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 子女应定时带父母出门旅行
空巢老人 子女应定时带父母出门旅行
1.防止意外
行动宜谨慎小心,坐车、乘船、登山均需精心安排,好有人照料、随行。出游时,老人应尽量避免走陡峭的小道,不要独自攀登山林石壁,以免发生意外。
2.注意过敏
有过敏史的老年人,要尽量回避有花之处,也可事先口服朴尔敏等抗过敏药,以防花粉过敏。
3.注意饮食卫生
出游时,要适当增加营养。对各地的美味佳肴、风味小吃等应以品尝为主,一次不宜吃得过多,更不能暴饮暴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还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生冷食物,防止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经口而入。
4.防晕动症
晕车、晕船、晕机是常见的晕动症,空腹、过饱、疲劳及睡眠不足都是常见的诱因,要注意避免。轻微的晕动症,闭目休息或卧床后即可消除。反应较明显的可在旅行前半小时口服晕海宁、眩晕停或地西洋。如果发生晕动症,而又无药物治疗时,可针刺或按摩内关穴、足三里穴。
5.带上常备用药
老年慢性病患者,除了带日常服用的药物外,还须准备一些特殊的急救用药。
让空巢老人不空心
反复坐公共汽车排解寂寞
空巢老人的主要烦恼是“空心”
在北京朝阳区水碓子小区,60多岁的张大爷每天都去坐公共汽车,从始发站坐到最末一站,再坐回来,以此排解寂寞。
70多岁的史阿姨每天和老伴分头在小区里散步,不到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想回家。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小公园,望着满园景色发呆。“家里也冷清,老伴耳聋,也就和保姆说说话。”史阿姨有6个孩子,但只有在周末时会过来看看,“孩子都忙,我不能老拖累他们。”
这两位老人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空巢老人,他们生活能自理、也有退休金,但心里却充斥着孤独寂寞。中国文明网联合多家网站正在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64.7%的被调查者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灵孤独。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谁来照顾他们的生活、抚慰他们的心灵?
北京市西城区招聘了21名为老服务巡视员,起初目的是每天看看老人有什么需求,然后联系相关部门帮忙解决。时间长了,空巢老人接受了巡视员,把他们当作亲人一样看待,他们的主要任务变成陪老人聊天。做了两年半巡视员的吴家伟说:“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没法和他们沟通,这些老人很少与人交流。现在每天都盼着我来解解闷。”
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格局基本形成,4—2—1时代(4个老人、2个中年人和1个小孩)正式到来,独生子女往往无力兼顾事业和多位老人,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减弱。
全国老龄办2008年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指出,今后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及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指出:“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是‘空心’。对于城市、农村较富裕地区的老人来说,他们最主要的需求是精神慰藉服务。”他说,所有老人都需要精神慰藉,空巢老人可能更加明显一点。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由政府、社会、家庭来共同解决,不是哪一种单独的力量能解决的。
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
政府应鼓励子女和老人就近居住
养老问题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今年被列入全国人大12个重点提案,也是涉及代表人数最多的提案。
吴玉韶指出,不断增多的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生活保障。主要是经济方面,尤其是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目前的新农保水平还太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空巢老人将不再是贬义词,而是意味着有房、有独立经济能力、有单独的生活空间、生活质量更高,这部分人的经济保障不是问题。因此在这方面,我们更应该关注广大农村的空巢老人。
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掠影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既面临精神上的窘困,更承受着繁重的农事负担。
“农忙时,特别想让儿女回来帮一把”。6月22日,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大有乡金荣村,78岁的段登绪老人对笔者说,“但是回来就没人挣钱,家里那几亩田也刨不出几个钱来,只要孩子们以后过得好,我就觉得有了盼头。”放下犁头,段登绪忙着到深井打水煮饭。段登绪的身体还比较硬朗,田里地头的活也能干一些。他说:“最怕的是生病。病了既没有那么多钱治,更没有人照料。我们不想让孩子担心,只要我们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孙子,孩子们就不用担心了。”
在金荣村,笔者看到,忙碌在田野里的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维持自身生活十分困难。同时,“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也很空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平时连个说话聊天的人都没有。他们自己从事耕作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农忙之余还要照顾孙子、孙女。尽管他们盼望着孩子们能守在身边,但更希望他们能够在外闯出一片新天地。
乡里负责人说,每到农忙季节,他们都要组织助耕队替一些老人抢种抢收,但人多面广,助耕队也不可能完全照顾得过来。
“爷爷奶奶培训班”的苦涩
前不久回农村老家办事,看到村里正在办一个特殊的培训班,参加的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培训的内容是如何教育管理孩子,预防事故的发生。可是,由于很多老年人不识字,无法做笔记,只是坐在那儿听,具体能记住多少,有多大效果,恐怕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此事的倡导者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他看到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其中绝大部分是夫妻双双外出,而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照看。老的老,小的小,甭说孩子的学习,就是基本生活也难以保障,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班,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探索一条途径。
把一个弱势群体托付给另一个弱势群体,这样的景况让我五味杂陈,感到苦涩。不乐观地说,“爷爷奶奶培训班”的“创新”之举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毕竟老人们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身体状况欠佳等因素制约,不可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全国有几千万留守儿童,其“成长中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靠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去解决,而不能让同样需要社会关爱的留守老人成为管护留守儿童的主体。
警惕留守老人遭受侵害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到2008两年间,山东费县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农村留守老人犯罪案件26件37人,其中2007年11件16人,2008年15件21人。
此类案件的涉案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当地人对受害人家庭状况比较熟悉,往往乘其家中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之机,对其家庭留守的老人实施犯罪。在所受理的37名涉案人员中,与被侵害人是本村、本乡(镇)或相邻乡镇的农民为30人,占81%。侵财型、暴力性案件占较大比例。在受理的该类案件中,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犯罪案件20件30人,占受案总数的76%。
一般来说,老年人防范犯罪的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利意识比较淡薄,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有些受害人对自己的财物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部分老年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机关求助。
如何保护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留守老人面临困难种种
因工作原因,笔者对我乡部分留守老人进行了调查,得知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较差。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农村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如若雇人来干,成本提高,所以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自己干起来则非常吃力。
二是生活缺乏照顾,管护孙辈负担重。子女外出打工后,大部分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一至数个,负担较重。
三是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理压力大。因为农村老人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目前农村交通、通讯状况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自控能力差,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四是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有些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子女们一去多年杳无音讯。留守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五是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达75%以上,不少人疾病缠身。虽然子女务工带来家庭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农村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
重庆武隆县黄莺乡政府 杨娟
让农村老人“空巢不空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通过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措施,为农村孤寡、空巢老人提供物质资助,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等问题。但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对苏中地区一个镇的调查,有76%的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这部分人精神很孤独,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为此,特提出以下3点建议:
1.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常“回家”探望,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到农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
2.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一个电话、一张贺卡,明确专人定期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
3.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什么是空巢综合征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达到退休年龄,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子女长大后,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这些空巢老人、老夫妇俩或两代老人居住的家庭就形成“空巢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老龄问题之一。从发展看,未来10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使来人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
空巢老人必须准备的生活用品
电话
空巢老人最需要一部电话或手机,想儿女时打电话聊聊天,生病难受时打电话给家庭医生,无聊寂寞时打电话给亲朋好友。一台小小的社交工具,就能让空巢老人开心愉悦,天天有人陪伴。子女们也可多打电话陪老人聊天,让空巢老人不寂寞抑郁。
医药箱
空巢老人年纪大,身上少不了种种病痛,很多还患上慢性病必须天天吃药,这时送个医药箱给空巢老人放置药品最合适了!空巢老人感冒头痛一些小病可以自己服药,突发胸痛低血糖时,也可以马上服药,自我救治。目前部分新型医药箱有联网功能,不但能提醒空巢老人吃药,还能为空巢老人订购药品,实在方便。
收音机
空巢老人一上年纪,眼睛不好使,看电视和报纸觉得费劲,这时为他配置一个小收音机,家里和出外都可随时收听,听新闻、学养生、唱戏曲,让空巢老人在家也精彩。收音机,无疑是一个解闷神器,居家必备。
可收缩拐杖
我们鼓励空巢老人多出外结交朋友游览景点,但很多老人碍于腿脚不便只得宅在家。其实,一根可伸长缩短的拐杖就可帮助空巢老人外出,记得挑选一根轻便方便携带的,老人家带着拐杖出外锻炼也能散散心,让自己开心点。
火灾探测器
空巢老人独自一人在家,有时屋内燃气泄露或突发火灾都毫不知晓,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帮空巢老人准备一套火灾探测器,当感应到烟火可燃气体时,老人能知晓并逃离危险环境。有时,火宅探测器还能实现报警消防功能,非常智能。
老人用药空巢老人最堪忧
独居老人因视力不佳,看不清药品说明书,也未能发现自己长期便血,导致严重贫血才发现是药物引起。昨日,70多岁的毛爹爹就诊后才知道,自己已经因严重胃出血引发重度贫血,病因就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据介绍,毛爹爹的子女都在外地,中秋回家团圆时,家人才发现爹爹浑身无力,胃口很差。昨日,他女儿搀扶着他来到医院求诊,到医院时,爹爹已经四肢发软,几乎快昏厥。医生为毛爹爹检查后,发现是重度贫血。询问病史结合检查,医生才知道原来毛爹爹曾突发脑梗塞,几年来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肠溶阿司匹林片。
医生介绍,肠溶阿司匹林片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常用药,能防治多种中老年的常见病,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但它的副作用就是会对胃产生间接刺激,常服肠溶阿司匹林易损伤胃肠黏膜。部分人群特别是老年人长期服用某些抗凝药物会引起胃肠黏膜的糜烂、出血甚至溃疡,从而导致慢性失血。
医生说,这些副作用在药品说明书上都写明了,但老人往往看不清说明书上的小字就忽略了,因此根本不了解用药禁忌。许多空巢老人,子女工作忙不在身边,他们视力不好,更未能发现大便出血情况,缺乏警惕意识,直到重度贫血才到医院检查。而重度贫血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是很危险的,可危及生命。
专家提醒说,子女对空巢老人应多多关心,尤其是在疾病保健、用药常识等方面,要替他们多操心、把关,例如帮他们查看药品说明上的副作用,核对用法用量、服用时间等,以保障他们的用药安全。
空巢老人怎么应对心理危机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据来自北京市老龄委的调查,在该市城市和农村近170万个老年人家庭中,有34%是空巢家庭。孤独是这类家庭中老人的共性,由此还派生出各种身心疾病,例如抑郁、焦虑、失眠等。
分离焦虑和不适障碍都是空巢家庭成员最初的反应。还有些空巢家庭不但孩子已经独立生活,老伴儿也故去,家庭中只剩下一个人。这样的老人通常更容易感觉孤独,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经常回想往事,感觉失落、悲观。一般人面对空巢情况都会进行自我调试,如果不适的感觉延续下去,3个有、4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就是病态反应了。
要避免“空巢”产生的心理危机,父母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子女的离家是他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
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广交朋友,经常和朋友一起串串门、聊聊天,倾诉一下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中老年人放松身心的最佳良药。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种花、练书法、听音乐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有条件的人还可以参加老年大学的活动,广交朋友,与社会多次济开阔胸襟、排解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
作为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尽量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为父母干干家务等,这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是最大的安慰。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因此,亲情的抚慰对“空巢老人”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
另外,如发现父母患有较严重的“空巢综合症”,如有严重的抑郁、失眠等症状,或有自杀想法和行为者,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
谁来关爱空巢老人
近年来,各地关于老人独自在家发生的悲剧不少,空巢老人已经成为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据《北方新报》报道,赤峰市一位古稀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用热得快烧水引发火灾,幸亏被邻居发现及时将老人救出。
我们理解老人的处境,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变迁。越来越多的子女在远离父母的城市谋生,子女围绕的传统养老方式已很难维系。空巢老人的隐忧凸显出社会养老体制的欠缺,这些空巢老人究竟该由谁来关心和照顾?百孝善为先,子女有义务有责任常回家看看,但从长远看,整合各种资源,为老人营造幸福的养老环境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功能涵盖医疗、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个基层的帮扶通道,不但能解决老人的实际生活困难,也能安慰老人孤寂的心灵。人人都会老,空巢老人需要全社会来关爱,从儿女、邻居、社区,再到整个社会,都可以为空巢老人献上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