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增厚

如何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增厚

一、.病理形态的鉴别

自从ISGP国际妇科病理协会对内膜增生的分类标准被广泛采纳后,原来内膜增生与癌的诊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有了不少改进。但是,内膜增生及其癌变被过分诊断的情况仍时有报道。虽然都是经过病理专家诊断,原来诊断癌者,经复核诊断,其中有一些病例并非癌,而是各种类型的增生性病变。不符合率少者 8.8%,多者50%,多属于过分诊断。不同专家阅片,其诊断结果互不相同,重复性差。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阅片,其结果也可能有出入,不符合率 10%~50%。易于混淆诊断者多在以下几点:

①对于细胞异型性的诊断各作者所取标准不一致。

②用以鉴别不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的间质浸润不易确定。

③内膜间质肌纤维母细胞或平滑肌的化生易误诊为癌的肌层浸润。

④息肉样腺肌瘤Polypoid adenomyoma也易误诊为间质浸润。

诊断的困难可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对诊断标准的继续完善、再加上分子生物学基因方面的发展,使诊断准确性提高。作为临床医师应对内膜增生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所面临的困难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遇到诊断问题,应与病理医师密切配合,供给详细的有关临床资料,作为诊断的参考。必要时,与病理医师协同商讨诊断问题。现在,有不少医院已形成常规,即接受任何转院会诊治疗的患者,其刮宫内膜的诊断必须经过复核审定,以避免误诊,特别要防止过分诊断,过分处理。

二、.临床特点的鉴别

当组织学鉴别诊断遇到困难时,可结合临床特点综合考虑。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资料与病理材料相结合的分析,对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内膜腺癌的鉴别,以下两点有参考价值。

1 年龄:年龄有重要的鉴别意义。内膜腺癌患者中年龄小于40 岁者非常少见。挪威癌瘤登记中心收集的1566 例子宫内膜样癌中,平均年龄62 岁36~91岁,其中0.6%<40 岁,8.4%<50 岁。所以,对于年轻的妇女,特别是切盼生育的妇女,如果刮宫材料不能肯定见到间质浸润的特点,虽有腺体明显增生及细胞异型性,仍应倾向于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但是,这种年龄的规律是对子宫内膜样癌而言。那些较少见的其他组织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即非雌激素依赖性的Ⅱ型内膜癌,包括浆液性乳头状癌及透明细胞癌等,并不具备年龄轻的特点。有学者曾报道5 例较年轻的非雌激素依赖性内膜癌的患者,其年龄分别为28、34、37、41、43 岁。

2药物治疗的反应: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也有助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内膜腺癌的鉴别诊断。前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敏感,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其内膜即有明显逆转,而且用药剂量也可偏小。北京协和医院的病例中,轻度不典型增生者,如果用小剂量孕激素周期性治疗每个周期用药8~10 天,一般在3 个月内显出疗效。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所用孕激素剂量须要增加并且须不间断的连续应用3~6 个月。停药后,虽然可能复发,但多数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缓解后才会复发。而内膜腺癌患者一般对药物治疗反应慢,并需要更大剂量才能使内膜有转化反应。一旦停药亦有很快复发的特点。所以药物治疗的反应可作鉴别诊断的参考。

子宫内膜增厚的检查

子宫内膜增厚的检查包括B超检查、性激素六项检查、诊断性刮宫刮宫检查、宫腔镜检查等。

病理形态的诊断:

1、年龄鉴别:内膜腺癌患者中年龄小于40岁者非常少见。所以对于年轻的女性,特别是切盼生育的妇女,如果刮宫材料不能肯定见到间质浸润的特点,虽有腺体明显增生及细胞异型性,仍不倾向于子宫内膜增厚的诊断。

2、药物治疗的反应: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也有助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内膜腺癌的鉴别诊断。前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敏感,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其内膜即有明显逆转,而且用药剂量也可偏小。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所用孕激素剂量须要增加并且须不间断的连续应用3~6个月。停药后,虽然可能复发,但多数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缓解后才会复发。而内膜腺癌患者一般对药物治疗反应慢,并需要更大剂量才能使内膜有转化反应。一旦停药亦有很快复发的特点。所以药物治疗的反应可作鉴别诊断的参考。

检查项目:

1、宫腔镜检

利用宫腔镜观察宫内膜的外观看到内膜情况,且可在直视下进行刮宫术或负压吸引。

2、血清激素测定

B超检查或腹腔镜检查,以了解有无多囊卵巢。

3、X线或CT检查

垂体蝶鞍及眼底视野的检查,以便除外脑垂体瘤。

4、基础体温测定

可以了解有无排卵/根据体温上升的弧度以及上升后维持时间的长短了解黄体的功能是否健全。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其他两类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须予以鉴别。同时尚需注意与早期子宫内膜腺癌相鉴别。

子宫内膜息肉的知识

一、子宫内膜息肉的原因:

子宫内膜息肉是女性常见病,原因并不是很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内分泌失调: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常常排卵不规则或长期不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过度刺激,得不到孕激素的转化,容易过度增生,形成内膜息肉。

2 与炎症有关;炎性因素可刺激子宫内膜产生息肉。

3 与胚胎残留物质的刺激有关。

二、子宫内膜息肉的表现:

常常有月经周期长、月经间期出血、月经量多、不孕、自然流产或胚胎停育等情况。

三、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

1 B超是发现子宫内膜息肉的最有效方法。B 超见到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不均质,有时见到宫腔内不均质中等回声,通常提示息肉的存在。

2 宫腔镜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 宫腔镜下见到赘生物突入宫腔内,大小数目不一,多位于宫体部,借助细长蒂附着于子宫腔内壁。

3 病理是子宫内膜息肉的确诊方法。

子宫内膜息肉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子宫内膜息肉?

由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的、向宫腔内突出的卵圆形软组织块。最常见的是局限性的内膜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单个或多发,灰红色,有光泽,一般体积较小,平均直径在0.5~2cm之间。小的仅有1~2mm直径,大而多发者可充满宫腔。蒂粗细、长短不一,长者可突出于子宫颈口外。有的蒂较短,呈弥漫型生长。息肉表面常有出血坏死,亦可合并感染。常见于29~59岁,多为良性,但有恶变的可能。

为什么会发生子宫内膜息肉?

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息肉形成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临床上,子宫内膜息肉常常与子宫内膜增生有关。

子宫内膜息肉常见有哪些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35岁以上的妇女。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常无临床症状,往往由于其他疾病切除子宫后大体检查时始被发现,或在诊断刮宫后得出诊断。多发性弥漫型者常见月经过多及经期延长,此与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及内膜过度增生有关。大型息肉或突入颈管的息肉,易继发感染、坏死,而引起不规则出血及恶臭的血性分泌物。

如何诊断子宫内膜息肉?

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有时宫颈口处可看到或触及息肉,子宫体略增大;超声检查提示内膜增厚,回声不均,或者看到息肉样物;作宫腔镜检查或分段诊刮,将取出的组织或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可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粘膜下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癌等其他疾病相鉴别。显微光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组成,表面被覆一层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息肉中间形成纤维性纵轴,其内含有血管。

子宫内膜增生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学检查,可做出诊断,组织学诊断取材的方法有子宫内膜组织刮取活检,扩宫刮宫术及负压吸宫术,由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时表现为散在及单个灶性病变,有时又与子宫内膜腺癌并存,刮宫或取内膜诊断内膜不典型增生而行子宫切除者,发现35%~50%患者,其子宫内尚有子宫内膜腺癌(Hunter,1994;Widra,1995;吕卫国,2001),所以必须取得整个宫腔表面的内膜组织进行诊断。

刮宫术与内膜活检比较,所刮取的组织更为全面;但刮齿未到之处仍有可能遗漏某些部位,特别是双宫角及宫底处,负压吸引有负压吸引作用使内膜脱落较完全,诊断将更全面可靠,因此,三种诊断方法中以负压吸宫的准确率最高,也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作具体选择。

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其他两类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须予以鉴别,同时尚需注意与早期子宫内膜腺癌相鉴别。

1.病理形态的鉴别

自从ISGP(国际妇科病理协会)对内膜增生的分类标准被广泛采纳后,原来内膜增生与癌的诊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有了不少改进,但是,内膜增生及其癌变被过分诊断的情况仍时有报道,虽然都是经过病理专家诊断,原来诊断癌者,经复核诊断,其中有一些病例并非癌,而是各种类型的增生性病变,不符合率少者8.8%,多者50%,多属于过分诊断,不同专家阅片,其诊断结果互不相同,重复性差,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阅片,其结果也可能有出入,不符合率10%~50%。

根据刮宫所取子宫内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或癌变确存在一定困难,故而妇科病理专家Silverberg(2000)指出子宫内膜标本增生性病变是外检病理诊断中最常被过分诊断的一种病变,易于混淆诊断者多在以下几点:①对于细胞异型性的诊断各作者所取标准不一致,②用以鉴别不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的间质浸润不易确定,③内膜间质肌纤维母细胞或平滑肌的化生易误诊为癌的肌层浸润,④息肉样腺肌瘤(Polypoid adenomyoma)也易误诊为间质浸润。

诊断的困难可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对诊断标准的继续完善,再加上分子生物学基因方面的发展,使诊断准确性提高,作为临床医师应对内膜增生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所面临的困难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遇到诊断问题,应与病理医师密切配合,供给详细的有关临床资料,作为诊断的参考,必要时,与病理医师协同商讨诊断问题,现在,有不少医院已形成常规,即接受任何转院会诊治疗的患者,其刮宫内膜的诊断必须经过复核审定,以避免误诊,特别要防止过分诊断,过分处理。

2.临床特点的鉴别

当组织学鉴别诊断遇到困难时,可结合临床特点综合考虑,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资料与病理材料相结合的分析,对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内膜腺癌的鉴别,以下两点有参考价值。

(1)年龄:年龄有重要的鉴别意义,内膜腺癌患者中年龄小于40岁者非常少见,挪威癌瘤登记中心收集的1566例子宫内膜样癌中,平均年龄62岁(36~91岁),其中0.6%<40岁,8.4%<50岁,所以,对于年轻的妇女,特别是切盼生育的妇女,如果刮宫材料不能肯定见到间质浸润的特点,虽有腺体明显增生及细胞异型性,仍应倾向于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但是,这种年龄的规律是对子宫内膜样癌而言,那些较少见的其他组织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即非雌激素依赖性的Ⅱ型内膜癌,包括浆液性乳头状癌及透明细胞癌等,并不具备年龄轻的特点,有学者曾报道5例较年轻的非雌激素依赖性内膜癌的患者,其年龄分别为28,34,37,41,43岁,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首先要根据组织病理学提示的组织学类型,仅仅在不能鉴别分化好的内膜样癌与不典型增生时,可以年龄作为鉴别的参考因素。

(2)药物治疗的反应: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也有助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内膜腺癌的鉴别诊断,前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敏感,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其内膜即有明显逆转,而且用药剂量也可偏小,北京协和医院的病例中,轻度不典型增生者,如果用小剂量孕激素周期性治疗(每个周期用药8~10天),一般在3个月内显出疗效,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所用孕激素剂量须要增加并且须不间断的连续应用3~6个月,停药后,虽然可能复发,但多数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缓解后才会复发,而内膜腺癌患者一般对药物治疗反应慢,并需要更大剂量才能使内膜有转化反应,一旦停药亦有很快复发的特点,所以药物治疗的反应可作鉴别诊断的参考。

子宫内膜异位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原发痛经:

早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易与原发痛经混淆,一般原发痛经的症状多发生于行经出血前,出血后数小时达高峰,一两天内消失,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疼痛常于经前开始,持续整个经期,甚至延至经后数日方消失。前者为下腹正中的疼痛,而异位症为钝性胀痛及坠痛,可在正中,也可偏于一侧,且常向直肠、会阴和腰背部放射。盆腔检查如发现小的触痛结节,则更有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如临床无典型体征,可先按功能性痛经处理.必要时作腹腔镜检查。

2.子宫腺肌病:

此病周期性痛经明显,经血量多持续时间长。检查特点:子宫不规则增大、质较硬,B超有助于诊断。子宫腺肌病可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存。

3.卵巢肿瘤:

良陛卵巢囊肿检查一般比较活动,不伴痛经,宫旁无增厚,而卵巢巧克力囊肿多因粘连而活动受限,常有宫旁增厚,宫骶韧带或子宫后方可触及痛性结节。卵巢癌可发现附件区有粘连性囊肿,并有子宫直肠窝的种植结节,但一般无痛经,结节触痛不明显,病情发展快,年龄偏大,一般情况差,可伴有腹水。B超及血清CAl25(>100U/m1)检查有助于诊断,高度可疑者应尽早行腹腔镜检查确诊。

4.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可有反复炎症发作史。结核性盆腔炎常伴有其他部位结核史,或有经量减少、色暗或淡,伴腰酸。子宫内膜病理显示炎性组织,但内膜结核病变较为少见,除非已属晚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常有痛经或痛性结节。子宫碘油造影显示输卵管通畅而无病变,以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性大,结核常显示输卵管的典型病变,如输卵管僵直、串珠样或有瘘管。

异位症与结核于黄体期基础体温可显示有低热,需用其他方法鉴别,如结核菌素皮内试验。不育患者症状明显,而诊断困难者,应作腹腔镜检查确诊。

5.急腹症:

当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而出现急性下腹痛时,需与常见急腹症鉴别。前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盆腔检查宫旁增厚,有触痛结节、囊肿有粘连、不活动、压痛明显,而急性盆腔炎多为双侧下腹痛,伴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或伴阴道炎性分泌物。卵巢囊肿蒂扭转时,盆腔检查囊肿活动、有压痛,常为一侧性,无宫旁增厚或结节。宫外孕多有停经,不规则阴道出血,附件区可有包块,妊娠试验阳性是其特征。

急性阑尾炎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胃肠道症状、呕吐、发热、白细胞高、麦氏点压痛等症状。以往病史,后穹窿穿刺,B超检查及腹腔镜检查的选择应用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增厚的主要症状

子宫内膜增厚是功能性子宫内膜出血,子宫内膜是复盖子宫腔的黏膜,在儿童期子宫内膜发育生长.在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也有着周期性的变化,子宫内膜脱落就产生了月经。每一个月经周期排一次卵,没有受孕,则有下次月经,月经的周期也靠卵巢的激素调节,卵巢激素紊乱,也引起月经的紊乱,这样子宫内膜也有改变.表现在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增厚表现在闭经或“功血”.其中以“功血”常见.子宫内膜增厚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青春期、生殖期、围绝经期或绝经后期均可发生.临床观察子宫内膜增患者常伴有盆腔炎,盆腔积水等,说明炎症刺激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的 重要原因。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多量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可以在长时间闭经后出现持续的出血,也可表现为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出血时间可达1个月,有失血性休克。

子宫内膜增厚包括简单增生,复杂增厚,腺体状增厚以及非典型性细胞增厚,有后两种情况时,致癌的机会较高,必须积极治疗。

子宫内膜增厚的病理表现:

1:子宫内膜普遍增厚,可达0.5~1cm,表面光滑,柔软:。

2: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均增生,腺体明显增多、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偶见腺体扩大成囊,腺上皮细胞呈柱状,缺乏分泌,往往排列成假复层。核分裂像常见。间质细胞排列紧密。

3:子宫内膜囊腺增厚:以增生腺体呈明显囊性扩张为特征。典型病例肉眼可见在增厚的内膜中有散在小孔形成,因此称之为瑞士干酪样增生。镜下,内膜腺体形状多样,大小极不一致,小者如增生早期的腺体,大者直径可为小的数倍至数十倍,大小腺体皆衬以假复层高柱状或立方上皮,并缺乏分泌现象。间质细胞丰富,胞浆少,核浓染。

4:子宫内膜腺瘤样增厚:以腺体增生而密集排列和间质稀少为特征,腺体数量远比前两型为多,结构也更加复杂,腺上皮向腺腔内呈乳头状或向间质呈出芽样增生。间质稀少。腺上皮细胞为高柱状,假复层,核空泡状,核分裂像常见,但无明显异型性。

5:子宫内膜不典型增厚,组织结构与腺瘤样增生相似,腺体拥挤并呈不规则形、分支状或出芽样增生,间质明显减少,同时出现腺上皮细胞的异型性,细胞核大,染色质粗,核仁明显,上皮复层,失去极性,常见核分裂像。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时很难与高分化腺癌鉴别,主要鉴别点是前者不见间质浸润。有人认为它是子宫内膜腺癌的癌前变化。

无排卵性月经的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需依靠详细的月经及出血史、全身体检及盆腔检查、诊断性刮宫或子宫内膜活检病理、子宫输卵管造影、宫颈刮片等手段。

1.经阴道超声检查

对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可发现小型卵巢囊肿,并根据内膜超声相特征判断体内雌、孕激素水平。若内膜增厚、回声增强,应怀疑增生、腺癌或黏膜下肌瘤,需行刮宫检查以助确诊。

2.宫腔镜检查

已成为鉴别子宫出血原因不可缺少的手段。宫腔镜检查及直视下选点活检。

子宫内膜增生应怎么检查

1.病理形态的鉴别

自从ISGP(国际妇科病理协会)对内膜增生的分类标准被广泛采纳后,原来内膜增生与癌的诊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有了不少改进。但是,内膜增生及其癌变被过分诊断的情况仍时有报道。虽然都是经过病理专家诊断,原来诊断癌者,经复核诊断,其中有一些病例并非癌,而是各种类型的增生性病变。不符合率少者 8.8%,多者50%,多属于过分诊断。不同专家阅片,其诊断结果互不相同,重复性差。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阅片,其结果也可能有出入,不符合率 10%~50%。

2.临床特点的鉴别

当组织学鉴别诊断遇到困难时,可结合临床特点综合考虑。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资料与病理材料相结合的分析,对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内膜腺癌的鉴别,以下两点有参考价值。

(1)年龄:年龄有重要的鉴别意义。内膜腺癌患者中年龄小于40 岁者非常少见。挪威癌瘤登记中心收集的1566 例子宫内膜样癌中,平均年龄62 岁(36~91岁),其中0.6%<40 岁,8.4%<50 岁。所以,对于年轻的妇女,特别是切盼生育的妇女,如果刮宫材料不能肯定见到间质浸润的特点,虽有腺体明显增生及细胞异型性,仍应倾向于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但是,这种年龄的规律是对子宫内膜样癌而言。那些较少见的其他组织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即非雌激素依赖性的Ⅱ型内膜癌,包括浆液性乳头状癌及透明细胞癌等,并不具备年龄轻的特点。有学者曾报道5 例较年轻的非雌激素依赖性内膜癌的患者,其年龄分别为28、34、37、41、43 岁。

(2)药物治疗的反应: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也有助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内膜腺癌的鉴别诊断。前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敏感,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其内膜即有明显逆转,而且用药剂量也可偏小。北京协和医院的病例中,轻度不典型增生者,如果用小剂量孕激素周期性治疗(每个周期用药8~10 天),一般在3 个月内显出疗效。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所用孕激素剂量须要增加并且须不间断的连续应用3~6 个月。停药后,虽然可能复发,但多数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缓解后才会复发。而内膜腺癌患者一般对药物治疗反应慢,并需要更大剂量才能使内膜有转化反应。一旦停药亦有很快复发的特点。所以药物治疗的反应可作鉴别诊断的参考。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检查

1.超声检查 为目前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它可显示子宫增大,形状不规则,肌瘤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超声检查既有助于诊断子宫肌瘤,并为区别肌瘤是否有变性提供参考,又有助于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鉴别。

2.诊断性刮宫 通过宫腔探针探测子宫腔大小及方向,感觉宫腔形态,了解宫腔内有无肿块及其所在部位,同时刮取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以除外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或其他内膜病变。

3.宫腔镜检查 在宫腔镜下可直接观察宫腔形态,有无赘生物,有助于黏膜下肌瘤的诊断。

4.腹腔镜检查 当肌瘤须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鉴别时,可行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子宫大小,形态,肿瘤生长部位及性质。

5.放射学检查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协助诊断黏膜下子宫肌瘤,有肌瘤者造影摄片显示宫腔内有充盈缺损,CT与MRI亦有助于肌瘤的诊断,但一般不需使用此2项检查。

子宫内膜增生检查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学检查,可做出诊断。组织学诊断取材的方法有子宫内膜组织刮取活检、扩宫刮宫术及负压吸宫术。由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有时表现为散在及单个灶性病变,有时又与子宫内膜腺癌并存,刮宫或取内膜诊断内膜不典型增生而行子宫切除者,发现35%~50%患者,其子宫内尚有子宫内膜腺癌。所以必须取得整个宫腔表面的内膜组织进行诊断。

刮宫术与内膜活检比较,所刮取的组织更为全面;但刮齿未到之处仍有可能遗漏某些部位,特别是双宫角及宫底处。负压吸引有负压吸引作用使内膜脱落较完全,诊断将更全面可靠。因此,三种诊断方法中以负压吸宫的准确率最高。也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作具体选择。

实验室检查:宫腔镜检,利用宫腔镜不但可以从宫内膜的外观看到内膜情况,且可在直视下进行刮宫术或负压吸引,其检查诊断更为细致全面。

其他辅助检查:

1、X 线或CT 检查 垂体蝶鞍及眼底视野的检查,以便除外脑垂体瘤。

2、血清激素测定 B 超检查或腹腔镜检查,以了解有无多囊卵巢。

3、基础体温测定 可以了解有无排卵,即或体温为双相型也可根据体温上升的弧度以及上升后维持时间的长短了解黄体的功能是否健全。

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其他两类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须予以鉴别。同时尚需注意与早期子宫内膜腺癌相鉴别。

1、病理形态的鉴别 自从ISGP(国际妇科病理协会)对内膜增生的分类标准被广泛采纳后,原来内膜增生与癌的诊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有了不少改进。但是,内膜增生及其癌变被过分诊断的情况仍时有报道。虽然都是经过病理专家诊断,原来诊断癌者,经复核诊断,其中有一些病例并非癌,而是各种类型的增生性病变。不符合率少者8.8%,多者50%,多属于过分诊断。不同专家阅片,其诊断结果互不相同,重复性差。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阅片,其结果也可能有出入,不符合率10%~50%。易于混淆诊断者多在以下几点:①对于细胞异型性的诊断各作者所取标准不一致。②用以鉴别不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的间质浸润不易确定。③内膜间质肌纤维母细胞或平滑肌的化生易误诊为癌的肌层浸润。④息肉样腺肌瘤(Polypoid adenomyoma)也易误诊为间质浸润。

诊断的困难可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对诊断标准的继续完善、再加上分子生物学基因方面的发展,使诊断准确性提高。作为临床医师应对内膜增生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所面临的困难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遇到诊断问题,应与病理医师密切配合,供给详细的有关临床资料,作为诊断的参考。必要时,与病理医师协同商讨诊断问题。现在,有不少医院已形成常规,即接受任何转院会诊治疗的患者,其刮宫内膜的诊断必须经过复核审定,以避免误诊,特别要防止过分诊断,过分处理。

2、临床特点的鉴别 当组织学鉴别诊断遇到困难时,可结合临床特点综合考虑。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资料与病理材料相结合的分析,对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内膜腺癌的鉴别,以下两点有参考价值。

(1)年龄:年龄有重要的鉴别意义。内膜腺癌患者中年龄小于40 岁者非常少见。挪威癌瘤登记中心收集的1566 例子宫内膜样癌中,平均年龄62 岁(36~91岁),其中0.6%<40 岁,8.4%<50 岁。所以,对于年轻的妇女,特别是切盼生育的妇女,如果刮宫材料不能肯定见到间质浸润的特点,虽有腺体明显增生及细胞异型性,仍应倾向于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但是,这种年龄的规律是对子宫内膜样癌而言。那些较少见的其他组织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即非雌激素依赖性的Ⅱ型内膜癌,包括浆液性乳头状癌及透明细胞癌等,并不具备年龄轻的特点。有学者曾报道5 例较年轻的非雌激素依赖性内膜癌的患者,其年龄分别为28、34、37、41、43 岁。

(2)药物治疗的反应: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也有助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内膜腺癌的鉴别诊断。前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敏感,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其内膜即有明显逆转,而且用药剂量也可偏小。北京协和医院的病例中,轻度不典型增生者,如果用小剂量孕激素周期性治疗(每个周期用药8~10 天),一般在3 个月内显出疗效。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所用孕激素剂量须要增加并且须不间断的连续应用3~6 个月。停药后,虽然可能复发,但多数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缓解后才会复发。而内膜腺癌患者一般对药物治疗反应慢,并需要更大剂量才能使内膜有转化反应。一旦停药亦有很快复发的特点。所以药物治疗的反应可作鉴别诊断的参考。

子宫内膜增生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其他两类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须予以鉴别。同时尚需注意与早期子宫内膜腺癌相鉴别。

1.病理形态的鉴别 从形态上内膜增生与癌的诊断中存在的混乱。各种类型的增生性病变会被误诊为癌变。主要从以下几点发生混淆诊断:①对于细胞异型性的诊断各作者所取标准不一致。②用以鉴别不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的间质浸润不易确定。③内膜间质肌纤维母细胞或平滑肌的化生易误诊为癌的肌层浸润。④息肉样腺肌瘤(Polypoid adenomyoma)也易误诊为间质浸润。

随着诊断标准的继续完善、再加上分子生物学基因方面的发展,诊断准确性逐渐提高。

2.临床特点的鉴别 当组织学鉴别诊断遇到困难时,可结合临床特点综合考虑。对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内膜腺癌的鉴别,主要从以下两点作为参考。

(1)年龄:从内膜增生发生的年龄来判断。内膜腺癌患者中年龄小于40岁者非常少见。但子宫内膜样癌却不具备这样的年龄特点。因此,在鉴别诊断时,首先要根据组织病理学提示的组织学类型,仅仅在不能鉴别分化好的内膜样癌与不典型增生时,可以年龄作为鉴别的参考因素。

(2)药物治疗的反应:通过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来判别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较敏感,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其内膜即有明显逆转,用药剂量也可偏小。轻度不典型增生者,如果用小剂量孕激素周期性治疗(每个周期用药8~10天),一般在3个月内显出疗效。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所用孕激素剂量须要增加并且须不间断的连续应用3~6个月。停药后,有可能复发。而内膜腺癌患者一般对药物治疗反应慢,并需要更大剂量才能使内膜有转化反应。停药会很快复发。通过对他们对药物治疗反应的不同的特点可作鉴别诊断。

内膜活检怎么做

1、内膜活检怎么做

用一金属或塑料的细管,通过子宫颈进入子宫腔,管子前后左右移动,同时在外端进行抽吸,吸出并收集子宫内膜组织,送实验室检查。通常可确诊异常出血的原因。子宫内膜活检可在诊断室完成,不需要麻醉,就像月经痉挛的感觉。内膜活检是指:在月经前或月经来潮12小时之内作一个小手术。取一些子宫内膜检查,如果有分泌改变说明有排卵,如果是增生改变说明没有排卵,还可以检查有没有内膜结核等其它病变。

2、为何要做子宫内膜活检

2.1、判断黄体功能:凡活检内膜组织时相落后于诺伊斯标准2天以上,即可诊断黄体功能不全。

2.2、明确有无排卵:子宫内膜活检如为分泌期,说明本周期有排卵;如仍为增殖期,说明本周期无排卵。

2.3、诊断子宫内膜疾病: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结核等等。

3、子宫内膜活检最佳的时间

在预计月经来潮前1~3天取出一小块子宫内膜(衬于子宫内的粘液薄膜)。子宫内膜活检的操作包括:通过子宫颈将一个小工具导入子宫,取得标本。活检主要用于确定生育周期的黄体期是否充分。如果排卵已发生,组织学检查将显示子宫内膜腺体分泌方面的改变。检查过程可能引起子宫抽搐和不适,如果在怀孕早期,可能中止妊娠,但这种风险非常小。因此,子宫内膜活检不作为一线诊断性检查使用。

4、子宫内膜活检的相关症状

邪毒内侵胞宫,胞宫纳精无力,产后崩漏,月经血块过多,继发性不孕,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梗阻,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

5、子宫内膜活检的相关疾病

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月经不调,不孕症,子宫性不孕,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输卵管结核,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卵巢环管状性索肿瘤。

子宫内膜增生应与什么疾病相鉴别

子宫内膜增生与其他两类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须予以鉴别,同时尚需注意与早期子宫内膜腺癌相鉴别。

病理形态的鉴别:原来内膜增生与癌的诊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有了不少改进,但是,内膜增生及其癌变被过分诊断的情况仍时有报道,虽然都是经过病理专家诊断,原来诊断癌者,经复核诊断,其中有一些病例并非癌,而是各种类型的增生性病变,不符合率少者8.8%,多者50%,多属于过分诊断,不同专家阅片,其诊断结果互不相同,重复性差,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阅片,其结果也可能有出入,不符合率10%~50%。根据刮宫所取子宫内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或癌变确存在一定困难,故而妇科病理专家Silverberg(2000)指出子宫内膜标本增生性病变是外检病理诊断中最常被过分诊断的一种病变,易于混淆诊断者多在以下几点,对于细胞异型性的诊断各作者所取标准不一致,用以鉴别不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的间质浸润不易确定,内膜间质肌纤维母细胞或平滑肌的化生易误诊为癌的肌层浸润,息肉样腺肌瘤(Polypoid adenomyoma)也易误诊为间质浸润。

临床特点的鉴别:当组织学鉴别诊断遇到困难时,可结合临床特点综合考虑,根据临床资料与病理材料相结合的分析,对于子宫内膜增生与内膜腺癌的鉴别,以下两点有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

如何对子宫内膜增生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

1、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及复杂增生: (1)年轻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多为不排卵性功血,应测基础体温,确为单相不排卵者,可采用促排卵治疗。 (2)生殖期:一般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刮宫一次即可控制出血,如刮宫后仍有出血,应行宫腔镜检及B超以除外黏膜下肌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生殖期也可能有不育并临床表现为不排卵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者,则按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 (3)绝经过渡期:常属不排卵功血,若刮宫止血后月经稀发且血量多或流血时间长,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则每两个月周期性孕酮治疗,共3个周期后随诊观察。 (4)绝经后期:应询问是否用

子宫内膜增厚的危害

 ① 内分泌失调,容颜提前衰老:子宫内膜的增厚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关,子宫内膜的增生主要是由于内分泌失调所导致,容易导致女性脸上长斑和皮肤暗黄。 ② 影响女性怀孕:卵巢周期中产生卵子分泌雌孕激素导致子宫内膜的血运增强,导致子宫内膜增厚,增生期内膜,有可能影响到女性的怀孕。 ③ 大量出血导致休克:子宫内膜增厚在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是出现不规则的阴道出血现象,如果病情严重导致出血量大的话,会导致休克现象。 温馨提醒:子宫内膜增厚是由于大量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所致。凡是出现子宫内膜异常增厚的女性,要到医院及时就

子宫肉瘤诊疗指南

子宫肉瘤常见类型有三种,最常见的是子宫平滑肌肉瘤,其来源于子宫肌层或子宫血管的平滑肌细泡,可单独存在或与平滑肌瘤并存。其次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较少见的是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亦称恶性苗勒管混合瘤或癌肉瘤,它来源于苗勒管衍生物中分化最差的子宫内膜间质组织,同时含有恶性的上皮成分和恶性的间质成分,即癌和肉瘤成分。 子宫肉瘤的常见症状:(1)阴道不规则流血为最常见的症状(67%)。(2)下腹疼痛、下坠等不适感(25%)。(3)压迫症状 肿物较大时则压迫膀胱或直肠,出现尿急、尿频、尿潴留、便

准确诊断子宫肌瘤的方法具体是什么

1、超声检查诊断子宫肌瘤:目前子宫肌瘤的诊断检查方法B超检查比较常见普遍。准确率可达93.1%,可准确的显示子宫增大,肌瘤数目、大小及肌瘤内是否液化癌变等。因肌瘤结节中的肿瘤细胞密集,因此肿瘤的结缔组织结构和细胞排列不同,导致肌瘤结节发出等会上升弱回声,等回声和强回声。弱回声表示细胞密度大,强回声型,肿瘤细胞以束状排列为主。等回声型介于两者之间。 2、刮宫诊断子宫肌瘤:小的粘膜下肌瘤,或者是子宫内膜息肉不易通过双合诊查出,因此可通过刮宫术协助诊断。如果子宫肌瘤患者是粘膜下肌瘤,刮匙可感到宫腔有凸起面,增高

子宫内膜增生能自愈吗

子宫内膜增生指的是子宫内膜的厚度出现了问。这种问题一旦出现就意味着女性的月经会出现问题。子宫内膜增生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子宫内膜增生其实是可以自愈的,不用采取任何的治疗措施。那么子宫内膜增生能自愈吗? 正常女性子宫内膜厚度约为2—10mm,当子宫内膜厚度超过12mm的时候称为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功能性的子宫出血,会出现月经的不规则、经期的延长以及经量的增多,其发生可与内源性的或外源性的雌激素增多有关,青春期育龄女性及更年期妇女都可发病。 子宫内膜增厚是无法自愈

子宫内膜增厚是有病吗

子宫内膜增厚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同时出现阴道异常流血、月经紊乱等现象时,女性朋友最好到医院接受诊断,这或许是子宫内膜癌的征兆。 一些女性朋友去医院进行身体状况的检查时,发现子宫内膜的厚度比之前的增厚了,心理就产生恐慌、害怕等负面心理,甚者会怀疑自己是否换上了子宫内膜癌。其实,这都是过度担忧的表现。子宫内膜的厚度是会周期性变化,随着不同的阶段它的厚度都会有所不同。会有所增厚或者变薄了,很多都是良性的症状。当然,也会存在异常的增厚现象。下面,一起了解子宫内膜的一些知识。 子宫内膜增厚又称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息肉孕前需要做掉吗

子宫内膜息肉的知识 一、子宫内膜息肉的原因: 子宫内膜息肉是女性常见病,原因并不是很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内分泌失调: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常常排卵不规则,或长期不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过度刺激,得不到孕激素的转化,容易过度增生,形成内膜息肉。 2与炎症有关;炎性因素可刺激子宫内膜产生息肉。 3与胚胎残留物质的刺激有关。 二、子宫内膜息肉的表现: 常常有月经周期长、月经间期出血、月经量多、不孕、自然流产或胚胎停育等情况。 三、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 1 B超是发现子宫内膜息肉的最有效方法。B

子宫内膜增生紊乱的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是覆盖子宫腔的黏膜,在儿童期子宫内膜发育生长.在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也有着周期性的变化,子宫内膜脱落就产生了月经。每一个月经周期排一次卵,没有受孕,则有下次月经,月经的周期也靠卵巢的激素调节,卵巢激素紊乱,也引起月经的紊乱,这样子宫内膜也有改变.表现在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增厚表现在闭经或“功血”.其中以“功血”常见.子宫内膜增厚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青春期、生殖期、围绝经期或绝经后期均可发生。 专家指出,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增生子宫内膜囊腺增生、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并且认为它是子宫内膜腺癌

治疗子宫内膜增生效果好的方法是什么

1、药物治疗原则:子宫内膜增生患者要规范用药、长期检查、定期检测、及时助孕。用药种类: ①促排卵药物氯米芬: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每天一次,周期第5-9天服用,必要时用药期可延长2-3天。 ②孕激素类药物:根据内膜不典型程度不同而有区别,轻度不典型增生可以黄体酮肌注,周期第18天或第20天开始,共用药5-7天。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连续性应用甲羟孕酮,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每完成一个疗程即刮宫或取子宫内膜组织作组织学检查,根据对药物的反应,子宫内膜增生患者选择停止治疗或对药物的剂量酌情增减。亦可宫腔内放

子宫肌瘤的检查

超声检查。为目前最为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它可显示子宫增大,形状不规则,肌瘤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超声检查既有助于诊断子宫肌瘤,并为区别肌瘤是否有变性提供参考,又有助于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鉴别。 诊断性刮宫。通过宫腔探针探测子宫腔大小及方向,感觉宫腔形态,了解宫腔内有无肿块及其所在部位。对于子宫异常出血的患者常需鉴别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性刮宫具有重要价值。 宫腔镜检查。在宫腔镜下可直接观察宫腔形态、有无赘生物,有助于黏膜下肌瘤的诊断。 腹腔镜检查。当肌瘤须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