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黄帝内经养生法 中古至人

黄帝内经养生法 中古至人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这段是说中古时期有一种人可以被称为至人,道德淳朴,能四时变化相调和,远离尘世干扰,蓄精养锐,保全神气,潇洒自如地生活,视听能力远达八方,这些都能延年益寿,这一类人十分酷似远古时候的真人。

至阳是什么

至阳指巨阳(即太阳)。

巨阳为太阳经之别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巨,意为巨大。马王堆汉墓帛书医经又写作“钜阳”,意义相同。

太阳为经络名。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分手、足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有阳气旺盛的意思。又称“三阳”。太阳经是多血少气之经,针刺时,可以出血,不可伤气。[3]《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三阳者,至阳也。”王冰注:“六阳(手三阳和足三阳)并合,故曰至盛之阳也。”

在天之气·至阳

至阳指在天之气。见《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1]《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至阳盛,地气不足。”马莳注:“天位乎上,为至阳。”张景岳注:“至阴至阳,即天地之道也……此借天地自然之道,以喻人之阴阳贵和也。”

黄帝内经秋季养生的方法

秋季养生法则一:不忙添衣

秋季,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天气渐趋凉爽。“秋宜凉”,“未寒不忙添衣”,避免衣多汗出,津伤气泄,才符合阴精内收、阳气内敛的秋季养生之道。“春捂秋冻”可提高新陈代谢,增强御寒能力。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就穿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过后,天气渐凉,应随气候变化适当增衣。民谚:“白露身不露。”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秋季早晚凉,午问热,大汗之后忌脱衣裸体,应及时换衣,避免遭受风寒邪气而发病。秋季远足,应多带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薄毛衣等,以备增减。

秋季养生法则二:清润养阴忌苦

金秋肺气旺,味属金,食辛金旺。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故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如食木瓜、梅子、山楂等,以养肝气。油炸煎烤、辛辣香燥、肥甘厚味的食品,多吃易内火亢盛,伤津劫阴。脾胃属土,土生金,甘味养脾,脾旺则肺气充。秋天干燥,宜多食梨、芹菜、萝卜、蜂蜜等含水较多的甘淡滋润食物可养脾利肺、生津润燥,防治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毛发枯槁等秋燥津亏病症。肺病禁苦,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苦性燥,易伤津耗气。

秋季养生法则三:小劳小动

秋风习习,气候凉爽,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散步、长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进行户外运动。户外锻炼可增强体质,耐寒抗病,补养肺气,消除秋愁。

秋季锻炼或劳动,应遵守“秋季养收”的养生原则,即保证阴精内蓄,不随阳气外耗。情绪宜安宁清静,收敛神气,动作宜平缓温和,勿汗出淋漓,周身微热,汗出即止。

“津常咽,齿常叩”是长寿皇帝乾隆的养生秘诀。“漱津咽唾,可以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日本西冈教授发现,唾液含免疫球蛋白,能抵御病菌侵袭,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奇妙作用,是天然防癌剂。细嚼慢咽,唾液增多,胃肠病显著减少,并有助于延缓衰老。

黄帝内经养生一年四季的养生之法

《黄帝内经》谈养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养生要顺应四季,天人合一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人本身就有一个健康的预警系统,如果你的生长和现实有了误差,身体就会自动发出健康的预警了,在平常的生活中和饮食习惯中,一些都是身体外在的病变,而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可以了解这些隐形的信号告诉你的健康隐患,这样你就可以做到防治"未病"。

大自然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春夏之际,阳气生发释放,万物萌芽生长,生命的能量活跃于外;秋冬之时,万物萧索肃杀,生命的能量收藏。而四季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之际,人体也有四季之分,肝对春,应养"生",心对夏,应养"长",肺对秋,应养"收",肾对冬,应养"藏",脾为季节交替,应保"化"。

人生也有春夏秋冬,生长壮老,幼时为春,生机勃发,青年为夏,成长成熟,中年为秋,收获内敛,老年为冬,修藏生息。每个月份也有春夏秋冬,依据月相变化分为朔弦望晦,女性面临生理期的寒冬,男性也有月激素的变化。

二十四小时内也有小四季,晨午暮夜,脏腑经络有着对应的活跃时段,昼夜颠倒就如同夏冬不分,一天的活动休憩应符合阳气的释放与收藏。无论是一生、一年、一月还是一天,无论是五脏还是六腑,只有释放与收藏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生命的能量生生不息。

因此,春夏秋冬之中,生长与收藏的正确调节很重要,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学会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季养肾。从梦中角度讲,四季是自然昭示给人们的健康消息。

春季养肝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春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穿的衣服要选择宽松的,并且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自己心情愉快,不要过分的劳累。因为春天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肝脏有着特别大的联系。中医表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养心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夜卧早起。

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表现出来就是人的情志活动,而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心的思维之神对情志之神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心情致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在心神先伤或心神活动失调,各脏之志无所统制和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分别伤害五脏。因此,养心得法,非常重要。

秋季养肺

秋季容平,意思是万物在秋季成熟,自然景象平定收敛。秋季由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的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养生都不能离开"秋收"这一原则。

早卧早起。《黄帝内经》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肺与秋气相通,肺旺于秋,秋天肺的气血最充沛,功能最旺盛。秋季天气寒热多变,寒凉之气及秋燥之气极易伤肺,发生感冒、咳嗽等证,所以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冬季养肾

冬三月,从立冬到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这个季节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等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

《黄帝内经》指出:"逆冬令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此处的少阴指肾。中医的肾不同于西医,指的是肾的整个功能系统。肾主藏精,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应于冬时。

黄帝内经治早泄的方法

1.1、西施受宠丹:药方:丁香、附子、良美、官桂、蛤蚧各一钱,白矾、山茱萸、硫磺各七分。制法、用法: 碾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小,每服三丸,空心温酒送下。功用: 强而坚大,夜敌十女。

1.2、素女与王母:药方:母丁香、蛇床子、白茯苓、甘松、白矾、肉苁蓉、紫稍花各五钱,细辛二钱半、麝香五分。制法、用法: 碾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小,每服一丸,津调涂于玉茎上入阴户。功用: 凡交战,男女身体轻捷,畅美如仙。

1.3、兴阳丹:药方:雄狗胆一个、麝香、当门子一钱。制法、用法: 将麝香放入狗胆内,搅匀,线悬通风处阴干,临战,少许津调涂于玉茎头。功用: 行房耐久不泄。

1.4、金枪不倒方药方:人龙一条(瓦上焙干)、丝瓜子十五个、乳香五分、没药五分、杏仁七个(去油)、麝香五分、樟脑五分。制法、用法: 碾为细末,油、胭脂为丸如麦子大。临战,纳一丸于马口内。功用: 展鬼、长大、坚硬。

黄帝内经养生法是什么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以上就是关于人们不是非常了解的黄帝内经之养生的相关的内容的具体介绍。养生的办法有非常的多种,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喜好来选择养生的办法。不要盲目的跟从别人。人们也可以选择去吃一些中药来让自己的身体更加的健康。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

未病先防

关于未病先防,在暑热天气也同样重要。因为夏季闷热潮湿,机体抗病能力相对薄弱。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大致意思是,针对炎热夏季,在起居上,应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精神方面应主动调节情志,避免过怒烦躁,避免情绪抑郁,保持神清气爽。此时在饮食上,要注重健脾益气,少食苦寒,节冷饮,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此外,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伤气损阳,故可多选用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酸梅汤、豆类及其制品;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故应及时补充。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夏日食姜也是“春夏养阳”理论的实际应用。

夏季,人们常常感觉暑热难耐,大汗淋漓,有些人在这个时期长时间地待在空调房间中,这不利于身体健康。有研究指出,如果人体长期生活在空调制造的冷环境里易损伤人体的“卫表之阳”和“肺阳”,则易患夏令感冒、咳嗽、哮喘,如果原本就有此类疾病的人就更易加重这些疾病的冬天发作机会;而夏令过度贪食冷饮冷食,易损伤脾胃之阳,以致诱发胃痛、腹泻。因此,此时养生应当顾护体内肺脾阳气,使之保持旺盛充沛,才能维持夏日健康不病,也才能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所以要注意不宜长期处于低温空调环境,不可过度贪食冰镇冷饮等。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既是一种有效的治病方法,也是养生保健的一种方式。因为只有在夏季抓住有利时机,作最好的治疗,减轻或根治慢性疾病,才能更好地保护正气,保持健康长寿。

冬病夏治是来源于中医理论的一种疗法,冬病就是所谓在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可以在夏天疾病缓解期的时候进行治疗,来减少在冬天或者春天发作次数、缓解发作的程度,所以叫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现在全国各地的多家医院都在施行“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随访中,不少患者反映,经过治疗,确实减少了他们在冬季发病的机会,因此我们鼓励大家把握伏天的机会,积极参与到“冬病夏治”的队伍中来,改变往日得了病才去医院的观念,掌握主动权,将疾病制止于未发之时。

之所以要冬病夏治,是因为冬天人体的阳气比较弱,冬季阳气较弱,所以防病、抗病的能力就降低了,如果我们夏天的时候就开始顾忌它,让人体的阳气增强起来,在冬天阳气下降的时候,由于已经顾护了阳气,就可以抵御邪气让人体发病减少。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会发作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寒温冷暖的每一次变化其实也都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界的四季气候的变化,而不要总是妄图去改变它。正确利用四时之变及时调整和“反省”我们自身,有时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黄帝内经怎么讲解男人养生呢

补肾先要护肝。明白了上述道理,在治疗男性疾病的时候,就要重视调护肝脏了。中医将肾虚一般分为三种,即肾气虚、肾阴虚和肾阳虚。肾气虚可以表现为夜尿增多,小便不畅;肾阴虚的症状是腰酸耳鸣、口干,午后容易出现低热;肾阳虚的表现则为腰膝酸软、四肢畏寒等。但无论哪种肾虚,只有肝血充盛,使血化为精,肾精才能充满,肾藏精、主生殖发育的功能才能正常行使,因此补益肾精时都应当滋养肝血。

护肝重在调理。许多肝脏疾病都是源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首先要忌烟酒。饮酒对肝脏危害极大,酒中的乙醇和亚硝胺可使肝脂肪变性,引起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癌。烟草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能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再生和修复。因此有肝损伤的人群必须忌烟酒。其次,要保持心情舒畅。由于肝喜疏恶郁,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成疾。最后,生活要有规律,十分病七分养,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规律的生活,对身体健康都很重要。

男人一旦到了中年后,因为工作、生活加上自身的问题,往往就会出现肾虚的症状,这时候要补肾,首先要注意养肝。男人的应酬比较多,但是也要注意少喝酒,这是养肝的关键。同时要注意要合理的睡眠,不要熬夜,让肝脏的工作可以正常化,这样肾脏的调理才会更加的容易。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及禁忌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人的情志要跟上这个变化,就能养生。生长收藏都是四季里气的表现。化,这四季全有,是指四季全包括,乾卦的上九。

正月

勿吃鲫鱼头,易中毒;少吃咸酸食物;开始多吃些辛辣的,可以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穿衣下厚上薄

每天梳头一百下能散风祛湿

正月初一:用青木香洗头可以乌发

立 春 :用桃皮,白芷,青木香,药浴可以防传染病

二月

不吃生冷食物,不吃大蒜(尤其是生的,熟的可以少吃,易壅滞);不吃酸的;多吃些辛辣

衣服要穿暖,有微微出汗的感觉最好,可以散去冬天潜藏的邪气

二月初三:不要睡午觉

二月初八:适宜拔白发

春 分:用远志煎水喝能预防传染病 补心益智

三月

不吃韭菜(?),会致神昏;不食鱼鳖,不易消化

三月初三:不吃有鳞的东西

三月初五:吃素

黄帝内经养生门道之吃肉

1、猪肉

猪肉性质偏凉,而且特别肥腻,它在所有肉里面脂肪的含量是最高的。而且,猪的生长环境比较污浊,在猪圈里圈着不动,空气又很臭秽,所以猪的肉质是最不好的。猪肉吃着解馋还可以,但要用它来补身体是不行的。

猪的生长环境如此“臭秽”,又属于寒性,所以我们在炖猪肉的时候习惯于加茴香、大料、肉桂等,这些都是传统的香料。为什么?一个是因为这些都是大热的调料,想用它的热性来中和猪肉的寒性。另外,也想用它的香气来解猪肉的那个“腥臭”的味道。

但是猪肉的内脏有一些地方是有补益作用的。怎么补呢?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脏补脏”。猪的哪个部位就补人的哪个部位。比如眼睛花了就吃一点猪肝,因为猪肝可以补眼,补肝,调理血虚,猪肚可以调补脾胃,猪皮可以美容……但是猪脑子可能不行,小心吃得更笨了。

2、牛肉

所有的肉我们只能吃出香不香,但《黄帝内经》给所有的肉类划分为“五味”,根据它的药性作用归类,这个归类的结果是:牛肉是甘味,羊肉是苦味,鸡肉是辛味,猪肉是咸味,狗肉是酸味。

中医认为牛肉对人体的补益性是最强的,吃了以后有强肌肉、健筋骨的作用。但是由于牛是干体力活的,所以它的肌肉非常的强健,和其他的动物相比,牛的生长周期更长,所以牛肉虽然很香,补益性也很强,但是一般人吃起来很难消化。

如果是年轻力壮的男性,吃这个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妇女产后身体很虚,要炖两斤牛肉吃,这个补益性就差一点,因为不好消化吸收。

牛肉很香,很多人喜欢吃,什么吃法比较好?因为牛肉是偏于热性、温性的,所以普通人吃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些凉性的食物平衡一下。现在经常吃的西红柿牛腩、萝卜牛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搭配。但是如果是涮火锅的时候吃牛肉,锅底中放了很多花椒、辣椒这些热性的佐料,就更加重了牛肉的热,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太合适,但如果是阳虚的人可以吃,对于经常手脚冰凉的寒性体质,吃牛肉火锅反而会觉得很舒服。

当然,除了西红柿、萝卜等炖牛肉,普通人如果喜欢吃牛肉火锅,吃的时候也可以喝一杯橙汁、酸梅汤,可以解牛肉之热。

黄帝内经养生门道之运动

不要过分运动 应该强调适度

日常生活中大家最推荐的保健方法就是运动,可以改善亚健康的状态和身体肥胖的问题。《黄帝内经》中对运动的看法似乎略有出入?

《黄帝内经》认为多数疾病都是因为自身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导致的,比如说饮食、睡觉、运动等。所以《黄帝内经》第一篇的第一段就告诉我们一些养生的基本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和于术数就是强调采用这种养生法术一定要和自己的身体调和起来,这个调和就是动静得宜。采取的养生方法需要和自己的身体素质、体质特点能够阴阳调和,换言之,《黄帝内经》一直强调运动是一种阴阳调和的运动,要平衡,要适度,但并不是完全强调静养。

《黄帝内经》里面不像现代人或者是西方人一样过分地强调运动。西方人的理念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只要运动对生命就是有利的,东方的理念不是这样。《黄帝内经》认为“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单纯长期保持哪一种状态都是不对的,要各项活动掺和起来。中国古典文化的运动方式——太极、八段锦、气功——也在动,但是动得非常和缓,现在人觉得太慢了,但它既能健身,又不会让身体运动得太过剧烈。现在经常听说爬山爬死人,跑步机上跑死人的。所以我认为“只要运动就是健康”这个理念还是存在问题。

《黄帝内经》强调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订运动量。如果你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显然不适合每天跑三千米的运动,但你可以跳健身操,可以打太极拳,可以快速地步行。只要这个运动方式和你的体质状况协调,就是对健康有利的。

相关推荐

中医教你4种体质对症养生

一、阴虚体质养生法 1、精神调养:阴虚体质的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所以在平素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 2、环境调摄: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耐,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3、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4、起居调节:因为精属阴,阴虚者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应节制性生活。 5、药物治疗: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

春季养禁忌 三忌吃得太酸、辣

“春夏补阳”是《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推崇的养生准则,而酸味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吃得太酸、太辣都会损伤阳气。

中药养生保健的小常识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主要方式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部位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等内容。 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 膳

张悟本说绿豆 能代替医药

张悟本所秉持的“药店就是菜市场,医院就是厨房,药方离不开五谷杂粮”的理论曾被人们津津乐道,尤其是他的绿豆汤可以治疗肺癌、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数十种疑难病症的论调,更让一些群众深信不疑,使小小的绿豆摇身一变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万能神药”。张悟本之流的神奇之处就是偷换中医养生概念,以偏概全,由其一点放大到其余,最为可怕的是,他们把错误观点夹杂在正确观点中,这对公众更有欺骗性,危害性也更大。 众所周知,绿豆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食品,它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种矿物质,而蛋白质中含有人体

想要长寿 先做到五个“心”

心胸开阔:《黄帝内经》:“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意思是把眼光放宽,把听力放大,要四通八达。实际上 是胸怀要开阔,不要计较于眼前利益,不要局限于自我或者说一个目标。要达到心胸开阔,首先就是要能忍让、能宽容。有一副对联“让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 天空。”还有一副对联:“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不会为小事斤斤计较,不会为私利蝇营狗苟而烦恼。 心态平和:也就是清净、少欲。《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实际上是治疗现 代人心灵疾病的一个良方。《黄

早睡早起是健康的吗?

春天和夏天:夜卧早起 在《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曰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可见,春季和夏季是应该晚睡早起滴~~ 震撼吧,乡亲们终于给自己找到晚睡的安慰理由鸟~~然,凡事都有个度,人家曰的这个“晚睡”与乡亲们头脑中的恐怕不太一样。《黄帝内经》曰的这个晚睡,指的是在晚上11点之前,早起指的是在早晨6点多的样子。 为啥要在春天和夏天的时候晚睡早起喃,寡人琢磨着是,春天注重的是生,夏天注重的是

立春如何养生 早起早睡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可能会损伤肝。

补肾艾灸哪几个穴位 涌泉穴

《黄帝内经》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在人体足底,位于足前部凹陷处,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艾灸此养生穴位,具有很好的补肾强体功效。 艾灸方法: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穴位约3cm处施灸,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即固定不动,可随热感而随时调整距离。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记忆力衰退或与肾虚有关

生活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前一秒想好要做什么事情,后一秒被打断后就突然忘记了,我们也时常听到“年纪大了,记性就不好了”的抱怨。还有的人年纪虽轻,却也开始觉得记忆力减退,丢三落四。而有上述烦恼的人除记忆力衰退外,常伴有腰酸、盗汗、耳鸣、脚跟空虚感等症状。果真如此的话,在中医看来,那就有可能是肾虚了。 中医认为肾与记忆力息息相关 肾虚为何致记忆力衰退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副主任医师欧志穗告诉新快报记者,现代人都知道大脑为处理记忆的器官。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统管人的思维,由于其间有脑髓的

春季睡眠时间多少最好

春天到来,随着气温升高,气候逐渐变暖,人的皮肤松弛,毛孔放大,皮肤末梢血管的供血量增加,尤其到谷雨节气后更为明显。这些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此时,调整好睡眠,对春季养生极为重要。 初春应“夜卧早起”,也就是晚睡早起。其实,春天提倡晚睡早起并不新鲜,我国有一句流传已久的养生民谚,“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它就是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提倡的春季养生概要引发出来的。 睡眠养生的原则,《黄帝内经》有精辟论断,“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