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发及发量认识误区有哪些
洗发及发量认识误区有哪些
一忌:洗头时用指甲挠头皮。指甲中有许多细菌,一旦娇嫩的头皮被抓破,容易诱发感染。抹洗发水时要用指腹轻轻推头皮,既去污又活血。
二忌:护发素涂在发根。由于洗发时头发毛囊打开,护发素涂在发根上,其中的化学物质容易渗入并堵塞毛囊。建议先理顺头发,沿耳朵附近往发尖方向涂抹发梢,一定不要让护发素碰到头皮。
三忌:湿着头发睡觉。头发湿的时候毛鳞片张开,此时头发很娇弱,不耐摩擦。如果在头发半湿半干的状态下睡觉,会导致角质层变薄,令头发变得干燥。
四忌:不梳头直接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头皮对于头发来说非常重要。洗头前,先用蘸湿的梳子梳头,令附着头皮的污垢和灰尘浮于表面,才能同时洗净头皮和头发。为避免伤到头皮,建议使用宽齿缝、圆头的梳子。
五忌:洗完头马上外出。研究发现,头发受到的紫外线辐射量是脸部的两倍以上,紫外线会令毛鳞片变薄、剥落,洗完头马上外出,紫外线容易导致断发、分叉。若外出,最好撑伞或戴顶帽子防紫外线。
牙周病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误区1:“老掉牙”是正常现象,不可避免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老年人口腔健康的目标是“8020”,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可见,老掉牙并不是正常现象.事实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西方人有个好习惯:定期到牙诊所,牙齿没病也看医生。尽可能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其实是一笔比较划算的经济账,因为即使你三个月看一次牙医,但在牙齿上花钱的总量,加起来也会比得了大病再找牙医便宜,而且不用受牙痛之苦。
从医生的角度讲,我们也希望大家早一点来,防范未然。如果小病小忍,大病大忍,实在忍不住了才来看医生的话,那问题往往已经比较严重,花费增加不说,治疗效果也很难理想了。
误区2:我一天刷两次牙,已经足够清洁口腔了
即使刷牙方法正确,通常也只能清除50%的牙菌斑。因为有一些牙菌斑躲藏在牙间隙里面,牙刷是无法刷到的。所以,西方人喜欢用牙线、漱口水,增加清洁牙齿的效果。事实上我们不仅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更要把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用于牙龈萎缩的患者)做为我们日常护理口腔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清洁口腔的目的。
误区3:我的牙齿和牙肉没有发炎,因为一点儿也不痛啊
口腔的许多慢性病,如常见的慢性牙周炎,慢性根尖周炎等,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很少甚至完全没有疼痛的感觉的。这类疾病,正如糖尿病等一些全身性疾病一样,到你感觉到不适的时候,已经处于比较晚期或者严重的阶段了。正如跳进开水的青蛙因为难以忍受高温一跃而出拯救了自己,而在凉水锅里的青蛙却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慢性的过程,同样值得大家重视。
鸡眼认识误区有哪些
鸡眼认识误区
初起,胞睑微痒痛,近睑弦部皮肤微红肿,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若病变发生于靠小眦部者,红肿锨痛较剧,并可引起小眦部白睛赤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有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睑弦近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形如麦粒。待肿疡溃破,脓出则痛减肿消。发于睑内面者,赤痛较重,常见睑内局部充血,并露出黄色脓点,可以自行溃破。
平时应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避免偏食,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矫治。发病后切忌对局部用力挤压,要及时治疗。见脓头后及时切开排脓,以免自溃后疮口不齐,留下明显疤痕,但严重者,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预后良好。只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患部用力挤压,并发症也较少。若能在酿脓后及时切开排脓,愈后可不留明显疤痕,但严重者,有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酒精肝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有什么药方可以戒酒
对于早中期酒精肝,戒酒是惟一的治疗方法。一般轻度酒精肝戒酒三四周后就可改善症状,有肝功能异常者可配合用些保肝解毒药,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诺宁等,半年后转氨酶会慢慢下降。
但喝酒容易戒酒难,医学界目前还没研究出一种立竿见影的戒酒药,想靠药物、偏方戒酒其实是一种误区。当然,长期喝酒的人你让他突然停下来,他会很难受,出现戒断症状。如失眠、烦躁、吃不下饭,甚至震颤、抽搐等类似戒毒的症状,这是戒酒综合征,需要找医生,给与镇静、静脉补充营养等对症治疗。
有关戒酒方法主要是心理和行为治疗。首先病人应当坚定戒酒信心,主动采取措施,逐渐递减酒量,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包括每天少喝一两,由白酒改喝啤酒或葡萄酒,喝酒前吃些东西或喝点无酒饮料,尽量避免与酒友聚会,培养多种业余爱好等。
误区二:我不是肝炎,为什么转氨酶会升高
50岁的李先生说起自己的肝病,就百思不解:自己转氨酶升高多年,但经检查既不是甲肝,又不是乙肝,其他的丙、丁、戊肝也都对不上号。“我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他问医生。经询问,医生发现他有多年饮酒史,又结合症状,判断他为酒精肝。
酒精肝临床上分轻、中、重度三期。轻度主要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大多比较年轻,常无自觉症状,仅感觉腹胀乏力;中期表现为食欲下降、厌油腻,化验检查可发现转氨酶升高,其中以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较为突出。轻、中度的酒精肝完全可以治愈,但重度病变可发展为肝硬化,导致腹水和大出血。
误区三:隔三岔五上酒场,不会得酒精肝。
究竟喝多大量的酒、喝多久会造成酒精肝?有人认为:“我隔三岔五才上次酒场,没事。”真的是这样吗
酒精肝的形成与酒中含酒精的度数有关。一般男性肝脏的承受能力是每天40g酒精,女性更少。40g的酒精约相当于白兰地100ml,威士忌120ml,绍兴酒250ml,啤酒1000ml。如果超过这个量持续喝上3~5年,酒精肝、肝硬化就会接踵而至。
误区四:我肝功能正常,为什么不能喝酒
一位40岁出头的肝癌患者,两年前查出患有酒精肝,不过当时肝功能检查正常。因工作需要,经常半斤八两地继续喝酒。他总说:“我肝功能正常,为什么不能喝?”一个月前到广州出差,感到肝区痛,腹胀。一检查,满肚腹水,已是肝癌晚期。
酒精不仅能使健康人喝成肝硬化或肝癌,还会加速乙肝等病毒性肝炎转化为肝硬化的进程。所以有两类人不能喝酒,一是酒精肝,二是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病患者至少应当每隔半年查一次肝功能。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在病情的隐匿发展中,肝细胞不损伤到一定程度,肝功能检查可以是正常的。此时如继续喝酒,无异于“雪上加霜”。待到“不正常”出现,往往悔之晚矣。
误区五:患脂肪肝后不能吃肉。
对于酒精肝病人,医生们总是告诫其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和瘦肉、鱼肉、牛奶等。可早期酒精肝病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我有脂肪肝,还敢吃肉吗?
其实,这也是个误区。因为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肥胖、饮酒、糖尿病。酒精性脂肪肝不是营养过剩的肥胖所致,而是喝酒损伤了肝细胞,引起肝脂肪代谢的紊乱和沉积。所以应当吃些瘦肉、牛奶这类低脂肪高蛋白食物,改善肝脏的营养状况,减缓其向肝硬化的发展。
常见的肾结石误区有哪些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结石疾病,给患者影响很多,但是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肾结石疾病,在出现肾结石的时候,对肾结石有一些认识的误区,从而陷入治疗误区,影响治疗效果,这里我们认识肾结石的误区。
肾结石是一种存在较多认识误区的肾病科疾病,给正确治疗肾结石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常见的肾结石的误区有:
1、限制吃钙类物品
过分摄入钙元素不利于肾结石的恢复,但是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摄入,不要以为结石的成分大部分是由钙组成的就限制或者是禁食钙,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如果身体中的钙得不到补充,更容易促进结石的生长。
2、预防结石只要多喝水就可以了
预防肾结石的方法很多,喝水只是其中之一,因此这也是肾结石的误区,也就是说,多喝水只是预防结石的一部分,而且,多喝的水要是白开水,用饮料、浓茶代替的水是没有什么效果,反而更容易促进结石的生成。预防结石除了要多喝水之外,在十五方面也是有讲究的。比如,比较好不要吃高脂肪、高糖类的食物,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的等也要限制。
3、没有症状的结石是可以不用治疗的
肾结石的症状有时候并不是很明显,但是这不代表肾结石不需要治疗。有一部分患者患病期间是没有症状的,因为没有对身体产生什么影响就没有在意。其实,结石长期存在于肾脏中,这样不仅会引起感染,造成阻梗,导致肾积水,严重时还会使肾功能完全丧失,在肾脏中生成肿瘤。这是常见的肾结石的认识误区。
肾结石的误区有很多,以上是常见的三种,认识肾结石的误区,患者在治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避免陷入这些误区,避免肾结石的更多危害,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中耳炎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中耳炎是儿童多见的一种耳部疾病,由于小儿的中耳炎严重的危害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做好中耳炎的预防工作,尽量的避免中耳炎的病发,中耳炎的出现带给患者很多的痛苦,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耳边会经常出现一些声响,带来患者的侵害也是相当严重的,有很多的朋友在认识中耳炎的时候就会陷入到误区当中,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耳炎的相关误区有哪些呢。
1.没有耳痛、耳道溢脓就不是中耳炎,目前临床上已将中耳炎分成急性、慢性细菌性(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几大类,化脓性中耳炎耳道溢脓是其主要症状,急性期有耳痛是符合我们传统的中耳炎概念的。但分泌性中耳炎则无耳道流脓症状,也较少出现耳痛,可仅有耳闷、听力下降症状,主要是由咽鼓管阻塞中耳鼓室出现负压造成渗出而引起的,由于渗出液是非细菌性的一般不出现耳痛和化脓,所以本病易被漏诊、误诊。
2.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现在知道其他耳科疾病也会有“出水”流脓的症状,如外耳道炎有时就表现耳道“出水”,伴有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的症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的表现。外耳道炎原因很多,如反复挖耳、糖尿病真菌感染、耳道狭窄进水等,尤以挖耳比较多见。外耳道毛囊炎形成疖肿破溃也可引起耳道流脓,耳道检查及追问既往病史多能鉴别。
3.中耳炎手术容易造成面瘫,能不做尽量不做,由于耳科医生的操作水平有差异,间或有手术后面瘫的报道,且面瘫影响面容易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由于面神经就走行在中耳鼓室和乳突腔,手术中从面神经表面剥离病灶难免会刺激神经引起水肿,只要及时处理一般不会发生面瘫。
4.耳道流脓时,不宜手术,以前由于受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若手术需在停止流脓3月到半年以上,但往往由于中耳乳突炎性病灶没有彻底根除很容易复发流脓鼓膜再次穿孔。.
5.治疗中耳炎,只要吃吃抗生素就可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是要治疗其诱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可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有鼻息肉、鼻腔鼻咽肿瘤、鼻咽重度增殖体肥大等要进行手术。
6.中耳炎手术可以完全恢复听力并消除耳鸣,由于中耳炎病程多较漫长,长期炎性或胆脂瘤病灶的刺激和破坏可以影响内耳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并出现耳鸣,中耳炎鼓室成形手术虽可完全清除病灶达到停止流脓的效果,甚至可以听骨重建,但也仅能部分或大部分恢复因听骨损害鼓膜穿孔引起的听力下降,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的部分却不能提高,也不会直接减轻耳鸣症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则大多可能转为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按患病时间、病情轻重不同分为三种:单纯性,脓疡性和胆脂瘤性。它们共同的表现是均有耳流脓,反复不止,有时脓液中还混有血性分泌物;另外,有耳鸣及听力下降,如果出现并发症,会有眩晕和头痛。所以患上中耳炎一定要及时治疗。
关于中耳炎的相关误区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此病是可怕的,生活中我们应当清楚的了解中耳炎的知识,注意保护自己的听力,一定要远离病因,而且在生活当中大家应当正确认识该病,还要注意进行一些中耳炎的预防工作。
卵巢囊肿的认识误区
一般,常见的卵巢囊肿的认识误区有:
1、绝经了囊肿就会消失。
多数患者认为卵巢囊肿的形成与体内雌激素有关,绝经后会随着雌激素的降低而消失,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中医认为囊肿的形成是因内伤情志,气血瘀凝而致,或痰瘀凝结引起气滞血瘀。在这里要提醒的是绝经前本身患有囊肿的患者,有的在绝经后囊肿非但不会消失,还会随着衰老卵巢的变化而加重病情,甚至会恶化。这是常见的卵巢囊肿的认识误区。
2、没有性生活,就不会长囊肿。
也是常见的卵巢囊肿的认识误区。卵巢囊肿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未婚女性也会患有。很多未婚女性认为无性生活,就会忽视其的发生,直到因囊肿扭转或破裂引起下腹突然疼痛,还不一定去医院就诊,因此此类疾病常被误诊为疼痛,进而使囊肿得不到及时治疗。
对鸡眼认识的误区有什么
对鸡眼认识的误区有什么?
初起,胞睑微痒痛,近睑弦部皮肤微红肿,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若病变发生于靠小眦部者,红肿锨痛较剧,并可引起小眦部白睛赤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有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睑弦近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形如麦粒。待肿疡溃破,脓出则痛减肿消。发于睑内面者,赤痛较重,常见睑内局部充血,并露出黄色脓点,可以自行溃破。
平时应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避免偏食,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矫治。发病后切忌对局部用力挤压,要及时治疗。见脓头后及时切开排脓,以免自溃后疮口不齐,留下明显疤痕,但严重者,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预后良好。只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患部用力挤压,并发症也较少。若能在酿脓后及时切开排脓,愈后可不留明显疤痕,但严重者,有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对鸡眼认识的误区有什么的上述总结大家都知道了吧,希望在面对鸡眼疾病的时候,大家不要出现过多的认识误区,自己如果不了解自身病情,大家就要及时去专业的眼科医院做好检查治疗,避免鸡眼认识误区的出现。
精囊炎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认为精囊炎是小毛病,熬一熬就会过去,导致腺内抗菌机能被破坏,最终遗患无穷。
误区二:“走马灯”式地更换医院,乱吃药,随意更改治疗方案,随着时间推移,心理负担越重,精神上越痛苦,疾病却越难以治疗。
误区三:选择非专业性医疗机构治疗,结果因缺乏准确诊断和精确分型而得不到科学合理的治疗,导致精囊炎迁延反复,最终丧失信心,误认为精囊炎是终身疾病。
牙周病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误区1:“老掉牙”是正常现象,不可避免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老年口腔健康的目标是“8020”,即80岁的老年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可见,老掉牙并不是正常现象.事实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西方人有个好习惯:定期到牙诊所,牙齿没病也看医生。尽可能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其实是一笔比较划算的经济账,因为即使你三个月看一次牙医,但在牙齿上花钱的总量,加起来也会比得了大病再找牙医便宜,而且不用受牙痛之苦。
从医生的角度讲,我们也希望大家早一点来,防范未然。如果小病小忍,大病大忍,实在忍不住了才来看医生的话,那问题往往已经比较严重,花费增加不说,治疗效果也很难理想了。
误区2:我一天刷两次牙,已经足够清洁口腔了
即使刷牙方法正确,通常也只能清除50%的牙菌斑。因为有一些牙菌斑躲藏在牙间隙里面,牙刷是无法刷到的。所以,西方人喜欢用牙线、漱口水,增加清洁牙齿的效果。事实上我们不仅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更要把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用于牙龈萎缩的患者)做为我们日常护理口腔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清洁口腔的目的。
误区3:我的牙齿和牙肉没有发炎,因为一点儿也不痛啊
口腔的许多慢性病,如常见的慢性牙周炎,慢性根尖周炎等,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很少甚至完全没有疼痛的感觉的。这类疾病,正如糖尿病等一些全身性疾病一样,到你感觉到不适的时候,已经处于比较晚期或者严重的阶段了。正如跳进开水的青蛙因为难以忍受高温一跃而出拯救了自己,而在凉水锅里的青蛙却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慢性的过程,同样值得大家重视。
误区4:牙齿和牙肉发炎了,吃点消炎药就好了
消炎药在治疗口腔常见疾病比如龋病、牙髓炎、根尖周炎中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一般只在特殊情况下作辅助治疗。要想彻底治疗这些疾病,必须到医院找口腔科医生。如果只用消炎药来治疗这些疾病时,不仅浪费金钱,同时又没有解决问题,这些问题还会反复出现,甚至因为消炎药的的使用而可能暂时掩盖疾病的严重程度。
宫颈癌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误解一:感染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形成子宫颈癌必须的条件
这种病毒通过性传播,但大多数感染类型都能通过最新的疫苗来预防。避免hpv感染明显减少了妇女的宫颈癌危险。而且通常持续感染hpv后,子宫颈癌缓慢发展,并以被称为不典型增生的癌前期病变出现,如果在这个阶段被发现,就能更有效地治疗,防止发展成宫颈癌;用巴氏涂片和hpv测试进行筛查都能发现这些癌前期病变。
误解二:我还很年轻,不用担心子宫颈癌。
事实:子宫颈癌患者的平均年龄是48岁。然而并不都是这样的,有人在20多岁就被诊断出。hpv感染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期病变在年轻人里也很常见。
误解三:我没有性生活,因此我不需要hpv疫苗
事实:hpv能够通过性交在配偶之间传染,同样也能经口腔和接触传染。2006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一种名为gardasi的疫苗对四种类型的hpv有预防作用,其中两种通常是与宫颈癌有关,另两种与生殖器疣有关。一个疾控中心咨询委员会推荐对年龄在11~13岁的女孩可常规使用gardasil。专家支持这种疫苗应该在妇女有性活动之前接种。
误解四:我已经接种了hpvu曲轴,所以我不需要在性交时使用避孕套
事实:这种hpv疫苗将使你不被四种hpv感染,但对于其他类型的性传播疾病,这种疫苗是束手无策的。因此仍继续使用避孕套。
误解五:我不需要巴氏试验检查
事实:当一个妇女到21岁,或当她开始有性行为后3年,应该接受第一次巴氏试验检查。对于多久接受一次巴氏试验有不同的建议,询问你的医生你该隔多久筛查一次。即使你已经接种了hpv疫苗,你仍然需要有规律的巴氏试验。疫苗针对的是四类hpv而不是所有类型的引起宫颈癌的hpv,因此常规筛查还是很重要的。
误解六:我年龄很大了,不再需要巴氏试验
事实:我们发现老年人患宫颈癌和hiv人数正在增加。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妇产科临床助理教授laurenzuschnick博士说,老年妇女可能拥有新的性伴侣,这增加了她们患宫颈癌和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巴氏涂片是需要的,即使你已经到了绝经期,接受过子宫切除术,或者年龄超过65岁。
误解七:我的医生给我进行了妇科检查,这和巴氏试验是一样的
事实:巴氏试验从子宫颈收集细胞,然后送到实验室测定,而妇科检查,是医生对子宫颈和其他附件的物理检查。这两个对于早期宫颈癌诊断都很重要。
误解八:我的巴氏试验不正常,意味着我一定得了癌症
事实:不一定的,你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可能是hpv检查,阴道镜检查或者有关癌细胞的活组织检查。一个异常的巴氏检查可能表明了一种可以治疗的癌前期病变。相反,一个阴性的巴氏试验不一定说明肯定没有患癌。大约10%的巴氏试验是假阴性结果,意味着这个检查不能鉴别这里的问题。如果你有诸如出血,疼痛的问题,即使你的巴氏试验是正常的也应寻求进一步治疗。
误解九:如果我被诊断为宫颈癌,我只能等死
事实:在宫颈癌幸存者中有92%是早期,晚期宫颈癌的生存机会低一些。由于筛查不够,在发展中国家幸存者更少。常规普查有助于在早期,可治疗的阶段诊断宫颈癌。
误解十:在完成宫颈癌治疗后,在剩余的生命中我将活在担心癌症复发的阴影中
事实:如果宫颈癌复发,最可能是在治疗后2年内,对大多数病人随访5年后发现,复发的危险已经相当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