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公筷,用还是不用

公筷,用还是不用

这次咱就来聊聊公筷和公勺。说到公筷和公勺,不得不先提到共餐与分餐。

众所周知,现在咱中国人的餐桌文化是共餐制的。这一点和流行分餐文化的西方国家以及日本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并非自古以来都是共餐制,中国曾经也分餐,历史还非常悠久,直到宋代还是分餐制——今天我们已经习惯得如同呼吸的共餐文化,还只有千年左右的历史。

中国因为社会等级森严等因素,分餐文化的生命力很强:社会等级越往上越分餐,皇宫贵族们坚持分餐直至宋末。但是到了宋亡之后蒙古统治下的元代,分餐彻底偃旗息鼓,转变成今日的共餐文化。

中国的共餐文化根深蒂固,很难撼动。但是 2003 年发生于中国的一个举世震惊的严重公共卫生事件:非典,令中国大陆、香港、乃至新加坡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与地区的使用公筷公勺意识得到了较为积极的推进。

特别是香港,SARS 后以香港医学会为中心发起的「公筷公羹、安全卫生」的主题宣传活动,使得公筷公勺的使用率从 2003 年的 46% 迅猛升高到 2005 年的 65%。

然而在中国大陆,情况却比较复杂。虽然 2003 年在非典的威慑下,中国高级酒店、高级饭馆的公筷公勺使用意识猛然增强,一时普及不少,但由于并不具有强制性,也不存在相应处罚,因此在强大的文化惯性之下,从 2005 年开始公筷公勺意识又慢慢淡化了下去。

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投射在共餐习惯上的情感交际,是社交场合中拉近彼此关系的重要手段。在饭局上主动提议使用公筷在大多数人看来仍然是无法想象的,因为这意味着刻意疏远和他人之间的距离,甚至可能被对方认为是一种「提防」:你什么意思,怀疑我有病对不对!

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中国人的健康卫生意识也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分餐或者公筷公勺的合理性。

除了最早的 SARS,近年来通过共餐导致幽门螺杆菌、肝炎等传播的报道也在媒体频频露脸,有时甚至耸人听闻,颇令部分特别讲卫生的人群感到压力山大,甚至只要面临聚餐应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文化和卫生的两难,究竟怎么破,共餐制靠谱吗?先看疾病咋传播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来看传统的共餐习惯造成传播疾病的风险有多大?

这里就涉及到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了。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空气传播、经水和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等等。

其中 SARS 就属于典型的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

然而只要具备基本逻辑思维,就不难发现当时 SARS 促成中国公筷公勺意识增强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幽默趣味的——这属于典型的烈性传染病所引发的广泛焦虑与恐慌,常常会导致群体性盲目行为。

SARS 既然经由空气传播,那么只要聚在一起就是风险,不管你是聚餐还是打牌还是谈情说爱。

所以预防 SARS 的关键是:爆发时少去公共场合、出门戴口罩。

有很多疾病都介由这个渠道,譬如霍乱、沙门氏菌病、肉毒杆菌中毒、诺如病毒或轮状病毒引发的腹泻等等。

这类疾病的根本问题在于水源和食源本身遭受病原体污染,只要你聚餐时吃过那道被污染的菜,无论是共餐还是分餐你都会中枪。

不用公筷公勺的聚餐属于这一分类中的间接接触传播。

水和食物传播的疾病理论上当然存在间接传播的可能性,但实际上这里有一个条件:需要易感者接触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

那么这一风险在聚餐场合应该如何理解?

譬如你的朋友得了霍乱或者痢疾,他需要吃到一半跑进厕所解手(粪便)或者呕吐(呕吐物);

然后便后不洗手或者在呕吐物粘在手上的情况下拿脏手在筷子夹菜的一头擦拭几下,再为你夹菜,你马上吃下去,才有可能中枪。

另外,任何疾病的传播还有一个病原剂量的问题,不是说有病原就等于必然感染。

还要看他涂抹多少在筷子头上——所以如果你的朋友要刻意通过筷子和勺子染病给你,他不但相当恶趣味,应该说还蛮拼的——要知道,正常人自然地进食时一般不会用手去碰筷子的夹菜端,能够沾染到筷子上的唾液量也相当有限。

还有一点:他若已经病成那样,你还会和他一起吃饭吗?

那么有时候症状上未必显山露水的疾病:比方说甲肝呢?

甲肝的传播渠道也大同小异: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多由感染者大便后不正确洗手再接触食物或其他物品、或者在处理感染者的粪便(譬如换尿布)之后不正确洗手所引起。

因此如果你和一位感染甲肝的朋友吃饭,如果他中途便后不洗手的话,哪怕只是为你递一个碗碟也有风险,问题关键不在于是否共餐。

共餐的确会提高风险,但是绝对风险不那么大,要密切接触(天天生活在一起吃饭)才会显著提高感染风险。

1988 年上海甲肝大流行那会儿,仅上海市区就有 30 多万人染病,一时人们恐慌到别人递来的烟都不敢接,不要说一起吃饭了。但后来发现水产品毛蚶才是传播真凶:调查显示 85% 的甲肝病人病发前吃过毛蚶。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至今还不明确。

目前有学术观点认为,幽门螺杆菌的传染一般主要是针对婴幼儿的。

婴幼儿如果接触不干净的水源、或与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共同进餐且共用餐具、不用公筷公勺的话,的确存在感染风险。

因此成人和幼儿一起吃饭的时候,或者幼儿聚餐的场所譬如幼儿园,应该配备公筷公勺。

虽然成年人之间幽门螺杆菌,是否会通过唾液相互传染在学术界还尚有争议,但是有些媒体大肆报道共餐的幽门螺杆菌风险,甚至夸张地称共餐或引发胃癌,这完全属于标题党,制造恐慌。

且不说人类之间的癌不存在互相传染的可能,即便感染幽门螺杆菌也远远不等于罹患胃癌,因此,「成人之间共餐一顿饭就感染幽门螺杆菌,然后罹患胃癌」这种谣言不可信!

除上面说到的疾病,经常出现在坊间传闻中的以血液和性为传播途径的疾病,譬如乙肝或艾滋病等,就根本无需赘言的必要了,一句话:共餐不会传播这类疾病。

对于普通成年人而言,公筷公勺的普及意义更多的不是在疾病预防层面(虽然不是完全没有)。

饭局上用公筷公勺,不是出于别人把病传给你的恐惧;而是你自己如果有病,不要传给他人,尤其对方隔三差五要和你一起吃饭的时候。

而且想通这一点,你看到别人提议用公筷公勺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有感觉被人怀疑或不尊重的不愉快心理了。

更重要的是,主动使用公筷公勺是对饭局上别人的体谅与尊重:

别人带着婴儿和儿童来赴宴时,你要考虑到幼儿是风险较高的群体;

别人是健康成年人你也要考虑到有些人特别爱干净的心理。

所以是否愿意使用公筷公勺,反映的是你自己的教养和素质。

公筷公勺的确会让吃饭变得稍稍麻烦些,但是这点麻烦却能够换来在座所有人的绝对安心,而且又几乎不影响中国传统聚餐文化上的温馨与其乐融融,这么好的解决方案,何乐而不为呢?

筷子上的油漆怎么去除 选择什么样的筷子好

彩色的筷子油漆中,银质、不休干的筷子手感差,导热性强,容易烫伤嘴,建议大家使用天然材质的筷子,竹筷是首选,它无毒无害,而且环保,其次可以选择本色的木筷。

注意:竹筷、木筷不容易清晰,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所以注意经常消毒,保持清洁。

哪些习惯导致胃癌

喝滚烫粥汤茶都会伤胃

老火靓汤、艇仔粥等,汤和粥在广州人的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广州人喝汤、喝粥喜欢趁热喝。喝白粥时,许多“老广”还喜欢配一些萝卜干之类的盐腌酱菜,但这些食品中亚硝胺类物质含量偏高,而亚硝胺是一类较强的致癌物质。正是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胃的机械性损伤,增加患胃癌的风险。此外,广州人叹早茶、午茶,包括餐前餐后都有饮茶的习惯,如果茶水还很热就喝下去,也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不爱用公筷不利防菌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很多老人的口头禅。原理是胃液酸性很强,能够杀死大部分进入的细菌和真菌,阻止了很多疾病的发生。但是,就算胃酸杀死了大部分外来细菌,也总有大难不死的,比如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含有一种酶,这种酶能在菌体周围制造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伤。幽门螺杆菌还能牢牢地黏附在胃壁的细胞上,以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到肠道里去。这为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埋下了隐患。很多人不习惯使用公筷,这样也使唾液里的细菌有机会通过筷子传播到食物上并相互交叉传染。

吃夜宵、抽烟小心致癌物

许多人有吃夜宵的习惯。常吃夜宵,胃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黏膜修复不能顺利进行,也是胃癌的诱发因素。烧烤在夜宵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这类食物可能重复使用调和油,油内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饭后一支烟,胜似活神仙”,其实这也是一种极伤胃的做法,因为烟草中含有大量致癌物,饭后抽烟,导致更多致癌物被吸收。

开水烫餐具能消毒吗 碗筷不消毒的坏处

碗筷不消毒或者是消毒不彻底的情况进行使用,很热闹工艺发生肠道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急性肠炎、腹泻等。另外如果是外出就餐的话,最好是能够自备餐具,家里的碗筷餐具也应该定期进行消毒。

开水烫碗筷能消毒吗

开水烫碗筷能消毒,但是其效果有效,只能够杀死极少的微生物。

因为想要有效消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时间和温度。开水烫碗筷温度一般不能一段时间维持100摄氏度,再就是开水烫碗筷的时间较短。所以用开水烫碗筷不能彻底消毒。

筷子哪种材质最健康

健康首选是竹筷

竹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筷类材料,出于健康考虑竹筷子是健康的首选,竹筷安全环保,无毒无公害,而且价格便宜,而且高质量的竹筷在高温下不会变形。

用街边小摊的公用筷子吃饭会不会有感染病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血液和母婴传播,一般不会通过消化道感染的。这种情况一般不会感染什么传染病的,放心吧,不会感染乙肝的。

哪种筷子不发霉又无毒又好用 不锈钢筷子能长期用吗

合格的不锈钢筷子可以长期使用。

不锈钢的抗腐蚀能力比较好,制成的筷子寿命较长,可以长期使用,但是有些不合格的不绣钢中含有很多的有害金属,摄入人体会对身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购买的时候要注意厂家,不要购买到三无产品。

相关推荐

哪种筷子不发霉又无毒又好用 新筷子第一次用怎么处理

将筷子清洗干净后摆放到一个干净的大笼屉上,盖上盖子,加火蒸,当水沸腾后,再继续蒸20-30分钟即可消毒处理。采取自然冷却法,将餐具冷却。使用时一定不要被脏抹布污染,使得餐具再次成为传染源。 将筷子洗干净后,放入一个大的锅中,加入自来水,水的深度要没过筷子,加火煮沸,开锅后继续煮30分钟,自然冷却后,即可以使用。 洗碗机是一种清洗、消毒一体机,方便实用。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严格按照消毒的时间和温度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消毒效果。 而消毒柜有臭氧和远红外线等种类。将餐具放入消毒柜,打开按钮,15-20分钟后关机冷却

筷子发霉了还能用吗 筷子发霉还能用吗

一般木头发霉是青霉。用开水烫过,仔细洗涤还是可以用的。不过能不用最好不用。 筷子发霉,说明放筷子的地方潮湿,且温度相对较高,已经有霉菌孢子存在,再次存放会受到2次感染。建议存放在通风较好的位置。而且筷子每次清洗之后要控干水后再存放。

筷子用久了会致癌吗 用筷子的注意事项

如果筷子头被咬坏,表面的凹槽会沾上许多残留食屑、油腻等脏物,若清洗不净,就会繁殖各种细菌、病菌,如幽门螺旋杆菌最容易在筷子上传播,引起胃肠炎。 竹木筷子煎炸后会碳化变黑,硬度变差,容易发霉、掉渣、藏污纳垢,而漆筷中含有铅、铬等重金属,经煎炸可能有重金属中毒和致癌的风险。 清洗筷子,不要用小苏打、柠檬酸等碱性或酸性清洁液,以免伤害筷子表面,令外层的防水漆脱落。

一次性筷子优劣鉴别

一些低劣加工的一次性筷子,留存有用来“美白”的双氧水而不合格。 正规厂家生产一次性筷子所用的原料都是质地比较好的木材或新鲜毛竹,经正规工艺加工而成,经食品级硫磺熏蒸漂白,二氧化硫含量极低,一般不会超过一次性竹筷国家标准规定的600mg每公斤筷子。但是一些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都是劣质木材,看上去“肤色”就较黑甚至发黄 鉴别一次性筷子的质量,一要查看包装上是否印有生产厂家的名称、商标及联系方式。二可以闻一下筷子的气味,如果有股酸酸气味,最好不要使用。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凉水清洗筷子表面,减少残留的化学

和乙肝病人吃饭会传染吗 和乙肝病人吃饭应该注意什么

虽然和乙肝病人吃饭一般不会传播,但是做好防范很有必要。若就餐者都出现口腔溃疡的情况,吃饭时会好选用公筷夹菜,防止各餐具间的接触,防止感染;乙肝患者尽量减少与对方的餐具接触。

孕妇便秘小偏方 麻油通便

麻油润肠通便,对于便秘者,效果立竿见影,可最快排便。 具体做法是:蜂蜜50克,麻油25克,开水约1000克。 将蜂蜜放入碗内,用竹筷不停地搅拌,使其起泡,搅至蜂蜜泡浓密时,边搅动边将麻油缓缓渗入,搅拌均匀。在蜂蜜、麻油搅匀后,将温开水约100克(开水晾至约60℃),徐徐加入,再搅匀,搅至温水、麻油、蜂蜜成混合液状,即可服用。

筷子多久不换会诱发肝癌

超龄筷子的危害 “超龄”筷子,可能有各式各样有害病菌,如导致感染性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甚至是公认可诱发肝癌的黄曲霉素。

日用品过期还能用吗 筷子:超期使用可诱发疾病

超龄筷子,可能有各式各样有害病菌,如导致感染性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甚至是公认可诱发肝癌的黄曲霉素。 建议:普通竹筷和木筷,保质期为3~6个月;金属的使用时间长点。

筷子的使用方法

筷子1.筷子的使用方法:筷子的使用方法并不唯一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正确拿筷子手势* 下面的筷子要固定,只动上面的筷子,然后夹住食物,这点很关键。* 两根筷子头部合起来,筷子尖对准,很容易就能夹起吃的东西。* 尽量用筷子尖夹取,需要时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承托,避免在送到嘴之前食物滴漏。 2. 使用的礼节: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不能够用筷子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 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参见脚尾饭(有指因为像

痔疮便血一般几天能好

你好,如果是无痛性出血,是内痔出血。一般情况下用药1-2周左右会缓解的,不用太担心。痔疮发作期尽量减少活动,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和含粗纤维食物,多喝水避免便秘避免宿便避免长时间蹲着,每次大便后用高锰酸钾水熏洗肛门,水色为浅粉色即可,注意水温避免烫伤,平时可多做提肛运动有利于缓解症状。 食疗缓解: 1.蜂蜜麻油饮 原料:蜂蜜50克,麻油25克,开水约1000克。 做法:将蜂蜜放入碗内,用竹筷不停地搅拌,使其起泡,搅至蜂蜜泡浓密时,边搅动边将麻油缓缓渗入,搅拌均匀。在蜂蜜、麻油搅匀后,将温开水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