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浮小麦治盗汗有哪些功效

浮小麦治盗汗有哪些功效

中医认为,浮小麦味甘、咸,性凉,具有益气养心、除热止汗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多种盗汗。

产后盗汗:取浮小麦15~30克,黄芪10~15克,红枣10枚,煅牡蛎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体虚盗汗:取浮小麦20克,红枣、乌梅肉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热病后盗汗:取浮小麦、玉米心各30克。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汗多者服用3剂即可。

肺结核盗汗:取浮小麦、百部各15克,百合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对于治疗自汗盗汗,除了使用浮小麦以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的药品进行,诸如麻黄根、糯米须宜忌太子参。麻黄根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根,均为野生。地道的麻黄产地有内蒙古呼盟的突泉、赤峰市的敖汉、通辽市的扎旗,甘肃的天水等地。其性味甘,平,主治自汗、盗汗。糯米根也称稻须根,其性味甘,平,可益胃生津,止汗退热,主治出虚汗、自汗,虚热不退。太子参也称孩儿参,系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根块,主产于山东、江苏、安徽。性味甘,微苦,平,能益气生津,主治气虚乏力,口干,自汗,病后体弱,精亏口渴。

容易出汗的人适合吃什么东西

多汗药膳

(1) 百合粥 [功效] 润肺止汗、适用於肺热汗多。 [材料]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用法] 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 即可食用,吃饱。 【百合】甘,微寒。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2) 黄蓍粥 [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虚自汗。 [材料] 黄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用法] 将黄蓍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 【黄蓍】甘,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3) 浮小麦饮 [功效] 益气固表止汗。 适用于小儿夜间盗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 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 [用法] 熬浮小麦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 【浮小麦】甘,凉。入心经。止汗。

(4) 小麦山药汤 [功效] 补气敛汗。 [材料] 浮小麦15克,山药15克,白糖少许。 [用法] 二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调味, 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5) 参归腰子 [功效] 补虚敛汗。主治病后虚弱而致的自汗或盗汗。 [材料] 人参10克,当归8克, 猪腰子1个,姜、葱、盐适量。 [用法] 将参、归切薄片,腰子去肾盂切碎, 与姜、葱、盐同放于盆内,加水适量,煮烂食之。 【人参】甘,平。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

(6) 生地黄鸡 [功效] 滋阴止盗汗。 [材料] 生地黄150克,乌肉鸡1只,饴糖100克。 [用法] 将生地黄切碎与饴糖拌匀,放入鸡腹内蒸熟即成。 【生地黄】甘,寒。滋阴凉血。 【乌鸡】甘、平。 补虚劳亏损,治消渴,中恶心腹痛。

(7) 黑豆小麦饮 [功效] 祛风敛汗。 [材料] 黑豆15克,浮小麦15克。 [用法] 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调味频服, 每次服10毫升左右。 【黑豆】味甘,平。 补肾,明目镇心,久服,好颜色,不老。 止腹胀消谷。黑豆加甘草,大解百药毒。

(8) 韭菜根汤 [功效] 主治小儿盗汗自汗,手足心热。 [材料] 韭菜根15根。 [用法] 将韭菜根加水适量,煎服。 【韭菜】味辛、微酸,温、涩。 归心,安五脏六腑,除胃中热。 归肾壮阳,止泄精,暖腰膝, 治吐血、尿血、唾血、衄血。 充肺气。韭菜根治诸癣。

(9) 泥鳅汤 [功效] 多汗、自汗、盗汗等症。 [材料] 泥鳅90克,食油适量。 [用法] 用热水洗去泥鳅身上粘液,剖腹取内脏, 再用清水洗净,滤去水份,用适量油煎至焦黄, 再加水一碗煮熟可服。

介绍小麦的药用以及营养价值

小麦都有什么价值呢?看看小麦的哪些药用价值有什么:养心神,敛虚汗,心慌,自汗,盗汗等。

小麦属禾本科栽培作物。中药材分淮小麦、浮小麦两种。浮小麦即淘洗时轻浮瘪瘦的麦粒。仲景甘麦大枣汤,系用淮小麦。

小麦性味

甘、微寒,无毒。

小麦成分

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糊精、脂肪、谷甾醇、卵磷脂、尿胆素、精氨酸、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分解酶及维生素B等。

小麦功用和药效

养心神,敛虚汗。陈小麦粉外用消疮肿有良好的功效。

痈疮疖肿,一切无名肿毒,初起未溃者:

陈小麦浸泡水磨取淀粉,将淀粉炒焦研成细粉,以米醋调成糊,涂于患部,有效率达到98%。

妇人脏躁(癔病)、悲伤欲哭,神经性心悸,怔忡不安,失眠:

浮小麦15~30克,甘草9克,大枣4-6攻,水煎服。

心慌,自汗,盗汗:

浮小麦30克,茯苓、麦冬各9克,水煎服。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碧桃干9克,水煎,一日分2次服。

​哪些食疗方可应对手心出汗

(1)百合粥

[功效]润肺止汗、适用於肺热汗多。

[材料]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用法]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吃饱。

【百合】甘,微寒。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2)黄蓍粥

[功效]固表止汗,用於表虚自汗。

[材料]黄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黄蓍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

【黄蓍】甘,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3)浮小麦饮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小儿夜间盗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

[用法]熬浮小麦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

【浮小麦】甘,凉。入心经。止汗。

(4)小麦山药汤

[功效]补气敛汗。

[材料]浮小麦15克,山药15克,白糖少许。

[用法]二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调味,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5)参归腰子

[功效]补虚敛汗。主治病后虚弱而致的自汗或盗汗。

[材料]人参10克,当归8克,猪腰子1个,姜、葱、盐适量。

[用法]将参、归切薄片,腰子去肾盂切碎,与姜、葱、盐同放于盆内,加水适量,煮烂食之。

【人参】甘,平。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

老人手心出汗的中药食疗方

(1)黄蓍粥

[功效]固表止汗,用於表虚自汗。

[材料]黄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黄蓍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

【黄蓍】甘,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2)百合粥

[功效]润肺止汗、适用於肺热汗多。

[材料]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用法]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吃饱。

【百合】甘,微寒。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3)浮小麦饮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小儿夜间盗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

[用法]熬浮小麦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

【浮小麦】甘,凉。入心经。止汗。

(4)小麦山药汤

[功效]补气敛汗。

[材料]浮小麦15克,山药15克,白糖少许。

[用法]二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调味,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5)参归腰子

[功效]补虚敛汗。主治病后虚弱而致的自汗或盗汗。

[材料]人参10克,当归8克,猪腰子1个,姜、葱、盐适量。

[用法]将参、归切薄片,腰子去肾盂切碎,与姜、葱、盐同放于盆内,加水适量,煮烂食之。

【人参】甘,平。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

睡觉出汗怎么调理

关于盗汗的古代医学文献有很多,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意指睡觉中出汗,此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盗汗”一词的形象描述,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以后历代医家一直沿用。到了明朝的《医宗必读》已明确指出“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意思是说肾液不足,虚火内生,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迫津外泄,故潮热盗汗。很显然,盗汗治宜滋阴降火。

红枣被称之为百果之王,味甘性温、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李时珍曾用红枣治疗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疾病,此事迹相关文献多有记载。现代研究表明,红枣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维生素C、微量钙多种。不但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还能能促进白细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护肝脏,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营养,防治骨质疏松、抗过敏、降血压等诸多重要作用。>>>睡觉只“睡一半” 当心短命

浮小麦是干瘪轻浮的未成熟小麦,其性甘,味咸、凉,主治骨蒸劳热,止自汗盗汗。北宋名医王怀隐无意间发现了干瘪轻浮的小麦药用价值,将其取名为浮小麦,用来治疗盗汗、虚汗症,效果出人意料,可谓着手成春。据《本草汇言》记载,“卓登山云,浮小麦系小麦之皮,枯浮无肉,体轻性燥,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倘属阴阳两虚,以致自汗盗汗,非其宜也。”浮小麦还有补心,止烦,除热,敛汗,利小便的作用。红枣、浮小麦各15克。水煎,日1剂,睡前半小时服。

浮小麦和小麦的区别

在临床上,浮小麦和小麦都可以作为药用,但是它们的药性和功能却不相同。

小麦性味甘、凉,可入心经、脾经和肺经,具有养心除烦的功效。“安神除烦”是小麦的重要效能,如著名的“甘麦大枣汤”,即是以小麦配伍甘草和大枣,专门治疗妇女“脏躁症”的。脏躁症是指由于人的心血不足而引起的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常打呵欠、悲伤欲哭等一系列症状。该病类似于“癔病”。小麦的常用剂量为30~60克,其用法是加水煎服。

浮小麦性凉、味甘咸,可入心经、脾经和肾经,具有益气、除热和止汗的功效。“止汗”是浮小麦的主要效能。凡由阳虚引起的自汗和由阴虚引起的盗汗患者均可应用浮小麦治疗,用浮小麦治疗该症的代表方剂如“独圣散”。

以气虚为主者,可将浮小麦与黄芪、牡蛎、麻黄根等配伍使用,以增强其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以阴虚为主者,则可将浮小麦与知母、黄柏、龟板等配伍使用,以增强其清热、滋阴、敛汗的功效。

此外,浮小麦还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常与玄参、麦冬、生地、地骨皮等药配伍使用,以起到养阴清热、敛汗除蒸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病症。浮小麦的常用剂量为15~30克,其用法是加水煎服或炒焦后研末服用。

自汗喝什么茶好 黄芪止汗茶

配料:黄芪30克,大枣5枚,浮小麦30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治气虚自汗有效。

中医治疗盗汗的生活妙招

原材:

浮小麦10克、糯稻根10克、泥鳅100克、生姜少许(1人份量)。

烹调方法:

将泥鳅放到盆里撒上盐,一会再用清水冲洗,去除泥鳅身上光滑的粘膜,再用开水飞水,最后与浮小麦、糯稻根、生姜等一同放入炖盅炖制1.5-2小时,后调味食用。

药膳功效:

浮小麦性味甘凉,有益气、除热、止汗的功效;而糯稻根性味甘平,也具养阴清热止汗的功效;泥鳅性味甘平,有补益脾肾、利水、解毒之功,民间也经常用于小儿盗汗的治疗。把这3种食材合用,互增养阴除热止汗的功效,对于夜间盗汗的控制比较有效。健康饮食网 foodwang.com

○选材要点

小麦和浮小麦的来源相同,都属于禾木科植物小麦的种子。因此有时大家会把小麦和浮小麦混用,其实两者功效是有差别的。

小麦性味甘凉,可养心安神除热,而浮小麦主要用于益气除热止汗。因而两者在临床中使用时的功效侧重点是不同的,不宜混用。从形态上来说,小麦饱满、质重,入水后便下沉;浮小麦籽粒干瘪、体轻能浮于水面。

容易出汗吃什么

黄蓍粥,功效,固表止汗,用於表虚自汗。材料,黄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用法,将黄蓍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黄蓍,甘,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百合粥,功效,润肺止汗、适用於肺热汗多。材料,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用法]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吃饱。百合甘,微寒。润肺止咳,宁心安神。浮小麦饮,功效,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小儿夜间盗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用法,熬浮小麦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浮小麦,甘,凉。入心经。止汗。

小麦山药汤,功效,补气敛汗。材料,浮小麦15克,山药15克,白糖少许。用法,二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调味,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清宫后睡觉出汗正常吗 第三道:浮小麦茶

功效:浮小麦即干瘪轻浮的小麦,水淘浮起者。浮小麦养心敛汗,专治自汗盗汗之证,古今均悉。

做法:将浮小麦文武火炒黄为度,候冷瓷罐封贮备用,每日3次,每次取浮小麦7.5g水煎汤。代茶饮,常服。

相关推荐

更年期出汗吃什么好 黑豆浮麦汤

黑豆50克、浮小麦30克、莲米15克、红枣10枚、冰糖30克。材料洗干净,黑豆、浮小麦分别淘洗干净,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煮至黑豆熟透,去渣取汁,然后用药汁煮洗净的莲米和红枣,煮至莲米烂熟时放入冰糖溶化。可分两次吃。 作用:黑豆补血安神、明目健脾、补肾益阴;浮小麦止汗,益气,除热,用于自汗,盗汗,骨蒸潮热;红枣补血安神;此粥尤其适合调理更年期阴虚盗汗

多动症偏方 偏方一:甘麦大枣核桃煲猪心

材料:浮小麦60克,甘草3克,大枣10枚(去核),核桃肉30克,猪心1个(洗净、剖开留心内血)。 做法: 1、把猪心洗净后切成片或块状。 2、将浮小麦、甘草、大枣洗净,将甘草切片,大枣切成两半,核桃撬开取出核桃仁。 3、将浮小麦、甘草、大枣、核桃仁与猪心一同煮,熟烂后加入盐调味即可。 功效:适用于多动症,健忘易怒,多言盗汗

男人睡觉出汗吃什么好

1、食物方面可选择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绿豆、藕、马兰头、大白菜、黑木耳、银耳、豆腐、甘蔗、李、桃子、西瓜、黄瓜、百合、山药、乌贼、甲鱼、海参、鲍鱼、螃蟹、牛奶、牡蛎、蛤蜊、海蜇、鸭肉、猪皮等。这些食品性味多甘寒性凉,都滋补机体阴气的功效。可适当配合补阴药膳针对性地调养。阴虚火旺的人,应少吃辛辣的东西,火锅最好少吃,鸡肉也不要多吃,蒸、炸、爆、烤的食物也应少吃些,水果中龙眼肉、荔枝能不吃就不吃。 2、黄芪红枣汤:黄芪15克,红枣20枚,加水适量,文火煎煮1小时,每日一剂,分2-3次服食,连服10天。对

中医疗多汗症

中医疗多汗是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证应及时处。 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止汗作用的食品乌梅、黑豆、桃干等。 常用的食疗验方: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两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一定的疗效;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

巧用浮小麦止虚汗

一位中年顾客来药店买止汗药,说服过不少药,但就是不奏效。他看见笔者的胸卡上标示着“执业中医师”,就让我给他抓点中药调理调理。我一边询问一边寻思。中医云:“阴虚则热,阳虚则寒。”自汗和盗汗多以阴虚内热居多,昼不知不觉地出汗叫做“自汗”,夜熟睡汗出叫“盗汗”。六味地黄丸用于肾阴亏虚,骨蒸盗汗,可消渴,是本之良药。但是,根据“急则其标”的原则,应先虚汗不止这一标病。我向顾客解释后,又看了他的脉象和舌苔,说:“本病需按疗程服用六味地黄丸本,但眼下必须先止汗。我这儿一验方专自汗、盗汗——浮小麦10克、麻

糯稻根的功效与作用 固表止汗

糯稻根属收涩药下分类的固表止汗药,一定的止汗作用。气虚自汗,可单用煎服;或配伍黄芪、党参、白术、浮小麦等药同用。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黄、地骨皮、麻黄根等药同用。自汗盗汗者,配浮小麦、牡蛎之类以敛汗。

甘麦大枣汤的功效与作用 甘草的功效

1.补阴 炙甘草补阴的功效,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 清代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认为本方是“滋阴之祖方”。 2.疗回肠炎 甘草可以用于疗回肠炎,因为它具制止痉挛的功效。 它对于疗肠易激综合症 ,漏肠综合症和克罗恩病等疾病非常效。 3.阴阳并调 清代医家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指出炙甘草汤是“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 本方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

小儿体虚盗汗要怎么办

中医把小儿盗汗分为虚证和实证。如果是大病之后盗汗,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枸杞、山茱萸、浮小麦、乌梅。食物疗法可服用白芪、淮山、枸杞炖鸡汤,燕窝这样的补品。 如果证见盗汗,头颈汗多,烦躁不安,食欲不佳,口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这是由于脾胃功能差,饮食不能消化,饮食积滞郁而化热所致。疗上宜先清热消食化滞。药用厚朴、茯苓、木香、大黄、生石膏、连翘、浮小麦、糯稻根、鸡内金、神曲、山楂、麦芽。对于这种盗汗,不可服食补品。 应注意饮食调节,多吃蔬菜及水果,但不要吃如榴莲、红毛丹、芒

手心出汗中医药膳食疗方法

百合粥 材料: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做法: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吃饱。 功效:百合,味甘,微寒。润肺止咳,宁心安神。润肺止汗、适用於肺热汗多。 黄蓍粥 材料:黄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黄蓍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 功效:黄蓍,味甘,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固表止汗,用於表虚自汗。 浮小麦饮 材料: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 做法:熬浮小麦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 功效浮小麦,味甘,凉,入心经,止汗。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小

手心出汗的疗方法

手出汗与身体其他部分出汗不同。其他部分出汗,是因为热,越热汗就越多。手心出汗,与身体素质、内分泌等等都关系的。那么手心出汗怎么疗?手心经常出汗也分为好几种,在调理的时候要分清类别、对症下药,下面介绍几种食疗方法。 1、百合粥 功效] 润肺止汗、适用於肺热汗多。 [材料]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用法] 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 即可食用,吃饱。 【百合】甘,微寒。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2、黄蓍粥 [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虚自汗。 [材料] 黄蓍20克、粳米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