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 心电图改变
心脏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 心电图改变
心脏骤停者心电图发生改变,显示室颤、慢而无效的室性自身节律或者心室停搏。
心脏骤停的定义
心脏骤停的定义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和死亡期。
1.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源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亚群。
2.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老年肺炎心脏骤停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原性并有冠状动脉蹭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冠心病常见的区分类型
1、心肌梗死性冠心病 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可因心肌梗死部位不同。疼痛也可放射到左前胸、左肩部、左臂部、颈部、背部、上腹部。
2、猝死型冠心病 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然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3、无症状性冠心病 也称隐匿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但静息时或负荷试验后ST段压低,T波降低、变平或倒量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病理学检查心肌无明显组织学形态改变。
4、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心率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而引起。
5、心绞痛型冠心病 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病理学检查心肌无明显组织学形态改变或有纤维化等改变。
心脏性猝死的前兆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另有少部分患者以循环衰竭发病。
3.心脏骤停期心脏骤停的症状和体征如下:①突然的意识丧失常或抽搐、可伴有惊厥。②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③听诊心音消失。④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伴发绀。⑤瞳孔散大。
4.生物学死亡期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诊断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最主要的诊断标准。心脏骤停时,常出现喘息性呼吸或呼吸停止,但有时呼吸活动可在心脏停搏发生后持续存在1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如复苏迅速和有效,自动呼吸可以一直保持良好。心脏骤停时,常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和发绀。在心脏骤停前如有严重的窒息或缺氧,则发绀常很明显。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诊断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
1、实验室检查:可出现由于缺氧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血pH值下降;血糖、淀粉酶增高等表现。
2、心电图检查:有3种图形如下。
(1)心室颤动(或扑动)呈现心室颤动波或扑动波,约占80%,复苏的成功率最高。
(2)心室停搏心电图呈一条直线或仅有心房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虽有缓慢而宽大的QRS波,但不能产生有效的心脏机械收缩。一般认为,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复苏成功率较低。
3、脑电图:脑电波低平。
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是什么
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是,由于冠状循环改变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损害。缺血性心脏病包括急性暂时性的和慢性的情况,可由于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而引起。非冠状动脉性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缺血,如主动脉瓣狭窄则不包括在内。“缺血性心脏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同义词,其他名称不主张再沿用。缺血性心脏病的分类如下。
(一)原发性心脏骤停
原发性心脏骤停是一突发事件,可能是由于心电不稳定所引起,没有可以作出其他诊断的依据①。如果未作复苏或复苏失败,原发性心脏骤停归诸于猝死②。以往缺血性心脏病的证据可有可无,如果发生死亡时无人见到,则诊断是臆测性的。
(二)心绞痛
1.劳力性心绞痛
劳力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力性心绞痛可分为3类。
(1)初发劳力性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以内。
(2)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病情稳定l个月以上。
(3)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2.自发性心绞痛
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力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缓解。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性心绞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劳力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自发性心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死,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变化。
某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高,常称为变异型心绞痛③。但在心肌梗死早期记录到这一心电图图形时,不能应用这一名称。
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常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本报告则选用这些各自特异的名称。
(三)心肌梗死
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常根据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的变化而作出。
病史:典型的病史是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有时病史不典型,疼痛可以轻微甚或没有,可以主要为其他症状。
心电图:心电图的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R波以及持续1天以上的演变性损伤电流。当心电图出现这些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另一些病例,心电图示有不肯定性改变,包括:①静止的损伤电流;②T波对称性倒置;③单次心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④传导障碍。
血清酶:①肯定性改变包括血清酶浓度的进行性变化,为开始升高和继后降低。这些变化,必须与特定的酶以及症状发作和采取血样的时间间隔相联系。心脏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亦认为是肯定性变化。②不肯定改变为开始时浓度升高,但不伴有随后的降低,不能取得酶活力的曲线。
(1)肯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如果出现肯定性心电图改变和(或)肯定性酶变化,即可诊断为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④。
(2)可能的急性心肌梗死:当进行性、不肯定心电图改变持续超过24h以上,伴有或不伴有酶的不肯定性变化,均可诊断为可能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
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某些患者可呈现自发性胸痛,有时可伴有心电图改变,但无新的酶变化,其中某些病例可诊断为Dressier梗死后综合征,一些为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另一些则为急性心肌梗死复发或可能有扩展。其他的诊断措施可能有助于建立确切的诊断。
2.陈旧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常根据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没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及酶变化而作出诊断。如果没有遗留心电图改变,可根据早先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或根据以往肯定性血清酶改变而诊断。
(四)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
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多种原因而发生心力衰竭,它可以是急性心肌梗死或陈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也可由心绞痛发作或心律失常所诱发。在没有以往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或心电图证据的心力衰竭患者(排除其他原因),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乃属推测性。
(五)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唯一症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明冠状动脉阻塞,否则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仍是臆测性的。
“梗死前心绞痛”和“中间型冠状动脉综合征”这两名称不包括在本报告内。因为根据报告的意见,前者的诊断是回忆诊断,仅在少数病例中得到证实,而后一诊断的所有病例均可归属于本报告所描述的缺血性心脏病分类中的一种。
①发生于已证实为心肌梗死早期的死亡不包括在内,而应认为是由于心肌梗死所致的死亡。
②本报告特意略去猝死的定义,因为猝死是心脏骤停的结果。
③这一心电图表现也可称为Prinzmetal心绞痛,但在Prinzmetal报告前已有其他作者报道描述这一情况,所以应采用“变异型心绞痛”这一名称。
④当出现肯定的心电图改变时,确诊的梗死有时可称为穿壁性。如仅有ST-T波的演变而不出现Q或QS但有肯定的酶变化,则称为非穿壁性或心内膜下梗死。
心肌劳损能活多久
心肌劳损往往与左室肥大放在一起使用,一般是指左室肥大之后继发的类缺血样心电图改变,这种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多数为ST-T异常,而这种ST-T异常又多数为ST段下移合并T波的倒置或低平,这种改变不一定就是冠状动脉某支病变的EKG表现,多数情况下是继发于左室肥大之后的。
实际上在临床中最常见的病例就是,高血压病人在EKG中出现了左室面高电压合并了类缺血样ST-T改变(实质可为高血压后的靶器官损害也可以是左室肥大后ST-T向量发生了变化).在上述情况中,ST-T的异常可以是继发改变,也可以是独立的合并症(左室大合并冠状动脉某支的病变造成的供血不足的心电图)。
“心肌劳损”不是疾病的名称,而是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的指标的异常,主要指心电图中ST-T段异常改变。在做心电图时,正常情况下,ST-T段是条水平线。而如果出现ST段下移和T波低平或倒置这些改变,心电图室的医生就会告知病人属于“心肌劳损”。
但心肌劳损不是心脏疾病临床诊断的主要标准,只是心脏各种指标的其中一项出现异常,这种异常对临床来说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没有意义的。一般情况下,心肌劳累和心肌缺血都可引起心电图检查时的ST-T段异常改变。如果是心肌劳累,就不用太担心,这是由于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影响下,心肌长期在高负荷下过度工作导致的心肌受损。年轻白领的心肌劳损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属于功能性改变,一般通过放松、休息来调养即可,无需治疗。
心脏骤停的表现
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和死亡期。
1.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源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亚群。
2.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3.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心室停顿);④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症),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影响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4.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如在4~6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8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从统计资料来看,目击者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和尽早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后住院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缺氧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血量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发致死者仅占10%。急性心肌梗死时并发的心脏骤停,其预后取决于为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前者心脏骤停发生时血液动力学并无不稳定;而后者系继发于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因而,原发性心脏骤停如能立即予以复苏,成功率可达100%;而继发性心脏骤停的预后差,复苏成功率仅30%左右。
冠心病的分型
1.隐匿型冠心病或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但静息时或负荷试验后有ST段压低,T波减低,变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缺血改变。病理学检查心肌无明显组织形态改变。
2.心绞痛型冠心病临床上有一过性心肌缺血引起的发作性胸骨后疼痛,病理学检查心肌无组织形态改变或有纤维化改变。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有多种。通常采用WHO推荐的分类方法。分为劳力性心绞痛与自发性心绞痛两大类。劳力性心绞痛与运动密切相关,考虑胸疼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有关。根据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关系,劳力性心绞痛又可分为稳定劳力性心绞痛、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劳力性以及卧位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乃指心绞痛发作与心肌耗氧量增加无固定关系。轻症自发性心绞痛在发作时心电图表现ST段下降。此外还有变异型心绞痛。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临床症状严重,为冠心病的严重临床类型,是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和出血、血管痉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腔阻塞,引起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
4.缺血性心肌病又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是由于心肌长期供血不足、促进纤维组织增生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心脏逐渐增大,并发生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冠心病又称原发性心脏骤停心脏病,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所致。生前多无症状,可在多种场合突然发病,心脏骤停而迅速死亡。
心跳突然停止的急救
1.突然晕厥、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心脏停跳10~15秒钟由于脑缺氧引起昏厥,意识丧失,病人可以突然由坐位、站位倒下,大声喊叫也无反应。同时出现面部和四肢肌肉抽搐,长达几分钟。
2.心音、脉搏、血压突然消失。观察脉搏以大动脉搏动为准,成人以颈动脉,股动脉,幼儿以肱动脉为准。
3.呼吸停止。开始时呈现断续或叹息状态,每分钟只有几次呼吸,呼吸动作小,胸部见不到起伏征象,很快呼吸完全停止。呼吸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跳20~30秒钟以内。
4.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出现紫绀。心脏停跳45秒钟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1~2分钟瞳孔散大固定。紫绀见于面部皮肤,唇、指甲等处变成紫黑色。
5.心电图改变。专业急救医生携带心电图机,可做出心脏停搏的心电图诊断。
6.及早识别心脏骤停的病人。
7.拨打120急救电话呼救。
8.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冠心病的类型有哪些
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就是表现为去血腥冠心病,但是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可以将冠心病分为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几种类型,接下来就让我们对以上的几种类型的冠心病进行详细的介绍。
(1)原发性心脏骤停:原发性心脏骤停是一突然事件,设想是由于心电不稳定所引起;没有可以作出其他诊断的依据。如果未作复苏或复苏失败,原发性心脏骤停归诸于猝死。以往缺血性心脏病的证据可有可无,如果发生死亡时无人见到,则诊断是臆测性的。
(2)心绞痛: ①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运动或其它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可分为三类:a 初发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一个月之内。b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1个月以上。c 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逐渐加重。 ②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的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性心绞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自发性心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塞,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改变。 某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高,常称为变异性心绞痛。但在心肌梗塞早期记录到这一心电图图型时,不能应用这一名称。
(3)心肌梗塞: ①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常根据病史、心电图及血清酶的变化而作出。 病史:典型的病史是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有时,病史不典型,疼痛可以轻微,甚或没有,可以主要为其它症状。 心电图:心电图的肯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一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另一些病例,心电图示有不肯定性改变,包括:a 静止的损伤电流;b t波对称性倒置;c 单次心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d 传导阻碍。 血清酶:a 肯定性改变包括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或开始升高和随后降低。这种变化,必须与特定的酶以及症状发作和采取血样的时间间隔相联系。心脏特异性同功酶的升高亦肯定性变化。b 不肯定改变为开始时浓度升高,但不伴有随后的降低,不能取得酶活力的曲线。 判定:a 肯定的急性心肌梗塞:如果出现肯定性心电图改变和/或肯定性酶学变化,即可诊断为明确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b 可能的急性心肌梗塞:当序列、不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持续超过24小时以上,伴有或不伴有酶的不肯定性变化,均可诊断为可能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 在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某些患者可呈现自发性胸痛,有时可伴有心电图改变,但无新的酶变化,其中某些病例可诊断为dressler氏梗塞后综合征,某些为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另一些则为急性心肌梗塞复发,可能有扩展。其它的诊断措施可能有助于建立确切的诊断。 ②陈旧性心肌梗塞:陈旧性心肌梗塞常根据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没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及酶变化而作出诊断。如果没有遗留心电图改变,可根据早先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或根据以往肯定性血清酶改变而诊断。
(4)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 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多种原因而发生心力衰竭,它可以是急性心肌梗塞或早先心肌梗塞的并发症,或可由心绞痛发作或心律失常所诱发。在没有以往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或心电图证据的心力衰竭者(排除其他原因),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仍属推测性。
(5)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唯一症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明冠状动脉阻塞,否则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仍是臆测性的。 “梗塞前心绞痛”和“中间型冠状动脉综合征”这二名称不包括在本报告内。因为根据本组意见,前者的诊断是回忆诊断,仅在少数病例中得到证实。而后一诊断的所有病例均可归属于本报告所描述的缺血性心脏病分类中的一种。
冠心病的类型和症状
(1)原发性心脏骤停:原发性心脏骤停是一突然事件,设想是由于心电不稳定所引起;没有可以作出其他诊断的依据。如果未作复苏或复苏失败,原发性心脏骤停归诸于猝死。以往缺血性心脏病的证据可有可无,如果发生死亡时无人见到,则诊断是臆测性的。
(2)心绞痛: ①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运动或其它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可分为三类:a 初发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一个月之内。b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1个月以上。c 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逐渐加重。 ②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的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性心绞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自发性心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塞,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改变。 某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高,常称为变异性心绞痛。但在心肌梗塞早期记录到这一心电图图型时,不能应用这一名称。
(3)心肌梗塞: ①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常根据病史、心电图及血清酶的变化而作出。 病史:典型的病史是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有时,病史不典型,疼痛可以轻微,甚或没有,可以主要为其它症状。 心电图:心电图的肯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一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另一些病例,心电图示有不肯定性改变,包括:a 静止的损伤电流;b t波对称性倒置;c 单次心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d 传导阻碍。 血清酶:a 肯定性改变包括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或开始升高和随后降低。这种变化,必须与特定的酶以及症状发作和采取血样的时间间隔相联系。心脏特异性同功酶的升高亦肯定性变化。b 不肯定改变为开始时浓度升高,但不伴有随后的降低,不能取得酶活力的曲线。 判定:a 肯定的急性心肌梗塞:如果出现肯定性心电图改变和/或肯定性酶学变化,即可诊断为明确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b 可能的急性心肌梗塞:当序列、不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持续超过24小时以上,伴有或不伴有酶的不肯定性变化,均可诊断为可能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 在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某些患者可呈现自发性胸痛,有时可伴有心电图改变,但无新的酶变化,其中某些病例可诊断为dressler氏梗塞后综合征,某些为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另一些则为急性心肌梗塞复发,可能有扩展。其它的诊断措施可能有助于建立确切的诊断。 ②陈旧性心肌梗塞:陈旧性心肌梗塞常根据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没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及酶变化而作出诊断。如果没有遗留心电图改变,可根据早先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或根据以往肯定性血清酶改变而诊断。
(4)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 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多种原因而发生心力衰竭,它可以是急性心肌梗塞或早先心肌梗塞的并发症,或可由心绞痛发作或心律失常所诱发。在没有以往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或心电图证据的心力衰竭者(排除其他原因),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仍属推测性。
(5)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唯一症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明冠状动脉阻塞,否则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仍是臆测性的。 “梗塞前心绞痛”和“中间型冠状动脉综合征”这二名称不包括在本报告内。因为根据本组意见,前者的诊断是回忆诊断,仅在少数病例中得到证实。而后一诊断的所有病例均可归属于本报告所描述的缺血性心脏病分类中的一种。
心肌劳损能活多久
心肌劳损往往与左室肥大放在一起使用,一般是指左室肥大之后继发的类缺血样心电图改变,这种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多数为ST-T异常,而这种ST-T异常又多数为ST段下移合并T波的倒置或低平,这种改变不一定就是冠状动脉某支病变的EKG表现,多数情况下是继发于左室肥大之后的。
实际上在临床中最常见的病例就是,高血压病人在EKG中出现了左室面高电压合并了类缺血样ST-T改变(实质可为高血压后的靶器官损害也可以是左室肥大后ST-T向量发生了变化).在上述情况中,ST-T的异常可以是继发改变,也可以是独立的合并症。
“心肌劳损”不是疾病的名称,而是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的指标的异常,主要指心电图中ST-T段异常改变。在做心电图时,正常情况下,ST-T段是条水平线。而如果出现ST段下移和T波低平或倒置这些改变,心电图室的医生就会告知病人属于“心肌劳损”。
但心肌劳损不是心脏疾病临床诊断的主要标准,只是心脏各种指标的其中一项出现异常,这种异常对临床来说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没有意义的。一般情况下,心肌劳累和心肌缺血都可引起心电图检查时的ST-T段异常改变。如果是心肌劳累,就不用太担心,这是由于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影响下,心肌长期在高负荷下过度工作导致的心肌受损。年轻白领的心肌劳损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属于功能性改变,一般通过放松、休息来调养即可,无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