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有怎样的流行病学特点
细菌性痢疾有怎样的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都是传染源。菌痢早期病人传染性大,应及时隔离和消毒粪便。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易感性无论男女老幼对本病普遍易感。患病者产生短 暂、不稳定的群和型的免疫力,容易重复感染和复发。
胃疼发烧腹泻的疾病诊断
1、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潜伏期多为1~2天,长可达7 天,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急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
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2、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3、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4、霍乱与副霍乱
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5、假膜性肠炎
假膜性肠炎是由肠道内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C.difficile)异常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假膜,假膜外观多呈半透明物质,蛋清样,肉眼较难辨认,将其放入10%甲醛溶液中,则外观较清楚。
6、血吸虫病
早期血吸虫病中,84.6%有腹泻,可为单纯性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样,也有的为痢疾样腹泻,腹泻大多为持续性,少数为间歇性,病程长短不一。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慢性细菌性痢疾
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史,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粪便培养分离分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时取粘液脓 性分泌物培养的出性率较高。
2.慢性阿米巴痢疾
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深切,溃疡间粘膜正常。粪便或结肠镜取出的分泌物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血吸虫病
在流行病区有疫水接触史,粪便检查可见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直肠镜检在急性期可见直肠粘膜有黄褐色颗粒,活检压片或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血吸虫卵。患者常伴肝脾肿大。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 有传染性。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可 得病。隐性感染者的传染源作用不大。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 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膜而致感染。间接传播很少。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和未接种麻瘆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 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递免疫力,极少发病。麻瘆活疫苗预防接 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触传 染源还可发病。流行特征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人易感者 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腹泻的鉴定方法
1.急性腹泻
(1)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潜伏期多为1~2天,长可达7天。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急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童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毒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
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
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
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
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2)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
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人发病。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
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
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黏液,偶带脓血。
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随即下降。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
(3)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主要诊断依据有:
①夏季流行,高度传染。
②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病程有自限性。
③除外其他细胞所致的腹泻。
④粪便中可分离出轮状病毒。
(4)霍乱与副霍乱: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①霍乱的临床特点:
A.潜伏期一般为2~3天,也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达6天之久。
B.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粪便及呕吐物为米泔水样,排便量大而无粪质。
C.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无尿、肾衰竭死亡。
D.常伴肌肉痉挛,尤其是腓肠肌及腹肌为明显。
②诊断依据:
A.流行病学特点。
B.典型的临床表现。
C.特殊的细菌学检查与血清学检查。
(5)假膜性肠炎:假膜性肠炎是由肠道内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C.difficile)异常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假膜。假膜外观多呈半透明物质,蛋清样,肉眼较难辨认。将其放入10%甲醛溶液中,则外观较清楚。
①临床特点:腹水样便,重症者混有假膜。每天腹泻数次至数十次,很少为脓血便。多有诱因,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②诊断依据:
A.有诱发因素。
B.粪便中有假膜。
C.肠镜活检或粪便培养可发现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或检出此菌的毒素。
(6)血吸虫病:早期血吸虫病中,84.6%有腹泻,可为单纯性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样,也有的为痢疾样腹泻。腹泻大多为持续性,少数为间歇性,病程长短不一。
2.慢性腹泻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菌痢)多由于急性菌痢治疗不当演变而成。细菌学分析,近10多年来国内志贺型菌痢逐渐减少,而弗氏型与宋氏型相对增多,弗氏型易于演变为慢性。
慢性菌痢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区分为下列3型:
①慢性隐匿型:患者过去有急性菌痢史,已隔两个月以上无症状,但肠镜检查有病理改变或同时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②慢性迁延型: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如腹痛、腹胀、长期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粪便间歇地或经常地带有黏液或脓血。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变粗变厚易触及。患者常有营养不良,体重减轻与乏力。
③慢性型急性发作:患者在慢性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如受凉、饮食失调激惹而急性发作。腹痛与腹泻加重,便脓血,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临床与急性菌痢相似。
慢性菌痢主要诊断依据:①过去急性痢疾史。②粪便外观呈黏液性、黏液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见红细胞及白细胞。③粪便或肠镜从病灶处取标本培养可获阳性结果,多次培养可提高阳性结果,标本越新鲜阳性率越高。
感冒做了核酸检测为什么还要隔离
主要考虑为疑似患者。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感冒并不会影响核酸检测的效果,做了核酸检测之后还需要进行隔离,那么这与患者有没有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可疑接触史,是否在高风险地区以及有没有流行病学史、外国旅游居住史等这些流行病学特征相关。
要是有上述特征,做完核酸检测还是需要隔离的,因为核酸检测一般需要24-48小时才有结果;其次对于高风险人群,一次核酸检测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因为核酸采集标本的关系,有可能会出现假阴性,因此建议在24小时后再次复查核酸。
“拉肚子”就是痢疾吗
痢疾杆菌感染所引起的是细菌性痢疾,细菌存在于痢疾病人和带菌者的大便中,通过污染的手、水、食物等,经消化道侵入易感者。该菌有较强的侵袭力,可产生内毒素,有的还可以产生外毒素。细菌侵入肠上皮细胞后,在细胞内繁殖,引起粘膜炎症反应,可导致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浅溃疡。内、外毒素侵入血液,还可以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典型的痢疾有4大特点:
(1)腹痛,以左下腹为主。
(2)腹泻,主要为粘液脓血便。
(3)里急后重,是由于直肠肛门括约肌不断受到炎症刺激的结果。
(4)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周身不适、血象增高等。大便培养是诊断痢疾的可靠方法。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
鼻咽癌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点。男性居多,约为女性的两倍。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大多在40-60岁之间
国内鼻咽癌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以广东省中部的肇庆、佛山、广州市和广西省东部的梧州为高发中心,向周围逐渐降低。
因鼻咽部位置隐蔽,早期症状复杂,故容易误诊和漏诊。同时鼻咽癌具有原发癌灶很小或不明显时,却已发生颈部淋巴结和颅神经转移的特点。
鼻咽癌采用放疗为主,手术及化疗为辅的方式进行治疗。
拉肚子到底是怎么引起的
痢疾杆菌感染所引起的是细菌性痢疾,细菌存在于痢疾病人和带菌者的大便中,通过污染的手、水、食物等,经消化道侵入易感者。该菌有较强的侵袭力,可产生内毒素,有的还可以产生外毒素。细菌侵入肠上皮细胞后,在细胞内繁殖,引起粘膜炎症反应,可导致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浅溃疡。内、外毒素侵入血液,还可以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典型的痢疾有4大特点:
(1)腹痛,以左下腹为主。
(2)腹泻,主要为粘液脓血便。
(3)里急后重,是由于直肠肛门括约肌不断受到炎症刺激的结果。
(4)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周身不适、血象增高等。大便培养是诊断痢疾的可靠方法。
小儿细菌性痢疾有哪些症状
1.潜伏期
自数小时至8天不等,大多数为1~3天。
2.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
根据病程及病情,可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型痢疾。因中毒型痢疾病情特殊随后有叙述,在此先讨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的一般经过。
①典型痢疾:典型病例起病急,发热,体温为低热或高热,腹泻、大便每天10~30次,粪便带黏液及脓血。有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腹部有轻压痛。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肠管。肠鸣音亢进。便后有里急后重下坠感。患儿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婴幼儿有时可有高热惊厥。多数急性痢疾患儿经合理治疗,可于数天内逐渐减轻而痊愈,预后良好。年长儿童大便很快成形,婴幼儿可持续数天稀便,这与婴幼儿肠道功能恢复较慢有关。
②非典型痢疾:不发热或只有微热,也无中毒症状,轻度腹泻,稀便、粪便内只有黏液而无脓血。只有粪便培养阳性才能确诊。在流行时,这类病例数可能超过典型病例数。因其经过类似一般肠炎,易被忽视,常成为痢疾的传播者。
病程超过2周称迁延性痢疾,超过2个月则称慢性痢疾。其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体质瘦弱、有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贫血等合并症。或因这类病儿未得到合理治疗所造成。因病程日久,渐消瘦,粪便含大量黏液、不一定带脓血,或黏液便与脓血便交替出现。粪便仍可培养出痢疾杆菌,但阳性率显著低于急性痢疾。慢性痢疾患儿如合并严重营养不良,往往容易发生一些危象。病儿可因发生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严重心肌损害而意外死亡。这类病儿在我国已很少见到,而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经常见到。在慢性痢疾过程中有时症状突然加重,呈急性发作的表现。
普通型菌痢见到脓血便,诊断并不困难。应注意下列几点有助于确诊:
1.夏秋季节 夏秋季节腹泻伴有发热、粪便带黏液脓血者。
2.接触史 家中或同居室最近有了痢疾患者,应予警惕。
3.大便镜检 北京市标准:每一高倍镜视野脓细胞>15个并见有红细胞,门诊即可诊断菌痢并填报传染病卡片。
4.粪便培养 严格说来准确诊断要靠粪便培养。作培养时要采取新鲜脓血便,最好在床边即接种培养,若不能即时做,可将标本放入缓冲甘油盐水液中保存,尽快送细菌室培养。在用抗菌药治疗前采集粪便标本,可提高培养阳性率。
5.PCR快速诊断 最近已研制出PCR快速诊断法,但需集中多份标本一起检查,尚不能广泛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