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鉴别
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鉴别
分泌性中耳炎要和急性中耳炎鉴别;用鼓室图证实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临床应监测分泌性中耳炎的侧别,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合并的症状和严重程度。
鉴别诊断:
1、传导性耳聋须与鼓室硬化、听骨链中断等鉴别。
除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听骨链中断外,头部外伤也可引起。如鼓膜完整,听骨链中断者声导抗图呈超限型(AD型),纯音测听骨气导差大于40dB。鼓室硬化是中耳黏膜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鼓膜及鼓室黏膜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纤维组织增生。透明变性,局部钙质沉着乃至骨化,听骨链固定等。化脓性及非化脓性中耳炎均可导致本病。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听力下降,听功能检查示传导性聋,听阈可提高35~65dB。鼓膜大多有穿孔,残余鼓膜增厚、内陷。局部有大小不等的钙斑;鼓室内壁有时可见粉红色或灰白色高低不平的硬化灶。少数鼓膜完整。紧张部可见萎缩性瘢痕、钙斑、鼓膜混浊、增厚。
2、蓝鼓膜者须与胆固醇肉芽肿、鼓室体瘤(或颈静脉体瘤)相鉴别。
胆固醇肉芽肿亦称特发性血鼓室,病因不明,可为分泌性中耳炎晚期并发症。本病鼓室内有棕褐色液体聚积,鼓室及乳突腔内有暗红色或棕褐色肉芽,内有含铁血黄素与胆固醇结晶溶解后形成的裂隙,伴有异物巨细胞反应。鼓膜呈蓝色或蓝黑色。乳突X线拍片示气房模糊,颞骨cT片见鼓室及乳突内有软组织影,少数有骨质破坏。鼓室体瘤或颈静脉体瘤为血管性肿瘤,可突入鼓室。病人有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瘤体巨大者有明显骨质破坏,颞骨CT扫描有助于诊断。
3、鼓室积液须与脑脊液耳漏、外淋巴漏鉴别。
颞骨骨折并脑脊液漏而鼓膜完整者,脑脊液聚集于鼓室内,可产生类似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根据头部外伤史,鼓室液体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颞骨x线拍片或颞骨CT扫描可资鉴别。外淋巴瘘不多见。多继发于镫骨手术后,或有气压损伤史。瘘管好发于蜗窗及前庭窗,耳聋为感音性或混合性。
4、需排除鼻咽部肿瘤。
对成人的分泌性中耳炎应注意有无鼻咽部肿瘤,特别注意有无鼻咽癌的可能.仔细的鼻咽部检查及血清中EBV—VCA—IgA抗体测定应列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必要时行纤维鼻咽镜检查和鼻咽部活检。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听力检查结果,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一般并无困难。
哪些疾病需要与分泌性中耳炎区别
分泌性中耳炎与许多病症比较相似,治疗起来不同,需要鉴别:
(1)急性中耳炎
婴幼儿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相鉴别,尤其是处于早期时。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耳流脓等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多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呈间断性,较轻,甚至无耳痛表现。
(2)鼻咽癌或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典型的鼻咽癌早期症状可为涕中带血、颈部包块。但有些患者首先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癌肿在鼻咽部的黏膜下潜行,鼻内镜检查在早期不易发现。因此对于单侧分泌性中耳炎的成人患者,应高度警惕。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中耳胆脂瘤
此种情况下中耳内产生胆脂瘤样物质,可以导致松弛部穿孔被胆脂瘤痂皮覆盖,耳内镜检查有时不易区别,此时可行颞骨的高分辨率 CT,以除外中耳胆脂瘤。
(4)自发性或外伤性脑脊液耳漏
检查显示鼓室内液体积聚,与分泌性中耳炎类似。根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外伤性者则有明确的外伤史。
(5)外淋巴漏
内耳破裂和先天性裂隙,造成外淋巴液漏至中耳鼓室腔。可表现为鼓室积液,但患者有眩晕病史,遇强声刺激可诱发眩晕,听力检查提示感音神经性耳聋(声音传入大脑的过程可以分两步,外耳中耳里有像喇叭、鼓、鼓锤这样的结构,内耳则是像电话线的神经传导声音,里面的电话线路部分有问题就是神经性耳聋。包括产生听觉电位的听觉毛细胞、听神经或各级听觉中枢出现异常)。
(6)胆固醇肉芽肿
患者主诉听力减退和耳闷胀感。但耳内镜检查可见鼓膜呈蓝色,颞骨 CT 提示鼓窦入口狭窄,可有骨质破坏。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7)其他少见疾病如鼻部恶性肉芽肿、梅尼埃病、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
中耳炎的症状
中耳炎的症状根据中耳炎的类别有所不同。其中化脓性中耳炎又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以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两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的症状是耳痛、流脓等。小孩子的症状会比成人明显,有时候还会发热、呕吐等。并发症有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比较常见,一般症状是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也有可能会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会有怕冷、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的症状,儿童的话还可能会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非化脓性中耳炎也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又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状是听力下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在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出现听力下降,会有“自声增强”现象。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聋波动比较大。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可有轻微耳痛,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在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
生活上要如何鉴别中耳炎
说起较为常见的疾病也是会有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积极来了解这些也是要解决了,因为中耳炎的出现是会带来麻烦的,而及时的来了解好这些也是要积极来进行诊断的,那么,生活上要如何鉴别中耳炎?下面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耳炎:是引起鼓室硬化最常见的病因。表现为鼓膜增厚,内陷。鼓室和或乳突窦及乳突气房内充填软组织密度影,乳突气房含气减少或消失,鼓室及乳突内可以出现积液征象,听小骨破坏甚至消失,少部分患者可有乳突及鼓室壁的骨质破坏。但不会出现钙化。
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和粘连性中耳炎都是中耳炎迁延过久,导致的永久性、非活动性的不可逆性病变。其中以机化粘连为主者,称为粘连性中耳炎;而以透明样变性、钙化为主甚至出现骨化者,称为鼓室硬化。两者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及病史极为相似。鼓室硬化斑块出现钙化或骨化后,在HRCT上可明确的诊断,而在出现钙化或骨化之前,在HRCT上很难区分,均表现为鼓膜正常或增厚、内陷 。鼓室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和骨壁、听骨链相连。鉴别方法主要通过病理或手术证实。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命名尚不统一,有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积涂粘稠呈胶状者,称胶耳。
以上是关于疾病出现的鉴别方法,希望这些咱们大家都能够有所了解,因此更是要提醒人们出现了疾病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了这些在积极来进行诊断和治疗。最后祝大家生活安康。
孩子看电视声音过大易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也叫渗出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是常见且多发的耳科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咽鼓管的直径仅为成人的1/2,鼓室口与咽口呈水平位置,再加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分泌性中耳炎,据有报道,约90%的儿童在学龄前曾罹患过分泌性中耳炎。
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有听力下降,但随着病程的迁延可引起传导性耳聋,听力开始有些下降。早期轻微的传导性耳聋常被家长所忽视,也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医院就诊,说孩子最近看电视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或者是喊他的时候经常都听不到,或者总是“啊?啊?”地听不清别人的话,带去医院检查时才被发现原来是“分泌性中耳炎”惹的祸。
早期的中耳炎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听力都还是可以得到迅速恢复的,但也有一些患者由于未及时发现而贻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机,使中耳持续处于负压状态,继而出现中耳硬化或粘连等现象,严重的甚至造成听力永久性的下降,给患儿的终身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早期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呢?家长或老师当发现孩子对声音的反应迟钝,或存在有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危因素,如鼻塞、打鼾、腺样体肥大、经常感冒等的时候,最好还是能带孩子去耳鼻喉科,请专业的医生通过体格检查、耳镜检查及声导抗测试等,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鼓室声导抗测试检查简便,没有太大的创伤性,是目前诊断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方法。
另外,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因后鼻孔发生阻塞,同时可对咽鼓管进行压迫而引发相关并发症,目前认为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腺样体肥大患儿应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及耳镜检查,不论听力是否有下降,最好都能常规地进行声导抗测试。
一旦确诊是“分泌性中耳炎”时,对于一些不伴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的分泌性中耳炎,因其常有自愈性,可以观察3个月,但期间要注意复查鼓膜及声阻抗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治疗。对于一些存在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先给予药物保守治疗3个月,若治疗后仍是无明显效果,或者总是反反复复发作的,则建议行鼓膜置管术等手术干预,对于腺样体肥大并发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保守3个月无效需要手术时要同时实施腺样体切除术,以免引起患儿中耳炎反复发作易变成听力永久性受损,造成终生的遗憾。
警惕儿童听力隐形杀手-——分泌性中耳炎
中耳凭借一软骨管腔即咽鼓管与鼻咽腔相通,咽鼓管功能异常、咽鼓管阻塞就会是中耳产生负压,中耳粘膜肿胀,渗出增多,形成积液,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表现为听力下降,听声音遥远,耳闷胀感,隐约的耳痛,耳鸣,急性期的耳部间歇性的跳痛,不会诉说的孩子会表现为反应迟钝、误听、注意力不集中,看电视开大声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据报道5%~60%不等,多见于10岁一下的孩子。
咽鼓管的阻塞、细菌、病毒的感染、急性中耳炎的治疗不彻底都可以引起分泌性中耳炎。鼻炎、鼻窦炎的孩子,长期鼻塞,肥大的下鼻甲会阻塞咽鼓管;反复睡眠打鼾的孩子,肥大的腺样体也会阻塞咽鼓管;过敏性体质患儿因为变态反应,咽鼓管粘膜水肿,阻塞咽鼓管;反复的“感冒”,上呼吸道的细菌、病毒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发生感染;常常有感冒快好的孩子夜里突然耳疼得不能入睡,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中耳炎,用几天药后耳痛缓解了,家长也就不管了,等发现孩子听力下降才引起重视,所以急性中耳炎的治疗疗程不够而导致炎症迁延性存在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小儿咽鼓管呈水平位,鼻咽部炎症易经其倾入中耳,小儿咽鼓管软骨弹性差,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而狭窄,影响通气引流,都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基础之一。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伤听力
有一种中耳炎,不流脓,耳不痛,却是导致儿童早期听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隐形杀手。
有一种中耳炎,不流脓,耳不痛,却是导致儿童早期听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隐形杀手。王某10岁听力消失应该是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生活中约有80%的儿童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等。这种中耳炎是儿童的重要致聋原因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大约有80%的儿童都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多数在6个月至4岁时发病。不过,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率。
沈蓓说,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有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两种。特别是反复发作的鼻—鼻窦炎可引起腺样体肥大,而肥大的腺样体又阻碍了鼻腔的引流,进一步加重了鼻—鼻窦炎,二者又共同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功能,致使中耳鼓室不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流,逐渐形成负压,并进一步引起鼓室黏膜充血、渗出,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虽然有一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可以不治而愈,但是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长期不治疗,最后导致鼓室内黏膜、肌肉、听骨链等纤维化、粘连,就会进一步损害听力。
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有些较大的儿童可能会告诉家长,耳朵闷,有嗡嗡声,感觉听力轻微下降。一些孩子自己不会说这些症状,而把电视的音量调得很高;或听不清别人跟他说话;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因为听不到老师讲课,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一些婴幼儿对周围的声音反应迟钝,比如没有将头转向声源、语言发育延迟等。家长发现儿童特别是经常有鼻塞症状的儿童出现以上情况应考虑到中耳炎的可能,要到医院排查。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并结合耳镜等检查手段,大部分患儿可以得到诊断。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十大疑问
第一问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疾病吗?
是的。虽然,国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高达96%的儿童患过分泌性中耳炎,且复发率高,但家长不必过度担心。因为,多数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自愈,绝大多数经过合理的治疗,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仅极少数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
由于婴幼儿及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及转归不同于成人,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临床特点。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听力对儿童认知能力和智力的综合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
慢性分泌性[uw1] 中耳炎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作为家长应关注儿童的日常行为,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二问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都有那些名字?
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内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临床医生可能称之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对病人而言,并无太大差别,现在多统称为分泌性中耳炎。
第三问
为什么儿童会患这样的疾病呢?
目前医学研究结果虽然没有彻底查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但已发现其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三大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咽鼓管功能不良是主要原因。
在儿童中,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咽鼓管阻塞或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最常见原因。此外,本病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极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最后,由于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在儿童期尚未发育成熟,这也是儿童易患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问
咽鼓管是干什么的?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腔和鼻咽部的一个肌性管道,通过其软骨段管腔的开闭具有调节中耳气压,使之与外界大气压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
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气体被粘膜逐渐吸收,腔内形成负压,致使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持续,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加,上皮下有病理性腺体样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渐趋正常。胶耳多出现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后期。
第五问
家长应如何关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蛛丝马迹?
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较大的儿童会告诉家长,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耳内有响声等。多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
第六问
为什么一定要做听力检查?
声导抗测试是最常进行的基本听力学诊断测试,是诊断的重要参考。同时是判断疾病恢复程度的重要依据,所以,医生会经常要求做这样的检查。
第七问
医生是如何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
根据临床听力下降的症状,检查发现鼓膜内陷、粉红色或黄色油亮、发线等表现,听力学检查发现B型鼓室导抗图,一般诊断不难。但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在无菌操作下作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确诊。
第八问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都有那些方法呢?
改善中耳通气法:可用含麻黄素和激素的滴鼻液滴鼻。较大的儿童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或导管吹张法。
清除中耳积液法:。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等。一旦鼓膜置管,多需在半年左右咽鼓管功能康复后拔管。
寻找病因,对因治疗:对于腺样体肥大者,多需要行腺样体切除术。当然,在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
第九问
儿童分泌型中耳炎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吗?
首先考虑保守治疗。发病3个月内的需要密切观察。建议2~4周随访一次,酌情对症处理。期间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合并鼻炎、鼻阻塞的患儿可使用滴鼻剂,使鼻腔通畅,利于咽鼓管的功能恢复。对患有打呼噜、睡眠憋气的儿童,则应积极的考虑腺样体和扁桃体的手术问题。
保守治疗3个月无好转,多需要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术。鼻咽阻塞或慢性腺样体炎时行腺样体切除术。
如鼓膜置管脱出或取管后复发,可以进行再次手术。再次置管时,一并行腺样体切除术(腭裂或黏膜下腭裂除外)。
第十问
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患病期间注意减少或避免感冒的发生,带患儿进行定期复诊尤为必要。
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为原发的感染,也可见于某些疾病(如麻疹、百日咳等)的前驱期。好发于冬春季节。病原体主要为病毒,亦可支原体及细菌引起。轻症者表现为鼻塞、流清水鼻涕、打喷嚏、轻度咳嗽和咽部不适,可有发热。重症者起病时即有高热,可达40摄氏度,持续 1周左右,在高热初期可出现惊厥,患儿全身乏力,不愿吃东西,流大量鼻涕,咳嗽频繁。
为何儿童容易得分泌性中耳炎
1、咽鼓管功能障碍一般认为此为本病的基本病因。儿童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鼻炎、鼻窦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同时,儿童负责咽鼓管开放的肌肉发育尚不成熟,收缩乏力,从而影响咽鼓管的正常开放。加之小儿咽鼓管的软骨支架弹性较差,咽鼓管松软,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管壁易发生塌陷,严重影响其通气功能。当咽鼓管堵塞或功能障碍时可以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2、感染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又一致病因素。儿童咽鼓管短而宽,近于水平位,因此鼻咽部的感染易扩散至中耳,这也是儿童发好分泌性中耳炎的结构基础,也是患感冒或其它上呼吸道感染、平卧位喂奶的儿童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更大的原因。
3、免疫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随小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容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
由于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能转变为化脓性中耳炎吗
(1)当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合并全身疾患引起抵抗力下降,比如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时,分泌性中耳炎可以因感染细菌等,转变为化脓性中耳炎。
(2)此外,分泌性中耳炎进行置管治疗——在鼓膜置入空心管以引流分泌物——病菌也可由管孔进入中耳,发生化脓性中耳炎。
警惕宝宝听力的隐形杀手--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基本原因,而感染因素已越来受到重视,另外,免疫因素也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有着一定的联系。 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口径相对较大,鼻腔、咽喉炎症均可引起咽鼓管黏膜炎症肿胀,导致咽鼓管阻塞或开放不良,鼓室通气与排泄受阻,中耳形成负压,中耳黏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这样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家长注意: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后,随着接触外界机会增多,患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亦增多,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明显升高
尤以10岁以下小儿多见,初发患儿症状多不明显,很难引起医生,家长注意,当发现患儿反应迟钝,误听,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时,甚至出现语言障碍时才引起重视,可长期不被觉察。 儿童持续分泌性中耳炎可产生生理或行为的改变,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前庭功能降低和大动作的准确性降低。如分泌性中耳炎持续存在,日久可发生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等不易恢复的病变,严重影响听力,或继发感染而化脓,甚至形成胆固醇肉芽肿,形成不可逆损害。
因此,提高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率有着重要意义。 声导抗测试是一种客观测定中耳功能的方法,可弥补耳镜检查及纯音测听对诊断鼓室积液的不足,是减少分泌性中耳炎误诊的有效措施,是儿童五官保健门诊常规开展的检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