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痛风如何鉴别诊断

痛风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一、辨证:

1、湿热阻痹:

证: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瘀热内郁:

证: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晴,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3、痰湿阻滞:

证: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舌胖质黯,苔白腻,脉缓或弦滑。

4、肝肾阴虚:

证: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风寒湿痹型: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或呈游走性痛,或呈关节剧痛,痛处不移,或肢体关节重着肿痛,肌肤麻木。于阴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濡缓。

证候分析: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肢体、关节疼痛。风邪偏胜者则关节呈游走性痛;寒偏胜者则见关节剧痛,痛有定处;湿邪偏胜者则以关节重着肿痛,肌肤麻木为主,寒湿之邪均为阴邪,故见阴雨天加重。

6、风湿热痹型:

证候: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触,得冷则舒,病势较急,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安,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风湿与热相搏,流走关节,气血不能流通,故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近,热邪炽盛则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之征。

7、痰瘀痹阻型:

证候:痹症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舌淡体胖或舌有瘀斑,舌苔白腻,脉细涩。

证候分析:痹证失治,经久不愈,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故见关节疼痛、关节肿大;经络运行不畅,饮凝痰聚,聚于皮下可见结节,聚于筋膜则关节屈伸不利,舌淡体胖苔白腻为痰浊之象,舌有瘀斑,脉细涩,为血瘀之征。

8、肝肾亏损型:

证候:久痹不愈,反复发作,或呈游走性疼痛,或呈酸楚重着,甚则关节变形,活动不利,痹着不仁,腰脊酸痛,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或细弱。

证候分析:久痹不愈,气血亏损,可见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面色无华;筋痹不已,内舍于肝,以致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关节变形;骨痹不已,内舍于肾,腰府失养,故见腰脊酸痛。舌淡脉细弱为虚证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原发性痛风的诊断标准:

1. 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典型部位为足跖趾关节,其它包括踝、膝、腕、肘、掌指关节等。病程长者可有关节畸形、关节腔积液、关节周围或耳廓部痛风石形成,结石破溃后可溢出白色尿酸盐结晶,关节积液中亦可检出尿酸盐结晶。发作时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2.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超重或肥胖者居多。

3.血尿酸一般大于380μmol/L(6.4mg/dl)。

4.尿中尿酸排量增加,易形成尿酸结石及痛风性肾病,病程久者导致肾功能减退。

5.病变关节X线摄片可见关节面呈圆形或不规则之穿凿样缺损区,局部骨质可有骨质疏松改变。肾盂造影或B型超声波检查提示肾结石存在。

6.排除其他原因的关节炎及继发性痛风。

附: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协会, 1977)

1.急性关节炎发作次一次以上,并在一天内达到高潮;

2.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

3.整个关节呈暗红色;

4.第1跖趾或及姆趾关节肿痛;

5.单侧跗关节急性发炎;

6.有可疑或证实的痛风结节;

7.高尿酸血症;

8.非对称性关节肿胀;

9.发作可自行终止。

具备三条以上并除外继发性痛风可确诊。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关节炎发作表现,诱发因素、家族史、发病年龄、性别以及泌尿系统尿酸结石的病史,可以考虑痛风。血液中尿酸增高,或滑囊液检查找到尿酸盐结晶即可确立诊断。急性期诊断有困难时,可用秋水仙碱诊断性治疗,若为痛风,用秋水仙碱后症状迅速缓解。

西医鉴别诊断:

(一)急性期的鉴别诊断

1.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病前有A族溶血性链状菌感染史,病变主要侵犯心脏和关节,下述特点可资鉴别:①青少年多见;②起病前1~4周常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类、扁桃体炎病史;③常侵犯膝、肩、肘、踝等关节,并且具有游走性对称性;④常伴有心肌炎、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等表现;⑤抗溶血性链球菌抗体升高如 ASO>500U,抗链球菌激酶>80U、抗透明质酸酶>128U;⑥水杨酸制剂治疗有效;⑦ 血尿酸含量正常。

2.假性痛风 由焦磷酸钙沉积于关节软骨引起,尤以A型急性性发作时,表现与痛风酷似。但有下述特点:①老年人多见;②病变主要侵犯膝、肩、髋等大关节;③X线摄片见关节间隙变窄和软骨钙化灶呈密点状或线状,无骨质破坏改变;④血清尿酸含量往往正常;⑤滑液中可查见焦磷酸钙单斜或三斜晶体;⑥秋水仙碱治疗效果较差。

3.化脓性关节炎 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鉴别要点为:①可发现原发感染或化脓病灶;②多发生岁重大关节如髋、膝关节,并伴有高热、寒颤等症状;③关节腔穿刺液为脓性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革兰阳性葡萄球菌和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④滑液中无尿酸盐结晶;⑤抗前风药物治疗无效。

4.外伤性关节炎 ①有关节外伤史;②受累关节固定,无游走性;③滑液中无尿酸盐结晶;④血清尿酸不高。

5.淋病性关节炎 急性发作侵犯趾关节与痛风相似,但有下述特点:①有冶游史或淋病表现;②滑液中可查见淋病双球菌或细菌培养阳性,无尿酸结晶;③青霉素G和环丙氟哌酸治疗有效,可资鉴别。

(二)慢性期的鉴别诊断

1.慢性类风湿怀关节炎 本病常呈慢性经过,约10%病例在关节附近有皮下结节,易与不典型痛风混淆。但本病:①指趾小关节常呈对称性棱形肿胀,与单侧不对称的痛风关节炎截然不同;②X线摄片显示关节面粗糙、关节间隙变窄,有时部分关节面融合,骨质普遍疏松,但无骨皮质缺损性改变;③活动期类风湿因子阳性,关节液无尿酸盐结晶查见。

2.银屑病性关节炎 本病亦以男性多见,常非对称性地侵犯远端指趾关节,且0.5病人血甭尿酸含量升高,故需与痛风鉴别。其要点为:①多数病人关节病变发生于银屑病之后;②病变多侵犯指趾关节远端,半数以上病人伴有指甲增厚凹陷成脊形隆起;③X线像可见严重的关节破坏,关节间隙增宽、指趾末节骨端骨质吸收缩短发刀削状;④关节症状随皮损好转而减轻或随皮损恶化而加重。

3.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 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变态反应所致。①常先累及小关节,逐渐波及大关节,且有多发性、游走性特征;②病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③可有急性关节炎病史;也可仅表现为慢性关节痛,但从无关节强直畸形;④关节周围皮肤常有结节红斑;⑤X线摄片显示骨质疏松,无骨皮质缺损性改变;⑥滑液可见较多单核细胞,但无尿酸盐结晶;⑦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抗痨治疗有效。

中医类证鉴别:

1.三痹:为大关节游走性红肿热痛,无痛风石,抗“0”升高,而血尿酸不高,病愈后关节不遗留强直变形。

2.尪痹:多见于青年女性,虽好发于小关节,但非突起,表现为游走性对称性多关节肿痛,常有晨僵,类风湿因子阳性,血尿酸不高。

3.热痹:无拇趾、跖趾关节起病的特点,无痛风石,血尿酸、尿尿酸不高,关节液内含大量白细胞,培养可查出致病菌。

腹痛诊断鉴别

诊断

腹痛常是患者就诊的原因,其病变性质可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有的腹痛起病急骤而剧烈,有的起病缓慢而疼痛轻微,由于发病原因复杂,故对腹痛患者必须细致的询问病史,认真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合理的辅助检查,全面分析,才能确定病变的部位,性质,对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

1.病史:询问既往有无类似的发作,有无手术史及过敏史等,对育龄期妇女要询问月经情况,此外还应了解过去及本次发病用药情况及对治疗的反应等。

2.病程:包括腹痛发生的时间,急缓,是持续还是间歇发作等等,腹痛发生的时间结合患者的健康状况,对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至关重要。

3.诱发因素:如饮酒或进油腻,生冷,不洁食物等;胆囊炎或胆石症发作前常有进食肥腻食物史;急性胰腺炎发作前则常有酗酒或暴饮暴食史。

4.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要重视全身情况,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状况,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姿势,体位,活动情况,有无贫血或黄疸等;此外还应检查心肺,脊柱等。

(2)腹部检查:

①有无膨隆,有无弥漫性或局限性胀气,有无肠型,胃型及蠕动波。

②触诊: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若可扪及包块应了解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

③叩诊:有无移动性浊音,鼓音,肝浊音界如何等。

④听诊:要注意肠鸣音是否增多,亢进,减少或消失,对肠鸣音的改变应作多次长时间观察。

(3)直肠,阴道检查:对于下腹痛,有排便异常者要作肛检,对已婚妇女疑有盆腔病变者应由妇科医师做盆腔检查。

5.手术探查:对诊断不明,内科治疗无效且病情危重者,可考虑剖腹探查。

鉴别诊断

1.急性腹痛:急性腹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但其共同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和病情重,需迅速准确的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1)腹腔脏器的急性炎症:

①急性肠胃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多以进食不洁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或暴饮暴食后出现持续性和阵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腹泻,便后腹痛可减轻或缓解,可伴有畏寒,发热等,上腹部及脐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听诊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②胆囊炎,胆石症: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多,感染细菌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主,多因进食多脂食物或受凉而诱发,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剧痛,间歇性加重,向右肩及右背部放射,伴有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有40%~50%的患者出现皮肤黏膜黄染,大多数患者有右上腹压痛与局部肌紧张,有1/3的患者可在右肋缘下触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B超及CT检查可发现肿大和充满积液的胆囊及结石征象即可明确诊断。

③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多有饮酒,暴饮暴食,高脂餐及精神激动等诱因,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中上腹或左上腹剧痛,并向左后腰部放射;疼痛在弯腰或起坐前倾时减轻,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呕吐于腹痛发作不久出现,较剧烈,但不持久;少数出现黄疸;重症者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及局限性肌紧张,以左上腹部为明显,有时可有移动性浊音;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清,尿淀粉酶升高,另外,血糖增高,血钙下降,B超CT检查可见胰腺肿大,有时腹腔穿刺可抽出黄色或血性腹水,腹水淀粉酶增高等均可有助于诊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等,也可有轻度的血,尿淀粉酶增高,而血钙及血糖多无改变,反复多次检测尿淀粉酶后可与上述疾病相鉴别。

④急性阑尾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多见,临床表现为脐周或中上腹部隐痛,逐渐加重,并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或突然导致全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严重者可出现发热,体检: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局部腹肌紧张,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若为盲肠后阑尾可出现腰大肌试验阳性,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急性阑尾炎需与急性非特异性盲肠炎鉴别,因其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大致相同;女性急性阑尾炎还需与急性右侧输卵管炎,右侧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扭转,卵巢黄体或滤泡破裂等鉴别。

⑤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以儿童及少年居多,起病急,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产生B毒素的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感染有关,临床表现突然发生急性腹痛,疼痛多位于脐周及上腹部,可漫延到全腹,多为持续性呈阵发性加剧,伴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及血便;重症可出现中毒性休克,肠麻痹,肠穿孔等;腹部膨隆,腹肌紧张,脐周及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早期肠鸣音亢进,后期肠鸣音减少;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达(2~30)×109/L,粪隐血强阳性或血性便;腹部X线可见小肠胀气,大小不等的液平面或小肠壁增厚,黏膜不规则等。

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但以8~12岁的少年儿童多见,有人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临床表现:腹痛常随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多呈持续性右下腹或脐周疼痛,短时间腹痛可减轻或消失,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有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或便秘;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轻度肌紧张,压痛点较广泛,不固定;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此病需与急性阑尾炎鉴别。

(2)腹腔脏器破裂,穿孔:

①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常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或多年反复发作的胃痛史,疼痛绝大多数突然发生,疼痛性质不一致,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的上腹痛,继而为持续性或阵发加剧的全腹痛,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心慌,脉弱,血压下降或呈休克状态等,体检全腹压痛,反跳痛及板状腹,以中上腹或右上腹为重,腹部可有移动性浊音,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腹部X线摄片及透视见膈下游离气体,对疑有本病且诊断不清者可行腹腔穿刺检查。

②急性肠穿孔:急性肠穿孔可发生于肠溃疡,肠坏死,外伤,肠伤寒,炎症性肠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及阿米巴肠病等,急性肠穿孔常突然发生,腹痛呈持续性刀割样剧痛,多位于中下腹或波及全腹,其疼痛常常不能忍受,并在深呼吸及咳嗽时加剧,常伴有发热,腹胀及中毒性休克;体检腹部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腹部X线摄片或透视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③肝破裂:多在腹压增高或外伤等诱因下发生,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腹痛,由右上腹漫延至全腹,呈持续性胀痛,若为外伤性肝破裂或肝脏血管瘤破裂者,多伴有失血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脉搏迅速,血压下降等;肝癌破裂也有失血性休克表现,体检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腹式呼吸受限,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血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总数升高;腹部X线检查左膈抬高,运动受限,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及胆汁,腹腔穿刺发现血性腹水有利于与胃肠道穿孔相鉴别,有时须经手术探查才能确定有无肝破裂。

④脾破裂:脾破裂多发生于脾脏肿大的基础之上,外伤是其直接原因,表现为剧烈腹痛,从左上腹扩散至全腹,有时向左肩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体检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血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降低;腹部X线检查左侧膈肌抬高,运动受限,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有助于诊断。

⑤异位妊娠破裂:发病年龄多在26~35岁,异位妊娠破裂约80%发生在妊娠2个月内,其主要症状为腹痛,阴道流血及停经,多为一侧下腹部突发的剧烈疼痛,然后扩散至全腹,呈持续样胀痛,有时为撕裂样痛,约有80%的患者阴道不规则流血,大多数量少,暗褐色,呈点滴状,持续很久,伴有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休克征象,有的患者可出现肛门处胀感,腹部检查下腹或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出血量大时腹肌紧张可不存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阴道检查发现宫颈后穹隆饱满膨出,触痛明显;妊娠试验阳性,腹腔或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血液,腹部B超,子宫内膜病检及腹腔镜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

⑥卵巢破裂:多发生于14~30岁女性,多因挤压,性交,穿刺等因素诱发,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并波及全腹,伴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重症者可出现休克,但较少见;腹部检查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部分患者可无腹肌紧张表现,一侧附件压痛明显,可有移动性浊音;阴道检查发现子宫颈坚实,无触痛,妊娠试验阴性,本病须与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破裂等疾病鉴别。

(3)腹腔脏器阻塞,扭转及血管病变:

①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梗阻从病因角度分为机械性,麻痹性和自发性3种;从局部病理改变方面又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两种,仅有肠腔不通畅而无血液供应障碍者属单纯性,如兼有血液供应障碍则为绞窄性,临床上以急性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其主要原因为:扭转,套叠,蛔虫,肿瘤,结核,疝嵌顿等,其中以肠粘连最为多见,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腹痛和阵发性绞痛,伴有腹胀,恶心呕吐,便秘或排气停止;腹部检查常为膨胀的肠轮廓,甚至可见肠型,有时全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肠胀气时肠蠕动音呈高调的金属音;腹部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狭窄性肠梗阻:

A.腹痛发作急而剧烈,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并伴持续性呕吐。

B.病程进展较快,早期出现休克症状,治疗效果欠佳。

C.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腹部两侧不对称,腹部触诊或肛门指检触到有触痛的肿块,体温,脉搏,白细胞有增高的趋势;X线检查发现有持续不变,单独突出胀大的肠襻。

D.呕出或自肛门排出血性液体,腹腔诊断性穿刺吸出血性液体,经胃肠减压等治疗,虽腹胀减轻,但腹痛无明显改善。

②卵巢囊肿蒂扭转:以20~50岁最为多见,多发生于体积小,活动度大,蒂长的囊肿,体位改变为其诱因,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自觉腹部包块肿大;腹部检查患侧腹部压痛,腹肌紧张;阴道检查可触及一圆形,光滑,活动的有明显触痛的肿块,有时可扪及有触痛的扭转蒂部对诊断有确定意义;B超可见子宫一侧圆形液性暗区,边界光滑,CT检查,腹腔镜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

③胆道蛔虫:多见儿童及青少年,蛔虫钻入胆道是本病的原因,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上腹部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间歇期疼痛完全缓解,部分患者有大便排出蛔虫的病史,腹部检查: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B超,X线静脉胆管造影,ERCP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十二指肠胆汁引流检查发现蛔虫卵,粪便中发现蛔虫体黄染或有环形压痕,均是蛔虫曾钻入胆道的佐证。

④肾,输尿管结石: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其发生与尿路感染,梗阻,异物,饮食,菌物,高钙尿,高草酸尿有关,临床表现为患侧腹部,上腹部或下腹部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发作,常向下腹或外阴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脓尿及发热等,体检患侧肾区,输尿管区有压痛及叩击痛;X线检查可发现肾区或输尿管结石阴影,B超可发现X线不能显示的阳性结石,尿路造影可发现结石部位和肾积水程度,凡肾区或输尿管区发现有结石阴影均可确定诊断。

(4)胸部疾病:

①急性心肌梗死:少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甚至可有腹肌紧张,上腹压痛等,这类患者容易误诊,因此对老年人,尤其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或过去有心绞痛发作史者应高度重视,发作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清酶学检查有确诊价值。

②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以青壮年多见,其原因为非特异性,风湿性,化脓性,结核性及恶性肿瘤,心肌梗死后遗症等,临床上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肌紧张,压痛,出汗,面色苍白等表现;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多位于中上腹部,有时位于右下腹或全腹,体检:颈静脉怒张,肝大,奇脉,心包摩擦音及心音遥远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血沉增快;X线检查心脏呈三角形态或梯形;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包积液,心包穿刺抽出液体及心包镜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

③肺炎球菌性肺炎:青壮年多见,以上呼吸道感染,劳累,雨淋等为诱因,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向患侧肩部放射,伴有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及咳铁锈色痰等,体检:患侧胸部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增强,可闻及病理性呼吸音;腹部可有压痛及腹肌紧张;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痰和血痰涂片,培养可确定致病菌;X线检查病变早期为肺段分布的阴影,以后呈大片状均匀致密阴影等可确定诊断。

2.慢性腹痛:慢性腹痛起病缓慢,病程长,疼痛多为间歇性或为急性起病后腹痛迁延不愈,疼痛以钝痛或隐痛居多,也有烧灼痛或绞痛发作,慢性腹痛的病因较复杂,常常与急性腹痛的病因相互交叉,引起诊断及鉴别诊断上的困难。

(1)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的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30岁以后者多见,其主要诱因包括妊娠后期,肥胖,剧烈咳嗽,紧扎腰带,频繁呕吐,大量腹水,巨大腹内肿瘤,慢性便秘,食管炎,食管溃疡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部不适感或灼痛,疼痛向肩背部放射,伴嗳气,反酸,反食等症状;食后卧位易诱发症状,尤其睡前饱食,食后散步可使症状缓解,此病确诊主要依靠特别体位时的X线钡餐检查及胃镜检查。

(2)食管下段贲门部癌:以中年及老年人多见,其发病因素目前尚不清楚,主要表现为早期进食时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呈烧灼痛,针刺样或牵拉样,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晚期出现吞咽困难,呕血,黑粪等,体检:晚期病例上腹部常可扪及质硬,固定,表面不光滑且有触痛的包块;X线钡剂检查,食管黏膜脱落细胞学检查,胃镜及病变处活检发现癌细胞有确诊价值。

(3)消化性溃疡:上腹痛是溃疡病最突出的症状,其特点是:慢性上腹痛,反复周期性发作,有明显的节律性,胃溃疡疼痛位于上腹部正中或偏左,餐后0.5~1h发生,至下次餐前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或偏右,餐后2~3h发作,呈饥饿痛或夜间痛,再次进餐疼痛可缓解;伴有反酸,恶心呕吐,嗳气,若无并发症发生,全身情况一般无明显影响,体检:胃溃疡在中上腹偏左有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在中上腹偏右处有压痛,均无反跳痛和肌紧张;胃液分析,粪便隐血试验均有助于诊断,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发现溃疡有确诊价值。

(4)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抽烟,饮酒,十二指肠液反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进食后饱胀,疼痛无明显的节律性,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消瘦,甚至出现贫血,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其他辅助检查,如胃酸测定,Hp检查,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均有助于了解胃的功能状态以及确立病因。

(5)胃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临床表现为早期上腹部隐痛或不适,晚期出现剧痛,疼痛无规律性及节律性,伴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消瘦发热,贫血等,体检:上腹部压痛,1/3患者可触及质硬,不规则,有触痛的包块,诊断依据胃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发现癌细胞有确诊价值。

(6)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组具有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上腹不适与疼痛等症状,而B超,X线钡餐,内镜,CT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症候群,此外,患者还常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检:上腹部有压痛,但部位不固定,诊断主要依靠B超,钡餐,胃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7)肠结核:多见于40岁以下者,可因肺结核,粟粒性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附件炎引起,分为溃疡型和增殖型两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腹痛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钝痛,隐痛或阵发性疼痛,可因进食而加重,伴有低热,盗汗,消瘦,腹胀,贫血,食欲不佳等;增殖型可出现肠梗阻表现,体检: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增殖型可扪及包块;血沉明显增快,粪便抗酸杆菌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有助于诊断;X线钡餐检查可确立病变部位;结肠镜检查及病变处黏膜活检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8)克罗恩病(节段性肠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肉芽肿性肠炎,发病多在21~40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腹部包块,腹痛常在餐后发生,位于右下腹部或脐周,一般为痉挛性阵痛,有时呈持续性腹痛:初为间歇性,后为持续性,每天约大便2~6次,呈糊状便,常无脓血或黏液,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消瘦,腹胀,贫血等;腹部检查:全腹或右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有肠梗阻与瘘管形成时,右下腹部可扪及有触痛的包块,胃肠道X线钡餐透视或钡剂灌肠表现为:

①肠管狭窄,X线上呈线样征。

②病变肠段间有正常肠曲。

③病变肠段轮廓不对称,一侧僵硬凹陷,对侧肠轮廓外膨。

④多发结节样切迹和鹅卵石征。

⑤瘘管或窦道钡影等有助于诊断,结肠镜表现:

A.纵行的裂隙状溃疡。

B.周围黏膜正常或呈铺路石样不平。

C.肠袋消失变平呈水管状,狭窄,假息肉形成。

D.病灶呈节段性分布,组织活检发现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及大量淋巴细胞聚集有确诊价值。

(9)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好发年龄为20~3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泻为早期症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每天数次至十数次,多伴有里急后重,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有脓血和黏液;腹痛常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痉挛性绞痛,排便后减轻,在发作期腹痛加剧,缓解期可无腹痛或仅轻微腹痛,可伴有消瘦,贫血,体力下降;腹部检查有左下腹或全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降低;粪常规为血,脓和黏液便;X线钡灌肠检查:早期可发现黏膜呈颗粒样改变,后期出现肠管呈铅管样僵硬,短,结肠袋消失等;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范围,严重程度,黏膜活检有诊断价值。

(10)大肠癌:发病年龄以40~50岁最多,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下腹或右下腹部持续性隐痛,进食后加重,排便后减轻,若发生肠梗阻或穿孔可引起急性腹痛;部分患者有腹泻或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大便带血或黏液;直肠癌则伴有里急后重等;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消瘦,贫血,晚期可出现腹水,恶病质等,腹部检查早期无明显的阳性体征,晚期可触及包块,包块质硬,固定,有触痛;血清癌胚抗原,CAl9-9等肠癌相关抗原测定有筛选价值;X线钡剂灌肠可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结肠镜,活组织检查发现癌细胞有确诊价值。

(11)慢性阑尾炎:多为急性阑尾炎缓解后,遗留下的病变的反复发作所致,也可因阑尾腔内有胃(肠)石,谷粒,虫卵等异物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右下腹部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常因剧烈运动,饮食不当引起或加重,伴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腹部检查右下腹有局限性,固定性压痛,急性发作期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有助于诊断。

(12)慢性胰腺炎:多发于30~50岁者,多由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病合并胆道感染导致胰腺炎的反复发作,也可由急性胰腺炎迁延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与进食有关,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钝痛,胀痛或绞痛,可放射至腰背部,肩部,伴有嗳气,恶心呕吐,脂肪泻,有时可有黄疸,体检有时可触及肿块;患者在缓解期可无症状,或只有一般的消化不良症状,X线腹部平片检查可发现胰腺结石及胰钙化阴影;胃肠钡餐X线检查部分患者可发现邻近器官移位,变性等;B超可显示胰腺肿大,胰管护张,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根据反复发作的腹痛及伴有糖尿病,脂肪泻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证据,另外腹部X线平片可见胰腺钙化或结石影等,B超及ERCP检查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13)胰腺癌:多发生于40~60岁者,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剧痛,并向腰背部,前胸及右肩部放射,夜间及卧位时加重,坐位及前倾位时减轻,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消瘦等;有黄疸者多见于胰头癌,多数为进行性加深;腹部体检可有肝及胆囊肿大(Courvoisier征),上腹部压痛,部分体,尾癌压迫脾动脉或腹主动脉时,可在左上腹或脐周听到血管杂音,该体征提示胰体尾癌,B超是最理想的检查方法,在B超引导下经皮细针定位穿刺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正确率;X线钡餐造影是间接反映癌肿位置,大小及胃肠受压情况,ERCP,CT,超声内镜均有助于诊断。

痛风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急性痛风的标准: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伴有血尿酸增高,秋水仙碱治疗有效,即在关节炎急性发作的数小时内,每1~2小时秋水仙碱0.5~1mg,如果是急性痛风,一般在服药2~3次后,关节立即不痛,从寸步难行到可以行走。

2.美国风湿病协会提出的标准: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或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有尿酸盐结晶。上述三项符合一项者即可确诊。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检查和X线征象等12条中的6条者,可确诊为痛风:

(1)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

(2)炎症表现在1天内达到高峰。

(3)单关节炎发作。

(4)观察到关节发红。

(5)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

(6)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

(7)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

(8)可疑的痛风石。

(9)高尿酸血症。

(10)关节内非对称性肿大X线检查。

(11)骨皮质下囊肿不伴有骨质糜烂。

(12)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13)典型的痛风足,即第一跖趾关节炎,伴关节周围软组织肿。

总之,急性痛风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反应不难诊断。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需要认真进行鉴别,并应尽可能取得尿酸盐结晶作为依据。

检查化验

1。血、尿常规和血沉:

(1)血常规和血沉检查急性发作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为(10~20)×109/L,很少超过20×109/L。中性白细胞相应升高。肾功能下降者,可有轻、中度贫血。血沉增快,通常小于60mm/h。

(2)尿常规检查病程早期一般无改变,累及肾脏者,可有蛋白尿、血尿、脓尿,偶见管型尿;并发肾结石者,可见明显血尿,亦可见酸性尿石排出。

2。血尿酸测定:急性发作期绝大多数病人血清尿酸含量升高。一般认为采用尿酸酶法测定,男性>416μmol/L(7mg/dl),女性>357μmol/L(6mg/dl),具有诊断价值。若已用排尿酸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则血清尿酸含量可以不高。缓解期间可以正常。有2%~3%病人呈典型痛风发作而血清尿酸含量小于上述水平。

3。尿尿酸含量测定:在无嘌呤饮食及未服影响尿酸排泄药物的情况下,正常男性成人24h尿尿酸总量不超过3.54mmol/(600mg/24h)。原发性痛风病人90%尿尿酸排出小于3.54mmol/24h。故尿尿酸排泄正常,不能排除痛风,而尿尿酸大于750mg/24h,提示尿酸产生过多,尤其是非肾源性继发性痛风,血尿酸升高,尿尿酸亦同时明显升高。

鹅掌风诊断鉴别

1、湿疹多发生在手掌心,且双手对称,皮损呈多形态,可见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和结痂等同时存在,常以其中二至三种为主,病情变化与季节关系密切,与饮食和休息也有一定关联,如果双手掌接触水和肥皂等刺激会加重损害,真菌检查为阴性。

2、汗疱疹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于春夏之交发病,入冬自愈,主要见于青年人,皮损也是对称分布,以水疱为主,成批发作,可见于手掌面,指侧面和指端,水疱干涸后脱皮,露出新生皮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痒感和灼热感,本病发生与出汗不良或过敏反应有一定关系,损害处真菌检查为阴性。

3、接触性皮炎是因接触了引起过敏的物质后引起的,是皮肤的过敏反应,有明显的接触史,皮损发生于接触部位,境界清楚,形态较一致,多以红斑,水肿为主,严重者可见水疱,大疱等,脱离接触物后可逐渐消退至痊愈,局部真菌检查为阴性。

肾痛诊断鉴别

根据临床症状、x线征象和实验室检查所见特点作综合分析,不难作出诊断。

根据骨骼转换速率,肾性骨病可分为4种类型。

一、高转换型骨病 病理上称纤维性骨炎,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增殖活跃及骨小梁周围纤维化为特征。

二、低转换型骨病 包括骨软化和非动力性骨病两种。前者指新形成类骨质矿化缺陷,常由铝沉积所致。后者指骨形成降低,多与高钙血症、使用1,25(OH)D3过度抑制PTH分泌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三、混合性骨病 同时具有高转化及低转化骨病的特点,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矿化障碍引起,以类骨质增加和髓纤维化共存为特点,骨转化率变化不定。

四、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骨关节病

以上就是专业人士为肾性骨营养不良的一些科学解释,所以说患者们遇到此疾病,不要过度的焦虑。平时我们要多注意保养,多吃一些有营养的物质,来保持身体有充足的营养。平时多注意休息,按时吃饭,这样才有利于病的好转。

白癜风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说实话生活中最难判断的疾病就是皮肤病,特别是白癜风,因为一般白癜风是不会那么轻易发生的,所以很多时候大家都将自己的白癜风迹象跟其他皮肤疾病相互混淆。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好白癜风的鉴别诊断,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下白癜风的鉴别诊断。

白癜风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1.贫血痣

自幼发病,多见于颜面,为浅色斑,刺激摩擦局部不发红,而周围皮肤发红。

2.白色糠疹

可能和皮肤干燥及日晒有关,表现为色素减退斑,边缘不清楚,表面有少量白色鳞屑。

3.无色素痣

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病,皮损为局限性淡白斑,边缘呈锯齿状。

4.花斑癣

损害发生于躯干、上肢,为淡白色圆或椭圆形斑,边界不清,表面有细鳞屑,真菌检查阳性。

5.白化病

为先天性非进行性疾病,常有家族史,周身皮肤、毛发缺乏色素,两眼虹膜透明,脉络膜色素消失,易和白癜风鉴别。

6.麻风白斑

为不完全性色素减退斑,边界不清,表面感觉消失,有麻风的其他症状。

7.二期梅毒白斑

发生于颈项,不呈纯白色,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8.其他

还应与盘状红斑狼疮、黏膜白斑等鉴别。

上面是一些白癜风的鉴别诊断的介绍,希望白癜风患者一定要将白癜风疾病与还有其他一些症状比较类似的皮肤病做好鉴别,如果患者对自己白癜风的症状不能很好的区分一定要到专业的白癜风专科医院进行检查,只有确诊了白癜风才能对症下药。

白癜风诊断鉴别

诊断

典型白癜风易于诊断。

中医病机和辨证

1、中医认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感风邪,搏结于肌肤,以致局部气血失和,发生本病,或因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等原因所致。

2、中医辨证分型

(1)滞血瘀型:

主证:头面及躯干白色斑片,形状不规则,无炎症及皮屑。精神忧郁或急躁,舌质淡或淤血、苔薄白,脉缓。

辨证:风邪袭腠,气血失和。

(2)肾阴虚型:

主证:无固定好发部位,可局限或泛发,白斑边界清楚,白斑内毛发多变白,头昏耳鸣、腰膝酸软,面色无华、舌苔薄、舌胖有齿痕、脉细弱。

辨证:肝肾阴虚、风邪乘位搏于肌肤。

鉴别诊断

对于早期脱色不完全,边缘模糊的损坏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贫血痣

自幼发病,多见于颜面,为浅色斑,刺激摩擦局部不发红,而周围皮肤发红。

2、白色糠疹

系真菌感染所致,治疗后可出现白斑,但数目不多,形小,非纯白色。

3、体糠疹

多为鳞屑性减色斑,周围无色素加深的晕轮。

4、花斑癣

损害发生于后发际,前脑,后背,上肢,为淡白色圆或椭圆形斑,边界不清,表面有细鳞屑,真菌检查阳性。

5、白化病

为先天性非进行性疾病,常有家族史,周身皮肤,毛发缺乏色素,两眼虹膜透明,脉络膜色素消失而易区别。

6、麻风白斑

呈不正形,为不完全性色素减退斑,边界不清,感觉消失,有麻风其他症状。

7、二期梅毒白斑

发生于颈项,色不呈纯白,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8、其他

还应与花斑癣,盘状红斑狼疮,黏膜白斑等鉴别。

头痛诊断鉴别

一、诊断

1.询问病史

(1)一般信息:包括职业、年龄、性别。50岁以上首次出现头痛的则不大可能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及精神性头痛;小儿偏头痛时头痛往往不严重而眩晕症状明显;女性患者头痛与月经有关考虑偏头痛可能;而劳累过度亦可引起头痛。

(2)既往史:包括既往其他病史、家族史、用药史、外伤史、手术史、中毒史、月经史、类似发作史。

(3)症状情况:头痛部位、时间、性质、程度、发生速度、影响因素、伴随症状等。

1)头痛的部位:疼痛部位局限于眼眶、枕后、三叉神经分布区要考虑神经痛,分别为眶上神经痛、枕神经痛及三叉神经痛可能;后颅凹病变常出现枕项区疼痛;而幕上病变的头痛常位于前额颞部和顶区;颅内压增高或急性颅内感染多出现弥漫性头痛;而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发头痛有定位意义。

2)头痛的时间:突然发生、持续时间极短,多为功能性疾病,如神经痛;慢性反复发作的头痛往往考虑血管神经性头痛可能,如偏头痛、肌收缩性痛、三叉神经痛等;持续性进行件头痛考虑颅内压增高、颅内占位病变可能:丛集性头痛多发生在夜间;晨起头痛加重考虑颅内占位病变或鼻窦炎症。

3)头痛的性质:搏动性头痛首先考虑血管性头痛;发作性电击样疼痛为三叉神经痛;眼耳鼻疾病引发的头痛往往是钝痛或胀痛;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头痛为隐隐作痛;劳累所致头痛为肌紧张性头痛,常有紧箍感。

4)头痛的程度:头痛的程度除了与疾病有关外,还与人的耐受程度有关。一般而言,剧烈疼痛常见于神经痛、偏头痛、恼膜炎等:中度疼痛常见于颅内占位病变、慢性炎症;轻度疼痛多见于神经官能症、部分血管性头痛等。

5)头痛的发生速度:急性突发头痛多为血管性头痛.另外还有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感染等;缓慢发生的且进行性加重并有颅内压增高表现的考虑为颅内占位性病变:无颅内高压症状的也可出现于紧张性头痛。

6)头痛的影响因素:咳嗽或头部转动可使颅内压增高患者的头痛加剧;直立位可使肌紧张性头痛加剧而使丛集性头痛减轻:压迫颞额部动脉可使血管性头痛减轻。

7)头痛的伴随症状:头痛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悸等自主神经症状见于偏头痛;头痛剧烈并进行性加剧的恶心、呕吐为颅内压增高表现;伴有短暂视力障碍的考虑偏头痛;伴眼痛、眼压增高的考虑由青光眼等引起;伴视乳头水肿或出血常为颅内压增高或高血压脑病;伴精神症状多考虑额叶病变。

2.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对于头痛患者来讲,体温与血压尤为重要,因为血压高可直接引起头痛,而体温升高则要考虑感染引起的头痛,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的要进行及时抢救,马上进入在重急诊处理流程进行紧急处理,同时监护,待生命体征稳定后方可进入下一步骤。

(2)一般检查:主要为皮肤面色和气味检查等。

1)皮肤面色检查:面色发红考虑高热或高血压引起头痛;醉酒貌者要考虑酒精中毒引起;有头部外伤痕迹考虑外伤所致;高热而无汗者头痛考虑中暑可能;有机磷农药中毒者有大量出汗;樱桃红色皮肤结合病史考虑一氧化碳中毒可能。

2)气味检查:酒精中毒可间及酒味;有机磷农药中毒可闻到蒜味等。

(3)相关系统的检查:主要是指神经系统的检查,包括神志、瞳扎和病理征、脑膜刺激征、四肢肌力、肌张力的检查。如果神经系统体征阳性往往考虑颅内疾病,如果没有神经系统体征则考虑全身性疾病。倘若考虑有五官科疾病则应进行五官科系统的检查。

3.辅助检查

通过以上两步对头痛患者病史以及体征的了解,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诊断方向,是颅内疾病(常见于神经系统体征阳性者)还是颅外疾病(常见于神经体征阴性者)。

(1)考虑颅内疾病的应马上给予头颅CT或者头颅MRT检查。考虑为颅内疾病者予头颅CT或MRI检查不易发现,经家属同意可予脑脊液检查;而考虑癫痫者可用脑电图检查。

(2)考虑颅外疾病的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急性中毒:应结合病史、体检同时进行毒物的检查即可确定。

2)全身感染:应进行血常规和有关抗体的检查,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上升则要考虑感染。有关抗体检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传染病进行的。

4.初步诊断

对于头痛的诊断可以有两种方法。

结合以上的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

1)首先确定是颅内疾病还是颅外疾病。

2)确定是颅内疾病,则要确定具体是哪一种疾病。一时难以确定的,应先排除较为严重的疾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面积脑梗死、脑炎、脑膜炎(以上疾病头颅CT或MRI均可确诊)。尔后再考虑是不是由以下几种常见病所致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神经性头痛、上呼吸道感染等。

3)颅外疾病则要考虑是中毒还是全身感染。若是中毒,要诊断是何种中毒;若是全身感染,则要诊断是何部位感染。

二、鉴别诊断

1.头痛同时伴剧烈呕吐者提示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在呕吐后减轻者可见于偏头痛。

2.头痛伴眩晕者见于小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头痛伴发热者常见于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或颅内感染。

4.慢性进行性头痛伴精神症状者应注意颅内肿瘤。

5.慢性头痛突然加剧并有意识障碍者提示可能发生脑疝。

6.头痛伴视力障碍者可见于青光眼或脑瘤。

7.头痛伴脑膜刺激征者提示有脑膜炎或蛛网膜下隙出血。

8.头痛伴癫痫发作者可见于脑血管畸形,脑内寄生虫病或脑肿瘤。

9.头痛伴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者可能是神经功能性头痛。

10.丛集性头痛多见于中年男性,发作前无先兆症状,突发于夜间或睡眠时,疼痛剧烈呈密集性发作而迅速达到高峰,从一侧眼部周围或单侧面部开始而快速扩展,甚则波及同侧肩,颈部,呈跳痛或烧灼样痛,站立可减轻,伴同侧眼面潮红,流泪,鼻塞,流涕等,疼痛持续数10分钟至2小时,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必要时作组胺试验可协助诊断。

11.鼻窦炎疼痛常位于前额及鼻根部,晨起加重,伴鼻塞,流脓涕等,部分患者因继发性肌肉收缩而出现颈部疼痛和后头痛,检查鼻腔可见有脓性分泌物,病变鼻窦部位压痛明显。

相关推荐

类风湿关节炎特殊检查项目有哪些

特殊检查(1)关节穿刺术关节液的检查包括关节液培养、类风湿因子检测、抗环瓜氨 酸(CCP)抗体检测、抗核抗体等,并做偏振光检测鉴别痛风的尿酸盐结晶。(1)关节镜及关节滑膜活检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价值,对 于单关节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风疹如何鉴别诊断

风疹患者的皮疹形态介于麻疹与猩红热之间,因此应着重对此三种常见的发热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此外,风疹尚需与幼儿急疹、药物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组中2、4、9、16型及B组中1、3、5型,埃可病毒4、9、16型感染相鉴别。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还需与宫内感染的弓形体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相鉴别。 此三种胎内感染与先天性风疹有相类似的症状。

腹痛的鉴别诊断

1饱餐、饮酒后突然发作上腹部剧痛,应考虑胃、十二指肠穿孔。 2右上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放射至右肩,多为胆囊炎、胆石症。 3上腹正中偏左剧烈腹痛,伴呕吐、疼痛呈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放射到侧腰部,应考虑急性胰腺炎。 4开始在上腹部痛,数小时后转到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多为急性阑尾炎。 5停经6周左右,突然下腹部痛伴阴道出血者,要考虑宫外孕。生育年龄的妇女发生腹痛时,一定要考虑妇科的急腹症。 6侧腹或下腹阵发性绞痛,放射至腰背部、会阴部的,伴有尿频、血尿为输尿管结石。 7腹痛伴腹泻,应考虑肠炎、痢疾、副霍乱等

风心病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风心病,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胸片、超声心动以左室肥厚扩张为主,可以通过病史体征、超声心动结果来进行鉴别诊断,第二是左房粘液瘤,瘤体阻塞二尖瓣口,产生随体位改变的杂音,伴随着有发热、关节痛、贫血等现象,也是可以通过病史和超声来鉴别,第三是先天性心脏病,多有典型的心脏杂音及外周血管征,是需要非常注意的,这些方面都可以鉴别和诊断风心病,不过主要的还是及时去医院进行心脏的检查。 对于这一疾病我们怎么去治疗呢,可以分为三种方式的治疗,首先是无症状期的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治疗原则主要

胃痛的鉴别诊断

1、急性胃痛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急性胃痛就是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病人感觉胃部剧痛,同是伴随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病症。 2、慢性胃痛 常见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黏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

胸痛的鉴别诊断

有许多人总会出现胸痛的现象,有的是经常性的胸痛,有的是胸部阵发性的刺痛,多数人对于出现胸痛的原因都不太很了解,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诊断这种病状,其实引起胸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胸痛该如何快速诊治呢?一起来看看吧! 胸痛的鉴别诊断: 妊娠期胸痛: 妊娠期出现的胸痛多数以心前区疼痛或心绞痛为临床表现。是妊娠性心肌梗死所引起的。妊娠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罕见的妊娠并发症。(1)症状:活动耐受性降低,呼吸困难。(2)体征:周围性水肿,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异位。(3)心脏听诊:分裂的第1和第2心音增量,第3心音(S3)奔

风湿热诊断鉴别

诊断表现 迄今风湿热尚无特异生的诊断方法,临床上沿用修订Jones诊断标准。 1、主要表现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症,边缘性红斑,皮下结节。 2、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既往风湿热或风湿性心脏病史。 3、链球菌感染依据:ASO或其他抗链球菌抗体增加,咽部A组链球菌培养阳性,近期发生的猩红热。 4、具备2个主要表现,或1个主要表现和2个次要表现,如再有以前链球菌感染依据的支持,提示有风湿热存在的极大可能性。 鉴别诊断 一、其它病因的关节炎 1、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多发性对称指掌等小关节炎和脊柱炎,特征是伴有“晨僵

中风如何诊断鉴别

疾病诊断: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具体标准: 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中风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

牙痛的鉴别诊断

1、止痛效果 如果服用普通止痛药后,牙疼不见好转,则可排除是牙齿炎症性的疼痛,而是神经疼痛。 2、局部表现 牙齿上可发现龋洞、牙周炎等相关炎症引起牙疼为持续性发作,受冷热刺激会病情加重。牙齿无上述表现却依然疼痛难当,则有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引起。 3、疼痛性质 牙齿炎症引起的疼痛一般会表现出持续性的疼痛,而三叉神经痛在发作时时常无先兆,而是突然闪电样犹如刀割、烧灼、针刺、电击般的疼痛,剧烈难忍,通常持续几秒钟,每天发作几次,让人难以忍受。有时可找到“扳机点”,即触发点,刺激这些点可引起疼痛发作,但发作刚过去,

痛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急性期的鉴别诊断 1.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病前有A族溶血性链状菌感染史,病变主要侵犯心脏和关节,下述特点可资鉴别:①青少年多见;②起病前1~4周常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类、扁桃体炎病史;③常侵犯膝、肩、肘、踝等关节,并且具有游走性对称性;④常伴有心肌炎、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等表现;⑤抗溶血性链球菌抗体升高如ASO>500U,抗链球菌激酶>80U、抗透明质酸酶>128U;⑥水杨酸制剂治疗有效;⑦血尿酸含量正常。 2.假性痛风 由焦磷酸钙沉积于关节软骨引起,尤以A型急性性发作时,表现与痛风酷似。但有下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