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豆类认识的误区
对豆类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
“大豆会伤肾”,肾病患者不能吃大豆及豆制品。有认为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且是植物蛋白,不是优质蛋白质。事实是大豆不仅是优质蛋白,而且还有比肉类更丰富的营养成分,如大豆异黄酮等。适量食用大豆对绝大数肾病患者是有利的。
《黄帝内经》所说:“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其谷豆……”
《类经》说:“脾病者,宜食米饭、牛肉、枣、葵……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本草纲目》说:“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
可见古人认为大豆有补肾作用。
误区二
豆类都属大豆,都是高蛋白食物。实际上大豆主要是指黄豆、黑豆、青豆,一般不包括绿豆、赤小豆、白扁豆、豌豆、芸豆等“淀粉豆”。大豆与淀粉豆的营养构成有很大的区别。淀粉豆所含的蛋白质比大豆少,其氨基酸构成的比例不尽合理,因此,不属于优质蛋白食物。淀粉豆中淀粉含量较高,但不含大豆异黄酮等营养成分。当然,每种淀粉豆也有不同营养成分,绿豆、赤小豆、白扁豆是药食同源中药,在临床运用非常广泛。
误区三
长期吃大豆制品可诱发乳腺癌。黄豆中所含的大豆异黄酮属于植物性雌激素。很多人担心长期摄入此类物质会诱发乳腺癌。其实,植物性雌激素和人体内的雌激素是不一样的。研究发现,植物雌激素对人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可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当人体内雌激素的水平较低时,摄入大豆异黄酮可提高雌激素的水平。当人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偏高时,摄入大豆异黄酮会降低雌激素的水平。因此,食用大豆制品不但不会诱发乳腺癌,还能降低罹患乳腺癌的几率。
误区四
大豆会导致痛风。痛风患者不能吃大豆制品。很多人深信,大豆制品属于高嘌呤食物,不适合痛风患者食用。实际上,在重量相同的前提下,大豆中所含嘌呤的量与瘦肉相当。人们很快就能吃下100 克的瘦肉,但一般难以很快吃掉含有100 克大豆的大豆制品(相当于500 克的豆腐或2000 毫升的豆浆)。而且,大豆制品在加工、制作、烹饪的过程中,其所含的大部分嘌呤都会被去除。因此,痛风患者是可以吃大豆制品的。临床研究结果也表明,与摄入大豆制品较少的痛风患者相比,摄入大豆制品较多的痛风患者发生急性痛风的几率并没有明显增高。
治疗静脉曲张的误区有哪些
1、静脉曲张是一种病。从医学角度来讲,静脉曲张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种临床表现,这是静脉曲张认识误区之一。 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先天性静脉无瓣症等等都可以有下肢静脉曲张的表现。
2、静脉曲张就是脉管炎,这也是静脉曲张认识误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好发于有长期吸烟史的中年男性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晚期病人常因组织缺血坏死而截肢。而静脉曲张病人虽常伴有下肢溃疡,但动脉供血正常,截肢可能性很小。因此病人不必有思想上的顾虑。
3、还有的静脉曲张认识误区就是认为单纯的静脉抽剥可以治愈静脉曲张。 由于引起静脉曲张的疾病各种各样,因此治疗的手段也各不一样。如果对伴有深静脉血栓的病人施行静脉抽剥,则可能适得其反,加重病情。而对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者,单纯静脉抽剥则有较高的复发率。
粥的认识误区
首先,适当喝粥确实有益,但不可顿顿喝粥。总是喝粥,老年人会因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
故喝粥也要注意均衡营养,一天一餐即可。不少人认为粥养胃。但事实上这观点并不全面。喝粥不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可以帮助消化的唾液腺的分泌;而且水高的粥在进入胃里后,会起稀释胃酸的作用,加速胃的膨胀,胃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因此胃病患者不宜老喝粥,而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
另外,粥的功能各不相同,小米粥养胃而苞米面粥则可助消化。如果想要以粥调理身体,务必要先仔细了解粥的不同功能,做到"对症喝粥"方能达到调理之用。最后要说,粥,固然有益,但无需顿顿皆食,保证一周两到四次为最佳。
类风湿用药认识误区多
误区一:中药比西药好,中药副作用小儿西药副作用大
药物治疗是类风湿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西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改变病情的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免疫耐受药等等,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按照疗程服药,定期检查,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是有保障的。
误区二:不能使用激素,因为会上瘾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导致停药困难或出现不良反应,但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激素已不是首选治疗药物,只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用来缓解那些关节症状严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不能缓解、有明显全身症状、内脏器官受累严重的患者。
误区三:经常服用同样的药物可以自行购买,无需去医院
类风湿患者的服药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因此很多患者认为经常服用的药物可以自行到药店去购买,无需去医院。其实不然,去医院检查并不单单为取药,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用药反应不断地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蛀牙认识误区
误区一、虫牙是虫子咬
关于“虫牙”的说法,在我国民间流传很久,我国宋代杨士瀛已指出:“牙齿被腐臭之气淹溃日久便生虫,将牙齿腐蚀成孔。”那么,能够说牙齿真是被“虫子”咬坏的吗?
来口腔科看病的人,常诉说嘴里的“虫牙”痛了。
应该认为牙齿的损害,不是“虫子”造成的,而是其它因素所致。人类对龋齿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了提高。外国学者首先在1819年指出:龋病是由于食物发酵产酸引起的化学性疾病,这种学说后来得到了证实。
1847年又一外国学者从牙洞中取材,观察到了丝状微生物,提出牙齿龋坏新的学说即细菌学观点。他认为这些丝状物(细菌)首先破坏了牙釉质,以后破坏牙本质,因此可以认为,牙齿不是被虫子咬破的,而是由于细茵(丝状物)隘着在牙面上,形成牙茵斑,使牙釉质和牙本质脱钙,逐渐形成了龋洞。
国外学者使用口腔细菌在动物牙齿上制成龋坏病变,已证实口腔细菌是可以导致牙齿龋坏的。这样看来,我国民间有关“虫牙”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认识各种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定会纠正传统的“虫牙”的说法。如果各种宣传工具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虫牙”的不正确说法定会很快得到纠正。
误区二、儿童的乳牙终归要换成新牙,蛀掉了没关系。
专家解答:错。乳牙要引导新牙正确发育,一旦蛀牙形成,牙齿生长不健康,旁边的牙齿就会倾斜过来,造成后来发育的新牙排列不齐。而且儿童蛀牙,容易引起牙根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一牙害终身”!
对于已经形成的蛀牙,一定要立刻带宝宝去看牙医,让牙医及时采取措施,填补龋洞,防止其继续恶化。千万不能有等一等,算了吧的观念。“牙疼不是病”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会耽误治疗,造成蛀牙恶化,牙齿坏死,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蛀牙产生。真要是到了疼得实在受不了的阶段,有时就连牙医也帮不上你,那真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预防宝宝蛀牙
1、由于小儿缺乏自制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没有哪个宝宝愿意刷牙漱口。宝宝2岁后,就可以教宝宝自己动手刷牙漱口,尽管做不好,也要鼓励宝宝做。如果妈妈总是认为宝宝这也不会,那也做不好,宝宝就没有锻炼的机会了。妈妈要知道,宝宝有很大潜力,只要妈妈肯放手,宝宝很快就会掌握的。饭后漱口,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一定要让宝宝刷牙。
2、限制孩子对糖和零食的需求,给孩子搭配合理的饮食。控制孩子吃甜食的量,不过多吃糖。每天吃糖果的次数,应控制在1-2次。
3、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口腔检查。
误区三、只有吃糖才会引起龋齿
事实上,有些含糖食物并不一定是甜的,比如土豆、面粉等食物虽然不是甜的,但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食物分解慢,在孩子口腔内停留时间长,也容易形成龋齿。
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
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吃土豆导致血糖升高
事实:只要选择正确的烹饪方式,不会导致吃完土豆血糖升高。说起血糖,不得不谈谈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与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相比,其实土豆的血糖生成指数只能算中等,例如煮土豆的血糖生成指数为56。吃土豆导致血糖升高的传言是因为油炸土豆指数达到60.3、微波炉烤土豆为82。
土豆的卡路里非常高
事实:土豆的卡路里不高。一个土豆(毛重260克)约有278卡路里和63克,即24%的碳水化合物。但是,你要明白,260克是一个非常大的土豆,而不是常规的中小型的土豆。土豆热量高导致肥胖的传言,主要是因为加了黄油或者采用煎炸的方式。比如经水煮后的土豆含80千卡的热量,土豆吃多了会胖吗 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而一小杯土豆泥加入一小块黄油后热量瞬间达到93千卡。
土豆不是一种蔬菜
事实:土豆是根茎类蔬菜。尽管土豆看起来不像一般的蔬菜,但从本质上来说,它确实属于蔬菜。与土豆一样,芋头、山药、莲藕等都属于根茎类蔬菜。在食物指南金字塔中,可以看到土豆的身影。
奶油土豆泥营养又美味
事实:想要减肥的女性朋友们,不要再迷恋奶油土豆泥了。事实上,在了解亚洲美食的时候,你会发现咖喱土豆的排名非常靠前,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咖喱土豆的搭配不仅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还是热量低的美味佳肴。
每人一个月吃一次土豆就足够了
事实:即使一天吃一个土豆也没什么问题。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土豆是作为主食存在的。土豆究竟应该吃多少,实际上取决于个人整体的饮食结构、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活动水平,在确定任何一种食物的摄入量时都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土豆含有简单碳水化合物
事实:土豆含有复合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一个中等大小的土豆,维生素C含量占到人体每日所需的近一半,可以与番茄媲美。维生素C可预防运动性贫血并发挥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功效,还可起到高效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此外,土豆含有高达620毫克的钾,这相当于人体每日建议摄取量的18%,钾能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并保持运动机能的稳定性。这也是有些运动员在进行登山、跑步等运动之后,选择吃一个土豆的原因。
水痘认识误区
误区一:水痘患者只有在出疹的时候才具有传染性。事实上,患者出疹前常有发热、头痛、打喷嚏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从其发疹前一周至发疹后一周左右均具有传染性。
误区二:以前得过水痘就永远不会再得了。其实不然,一般水痘发生后机体会产生终身免疫,成人再次感染的确不多见,但在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白血病、糖尿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还是不能除外二次感染的可能。此外,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神经节,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劳累、感冒时,病毒可再次复制,表现为带状疱疹。
误区三:成人抵抗力强,患了水痘可以自己随便买点药吃,不需要去医院。事实正好相反,一般而言,成人水痘高热、头痛等症状更加显著,全身中毒症状更重,皮疹数目更多,且更容易出现肺炎、脑炎等并发症,如不及时有效治疗,甚至可能继发败血症等危及生命。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有预防意识,尽量少到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注意家中通风,避免接触水痘病人,1岁以上、没出过水痘的儿童可到医院接种水痘疫苗。
洗牙认识误区
洗牙会破坏牙齿的珐琅质?
牙齿的珐琅质就是牙釉质,包被在牙齿最外面起保护牙本质和牙髓的作用。这是一层很坚固的硬组织,比骨头还要坚硬。正确的洗牙只是只是去除附着在其表面的牙石、菌斑,不会破坏牙釉质。
洗牙可以使牙齿变白?
牙齿的色素沉着分两种: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色素沉积。外源性的是指附着在牙面上的色素,通过洗牙就可以消除,使牙齿变白(其实是露出本色)。内源性是指沉积于牙体内部深层的色素,洗牙无法清除,可以通过美白治疗。
洗完一次牙以后老是要洗牙,太麻烦了。
定期洗牙是进行牙周定期检查和维护的重要途径。正常人一般建议一年洗牙一次,如果牙石形成快,可以间隔短一点,相反如果刷牙控制的好,牙石形成慢,间隔可以长些。对于牙周病患者,建议患者半年到一年一次或遵医嘱。
没有得牙周病就不用洗牙?
牙齿健康的人也应该注意每阁半年到一年进行依次洁治,才能维护牙齿的长期健康,洁治既是治疗手段有是预防手段。
洗牙会传染爱滋病?
只要器械经过正规的消毒是不会传染疾病的,所以一定要到能够进行严格消毒的单位进行洗牙。
目前,洗牙的设备有超声波洁治器,喷砂洁治器和手工洁治器三种。如果仅有牙石,则用超声波洁治器就可。如果牙石少色渍多,则选用喷砂。如果牙石色渍均多,则建议超声波和喷砂联合使用。规范的洁牙都要做牙齿表面的抛光。如果不做这一步,牙齿表面还是很粗糙的,牙结石菌斑更容易在牙齿表面沉积。对于龈下牙石多的,牙周情况差的,主张在做完超声波洁治一周后在局麻下手工刮治术。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