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口吃怎么办
面对孩子口吃怎么办
面对孩子口吃,家长切忌嘲笑、训斥、打骂等,也不需要反复训练、纠正,这些行为只会强化幼儿对口吃的印象,导致迁延不愈;在儿童口吃时,家长可以适当示范,比如孩子说“天、天上有个飞、飞 机”,家长只要说“啊,天上有个飞机呀”就可以了,随着孩子发育逐渐成熟,口吃自然会消失。
如何面对孩子强烈的嫉妒心
71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1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
对于过于谨小慎微、生怕做错什么事的孩子,要告诉他: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2学会用这句话激励孩子:
在一个雨天里,所有过往的人们的裤腿和鞋上都沾上了水。但大多数人都不会太在意,径直就往自己的目的地走去。
然而,一个个子不高、身材瘦弱的女孩儿却不一样,她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泥水溅到鞋上。走进医院大厅,她再次认真地看了看裤腿的边沿,又掏出纸巾,将鞋上的水珠擦干净,确信没有一点儿瑕疵之后,才按电梯上五楼,走进心理卫生室。
这个女孩儿叫白蓉,是一位中学生,她是来心理卫生科复诊的。数月前,白蓉发现自己的心理出了一些问题。
“我总想做得最好,可我总是做不到。”白蓉面对耐心倾听的医生如实道出了自己的痛苦。她在市内一所重点中学里读书,成绩很好,老师和父母、单位院子里的人们,都称她能干。一年前,她所在的班级转来一名女生,那个女生的成绩与她不相上下。老师为了鼓励她俩比翼双飞,总喜欢拿她俩互比,比学习、比品德、比自理能力。 比来比去,白蓉的内心感到了一股压力。她总想学习那位女生的长处,做得更好,赶上或超过对方,可又往往很难。两人似乎总不相上下,越是这样,白蓉越难过。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揣测对方的一切,除了学习之外,连穿衣服、用护肤品、走路的姿势……每做一件事,她都会想:对方是怎么样做的?会不会比我做得更好?同学们更喜欢谁?最近,她想做一个自理能力很强的女孩儿,但她认为自己要做得最好,母亲就必须离家外出,让她独自来完成所有的工作……“她已经找不到自我了……”心理医生叹息道。白蓉的“病因”在于她的母亲过去包揽了她的一切,对她缺乏正确引导,以致她将一般的竞争幻化成了全面搏击,事情被过分夸大。她想做得更好,可又迷失了自我,在东施效颦中追求完美无缺,却越陷越深。她的心理要完全康复,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还有一个故事说,“六一”儿童节那天,苗苗的妈妈给女儿和弟弟的儿子各准备了一个小礼包。苗苗看了看手上的黄色礼包,又看了看小弟弟手中的紫色礼包,突然大哭起来,扑上去就抢小弟弟的礼包,还把手上的礼包摔到了地上。妈妈把两包礼物当着苗苗的面拆开,原来这一黄一紫的两包礼物,里面是一模一样的两盒瑞士糖。
苗苗破涕为笑,妈妈却愁上心头:才五岁多的孩子呀,哪来这么强烈的妒意?
细细想来,苗苗的嫉妒情绪存在已不是一两天了。三岁时,小堂姐有了一架钢琴,而苗苗只有一架电子琴,苗苗为此生了许多天的闷气。和父母一起到伯伯家做客,她竟发泄般地乱弹一气,还说要发明一种小机器虫,让它钻到钢琴的肚子里去,把小姐姐的钢琴咬坏。当时所有的大人都没有当回事,父母也忽略了苗苗心理上的扭曲情绪。
转眼到了五岁,苗苗的妒意表现得更强烈了。比如,苗苗明明有一套童话丛书,她的同学罗明没买到向她借,她马上说,自己也没买到。苗苗的妈妈听得脸都红了,回家后问她为何要说谎。苗苗毫无愧色地说:“他们什么都比我强。罗明的爸爸比我爸爸的钱多,她家比咱家大,教唱歌、体操和数学的老师都更喜欢她。我不想让她赶上我!”
面对女儿如此之强的嫉妒心理,苗苗的妈妈不知所措:这样被妒意笼罩的孩子该怎么办?
一般来说,30个月龄内的婴幼儿暂时还不会表现出妒意。但随着年龄越大,越可能与周围的伙伴攀比,对自己几经努力也无法达到的目标充满不甘心。这个时候,对“幸运儿”的心理排斥和强烈的妒意就冒出来了。嫉妒一方面是待人不够宽容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表现,是成长的副产品。通常,嫉妒情绪强烈的小孩儿,好胜心也强,愿意为某一方面超出同龄人而付出双倍的努力。父母要做的,只是解决因此而产生的虚荣、攀比、说谎、任性等负面因素,而不是把嫉妒背后的进取动力也一笔抹煞。
假如发现孩子有妒意,父母斥之为“可耻的想法”予以打压,只会加深孩子内心的矛盾与扭曲。而鼓励他们说出来,则是舒解孩子内心压力的最佳途径。如果孩子的嫉妒对象是小伙伴,父母应当鼓励他当着对方的面说出自己的羡慕和不甘心,比如说:“我很羡慕你有钢琴。我觉得我在电子琴上练习,永远也赶不上你了。”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后,孩子很可能会得到呼应和帮助,比如,对方可能会说:“你到我家来吧,我可以教你弹,我们还可以四手联奏。”对方也可能会说:“弹琴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我才羡慕你可以在楼下跳皮筋呢。”无论是哪一种答案,都能极大地缓解孩子的妒意和压力,不会令孩子自责“我有问题”,从而心理健康地长大。
所以,父母应该告诉孩子,环境虽有不同,情况也有区别,要在自己的家庭环境中学会利用现有条件,没有十全十美的条件。
苗苗的妈妈听取了专家的意见,让苗苗与罗明共度了一次周末。结果苗苗了解到:罗明一个月只有一两天可以见到繁忙的爸爸;罗明没有在家养小动物的权利;经商的妈妈一走就是半个月,偌大的家中只剩罗明与外婆相依为命……苗苗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中也有令罗明艳羡不已的一面,只是每个小孩儿的幸运和快乐不一样罢了。
苗苗终于打破了嫉妒之壳,站了出来,笑容灿烂地与罗明和小朋友们牵起了手。
孩子恐惧症怎么治疗 调整心态
面对一个新生的生命,我们都会有一些不知所措,甚至是害怕,但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然后可以通过与亲人朋友的探讨与自己的思考或者是在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的面对孩子。
怎么对待叛逆期的孩子 请不要放任自流
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以管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没有看到多大变化之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俗称“放养”。
这种情况下,不论孩子的言行是否正确,想法是否好坏,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
久而久之,孩子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直到行为发生偏差,耽误孩子一生,悔之晚矣!
面对孩子的任性家长如何做呢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听从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为每个父母的期望,而对于每个孩子都有在任性的年龄阶段发展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孩子缺乏判断力,认知的能力不够成熟,很容易产生任性的性格。
孩子的个性比较偏执,或是自我约束能力偏差也不排除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有关系,孩子的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家长不约束,慢慢引发的结果,家长要及早的预防,这样才会防患于未然。如果孩子的任性心理得不到及时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人际交往及生活能力的发展,难以适应环境,常因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立, 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形成社会性发展障碍,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当孩子出现任性的情况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对孩子进行打骂,这样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会教育孩子,让他理解父母,父母也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与孩子沟通,给他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让他发现自己错在哪里。做孩子的朋友、平等沟通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也不排除会有一些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一直的纠缠不休,当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家长可以暂时的不理他,让他自己待会,或是让他自己感觉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坦诚地与他交流,给他思考、自省的时间。
解决孩子任性的情况要从孩子小的时候抓起,在处理孩子的任性行为上父母态度要一致并且要坚决,要彻底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父母就要采取一致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对自己的任性行为,只有放弃,别无选择。
家长怎么做好孩子的启蒙老师
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教诲引导孩子从小走到大,对孩子今后的成功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当中,对孩子的教育也经常让我苦恼,力不从心,束手无策,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我们的孩子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像娇气,脆弱、缺乏责任心等等情况。而我们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很很多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下面我来谈几点自己平时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些看法。
家有糖尿病的孩子,父母应做些什么
主要是家庭的和睦,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及与孩子的交流方式等,对孩子 的心理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父母能够与孩子共同面对疾病,分担病痛及承 担控制疾病的责任,将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患儿的病 情控制会较差。所以对糖尿病孩子来说,仅凭药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 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社会、家庭的支持,这样才能使患儿像正常儿童一 样健康成长。
孩子发脾气是情绪的宣泄
发脾气是孩子达到自我目的的一种手段。
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发脾气是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情绪宣泄——让他充分发泄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好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发脾气,不见得就有利于他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他将许多不良情绪都闷在心理,将来将会使得他不堪重负,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怕孩子发脾气,甚至还鼓励孩子心中有不满时,适当发发脾气。
面对孩子的发脾气,我们可以利用“不予理睬”的方式。即面对任性的孩子,只说一句警告的话,然后通过以下的几个步骤纠正他。
1)面对孩子的种种理由与各种胡闹行为,采取不解释、不劝说、不争吵的办法,否则就会强化他的争吵、胡闹行为,使他的目的得逞。可以先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做你正在做的事。
2)如果孩子进一步胡闹,且使你难以忍受时,可以暂时离开现场。这时仍然保持不批评、不与之讲道理、不打、不骂的态度。
3)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告诉他:“你刚才胡闹是不对的,现在你情绪稳定了,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去了!以后你再这样,我们仍然不会理你。”
如何预防新生儿脑瘫
孕期保健 预防脑瘫儿的诞生
面对脑瘫,或许有人开始害怕了,不敢怀孕生子了。
董主任说,其实,脑瘫不是不能预防的,预防脑瘫,母亲在怀孕前就开始服用叶酸,孕期注意营养均衡,孕母规律的作息,避免接触放射线、有毒化学物品,不过多使用电脑。定期做好孕前检查。
对出生有窒息、产伤,或新生儿期患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黄疸的小儿要进行早期干预训练,对早产儿、多胎妊娠的小儿也可早期做一些抚触、婴儿被动体操、游泳等,可以避免或减轻脑瘫。
小贴士
最后,专家提醒各位家长:一旦确诊是脑瘫,家长要调整好心态,面对现实。
用科学的态度积极地抓紧时间给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对孩子要有耐心,有爱心,树立起康复的信心;对孩子不要保护过度,鼓励参加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多到户外活动,不怜悯、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