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的副作用有哪些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副作用
降压药的副作用有哪些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副作用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目前尚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偶尔可见有轻度的头晕、恶心等轻微不适。
颈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降压药物种类 ①利尿药。②β受体阻滞剂。③钙通道阻滞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⑤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2)治疗方案 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临床实际使用时,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状况、靶器官损害、并发症、合并症、降压疗效、不良反应等,都会影响降压药的选择。2级高血压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高血压病人应该常备什么药
患了高血压病,一要在全球高血压联盟推荐的6类降压药中选择,且主张联合应用;二要尽可能选用长效降压药,一日1次用药便可维持血压24小时稳定,减少波动;三要与生活方式改善及饮食调理紧密结合,特别注意低盐、低脂、控制体重和体育锻炼。 全球高血压联盟推荐的6类降压药是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抗胆碱药。缬沙坦是不错的,可以考虑。
老年高血压的治病原则
①从小剂量开始,降压不宜过低过快:一方面,老年人药物代谢相对较慢,这是因为肾的血流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的缘故。肾血流量的减少,使得肾脏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下降,给予老年人和青年人同样剂量的药物,老年人会因肾脏对药物清除率降低,而血中药物浓度升高,导致降压过低过快。另一方面,老年患者的动脉壁僵硬度增加,对血压变化的敏感性随之降低,极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例如利尿剂,由于老年人自身保留钠的能力下降,体内液体量相对减少,服用利尿剂后,有效血容量会明显减少,可致体内各器官的供血量减少,容易出现立位低血压,造成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甚至晕厥。此外,小剂量有助于观察药物反应。例如α受体阻滞剂容易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睡前服用,并监测立位血压以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医生可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逐渐调整剂量,特别在体质较弱,对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敏感的患者中尤应如此。在治疗取得效果需要减药时,也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减药,若骤然减药甚至停药很可能引起血压反跳,出现头痛、头晕及交感神经兴奋等停药综合征,重者甚至导致高血压脑病、脑卒中的发生。
②尽量选择长效降压药物:老年高血压常见昼夜节律异常及血压“晨峰”现象。因此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如使用中、短效制剂,则需每天2-3次用药,容易漏服,从而影响疗效。
③2种或多种药物联合:联合治疗可利用不同种类降压药机制的不同,达到1+1〉2的疗效。小剂量联合治疗比大剂量单药治疗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更有利于靶器官保护。同时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成本/效益比。当使用单药常规剂量不能降压达标时,应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总体血压水平较中青年患者要高,常需服用2种以上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
④个体化:老年高血压常伴发多种疾病,因此要根据老年个体特点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一般老年高血压以收缩压增高为主,使用利尿剂和钙离子拮抗剂降收缩压疗效较好;合并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时首选b-阻滞剂或长作用钙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并糖尿病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合并慢性肾病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重度病人可能须合用袢利尿剂;预防卒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优于b阻滞剂,钙拮抗剂优于利尿剂;改善左心室肥厚,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优于b阻滞剂;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钙拮抗剂优于利尿药或b阻滞剂;对于部分存在前列腺肥大的老年男性患者或其他降压药物不能理想控制血压的患者,α受体阻滞剂亦可用于降压治疗。
老年人降压的原则
老年患者的初始降压治疗应遵循一般原则,降压药物从小剂量开始,药物选择应慎重,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降压反应及达标与否逐渐加量,并加强随访,密切观察不良反应。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应注意长期平稳降压,防止清晨血压急剧增高,保护靶器官,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中尤其如此。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为了使血压达标,常需两种或更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以控制血压达目标水平。
降压药什么时候吃
早晨7点服用降压药更有效
典型的血压波动规律在一天中出现两个高峰,一个是在上午9—11时,第二个是在下午6—7时,之后开始缓慢下降,至次日凌晨2—3时最低。一般降压药在服药后2—3小时达到最高血药浓度。因此,长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氯沙坦等,用法为一日一次,建议早上7时服用,这样就能更有效地保持血压的平稳。有些降压药物则宜与食物同服,可增加药物吸收。如美托洛尔,进餐时服药可使其生物利用度增加40%。有的药物最好在餐前1小时、空腹时服用,如卡托普利,这是因为食物可使其吸收减少30%—40%。
降压药也需分型别类
(1)ACEI类药物利尿剂:ACEI药物(即药名末尾有“普利”的抗高血压药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与利尿剂合用,可以优势互补。“普利”是主角,利尿剂是配角,副作用互相抵消,配方中利尿剂一般选用的是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这种药效果好,价格低,小剂量12.5毫克-25毫克就能起很好作用。例如卡托普利2.5毫克/次,每日3次,合用氢氯噻嗪6.25毫克至12.5毫克,每天1次,效果好,经济实惠。
(2)钙通道拮抗制利尿剂:钙通道拮抗剂(CCB即药名末尾有“地平”的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等与利尿剂氢氯噻嗪配方,相得益彰。
(3)血管紧张素II受体抑制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抑制剂(ARB即药物名称后“沙坦”的药)如氯沙坦、缬沙坦、依贝沙坦。
(4) 受体阻滞剂 利尿剂: 受体阻滞剂即药名的末尾是“洛尔”的药物,如美托洛尔。
盘点吃降压药6误区:用药时间不对 来回换药
美国心脏协会数据显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有不到三成人能做到有效控制血压。而在我国近2亿的高血压病人中,知晓率、控制率更低。临床上,我发现不少患者都存在用药误区,比如“难受了吃药”、“老担心副作用”、“服药时间不对”等,血压老是控制不好的人
高血压怎么降血压
首先注意高血压是不能根治的。只可能控制 首先建议低盐饮食,低脂肪饮食。一定要禁烟,酒,避免情绪激动。如果有高血脂必须同时治疗 。这些都需要注意 ,否则降压效果不好。还需要在当地医生指导下选择降压药口服 。原发性高血压的控制主要依靠药物,常用的有5大类:利尿剂,β 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效果不好的高血压需要联合使用降压药。高血压需要长期吃药,不能根治的,必须长期坚持吃药 。多吃芹菜,尤其是其根,可以有辅助的降压作用。
怎样治疗肾性高血压呢
肾性高血压主要是由肾脏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对于肾性高血压患者而言,仅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血压的做法往往是不够的,必须给予积极的降压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许多种类,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等。这些不同类别的降压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阻断引起血压升高的不同环节,都可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在将血压降低达到目标值的前提下,不同降压药物在肾脏保护作用上存在一定差异,此时宜首选肾脏保护作用最强的药物。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循证医学的试验已经证实,能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简称acei) 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简称arb),这两类药物肾脏保护作用最强,应当作为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治疗。在血压正常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也能减少蛋白尿,延缓肾损害的进展。
临床上常用的acei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洛汀新、蒙诺、雅施达、一平苏等,临床上常用的arb包括:科素亚、代文、安博维等。在副作用上,ace i可引起咳嗽、血钾增高及血清肌酐上升,后二者主要见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而arb的这些副作用均比acei轻。
钙通道阻滞剂具有降血压效果强,疗效不受食盐入量影响,不诱发高血钾,不升高血肌酐等特点,故在acei或arb降压疗效不佳、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或肾动脉狭窄的患者仍能选用。这些优点使得钙通道阻滞剂在治疗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时应用十分广泛。
临床上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包括:拜新同、波依定、络活喜、寿比山等。此外,临床上常用的其它降压药,如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及α受体阻滞剂等,只要把血压降低达到目标值,也都能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展。
利尿剂可否作一线降压药
背景
利尿剂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仍在高血压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指南中推荐,对多数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都应该首先使用利尿剂,联合使用2种以上降压药物,其方案中必须包含噻嗪类利尿剂。
然而,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发现,利尿剂和一些新药比较,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劣势,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利尿剂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血尿酸增高,糖、脂代谢紊乱,新发糖尿病增加,可能给高血压患者带来一些不良预后,或抵消降压带来的益处。在新型降压药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不断涌现的今天,利尿剂是否应该继续作为一线用药引起了广泛争论。
利尿剂仍然应该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1.降压疗效肯定
利尿剂主要通过减少血容量和体内总钠含量,降低心输出量而产生降压作用。最近一些研究认为,利尿剂可通过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含量,以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张力。
一直以来,利尿剂的降压疗效得到认可,特别是对于容量依赖型高血压和盐敏感型高血压患者效果更好。在迄今最大规模的高血压研究——降压降脂治疗预防心脏病研究中,利尿剂氯噻酮治疗5年后患者血压达标率(<140/90毫米汞柱)达68.2%,显著高于赖诺普利,与长效钙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相当。
2.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
实验研究中,利尿剂对于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得到证实和认可,其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以预防脑卒中发生。此外,利尿剂也是心力衰竭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之一。
3.中小剂量不良反应少
利尿剂的诸多不良反应均与剂量呈正相关,因此,多数指南也建议临床降压治疗采用小剂量利尿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利尿剂价廉效高,联合用药时加小剂量降压作用明显,没有明显副作用。
利尿剂不应该再作为一线降压药物
1.中小剂量可能也影响降压疗效
认真梳理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不难发现,目前关于氢氯噻嗪有效性研究的证据中,数据主要来自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临床研究结果,但当时相关研究中氢氯噻嗪的用量较大,有的达到50~100毫克/天(相当于目前的4倍)。因此,目前推荐的中小剂量氢氯噻嗪在降压治疗中的所谓“基石地位”仍有疑问,这是目前国际上对利尿剂一线降压药物地位质疑的重要原因。
2.长期使用易发生不良反应
虽然世界各国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推荐的利尿剂剂量大多为中小剂量,短期使用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但噻嗪类利尿剂长期使用,低血钾的发生率仍较其他新型的降压药物高,即使较小剂量也可以引起血尿酸增高。
最近一些临床试验证明,利尿剂单独或联合β受体阻滞剂使用后新发糖尿病明显增加。Messerli 2008年发表的对30 842例高血压患者的6项临床研究显示,利尿剂降压治疗可显著增加患者新发糖尿病风险。
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均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可以预测,如长时间(5~10年)使用对代谢有影响的噻嗪类利尿剂,可能会使降压产生的心血管获益逐步降低甚至消失。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的依从性较钙拮抗剂等新药差,而这一点正是与上述诸多不良反应密切相关。200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1年后,中断治疗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钙拮抗剂等其他降压药。
3.联合治疗的基础地位应质疑
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合应用曾是经典的抗高血压药物组合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此经典组合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不如长效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新型药物联合方案。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可以抵消噻嗪类利尿剂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作用,同时,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保钾作用,可防止噻嗪类利尿剂造成的低血钾等不良反应。因此,利尿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方案也曾经被认为是最佳联合方案之一。然而,2008年发表的一项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联合疗法防止心血管事件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贝那普利与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联合治疗,无论在血压控制还是终点获益方面均优于联合利尿剂的治疗方案。
高血压患者何去何从
对于利尿剂的争议很多,但目前作为基础的降压药物,其降压疗效是肯定的,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事件,特别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由于新型的降压药物如长效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的诞生,利尿剂降压产生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作用已被这些新型药物部分超越,利尿剂的高血压基础治疗地位正受到挑战,特别是高血压伴其他危险因素或高血压有靶器官功能受损时(心力衰竭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