就是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情况下不会不超过一小时。在这一小时之内或者更短的时间里,会出现一系列的心脏、血管的变化:长时间的心绞痛或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跳过快或头晕目眩等等。但是还有一部分患者的发病到死亡的时期非常短,常常在数分钟之内就死亡,而且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不适,心电图显示的异常常变现为室颤,而有一些人则是变现为循环衰竭,可在昏迷之后的数小时内死亡。总之,对于心脏天生异常或者患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的病人来说,在平时还是应该做好自身的护理和保健工作,避免持续的压力抑郁等刺激,避免不测的发生。
警惕过劳死十大症状
1、“将军肚”早现。30-4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症状之一。
2、脱发,斑秃,早秃。每次洗桑拿都有一大堆头发脱落,这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如果你的年龄在30-40岁之间,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性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男子阳痿,女子过早闭经,都是身体整体衰退的第一信号。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燥,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感到不解乏。
10、经常头痛,耳呜,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如何预防猝死事件的发生
猝死的病因很多,心脏疾病占首位;其次为肺动脉栓塞、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脑出血、中毒性肺炎、中毒性菌痢和高血压等。多由于过度劳累、精神刺激、情绪异常激动、饱餐、酗酒、过度吸烟、寒冷等诱发。为预防猝死的发生,以下几点应引起重视。
1、去除以上诱发因素,尤其要减肥防胖,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保持不急不躁。
2、凡心脏病患者,应警惕其发作,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并告诉周围人急救时的用药方法。不论在家中、工作中或外出时,如有某些不适感觉,均应与随行者或周围的人事先打招呼,以便他们预先准备,防止猝死事件的发生。
3、中老年人对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常有人照料,特别是在夜间与蹲厕时需要有人照应。
5、每天口服阿司匹林0.3~0.6克,有预防冠心病的功效。
6、戒烟酒,饮食勿过饱,保持大便通畅。
7、血压高者应有效地进行降压治疗,有助于减少猝死。
8、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病人常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特别是出现心律失常时,常是猝死的预兆。及时治疗是预防猝死的关键。
9、对有适应证的高危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可有效地防治猝死。包括冠脉搭桥术、射频电消融术、安装心脏器。
医生如何避免过劳猝死
在多重压力下,医生的职业生存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满意度,甚至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一个本可以服务患者数十年的优秀医生,却在数年后的高强度工作中倒在手术台边,究竟得失几何?
回头看看,医务工作者“过劳”现状的背后,无非有三重肇因:
一是社会推崇“过劳”,将加班加点视为“美德”甚至宣传典型。结果就是,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超过日本和韩国,每年有60万劳动者过劳死。如此大背景下,医务工作者也不能例外。
二是少数制度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异化为体力劳动,不尊重其技术性与创造性。正因如此,以药养医才成为历史性症结,在制度设计上,一直就没有承认“以技术养医”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三是医务人员供不应求,加上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过劳就成为大城市与大医院的常态。譬如12月6日开始,深圳史上最大规模招医引才计划启动,其背景是“医护人员缺口达3万”的尴尬现实。人少活多,除了“过劳”,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医务工作者不是超人,将其置于“过劳”的险境,无异于让公共健康跟着过劳的医务工作者走钢丝。因此,在发达国家,医生过劳是有极大法律风险的怪事。譬如在德国心脏中心,大多数医生每周的工作时间是严格限定的,教授以下的主治医生一般为每周40小时,超时工作医院必须支付高昂的加班费。医院为节约成本,一般会对超过合同工作时间的医生进行强行休假。
看来,要让医务工作者从“过劳”的钢丝上走下来,只有两个路径:公共医疗资源的短板要及早补上,新医改要彰显医疗技术的价值;此外,社会还须尊重医务工作者的劳动,法律要硬气、规则要正义。一句话,保护医务工作者合法权益,其实也是捍卫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