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听力下降 让听觉器官不时短暂休息
怎么预防听力下降 让听觉器官不时短暂休息
去夜总会、迪厅、酒吧、体育赛事和其它嘈杂的场所时,不时离开让听觉器官短暂休息有助于减少接触噪声的总时长。
准妈妈们应进行正确的音乐胎教
如果进行音乐胎教时方法不当,会造成以下危害:
1、孕妇切忌将传声器贴在腹部进行胎教
研究表明,胎儿在母亲肚子里长到4个月大时就有了听力;长到6个月时,胎儿的听力就发育得接近成人了。
这时进行胎教,确实能刺激胎儿的听觉器官成长。但许多孕妇进行胎教时,却是直接把录音机放在肚皮上,这是不正确的,甚至伤害胎儿的听力。
4~6个月胎儿的耳蜗虽说发育趋于成熟,但内耳基底膜上面的短纤维极为娇嫩,当受到高频声音的刺激后,很容易遭到损伤。轻者,婴儿出生后可能听到说话声,却听不见高频的声音;重者将会给小宝宝造成一生无法挽回的听力损害。因此,孕妇千万不能将传声器贴在腹部进行胎教。
2、婴儿常听音乐可致性格孤僻
大多数父母以为让婴儿长期听音乐,一方面可以安抚婴儿,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婴儿温和的个性。但婴儿如果常听音乐,却可能养成沉默孤僻的个性,还会丧失学习语言的能力。所以,在婴儿咿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不能每天长时间给婴儿听音乐,否则,会丧失学习语言的环境,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语言及说话的兴趣,反而养成沉默孤僻的个性。
3、立体声音乐危害更大
婴儿的听觉器官正处在发育阶段,鼓膜、中耳听骨以及内耳听觉细胞都很脆弱,对声波的敏感性很强,很容易发生听觉疲劳。尤其是婴儿带上立体声耳机收听音乐,由于音量较大、耳机闭塞外耳道口,立体声音乐进入耳道内没有丝毫的缓和与回旋的余地,直接刺激幼嫩的听觉器官。时间一长,就会使婴儿的听力受影响。调查发现,经常听立体声音乐或使用立体声耳机的婴儿,年龄越小,听觉器官受损程度也就越严重。因此,婴儿不宜长时间听节奏明快、优美动听的立体声音乐,更不要让婴儿用耳机听,以防对婴儿听力造成危害。
普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漂亮、活泼,可以想象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期待着一个健康而漂亮的宝宝的降生。可胎教前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不然反而会对宝宝成长带来不利。
老人听力下降原因
首先,自然衰老导致听力下降。众所周知,年龄的增长对听觉器官的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听觉器官老化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主要由于耳蜗基底膜增厚、变硬,耳蜗毛细胞及听神经并无明显缺失。听力损失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进行性上升,70岁时维持一个常数,不再变化。
其次,经济和教育程度与老年人听力损伤有关。城市人口听力减退患病率低于农村,说明听力损失与地区社会经济差异有关。听力损失和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等社会经济形式呈负相关。高文化程度是老年人各频段听力损失的保护因素,其原因可能文化程度高,接受外界信息刺激较多,神经系统得到较好的锻炼,神经传导速度相对较快,从而延缓或避免了听力损失。
老年人听力下降与部分慢性疾病有关。糖尿病与听力损害有一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中、低频区听力下降。老年人患糖尿病会引起缓慢、渐进性、双侧对称性的感音神经性聋。高血糖老人听力损害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老人。到目前为止,高血糖引起听力损失的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是高血糖、高血脂连锁反应引起血液渗透压紊乱综合征,一方面出现内耳迷路淋巴液渗透压变化,影响到内耳的供血与供氧及内耳淋巴液的正常循环,导致感音系统病变。
噪音对人体的听觉系统的危害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是一个从生理移行至病理的过程,造成病理性听力损伤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接触时间。长期接触较强烈的噪声引起听觉器官损伤的变化一般是从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1)暂时性听阈位移。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暂时性的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①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1min之内可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②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持续暴露于强噪声环境或多次接受脉冲噪声,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一般在十几小时内可以完全恢复的属于生理性听觉疲劳。在实际工作中常以16h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恢复至正常水平。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未能完全恢复又再次接触,可使听觉疲劳逐渐加重,最终听力不能恢复而变为永久性听阈位移。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均属于可逆性听力损伤,可以被视为生理性保护效应。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发生时,听力下降,能听到声响的阈值提高,从而减轻噪声的伤害。
(2)永久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指噪声或其他有害因素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出现这种情况是听觉器官具有器质性的变化。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可分为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以及爆震性声损伤。
①听力损失:是指长期处于超过听力保护标准的环境中[>85~90dB(A)],听觉疲劳难以恢复,持续累积作用的结果,可使听阈由生理性移行至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在高频(3000Hz、4000Hz、6000Hz)任一频段出现永久性听阈位移大于 30dB,但无语言听力障碍,又称高频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特别是在3000~6000Hz)可作为噪声性耳聋的早期指标。
②噪声性耳聋:当高频听力损失扩展至语言频率三频段(500Hz、1000Hz、2000Hz),造成平均听阈位移大于25dB,伴有主观听力障碍感,称噪声性耳聋。并且在4000Hz处有一听力突然下降的听谷存在。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遭受噪声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缓慢性、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③爆震性耳聋:又称爆震性声损伤。是在一次强噪声作用下造成的听力损伤,如爆破作业、火器发射或其他突然发生的巨响所形成的强脉冲噪声和弱冲击波的复合作用,使外耳道气压瞬间达到峰值,强大的压强可使鼓膜充血、出血或穿孔,严重时可致听骨链骨折。瞬间高压传入内耳,造成内淋巴强烈振荡至基底膜损伤、出现听力障碍,并可由于前庭受到刺激而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生理保护结构所起的反应已经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听觉器官的个体防护。
(3)耳蜗形态学的改变。噪声引起的听觉系统损伤是物理(机械力学)、生理、生化、代谢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使听毛细胞受损伤,严重时Corti器(柯替氏器)全部消失或破坏。损伤部位常发生在距卵圆窗9~13mm处。[1]
老年人保护听力健康有哪些注意事项
进入老年阶段,人体各器官出现老化,听觉器官也不例外,听力障碍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然而我们对其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这严重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对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老年人最常见的听力下降是老年性耳聋,这是指因听觉系统老化而引起的听力损失,其病理改变主要在耳蜗及蜗后,临床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言语识别率降低、脑干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延长等特点。临床上常将老年开始出现的双耳对称的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聋,在排除其他原因后诊断为老年聋。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小声音听不到,大声音又怕吵,和人交谈有时能够听到声音但听不清讲话内容,言语识别率明显下降,同时有部分老年人会伴有耳鸣。
另外,由于老年人很多都伴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这些疾病对听觉器官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不但会加重老年性聋,而且还会使这种耳聋提前,甚至导致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现代社会,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如压力、紧张、疲劳等等因素的存在,突发性耳聋发病增高很快。突发性耳聋除了听力下降,多还伴有耳鸣,少数病人可有眩晕症状,突发性耳聋多引起毛细胞变性和缺血,突发性耳聋是不可耽误的急症。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听觉器官老化引起的老年性耳聋,虽然属于自然规律,目前并无逆转此过程的方法。但并不是说,对老年性听力下降可以听之任之,漠不关心;也并不是说,对老年性听力下降没有任何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办法。临床实践表明,对老年性听力障碍,及早进行预防、治疗,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缓衰老,减轻家庭、社会压力。
目前,感音神经性聋在老年人听力障碍中占大多数,合理使用助听器为其主要的康复手段。人体所有的器官都有一个特点,叫“用进废退”,意思就是一个器官或某种功能,越是经常使用或锻炼,其功能越好,如若经常不用或得不到锻炼,则其功能将衰退,听力也具有这个特点。
对于临床上无法治愈的传导性耳聋和经过治疗无效的神经性耳聋,为了防止内耳功能下降,应尽早佩带助听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助听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放大器,仅有放大功能。
助听器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由于每一位听障者的听力损失程度都不一样,因此,电脑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调整放大程度,使放大后的声音接近自然。目前,数字可编程助听器在传统助听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智能降噪;智能抑制反馈啸叫;多频段可调节;自适应数字音频聚焦以及多程序选择等新的功能。实践证明,耳聋病人佩戴助听器之后,其精神状态和社会交往能力明显改善。
从预防的角度,在工作生活中尽量减少激发因素,能够推迟老年聋的发生。如降低环境噪声,节制脂肪摄入,多食用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鱼类、牛羊肉等,忌酒戒烟、积极治疗体内潜在病灶、劳逸结合、坚持体质锻炼、避免情绪紧张和情绪激动,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忌用耳毒性药物等。从治疗角度,维生素A、维生素E类药物、改善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丹参等均可适当服用。
老年性耳聋的症状分别是什么
老年人发生耳聋的原因或许是跟患者的自身疾病有着一定的关系也有可能就是因为人体的神经系统老化导致的,如果我们身边有耳聋的患者的话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问题,年龄达到60岁以上的老人,会出现原因不明听力损失的情况,四肢关节疼痛以高龄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为主。老人的听力下降是缓慢进行的,随着高频率的听力下降,语言分辨力也会随之下降,头痛关节痛往往造成患者听清楚声音听不清说话内容的情况。
老年性耳聋是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中的表现。老年性聋的出现年龄与发展速度因人而异,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似与遗传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所遭受到的各种有害因素(包括疾病、精神创伤等)影响有关。听觉器官的老化性退行性改变涉及到听觉系统的所有部分,唯以内耳最明显。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是由高频向语频缓慢进行的双侧对称性聋,伴高调持续耳鸣。多数有响度重振及言语识别率与纯音测听结果不成比例等。
听觉重振现象是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症状,也就是说声音低的时候听不见,化脓性关节炎治疗化脓性关节炎治疗声音高了以后又太吵,往往在看电视的时候最明显。纯听力与语言分辨率不成正比,一般语言听力衰退的较为严重,年龄越大这种情况就越明显,往往表现只闻其声不解其意的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也会有所下降,导致患者在听阈水平相同时,喝酒后关节痛喝酒后关节痛较年轻的言语功能比较差,同时伴有低估自身听力丧失的趋势。
儿童听力下降怎么回事 噪音
有些孩子在收看电视或收听音乐时,往往喜欢把音量开得很大,有的孩子还喜欢听立体声音乐,戴上耳机一听就是几个小时,无论在行走或做功课时都不愿取下。殊不知,长时间接触高分贝的噪音,会对内耳听觉器官的神经末梢造成不良刺激,会不知不觉损害听力,使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怎么办预防
现在青年人常常戴耳麦耳机过度,造成听力的下降这是最普遍的事。而戴耳机也是产生听力下降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缓解听力下降,和预防听力下降,也是现在青年人一族最关心的事。所以针对这个话题,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生活中怎么做是能预防听力下降的。
1、保持低音量
在我们平常听歌的时候建议大家讲阴凉保持到低音量,而且持续时间不要超过8个小时。如果听者无法理解离自己一臂距离远的人的说话,或者如果听者耳内疼痛或者耳鸣,那么声音可能就太大了。
2、使用适配的耳机
入耳式或头戴式耳机,最好是降噪耳机,适配的耳机可让使用者清楚地听到较低音量的声音。
此外,降噪耳机可以降低背景噪音,让使用者可以听到较低音量的声音。
经常在火车或飞机上使用个人音频设备的人应考虑在这些环境中使用降噪耳机。
3、戴耳塞
在夜总会、迪厅、酒吧、体育赛场和其他噪音巨大的场所,使用耳塞来保护听力。如果使用正确,耳塞可将噪音接触降低5至45分贝,具体取决于耳塞的种类。
4、避开巨大声响
在噪音巨大的场所,尽量远离扩音器等声源。呆在场所内比较安静的地方也能减少接触噪音。
5、限制每天使用个人音频设备的时间
虽然降低音量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将个人音频设备的使用时间限制在每天不超过一小时非常有利于减少接触噪音。
6、重视听力安全等级
设定个人音频设备的听力安全等级,即在安静环境中将音量调到不超过最高音量60%的舒适水平,这也是保持低音量收听的一个办法。
7、让听觉器官不时短暂休息
去夜总会、迪厅、酒吧、体育赛事和其它嘈杂的场所时,不时离开让听觉器官短暂休息有助于减少接触噪声的总时长。
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是由于长期呆在噪声环境中所发生的一种进行缓慢的感音性耳聋。
在我们周围的种种声音,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乐音,它包含了多种频率的声音,而且这种频率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节律性,所以动听悦耳。另一类则是噪声,是由许多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杂乱声音组合而成,如工厂中机器的轰鸣,各种工具叮叮当当的撞击声,马路上人群的喧闹以及那些不成调子的汽车喇叭声等等。这些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最为明显。一次高强度的脉冲噪声瞬间就可使人耳聋,而长期的强噪声刺激则引起噪声性耳聋。
噪声常使人心烦意乱,而且对我们的身体十分有害,它常常掩盖了我们要听的声音,就像很多乱七八糟的电波干扰收音机一样,掩盖了正常的收听。
噪音对人类听觉器官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类情况。一种是在噪声环境下出现的听力疲劳,即听觉受强噪声的损害,当离开噪音环境,在安静的地方耳朵里仍嗡嗡作响,即耳鸣。耳鸣反过来掩盖听力,此时如果互相交谈,则听不清说话声。待过一段时间后,耳鸣消失,听力即能恢复,这就是听力疲劳现象。听力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病理生理现象,听神经细胞并未受到实质性损害。另一种情况是长时间在强烈的噪声环境下工作,听神经细胞在噪声的刺激下,发生病理性损害及退行性变,就使暂时性听力下降变为永久性听力下降,叫做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进展缓慢,在耳聋的初期很少有人自己能感到耳聋,而是在耳聋发展到晚期,直到听说话都感到困难时才发现自己耳朵聋了。这是因为,噪声引起的耳聋一开始是损伤听觉器官的高频听力区,即4000赫兹以上,再进一步损伤3000赫兹的听力区,接着是2000赫兹,到晚期损伤2000赫兹以下的低频区。而人们平时说话产生的声音频率范围正是在1000~2000赫兹的低频区。
噪声性耳聋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应用扩血管药后养神经药及促进细胞代谢药物可能有一定帮助。听力损伤严重者可选配助听器。
为了预防噪声性耳聋,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应该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听力,必要时戴用耳塞、耳罩等,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工间休息,消除声源或尽可能降低噪声强度。如果感觉有犹如蝉鸣的双耳高调耳鸣时,这往往是耳聋开始的信号,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听力进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