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吃饭次数越多 血压高风险越大
在外吃饭次数越多 血压高风险越大
日前,《美国高血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认为同样的食物如果烹饪方法不同致高血压的风险也就有差异,该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外吃饭次数越多,血压高风险越大。
这个结论靠谱吗?针对外国人做的研究中国人是否适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科学防治高血压?昨天,记者请杭城心血管病专家和营养专家给出了科学解释。
最新研究 每周在外多吃一餐饭,患前期高血压风险提高6%
近日,发表在《美国高血压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引起了大众关注,因为文章的结论是“在外吃饭次数越多,血压高风险越大”,甚至还计算出具体的概率,每周在外多吃一餐饭,患上前期高血压症状的风险就会提高6%。
据介绍,该项研究是由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的研究者们完成的,他们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间,针对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5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他们的日常饮食及运动习惯,并为受访者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值。
研究发现,501名受访者中有27.4%出现前期高血压症状,2.2%是高血压患者。这两类人群平均每周在外用餐约12次,而血压正常的受访者平均每周在外用餐约9次,他们常去的场所包括学校餐厅、餐馆和周围的大排档等。这说明,除了性别、体重和运动量外,在外用餐的次数也与前期高血压之间存在着关联。
研究还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前期高血压,受访男性中有50.9%属于前期高血压,而女性只有9%。
请注意,研究中所提到的前期高血压指的是血压偏高,但还未被确诊为高血压的阶段,这种情况在年轻群体中较为普遍。
专家说法 心血管病专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影响血压高低的重要因素是钠,而饮食中钠主要来源于盐、味精、鸡精等调味品。我曾经在美国住过一段时间,感觉他们餐厅里做的食物还是偏淡的,但中国菜就普遍偏咸,所以这个研究结论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蛮适用的。”张教授说,他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有不少患者的切身体验都验证了这个研究结论。
一位37岁的中年男子因经常犯头晕找到张教授,一量血压为160/90毫米汞柱,诊断为初发高血压。这位老兄反复强调,他的爸爸妈妈都是高血压患者,他应该是遗传所致,但仔细一问,他父母都到50多岁才得高血压,并不像他这么年轻。
于是,张教授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他的生活习惯。一问得知,他是一位商人,应酬很多,几乎每天都在外面吃饭,而且他的工作很忙,平常也没什么时间运动。最终,张教授并没有给他开降压药,只要求他限钠饮食,就是每天在家吃饭,控制盐、鸡精、味精的摄入。两个月后,男子血压回到了正常范围。
张教授说:“类似的情况在年轻人中比较常见,这个人群工作压力大、运动锻炼比较少等原因,患高血压的风险不小。”
营养专家:在外就餐点菜有讲究
1、在外就餐,回家注意清淡。
在外宴席之后,回家后的饮食一定要清淡,以素为主,少油少盐,保持一个整体的饮食平衡。更要优先补充宴席上所缺乏的蔬菜、水果、杂粮、豆制品等。如晚上赴宴,无法改变饮食,那么建议出去散步40分钟以上,第二天再从饮食上做以调整。
2、荤素搭配,以素为主。
在外就餐时一定要有自我保健的意识,改变点菜观念,注意荤素搭配,多点些蔬菜、豆腐、食用菌等素菜,如果担心没有面子,可以点写不常见比较新鲜的菜式。另外最好放弃油腻、油炸食品。动物性食品(包括鱼和海鲜、肉类和蛋类)为主的菜肴不宜点的太多,原则上菜品个数不超过每人0.5个,而蔬菜、食用菌类等应达到每人一个以上。担心体重增加或者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肉类和蔬菜的比例应该是1:3,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吃一口肉类,搭配三口蔬菜。
3、菜肴烹调以清淡为主
不管原料是肉类还是蔬菜,都应该尽量避免油炸和油腻,每桌最多1~2个,比较推荐凉拌、炝、蘸酱、白灼、清炒等少油的方式。如果自己无法做主,或者其他原因没办法避免油脂多的食物,那么在餐前先吃一个苹果或者是木瓜,同时就餐期间放弃任何甜饮料。
4、餐前吃一点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餐前可以先喝点汤,如果不允许,吃点可以作为主食的食物再好不过,比如山药羹,南瓜快、桂花藕、芋头泥南瓜,这样可以很好的控制食欲,同时避免空腹摄入大量油腻的食物。
5、少饮酒莫劝酒
适量的饮酒利于健康,但贪杯则会伤害健康,同时还会增加很多热量。浅饮几口,便可以换作可以帮助消化的大麦茶,鲜果汁,酸梅汁等。
6、早餐同样保证营养
虽然在外面但早餐的营养依然要有保证,这样不仅利于健康,同时更利于控制体重,可以选择一些粥品,搭配一点凉拌小菜,后者是豆浆,包子等。如果没有时间也一定要喝杯牛奶,吃点坚果,一点全麦的面包,一两种水果。
在外就餐,可要注意了,否则积久成疾,比如胃病、积食等等,那可就不好了。
吃饭不专心 易患糖尿病
很多人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或玩手机。这样做的坏处是咀嚼次数减少,吃饭速度加快,容易吃过量,同时不利于消化吸收。建议专心吃饭,多咀嚼促进唾液分泌帮助消化,同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有助降低血糖。
全球糖尿病高危人群越来越多,以邻国日本为例,这方面人数达到约2050万人。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饮食习惯也是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为此,日本厚生劳动省列出了5个易诱发糖尿病的不良习惯,中国公众也可参考借鉴。
晚饭时间不固定。不少人白天忙于工作,顾不上在正常饭点吃晚饭,到了夜里才匆匆忙忙大吃一顿,这样短时间内吃进大量食物,会导致血糖骤升,久之会影响胰脏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建议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在饭点吃晚饭,睡前3小时之内不进食,以免影响消化。
大盘盛菜。不少人习惯大盘子大碗吃饭,而不是分取到小盘里吃,这样容易吃过量,导致热量过剩,诱发肥胖超重,从而加大糖尿病风险。
吃饭三心二意。很多人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或玩手机。这样做的坏处是咀嚼次数减少,吃饭速度加快,容易吃过量,同时不利于消化吸收。建议专心吃饭,多咀嚼促进唾液分泌帮助消化,同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有助降低血糖。
外出吃饭吃光喝尽。“光盘行动”是个好习惯,但也有风险。那些在外面吃饭,习惯点一桌子菜,然后吃个干净的人要注意,这样做很容易吃过量。建议减少外出吃饭次数,量力点菜,吃不完打包回家,不要勉强当场吃完。
高血压远期内有多大的风险
专家分析,高血压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主要依据是:高血压分级、合并致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和肾脏病变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
高血压患者对病情评估的具体操作如下:
1.血压分极标准:1级(轻度高血压),血压在140~159毫米汞柱/90~99毫米汞柱之间;2级(中度高血压),血压在160~179毫米汞柱/100~109毫米汞柱之间;3级(重度高血压),血压≥180毫米汞柱/≥100毫米汞柱。
2.是否伴有心脑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主要指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半胱氨酸血症、吸烟等。
3.心、脑、肾等脏器受损情况。
4.治疗效果。若血压属轻度增高,又无其他危险因素,属“低危”患者,则10年之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小于15%;高血压属于中度者,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为“中危”患者,10年之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在15~20%之间;如高血压属中度,但同时伴有大于3个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属“高危”患者,10年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便会增至20~30%之间。
第一胎剖腹产第二胎还能顺产吗 女性可以剖腹产几次
女性剖腹产几次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原则上是不建议超过3次。剖腹产次数越多产妇的风险越大。3次以上的剖宫产,子宫的疤痕在妊娠后期可能发生自发性子宫破裂,再临产的危险性会很大。
高血压怎么控制 高血压控制目标
一般高血压病人应控制在140/90mmHg高风险病人应控制在130/80 mmHg。
高血压的治疗要根据病人的状况来订定目标,主要是把血压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以及降低后续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脑血管硬化、脑中风、心脏或肾脏病。根据台湾2015年高血压建议指引,高血压病人在心血管上面的风险会不同,一般都是控制在140/90mmHg,但对于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风险大,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
白米饭竟然会引发糖尿病
近日,一则名为“白米饭—垃圾食品之王”的帖子在微博、微信流传,帖子中提到白米饭的升糖指数高达87,与油炸马铃薯条一样危险!对糖尿病病人来说,一碗一碗吃着白白的米饭,相当于吃一碗一碗的糖。其实国内外曾经做过多次研究,提示白米饭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白米饭的平均消耗数量在西方和亚洲国家之间存在差异,中国人平均每天要吃四份白米饭,而西方国家的人平均一星期才消耗五份左右。研究结果表明,白米饭消耗越多,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越高,研究人员估计每增加一份白米饭(假设每份158克),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增加10%。相比于糙米,白米包括的纤维、镁和维生素含量低,而这些营养物质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因此报告称,高消耗白米饭的人因为上述营养素摄入量降低,可能会导致糖尿病风险增加。
但是专家表示,不能够直接将米饭和患糖尿病的风险和主食挂上钩。“其实问题并不是出在米饭上,而是出在‘白’上。”专家说,精白米的确会对血糖的上升造成影响。精白米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大米,纤维含量较少,更加容易消化吸收,所以餐后血糖上涨的速度才会加快。如果身体一直处在高血糖的状态,没有进行足够的运动来消耗,就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而没有精磨过的各种糙米,或者是黑米、紫米等,纤维含量比精白米要多,如果混合起来煮成米饭,消化的速度就明显比精白米要低。
高血压患者用药存在三个误区
吃药时间因人而异
很多高血压病人都认为每天的降压药是越早吃越好。专家认为对于大多数高血压病人的确是越早吃越好,少数病人并非这样。每个病人都要根据自己的血压变化规律,掌握好吃药时间。
人体的血压变化在一天中基本遵循“两峰一谷”的规律。第一个血压高峰是上午6点至12点,第二高峰是下午4点至6点,血压低谷则出现在晚上睡着后。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早晨醒来后会出现血压的迅速升高,这被称作“晨峰现象”,对于这些病人每天的降压药是越早吃越好。少数高血压病人情况相反,是夜间入睡后血压升高,白天则血压相对平稳,对于这部分病人降压药应该放在晚饭后吃。
吃短效药不如选长效药
有些高血压病人认为短效降压药比长效降压药好。专家认为吃短效药不如选择吃长效降压药。短效降压药需要每天吃三次,每次服用都会引起血压的一次波动,长此以往对心脑血管系统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短效降压药需要每天吃三次,对服药者的要求也比较高。
目前高血压病人中一部分是中青年,他们的工作很忙碌,一忙就忘记吃药了。另一部分是老年人,他们的记忆力比较差,也常常会忘记吃药,或是吃了却想不起到底吃了没,这样便会造成漏服、多服、错服,这些都不利于血压的控制。
血压平稳也不能停药
坚持服用一段时间降压药后,会有部分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得很好。这时候,有的人担心长时间用药会产生依赖性,或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把降压药停了下来。专家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在轻度的高血压病人中,有20%—30%的人在血压控制后也许可以停药,但这并不能保证血压就不会反弹。
对于高血压病人,一般建议要终生服药。如果血压控制得很好,医生在进行评估后,可能会把病人的药量减至很低,比如每天半粒,甚至隔天吃半粒,而不建议病人完全停药。在临床中有些病人自行停药后不久就出现脑中风了,高血压病人自行贸然减药、停药会增大诱发心肌梗死、脑中风的风险。
日常养胃有哪些方法 细嚼慢咽
人在咀嚼食物的时候,咀嚼的次数越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越多。而唾液中含有一种唾液淀粉酶,这种物质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食物咀嚼得越充分,胃肠道消化起来越容易,能有效的减轻胃的负担,因此想要养胃,所以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
高血压远期内有多大的风险
现今,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心肌梗死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在引起上述疾患的致病因素中,高血压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为此,许多高血压患者都想知道自身病情的程度,近远期之内有多大的“风险”,以便及时采取正确、合理的防治措施。
专家分析,高血压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主要依据是:高血压分级、合并致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和肾脏病变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
高血压患者对病情评估的具体操作如下:
1.血压分极标准:1级(轻度高血压),血压在140~159毫米汞柱/90~99毫米汞柱之间;2级(中度高血压),血压在160~179毫米汞柱/100~109毫米汞柱之间;3级(重度高血压),血压≥180毫米汞柱/≥100毫米汞柱。
2.是否伴有心脑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主要指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半胱氨酸血症、吸烟等。
3.心、脑、肾等脏器受损情况。
4.治疗效果。若血压属轻度增高,又无其他危险因素,属“低危”患者,则10年之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小于15%;高血压属于中度者,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为“中危”患者,10年之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在15~20%之间;如高血压属中度,但同时伴有大于3个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属“高危”患者,10年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便会增至20~30%之间。
高血压患者通过自身对照评估,可了解病情,以便增强对高血压和并发症的防治意识。
油炸食品的危害 油烟危害
国内外研究发现,女性从事烹调的年头越长,每天炒菜的次数越多,患肺癌的风险就越大。当然,油烟对皮肤的保养也十分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