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哪些心血管疾病高发 哪些心血管疾病在冬季高发
冬季哪些心血管疾病高发 哪些心血管疾病在冬季高发
冬季气温寒冷,人体反应性地会收缩血管保存体温,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包括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医学上统称急性冠脉综合征。寒冷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心率增快,血流加快,也使得凝血系统激活,心脏冠状动脉血栓发生率增高,轻者影响生活,重者危及生命。
脑血管血栓几率增加,脑梗死发病率增加;血压升高,血管张力加大,脑出血的风险也加大。
冬季寒冷刺激、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变,诱发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就是心房纤颤,影响心脏功能,形成心源性血栓导致脑栓塞。
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等各种疾病都可导致心脏功能的衰竭。冬季容易受凉感冒,也是心力衰竭加重的诱因。
冬季老人们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忌着凉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因为寒冷常常引起老人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脏负荷。血管不好的老人外出要随时注意保暖。
2、忌蒙头睡觉
冬季很多老人怕冷,就会蒙头睡觉,但蒙头睡觉会使被窝内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等增多,使正常呼吸受到影响,甚至造成窒息,或诱发心血管病。老人睡眠醒来必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
3、忌洗澡时间过长
老人怕冷,洗澡时常常水温较高。但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就会造成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心脏不好的老人血液就会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爆发。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10~20分钟之间,如果有人陪护在身边会更好。
冬季心脑血管注意事项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因为寒冷常常引起老人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脏负荷。血管不好的老人外出要随时注意保暖。
冬季很多老人怕冷,就会蒙头睡觉,但蒙头睡觉会使被窝内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等增多,使正常呼吸受到影响,甚至造成窒息,或诱发心血管病。老人睡眠醒来必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
老人怕冷,洗澡时常常水温较高。但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就会造成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心脏不好的老人血液就会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爆发。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10~20分钟之间,如果有人陪护在身边会更好。
冬季清晨,是室外温度最低时间段,外出易引起来感冒咳嗽,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太阳没出来之前,空气的氧含量过低,外出锻炼,会造成血液供氧不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冬季老年人最好选择上午10点后,太阳出来了到室外活动。
冬季老人们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老人们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忌着凉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因为寒冷常常引起老人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脏负荷。血管不好的老人外出要随时注意保暖。
2、忌蒙头睡觉
冬季很多老人怕冷,就会蒙头睡觉,但蒙头睡觉会使被窝内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等增多,使正常呼吸受到影响,甚至造成窒息,或诱发心血管病。老人睡眠醒来必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
3、忌洗澡时间过长
老人怕冷,洗澡时常常水温较高。但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就会造成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心脏不好的老人血液就会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爆发。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10~20分钟之间,如果有人陪护在身边会更好。
4、忌外出过早
冬季清晨,是室外温度最低时间段,外出易引起来感冒咳嗽,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太阳没出来之前,空气的氧含量过低,外出锻炼,会造成血液供氧不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冬季老年人最好选择上午10点后,太阳出来了到室外活动。
5、忌活动过剧
冬季本来人体消耗的能量就会增多,如果再剧烈运动,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能量的供给是依靠血液,这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心脏不好的老年人,这就是致命的危险。冬季老人不宜做剧烈运动,可选择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
冬天保护心脑血管有六忌
忌着凉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因为寒冷常常引起老人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脏负荷。对策:血管不好的老人外出要随时注意保暖。
忌睡醒就起
老人冬季早上醒来之后,如果立即就起床,常常会导致心绞痛发作。
对策:老人睡眠醒来必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
忌外出过早
冬季清晨,是室外温度最低时间段,外出易引起来感冒咳嗽,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太阳没出来之前,空气的氧含量过低,外出锻炼,会造成血液供氧不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对策:冬季老年人最好选择上午10点后,太阳出来了到室外活动。
忌洗澡时间过长
老人怕冷,洗澡时常常水温较高。但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就会造成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心脏不好的老人血液就会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爆发。对策: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10~20分钟之间,如果有人陪护在身边会更好。
忌活动过剧
冬季本来人体消耗的能量就会增多,如果再剧烈运动,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能量的供给是依靠血液,这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心脏不好的老年人,这就是致命的危险。对策:冬季老人不宜做剧烈运动,可选择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
忌蒙头睡觉
冬季很多老人怕冷,就会蒙头睡觉,但蒙头睡觉会使被窝内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等增多,使正常呼吸受到影响,甚至造成窒息,或诱发心血管病。对策:心血管不好的老人,正确的睡眠方法是:右侧卧位,低枕,头露被外,双腿屈伸。
为何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呢
气候是心血管功能的晴雨表。冬季气候寒冷,气温骤降,人体耗氧量增加,肌体为保存热量,维持正常体温,血管收缩,易致血管痉挛,血流缓慢,血压增高,心脏负荷随之增大。
因此,在冬季,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等发生的概率要比其他季节高出2~3倍。
其中,冬季有四件事情,对心脏的影响最大,以至于将生命的发动机“活活饿死”。中老年朋友一定要当心!
从高温房间带着汗步入室外。
容易发生心梗、心肌缺血
冬天一到,室内的暖气开始供应。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在房间内呆得太久,带着微汗来到室外,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医院急诊科常能见到,在洗浴中心消遣完毕的人来到室外,不多时即发生心梗。还有一些中老年人,清晨时分步出家门,来到室外没走几步便突发心脏病。
实际上,寒冷本身就是对心脏的考验。在低温刺激下,血管痉挛,影响血液供应。心脏供血不足,就容易发生心梗、心肌缺血。严重一点的就会致命。
更主要的是,如果带着微汗来到室外,寒邪通过肌肤腠理直入人体,就会令身体直中寒邪。所以,冬天到来,从室内走向室外这件事,我们必须格外小心。
晚上吃得多,豪饮到半夜。
容易突发冠心病
临床上,常见冠心病突发的患者,是在夜半时分发病。而追寻生活习惯,发现有当晚聚会、豪饮、大吃大喝的经历。这样的人十分多见。
晚上吃得多,脾胃消化系统就
需要更多的血液来消化食物。这
样的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如
此一来,就没有更多的血液供给
心脏。
再加上晚上血液粘稠度增高,
血流速度减慢,这就很容易导致
心梗等急性心血管事件。
早上没有时间吃早餐,
容易形成血栓
不吃早餐,除了会让胃肠挨饿,还会让心脏挨饿发生心梗吗?当然会。这是因为,不吃早餐的人,血小板更容易粘稠和凝集,容易形成血栓。
如果早晨胃中没有食物,人体血液里就会形成更多的B型血栓球蛋白。这是一种能导致血液凝固,使人更加容易患上心肌梗死的蛋白质。所以,不吃早餐,的确容易让心脏饿死。
一连几天熬夜,拼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
易发生心梗
这一点请注意提醒您的子女:到了年底,许多白领一族、商务人士进入年底收官的关键时期,工作强度和压力忽然增加。连续几天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
不过,急诊科医生观察发现,有相当多的心梗患者,发病前曾经有连续加班、熬夜的经历。值得警惕的是,哪怕是连续几天上夜班,即便白天睡得好,也容易发生心梗。因此,年终岁尾,我们要格外爱惜生命。
喝五味子粥:增加心脏供血
配料:五味子10克、大米100克。
做法:大米、五味子,一起文火熬制。
功效:
五味子可以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特别是五味子中的五味子素、五味子丙素、去氧五味子素等,能增加心脏和冠脉血流量,调节心肌细胞和心、肾小动脉的能量代谢,改善心肌的营养和功能。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服。
按揉护心穴:强壮心肌护心脏
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是什么原因 冬季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原因
天气骤然变冷,人体新陈代谢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老年人普遍存在动脉硬化症状,如遇寒冷空气袭击,便会全身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很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肌梗死。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血压波动增大。高血压或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差,血压突然升高易导致高血压或脑动脉硬化患者发生脑出血。
由于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很多人容易在冬季产生抑郁情绪。心情不畅,心理压力过大及居住环境、生活饮食习惯以及过度劳累等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提醒心血管病患者要加强保健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时期,主要是因为寒冷会令人体的血管收缩、痉挛,此外,在冷空气骤然刺激下,机体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流加快、心率加快、血管的外围阻力增强,导致血压升高或血管栓塞等,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头疼、头胀、头重等症状,甚至引起心肌梗死、中风、猝死等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因而建议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高警惕,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保健措施,防止心血管疾病突发。
防寒保暖第一位
天气寒冷,为保持自身体温,耗氧量剧增,加之寒冷刺激使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上升,更易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脏病。陈院长提醒心血管病患者,冬季保健首先当注意保暖防寒,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因冷发病。
不可随意停药
近日,一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七旬老人,自行停药后引发了急性心衰,上海远大心胸医院陈小中院长介绍,老人来到医院时高压260mmHg、低压120mmHg,抢救无效死亡。在此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千万不可随意停药,最好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冬季不宜晨练
冬季清晨,是室外温度最低时间段,外出易引起感冒咳嗽,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太阳没出来之前,空气的氧含量过低,外出锻炼,会造成血液供氧不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陈院长建议冬季不宜晨练,最好在上午10时太阳升起后或下午锻炼,锻炼中也不要选择激烈的运动项目。
睡前一杯水,室温适度
心血管疾病患者凌晨起病的很多,陈院长建议在睡觉前喝一杯水,可缓解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另外要减少起夜次数,睡觉时房间要保持适度的温度。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心血管病患者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而且应放在最方便拿到的口袋里。当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或拨打急救电话,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最后陈院长提醒,除以上几点外,还应注意作息时间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合理饮食。心血管疾病高发的时间段集中在上午6时至12时,在这个时间段,心脑血管病患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瓣膜病、主动脉夹层等)及其家属尤其要特别警惕,避免因冷发病。一旦感到胸前闷痛、头晕、气喘、冒冷汗,或是疼痛转移到下巴,左臂麻木等现象,很可能是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前兆。患者必须迅速就医或及时告诉旁人,帮忙拨打120急救。
夏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1、心脑血管所需要的有益物质:钙、镁、硒、铬、锰等;
2、清新活跃的负氧离子空气;
3、硬水质;
4、多纤维、多矿物质、多碳水化合物;少脂肪、少蛋白、少胆固醇饮食;
5、精神闲逸适度,不可乐极,不可悲极;
6、一周不能少于三次、一次不能少于一小时的出微汗或热身的室外锻炼;
7、体重保持在(“身高-105”乘2)左右(上、下浮动10斤亦算正常);
8、确知自己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家庭遗传;
9、一年至少上医院检查一下:血脂、血压、总胆固醇;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以上这些,为“心脑”疾病创造了条件。
中医的“七情”致病很有道理。这七情有:喜、怒、悲、思、忧、恐、惊。把“喜”放在第一位,尤见其分量。从对全球长寿老人的调查中也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虽然国度不同,饮食习惯各异,但调节情绪、使精神始终保持在“悦、和”这样一个最佳点,却是每位长寿老人的共性。可见七情的调适,对身体健康很重要。
目前已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征象的白领们也不要悲观,心脑血管疾病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可逆转性。
由于环境、饮食、少运动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动脉的早期硬化,只要注意调整,使血管走向“年轻态”,不是“天方夜谭”。
不信你自己可以做个试验:在一个月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高矿物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后去医院化验一下血清,其结果一定与你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胆固醇不一样。
运动,是最好的“血管清道夫”。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虽然食肉多,但因热爱运动而不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而有的人热爱素食但同样躲不过心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高发期
冬春季节骤寒骤暖,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长者和体弱者应远离劳累、熬夜等致病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家属应掌握自救措施,万一亲人发病能有效出手,以免错过“黄金抢救期”。
每年1月至2月,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全年发病率最高的月份,8月则最低。进入冬季、春季交界的时期,天气骤冷骤暖,昼夜温差大,血管容易收缩或痉挛,诱发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高血压、家族史、吸烟、代谢异常、糖尿病、缺乏运动、工作压力过大。
心血管病发病时,通常表现为血压异常波动和痉挛;患者出现胸闷,有难以形容的压迫感。上述症状在5—15分钟内不能缓解,属于心血管病的急性发作。
第一时间致电120求救,说明病种和大致病情,争取让救护车将病人送往就近、有能力施救的医院。如果病人倒地,对家属呼叫无反应,证明病情危重,心跳极有可能骤停。对此,家属应掌握CPR心肺复苏按压法,在救护车到达前,对病人坚持实施CPR。如果身边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立即用于施救。
CPR操作方法不难,比如说,央视在不断播放关于CPR的公益宣传片。另外,我市相关机构正不断举办CPR免费培训,学一下很有必要。此外,设置在公共场所、采用“傻瓜式”操作设计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正在国内不断普及。在不久的将来,你我身边都能找到AED。万一家人出事,另一批亲朋或路人赶紧去找AED并用于施救,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
长者和体弱者长时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是一种诱发急病的危险因素。对此,时代在进步,急病事件也屡屡发生,增强公共交通工具的急救能力很有必要。
冬天保养心脏有三个法则
1、心脏保养--规范用药
根据气候的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对平时服用的药物进行必要的调整,积极控制各种慢性疾病的复发,尤其要控制好血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都与血压的骤然波动有关。清晨是急性心梗发生的高峰时段,老年人睡醒时不要急于下床,先在床上躺一会儿,避免骤然下床活动引发心绞痛、中风。
2、心脏保养--注意保暖
风寒是冬季心律失常、冠心病复发的主要诱因,要特别注意头部、手部、脚部的保暖。外出时要戴手套、帽子、围巾,穿大衣,睡前用热水烫烫脚,夜间上卫生间时要注意穿衣服。
3、心脏保养--适当进补
生姜、洋葱是不可多得的冬令进补之品,常吃生姜历来被视为养生保健尤其是强壮心血管系统的要诀之一。生姜富含姜辣素,对心脏和血管有一定刺激作用,可使血管扩张,从而使络脉通畅、供给正常。洋葱含有的类黄酮等物质,可降血压、预防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理想食物。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身体情况,合理选择一些药补。
心血管患者冬季七大注意事项
1、忌着凉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因为寒冷常常引起老人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脏负荷。
对策:血管不好的老人外出要随时注意保暖。
2、忌外出过早
冬季清晨,是室外温度最低时间段,外出易引起来感冒咳嗽,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太阳没出来之前,空气的氧含量过低,外出锻炼,会造成血液供氧不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对策:冬季老年人最好选择上午10点后,太阳出来了到室外活动。
3、忌蒙头睡觉
冬季很多老人怕冷,就会蒙头睡觉,但蒙头睡觉会使被窝内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等增多,使正常呼吸受到影响,甚至造成窒息,或诱发心血管病。
对策:心血管不好的老人,正确的睡眠方法是:右侧卧位,低枕,头露被外,双腿屈伸。
4、忌睡醒就起
老人冬季早上醒来之后,如果立即就起床,常常会导致心绞痛发作。
对策:老人睡眠醒来必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
5、忌洗澡时间过长
老人怕冷,洗澡时常常水温较高。但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就会造成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心脏不好的老人血液就会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爆发。
对策: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10~20分钟之间,如果有人陪护在身边会更好。
6、忌不规律排便
排便过于用力会使腹内压力增高,回心血流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对策:冠心病患者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平时应有意识地多吃一些含纤维(尤其是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一旦发生便秘,切不可强行排便,而应该通过饮食或者药物来改善。
7、忌活动过量
冬季本来人体消耗的能量就会增多,如果再剧烈运动,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能量的供给是依靠血液,这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心脏不好的老年人,这就是致命的危险。
对策:冬季老人不宜做剧烈运动,可选择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
提醒心血管病患者要加强保健
防寒保暖第一位
天气寒冷,为保持自身体温,耗氧量剧增,加之寒冷刺激使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上升,更易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脏病。陈院长提醒心血管病患者,冬季保健首先当注意保暖防寒,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因冷发病。
不可随意停药
近日,一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七旬老人,自行停药后引发了急性心衰,上海远大心胸医院陈小中院长介绍,老人来到医院时高压260mmHg、低压120mmHg,抢救无效死亡。在此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千万不可随意停药,最好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冬季不宜晨练
冬季清晨,是室外温度最低时间段,外出易引起感冒咳嗽,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太阳没出来之前,空气的氧含量过低,外出锻炼,会造成血液供氧不足,易诱发心血管疾病。陈院长建议冬季不宜晨练,最好在上午10时太阳升起后或下午锻炼,锻炼中也不要选择激烈的运动项目。
睡前一杯水,室温适度
心血管疾病患者凌晨起病的很多,陈院长建议在睡觉前喝一杯水,可缓解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另外要减少起夜次数,睡觉时房间要保持适度的温度。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心血管病患者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而且应放在最方便拿到的口袋里。当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或拨打急救电话,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最后专家提醒,除以上几点外,还应注意作息时间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合理饮食。心血管疾病高发的时间段集中在上午6时至12时,在这个时间段,心脑血管病患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瓣膜病、主动脉夹层等)及其家属尤其要特别警惕,避免因冷发病。一旦感到胸前闷痛、头晕、气喘、冒冷汗,或是疼痛转移到下巴,左臂麻木等现象,很可能是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前兆。患者必须迅速就医或及时告诉旁人,帮忙拨打120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