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儿童用药容易出错的8个环节

儿童用药容易出错的8个环节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等4家医院的儿童药物中毒案例中,儿童误服占79.2%,家长给孩子用错的占18.5%。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高恒淼、北京朝阳医院主管药师张征针对儿童用药容易出错的八个环节进行指导。

1.仔细阅读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用药的向导。然而,调查显示,13%的家长在给孩子服药前从不看药品说明书;25%的家长偶尔或从不关注服药的禁忌,如不应与哪些食物或药物一起吃;还有38%的家长在孩子服药后,很少仔细观察其是否出现说明书中描述的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最好在特定时间服用,如抗过敏药应在睡前服,如果不阅读说明书,可能让孩子出现白天嗜睡等症状,影响学习。服用某些药物后可能出现腹泻等副作用,如果家长给孩子用药前没有阅读说明书,可能以为是“吃坏了肚子”,此时擅自给其加用止泻药,很可能引起其他问题。

阅读说明书还要理解其中词语的意思。例如某些药需要“空腹服用”,这是指腹中没有食物,处于空的状态,如早上起床时和睡前。具体来说,饭前1~2小时和饭后2~3小时都属于空腹。

2.了解药物主要成分

大家到超市买食品时,都会留意成分表,但给孩子用药前,很多家长却不注意药物成分。感冒药和退烧药是最容易被家长忽视成分而用错的药。

退烧药的主要成分多为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很多感冒药也含有这些成分。如果孩子感冒发烧,需要同时服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应先看是否都含有类似成分,不要自行叠加用,以免出现过量。肝肾功能不全者用前应咨询医生。

如果孩子以前服用过某种药物,且发生了过敏反应,再次服用很可能过敏,这时应及时咨询医生,选用合适的药物。家长带孩子看病时,一定要将孩子的用药过敏史、正在使用哪些药物等信息详细地告诉医生,便于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选对品种和用量

在药店,你可能因为发现治疗同一疾病的药物有多种,不知道如何给孩子选择。其实,同类药分成人药和儿童药,儿童药还应根据年龄和体重有所区别。建议选择针对相应疾病的儿童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提示使用。

不可把同样的成人药自行减半给孩子服用。你可能认为把药片一分为二就是减半,但这种做法并不能精确地将药物的有效成分减半。建议选择儿童专用的剂型,如悬浊液等,并按说明书的指导给孩子使用。如果某类药物没有儿童剂型,必须用成人剂型时,要听取医生的意见。

4.关注孩子的体重

家长往往会忽视体重对孩子服药剂量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儿童口服药会在说明书上注明两个参照标准,一是年龄,一是体重。标注的体重是这一年龄段的平均值。

如果孩子明显超过平均体重,吃药时一般参照年龄标准。比如一个6岁的孩子体重为30公斤,已经达到10岁孩子的水平,但他的肝、肾功能还是6岁孩子的水平,如果超量用药,很容易使孩子肝、肾功能受损。这时应咨询儿科医生或药师,选择合适的用量。

即使是对同一个孩子,用药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医生给孩子开过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而发育期的孩子体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建议及时咨询医生,调整剂量,保证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5.使用药品附带的量器

服液体药物时,需要对剂量做比较准确的量取。如果使用日常用的汤匙给孩子喂药,很难估算到位。建议使用药品附带的量器,可将其平放在桌面,按说明书或医嘱指定的量取用。

给年龄较小的孩子喂药时,还可能出现一部分药没有喂进去的情况。一般认为,1/5以内的药物损失不会影响治疗。但如果是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服用的量总是不足可能影响治疗,应及时和医生沟通。如果孩子在服药1小时内大量呕吐出药物,理论上应该补用一次,但如果是因为药物刺激性引起的,贸然再喂服并不可取。建议用药前咨询医生或药师,如果是有刺激性的药物,选择合适的喂服方式。

6.了解食物对药物的影响

服药前一定要了解其禁忌,如这种药能否和孩子常吃的食物同时服,在不确定时应咨询医生。大部分药物不建议用牛奶、果汁等饮品送服,以免影响药效,或出现其他难以预测的后果。

如果用牛奶送服四环素、土霉素等抗生素,牛奶中的钙可与它们结合成不溶性螯合物而影响吸收,进而降低药效。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大家关注。一位男性因小时候患病,父母常喂红色药剂,且总骗他说是西瓜汁,导致他现在看到西瓜就害怕。很多家长在喂药时都会骗孩子说药是糖果或果汁,这种做法很不可取,不仅可能让孩子从此害怕吃药,还可能对孩子今后的心理造成影响。

7.选择不易开盖的药瓶

现在很多儿科的专科药使用了安全瓶盖,需要用力按一下才能拧开,这种包装能很大程度地减少孩子误服药物。但还有更多药物没有采取这种包装。因此,家长应把药放置在远离孩子的地方,如较高的柜子,或他们不易打开的抽屉里。一旦发现孩子误服药物,要及时就诊,情况严重时要拨打急救电话。

8.做好三大检查

专家还建议家长在给孩子选用药物时做好三大检查:

购买时,检查药品的包装是否完好,有没有被打开的痕迹或标签不清的情况。如果药品包装鼓胀,可能是变质了,不宜再用。

回家后,仔细阅读盒内的说明书,再次确定这是你要买的药。有些药物的名称容易让人混淆。如“小儿安”并不能用于治疗夜惊啼哭,而主要用于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肠炎、耳炎、结膜炎、疮疖、脓肿等。如果擅自给孩子用,很可能延误治疗,甚至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打开药瓶,检查颜色、形状、大小和味道。如果觉得和之前的不同,应立即询问药师或医生,确认正常后再给孩子服用。

儿童用药成人可以用吗

可以。

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的主要成分相同,只要病症与药物说明一致,大人就可以服用儿童药。儿童用药中药物剂量小,成人使用时可以加量使用儿童药物增加药效。

注射胰岛素容易出错的5个环节

关于胰岛素我相信大家都是不陌生的,是对于治疗糖尿病有效地也是基本唯一的激素药物。但是由于我国有些地方的医生或者是部门对于胰岛素的使用不是很规范,往往导致用了之后引起血糖标准偏低的不良副作用。这个是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述下关于出错的相关内容。

1.注射时间。胰岛素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等不同类型,应根据类型选择注射时间。速效型在每餐前注射,短效型在用餐前15—30分钟时注射,中效型在每天晚上9—10点钟睡觉前注射,长效型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注射。餐前注射还有一个原则是,见饭打针,不可打针后等饭,打针后还要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发生低血糖。

2.注射部位选择与轮换。最适合胰岛素注射的部位是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比较常用的是腹部,注射方便,吸收均匀。注射部位要避开硬结、伤口、感染和瘢痕处。注射部位要轮换,每天注射要小轮换,两次注射点相距最好是2厘米;每周注射大轮换,如腹部、上臂、大腿等部位轮换,也可同一部位对称轮换,如左右侧腹部、左右上臂等。注射部位用75%的酒精消毒,消毒范围直径5—6厘米,不可用碘酒消毒,碘会降低胰岛素的效果。

3.注射前要充分排气。方法是针尖朝上轻轻推动注射键,直到有一滴饱满的药液挂在针尖上。如果排气不充分,会导致注入药量不准,影响血糖达标。

4.进针方式及角度。目前广泛使用的4毫米或5毫米超细超短型针头,注射时无需捏起皮肤,进针角度要垂直注射。如果是偏瘦型的患者或使用8毫米的针头,需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垂直注射。药液推完后不要立即拔出针头,停留10秒钟,保证药液全部吸收。

5.注射完,针头不可重复使用。注射完毕后应立即取下针头,防止因温度变化导致药液外溢,影响注射剂量的准确。针头重复使用会出现钝化和堵塞,不仅增加疼痛感,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和硬结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而且会造成“空打”,影响注射剂量的精确性,严重的可能出现感染、断针等。

通过今天的内容我相信大家对于胰岛素的使用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不要因为乱用误用,或者是用量不当导致身体受损,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当健康的朋友发现自己身体有异常情况,也是需要及时的去正规医院治疗的。不要自己乱用药。

儿童用药不当 频繁用药

药物的使用次数和剂量都是有相关要求的。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更快康复就擅自增加孩子用药次数,或者加大剂量。这些也会加重孩子身体负担,甚至出现副作用。用药频率、剂量都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服药。

儿童补钙容易犯的错误

1.让宝宝隔着玻璃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隔着玻璃晒太阳等于没有晒太阳,让宝宝晒太阳一定要去户外。

2.把宝宝遮掩得太严实

妈妈虽然把宝宝带到了户外,但总担心宝宝受凉,给他穿上厚厚的衣服,或遮掩得严严实实不露出一点皮肤。这样,皮肤中的物质不能转化为VD,这个太阳也是白晒了。带宝宝外出晒太阳时,应尽量多露出皮肤让紫外线照射,阳光照射皮肤合成的VD,对于宝宝是最安全的,不会发生VD中毒。

3.1岁后不再给吃钙剂

很多妈妈认为1岁后,宝宝什么都能吃,饮食已经很丰富了,不再需要补充钙剂。根据我国儿童膳食调查,我国儿童饮食中的钙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生长的需要。因此,过1岁后,宝宝还应每天继续服用钙剂,一直到2岁,服用量大约为150-300毫克。

4.化验检查就可以确定缺钙

宝宝究竟是否缺钙,不能仅凭做一项化验如末梢血血钙浓度测定就随便确定,必须由医生根椐宝宝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后才能确定。

5.过于心切给宝宝摄入大剂量VA

虽然VA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并不是摄入得越多越好。因为,V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可以储存于体内,逐渐消耗、利用,储存过度或口服过量时都会引起中毒。较为多见的是,短期内过量使用VA引起的急性中毒和长期药量积累所致的慢性中毒。因此,给宝宝服用VA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否则,婴儿每天服用VA5-10万国际单位时,一般在半年内就可出现骨痛、脱发、厌食等慢性中毒表现。补充VA最安全的方法是,在日常饮食中注意给宝宝提供富含VA的食物,尽量母乳喂养,及时按月龄添加辅食。

儿童用药指南

感冒

常伴有头痛、发热、鼻塞、喉痛及全身疼痛等症状。儿童感冒多由病毒感染所致,一般情况下用些抗病毒的药就可以,如双黄连、小儿速效感冒颗粒、板蓝根冲剂等。只要不合并细菌感染,就不要用抗菌素。需要注意的是感冒药中某些成分如麻黄素、伪麻黄片、抗敏安等,对儿童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发育等会有伤害,使用时需谨慎。

咳嗽

若有咳嗽症状,因为呼吸道粘膜发炎肿胀,渗出物较多,儿童呼吸道较窄,容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发生呼吸困难,这时咳嗽却具有清除分泌物的作用,因此宜用祛痰药,少用镇咳药。尤其要慎用含有中枢神经抑制剂类成分(如磷酸可待因等)的镇咳药。

胃肠道疾病

便秘、腹泻等是儿童常见病。儿童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可吃些蜂蜜、水果、蔬菜等,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使用缓泻剂。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治疗时也应该先调整饮食,控制感染,补充液体。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因为使用止泻药后虽然腹泻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甚至发生全身中毒现象。谨记腹泻不可乱用抗生素。

盐酸伊托必利片的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由于尚未确认妊娠妇女给药的安全性,对于孕妇或有妊娠可能的妇女,只有确认其治疗上的有益性高于危险性时才可以给药。

2.由于已有报告在动物实验(大白鼠)中向乳汁中转移,因而服用本药物时应当避免哺乳。

儿童用药

尚不明确。

老年用药

由于一般老年患者生理机能低下,容易出现副作用,应当进行充分观察,确认出现副作用时,应当慎重给药、减量或停止给药。

儿童用药八注意

1. 婴幼儿皮肤、黏膜的相对面积大于成人,且黏膜娇嫩,皮肤角质层薄,对药物吸收快,有些药物如新霉素膏,阿托品滴眼液等外用制剂可因透皮吸收较多,而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因此家长在给孩子用药中,应考虑以上因素,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外用制剂。

2. 一般的感冒发烧不要随便就用抗生素,非用不可时,也应首选青霉素;在确需使用抗生素时,不可几个疗程连续使用。

3. 不要同时联合使用氨基糖甙类的药物,如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联用,联用不仅不会增强疗效和抗菌范围,反而会增大毒性; 使用后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耳鸣、耳内发胀、口面部发麻、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早期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必要时找医生诊治。

4. 儿童不宜服用成人制剂。比如,速效感冒胶囊等复方制剂中含有中枢神经兴奋剂咖啡因,高烧的儿童服用后易诱发惊厥抽搐,特别是5岁以下的小儿更不宜服用。

5. 对抗菌药物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服用抗生素时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不可滥用,避免某些抗生素带来的毒副作用,

6. 在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时应注意铁制剂不是营养补品,不可以长期服用,而要注意配合维生素C服用,避免与钙片、牛奶、茶叶等同时服用。铁剂要远离儿童,避免儿童误服超量而引起中毒。

7.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市场上感冒药物很多,在具体选择用药时,必须要根据小儿感冒的症状来考虑,对症下药。比如:有发热症状者,可选择含解热镇痛成分的药物,打喷嚏者可选择含鼻黏膜收缩成分的药物,另外,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还应该对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选择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等。

8. 四环素可使儿童牙釉质损伤,形成黄斑牙,甚至影响骨骼发育。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四环素为成人用剂型,儿童不应使用,孕妇、乳妇也应慎用。此外,氨茶碱、成人用滴鼻净及激素、兴奋剂,安眠药等,都要求禁止给儿童乱用,以防中毒。

黄芪儿童可以吃吗 黄芪儿童用量是多少

黄芪的用法和用量需要根据治疗疾病而确定。

如果用于治疗,肺气亏虚或者表虚而容易出汗、易于感冒、伴有咳嗽气喘的症状者,儿童用15g左右即可。

如果因脾胃气虚而导致的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者,可以用蜜炙黄芪,儿童用量30g左右即可。

如果是治疗因气虚毒邪内生而引起痈疽难溃、或者久溃不敛,可以用生黄芪120克以脱毒排脓。

新生儿用药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反应。 四环素、肾上腺素、维生素A、氨硫脲等较易沉积于骨组织中,阻碍骨骼的发育,甚至引起脑水肿;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引起新生儿手足抽搐症;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等易损伤新生儿酌听神经及肾功能。

(2)心脏血管系统反应。 新生儿强心药——洋地黄若用量偏大,易引起毒性反应;另外新生儿的交感神经相对活跃,心率比较快,使用能引起心率加快的药物时要慎重。

(3)消化系统反应。 应用氯丙嗪后,容易引起麻痹性肠梗阻;金霉素、新生霉素、呋喃素、氯丙嗪、苯巴比妥、异烟肼等,易引起新生儿中毒性肝脏损害。

(4)肾脏损害。 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对肾脏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应慎用;大剂量应用维生素D,尤其在肾功能不良时,很容易引起肾钙化。

(5)血液变化。 氯霉素可引起新生儿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碘胺类及水杨酸盐等易引起血小板减少;伯氨基、磺胺类或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磺胺类、氯丙嗪、对氨基水杨酸、非那西丁等药物易发生药源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6)智力发育障碍。 长期应用中枢抑制药,可能会抑制患儿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导致智力发育迟缓或障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成长。目前已知苯二氮卓(如安定)类抗焦虑剂有致遗忘作用;许克铭等对107例癫痫患儿的记忆力进行研究表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均会影响患儿的记忆能力。

总而言之,新生儿在很多方面对药物有特殊要求,药物对新生儿也有与成人不完全相同的特殊不良反应,因此,必须对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进行全面了解,谨慎使用,家长切不可随意给新生儿用药,必须要请医生指导。

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 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反应

儿童用药后不是万事大吉,需要密切关注儿童服药后的反应,可以通过笔记形式记录儿童用药量、时间及反应状况。若出现身体不适或病情加重情况后应停止服药,立即就医治疗,并告知医生儿童服药情况,以便医生更快更好的做出诊断。

宝宝用药不当危害多

专家:儿童感冒发热勿盲目用药

儿童面临如此严峻安全用药危机的原因,首先是儿童专用药物匮乏。目前,中国儿童约占总人口数的20%,但属于他们的药物只占总药品数的2%。在“无药可用”的现实下,儿童不得不将针对成人的药物,缩减药量加以服用。但是,儿童不是“迷你版”成人,儿童因其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差,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儿童药物匮乏导致的“成人药物酌量减半”给宝宝健康带来众多危害。

对此专家表示,家长不能贪图方便、省钱,把成人的药给小儿服用。因为有些药物对儿童是慎用甚至禁用的,比如牛黄解毒片是很多家庭常备的去火药物,但对于儿童来说慎用药物,家长不可图方便给儿童服用。

因此,在上火、感冒等一些领域中,儿童专用药物还是比较多的,父母最好给宝宝选用儿童专用药物,而药性温和的中成药物是则更好的选择。

其次,儿童专用药物品类少之外

儿童用药药量不精准、依赖用药、滥用抗生素等儿童用药不当行为也是导致儿童用药安全危机的重要原因。

广告临床医生表示,儿童尤其婴幼儿对药物使用要求严格,要正确计算小儿用药量,绝不能“差不多”,药量不准,不是难以奏效,就是容易引起药物过量而产生不良反应;对于退烧药等不可依赖,要以物理退烧为主并注意用药间隔;而抗生素是处方药,必须经医师诊断后对症选用,不明病情,未经诊断,不要滥用。

可见,家长在儿童用药过程中责任重大,为保证儿童用药安全,父母要主动学习科学用药常识,减少用药不当对宝宝健康的危害。

宝宝用药最容易犯的错误

儿童服药常见问题有哪些

宝宝生病啦,肯定少不了打针吃药。一旦用药方式不对或保存方法不正确,轻者可能收不到疗效,重者就容易加重肝肾负担,甚至还有引发中毒的危险。因此,对于家有小宝宝的父母来说,一定要熟知婴幼儿用药必备常识。

问题1:医生开的会是儿童用药吗?

答:虽然儿童用药已推行一段时日,但仍未普遍。所谓儿童用药大多是以“药水”的形态出现,且会针对特定症状开立。

此外,儿童专用药都是原瓶包装,还会有使用说明书,可明显辨认。但儿童专用药的使用还不够普遍,大部分是因为成本过高,医疗院所无法负担而不提供,建议妈妈到提供儿童用药的医疗院所就诊。

药粉和药水为用药新观念

虽然推行儿童专用药,但是碍于种种考虑,许多医疗院所仍未提供或是无法全面采用儿童专用药。现在开始出现开药粉和药水的形式,如此一来,可将药粉加入药水里拌匀,孩子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相关推荐

孩子感冒了不能服用的抗菌药有哪些

一、新生儿的肝酶系统的相对不足,同时肾排泄能力又差,一些毒性大的抗菌药,如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磺胺药,主要自肾排泄的氨基糖竹类、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呋喃类药等均应尽量避免给儿童应用。 二、四环素类(四环素、地霉素、地美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可与新形成骨和牙齿中所沉积的钙相螫合,从而引起牙齿的色素沉着牙釉发育不全(黄褐牙),进而易于发生龋齿,故对新生儿或8岁以下儿童禁用。 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阿米卡星)对儿童的肾和听神经有严重损害,年龄越小的婴幼儿其肾

童车儿童玩具部分存在安全隐患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昨日发布了童车、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婴幼儿纸尿裤等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抽查结果。这是该局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组织开展的儿童用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监测工作的汇总情况。 一、童车。 据对昆明市新螺蛳湾15家经销商的 30种产品的抽查结果显示:7个批次儿童三轮车全部合格;1个批次儿童自行车存在鞍座强度不合格的风险;有4个批次儿童推车存在危险夹缝、折叠锁定装置不合格的情况。童车类不合格的有:“福贝贝D580”儿童推车、“富康6517”儿童推车、“智鹏ZP-602”儿童推车和“贝加乐16寸”等。 二、儿

夏枯草儿童用多少克

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夏枯草的药用量为9-15克,儿童用量通常是成人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夏枯草虽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但其性味偏寒,儿童用药建议向医生咨询,根据儿童年龄及自身症状指导用量。

儿童吃药千万别过量

在近日召开的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上,公布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对儿童医院的最新监测报告: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更高达24.4%。这明显高于成人的6.9%。不可否认,尽管由于儿童的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肝脏和肾脏的解毒排毒功能尚未健全,对药物的反应性个体差异较大,使得用药不良反应难以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用药习惯等“人为”因素也是造成不良反应高居不下的原因。其中,过量用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即便是医生都难以迅速计算出一个儿童准确的药物用量,更

细数9个容易出错的锻炼方式

①站立弯腰够脚尖 很多人喜欢俯身去够脚尖,认为这样可以有效舒展后跟腱。其实,这种锻炼方法会使整个身体重力都集中在背部,对背部造成很大压力,使椎间盘超负荷承压。可以采用坐姿,俯身够脚趾,相对来说更安全。 ②弓步压腿步子太小 这会对弯曲的膝盖和腱肌造成较大压力,时间长了甚至会得关节炎。弓步压腿的正确方法是大步迈开,前脚跟与后膝之间的距离应有60厘米左右。 ③仰卧起坐做太多 许多人猛做仰卧起坐来减少腹部赘肉,实际上这种锻炼效果并不明显,做得太多反而容易损害背部肌肉。所以说,仰卧起坐不要过量,并且一定要屈膝。 ④

吃错止咳药很危险

常见的止咳药可分为中枢性与外周性两类。中枢性止咳药通过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发挥止咳作用,如可待因、右美沙芬等。外周性止咳药则通过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挥作用。但这些药物仅针对咳嗽这一症状,且长期使用有一定风险。 急着用,加重感染,阻塞气道。当存在痰液刺激时,呼吸道黏膜纤毛摆动将其移至咽部,再通过咳嗽排出。如果急着用止咳药,痰液难以排出,淤积在呼吸道, 会成为细菌、病毒生长的温床,进而加重感染。如果痰液量太大,还可能阻塞呼吸道,甚至引起窒息。止咳药适用于无痰的剧烈干咳,痰多者应慎用。多痰者更应以 祛痰

过期的儿童药能用吗 没过保质期的儿童药就一定能吃吗

不一定。 儿童用药多含有糖分方便儿童服用,若药物保存不当出现药物挥发、者吸潮变软、药物发霉或沉淀等现象。这样的儿童药物即使没有超过保质期,也是不能使用的。家长在给孩子使用药物时一定要确保儿童药品没有变质。

新生儿用药容易出现哪些副作用 消化系统反应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引起消化道溃疡及胰腺炎等;应用氯丙嗪后,容易引起麻痹性肠梗阻;五味红霉素可以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大剂量应用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新生霉素、呋喃素、氯丙嗪、苯巴比妥、异烟肼等,婴儿比成人更易引起中毒性肝脏损害。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

1.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

儿童用药有哪些禁忌?

◎ 生理指标: 三岁以后,孩子进入医学上所谓的幼儿期,发育趋于缓慢。 满四岁后,男孩体重达12.9~20.8公斤,身高94.4~111.5厘米.女孩体重达 12.6~20.7公斤,身高93.5~109.7厘米。 ◎ 养育要点: 饮食: 每天牛奶400毫升,鸡蛋一个。其他主副食适量。 不必强迫孩子多吃。要想孩子吃饭香,首先要使孩子有饥饿感。 爱看电视的孩子要补充维生素A,动物肝脏、乳类、蛋黄等富含维生素 A。 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干稀搭配有益处。 现在吃花生、瓜子仍然是危险的。 补充足够的水分。运动量大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