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对身体的影响 多饮水戒烟酒
高尿酸对身体的影响 多饮水戒烟酒
每日饮水量要保证尿量达到1500ml以上,提倡戒烟,禁白酒和啤酒,红酒可适量。
高尿酸血症注意事项都有哪些
所以,高尿酸血症的饮食有以下注意事项:由于痛风的发病与饮食密切相关,所以,痛风患者应不吃或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每天饮水应保证2000毫升至3000毫升,促进尿酸排除。避免饮酒,酒精会抑制尿酸的排泄,长期少量饮酒还可刺激嘌呤合成增加。忌食火锅,火锅原料主要是动物内脏、虾、贝类、海鲜。少吃辛辣的食物,因为辛辣的食物,会使得痛风病的急性发作。比如辣椒、生姜、大蒜这些调料,都是比较辛辣的,不适合痛风病人食用。限制嘌呤及高蛋白的摄入,要避免或禁食动物内脏、浓肉汤、食用菌类、海藻类、海鲜类、豆制品类及啤酒等含高嘌呤类食物。多吃碱性食品,水果、蔬菜及米面都属于碱性食品,平时可以适当的选择为主食。多饮水,保障尿量充沛以促进尿酸排出,每天的饮水量不低于3000ml。
高尿酸血症的导致因素尿酸过高并不是一时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在日常就要饮食控制、少吃肉类,动物肾脏和啤酒更是不能碰。患者单独靠药物控制,对身体的副作用影响和损伤是十分严重的。
高尿酸血症疾病就是痛风,痛风疾病的原因是尿酸过高。一般来说尿酸过高的直接原因就是嘌呤值高。正常的讲,嘌呤的获得途径是人体自行生成的部分嘌呤,另外就是从日常的食物摄取中获得。痛风患者的身体一般都是呈酸性的,而碱性身体才是健康的。所以,痛风患者要少吃肉,改善体质。
所以,高尿酸血症的饮食有以下注意事项:由于痛风的发病与饮食密切相关,所以,痛风患者应不吃或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每天饮水应保证2000毫升至3000毫升,促进尿酸排除。避免饮酒,酒精会抑制尿酸的排泄,长期少量饮酒还可刺激嘌呤合成增加。忌食火锅,火锅原料主要是动物内脏、虾、贝类、海鲜。少吃辛辣的食物,因为辛辣的食物,会使得痛风病的急性发作。比如辣椒、生姜、大蒜这些调料,都是比较辛辣的,不适合痛风病人食用。限制嘌呤及高蛋白的摄入,要避免或禁食动物内脏、浓肉汤、食用菌类、海藻类、海鲜类、豆制品类及啤酒等含高嘌呤类食物。多吃碱性食品,水果、蔬菜及米面都属于碱性食品,平时可以适当的选择为主食。多饮水,保障尿量充沛以促进尿酸排出,每天的饮水量不低于3000ml。
高尿酸血症的导致因素尿酸过高并不是一时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在日常就要饮食控制、少吃肉类,动物肾脏和啤酒更是不能碰。患者单独靠药物控制,对身体的副作用影响和损伤是十分严重的。
高尿酸血症西医治疗
所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均需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尽可能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时(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心衰或肾功能异常),血尿酸值>8mg/dl给予药物治疗;无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的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值>9mg/dl给予药物治疗。具体治疗如下:
1.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戒烟、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
(1)健康饮食:已有痛风、高尿酸血症、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及中老年人群,饮食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严格控制肉类、海鲜和动物内脏等食物摄入,中等量减少乙类食物摄入,进食以甲类食物为主。
(2)多饮水,戒烟酒:每日饮水量保证尿量在1500ml以上,戒烟,禁啤酒和白酒,红酒适量。
(3)坚持运动,控制体重:每日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以上。肥胖者应减体重,使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2.碱化尿液:使尿pH维持在6.2~6.9
3.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药:如利尿剂(尤其是噻嗪类)、皮质激素、胰岛素、环孢素、他克莫司、尼古丁、吡嗪酰胺、烟酸等。对于需服用利尿剂且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首选非噻嗪类利尿剂,同时碱化尿液、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首选噻嗪类利尿剂以外的降压药。有指征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建议碱化尿液、多饮水。
4.降尿酸药:
(1)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
①苯溴马隆: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肌酐清除率45~60ml/min的成人每日50mg;肌酐清除率>60ml/min的成人每日50~100mg。副作用:尿酸结石、肝肾结石。
②丙磺舒、磺吡酮只能用于肾功能正常者,肝损较多见。
(2)辅助降尿酸药:氯沙坦、非诺贝特。
5.积极治疗与血尿酸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尿酸血症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及吸烟,应作为高尿酸血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珠子里面的汤汁可以喝吗 活珠子尿酸高的人能吃吗
可以适量吃。
活珠子中含有的嘌呤含量不高,属于低嘌呤的食物,所以高尿酸的人是可以适量食用的,控制好的量的话对尿酸水平的波动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也要注意控制量,不然也可能会加重高尿酸等症状,进而影响疾病恢复。
尿酸高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避免进食动物内脏、海产品、汤、甜点等等,同时多饮水,忌饮酒。
高尿酸血症治疗
高尿酸血症西医治疗
所有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均需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尽可能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时(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心衰或肾功能异常),血尿酸值>8mg/dl给予药物治疗;无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的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值>9mg/dl给予药物治疗。具体治疗如下:
1.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戒烟、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
(1)健康饮食:已有痛风、高尿酸血症、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及中老年人群,饮食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严格控制肉类、海鲜和动物内脏等食物摄入,中等量减少乙类食物摄入,进食以甲类食物为主。
(2)多饮水,戒烟酒:每日饮水量保证尿量在1500ml以上,戒烟,禁啤酒和白酒,红酒适量。
(3)坚持运动,控制体重:每日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以上。肥胖者应减体重,使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2.碱化尿液:使尿pH维持在6.2~6.9
3.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药:如利尿剂(尤其是噻嗪类)、皮质激素、胰岛素、环孢素、他克莫司、尼古丁、吡嗪酰胺、烟酸等。对于需服用利尿剂且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首选非噻嗪类利尿剂,同时碱化尿液、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首选噻嗪类利尿剂以外的降压药。有指征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建议碱化尿液、多饮水。
4.降尿酸药:
(1)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
①苯溴马隆: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肌酐清除率45~60ml/min的成人每日50mg;肌酐清除率>60ml/min的成人每日50~100mg。副作用:尿酸结石、肝肾结石。
②丙磺舒、磺吡酮只能用于肾功能正常者,肝损较多见。
(2)辅助降尿酸药:氯沙坦、非诺贝特。
5.积极治疗与血尿酸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尿酸血症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及吸烟,应作为高尿酸血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后
1.高尿酸增加亚洲人群高血压发生危险57%,增加总死亡风险8%,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21%。
2.高尿酸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9%,增加冠心病死亡风险16%。
3.高尿酸增加肾功能降低风险21%,增加因慢性肾病死亡风险68%。
4.高尿酸增加卒中发生风险47%,增加卒中死亡风险26%。
尿酸太高怎么回事
尿酸高,应戒烟酒,少食油腻,海鲜等。多食高纤维食品,多饮水,多喝 御.浓*绛酸*草/搽 。
尿酸高是人体内有一种叫做嘌呤的物质因代谢发生紊乱,致使血液中尿酸增多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体内尿酸每日的生成量和排泄量大约是相等,生成量方面,三分之一是由食物而来,三分之二是体内自行合成,排泄途径则是三分之一由肠道排出,三分之二从肾脏排泄。上述各种途径只要有任何一方面出问题,就会造成尿酸升高。 尿酸上升,因为它会阻碍血液分泌尿酸的过程,使尿酸无法排出。尿酸过高,也会引发其他疾病。
过去比较少见的痛风患者多了起来,不仅是中老年人发病,而且还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成了一种常见病。在临床上, 男尿酸正常值:149~416μmol/L。女性尿酸正常值:89~357μmo1/L。如果超出指标的话,就是尿酸高了。
初期痛风饮食保养
合理膳食。控制体重痛风与营养过度关系密切,体重超重或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避免过胖是防止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重要环节。应采用低脂肪饮食;适量摄入中等量蛋白质;根据身体需求适量摄入糖类等。
多饮水。痛风患者应多饮水,以便稀释尿液,利于尿酸排出,防止结石形成。另外,在大量的饮水和利尿的同时,患者别忘补钾。以饮用碱性矿泉水最好。
适量食盐,避免辛辣。有研究报道,中老年人尿酸水平有随嗜盐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所以提倡适量食用盐(≤6g/d)。另据报道,过分嗜好辛辣食物者平均血尿酸水平显着高于不食辛辣食物者,故应避免食用辛辣味浓烈的食物。高尿酸血症者应多选择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控制嘌呤摄人量。禁食高嘌呤食物,限制中等嘌呤食物,减少外源性核蛋白。高尿酸血症的膳食最主要以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并增加尿酸的排出为主。
尿酸正常会得痛风吗
第一阶段为高尿酸症期,病人除了血尿酸升高外,并未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
第二阶段为痛风早期,血尿酸持续性增高,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突然发作,绝大多数人是在睡梦中像被刀割般的疼痛所惊醒,首发部位常是脚的大拇趾,关节红肿、灼热发胀,不能盖被子,脚伸在外边,若有轻微的风吹过或稍有触碰,活动一下脚趾头,
立马疼痛得像钻心一样,但在几天或数周内会自动消失,这种“来去如风”的现象,称为“自限性”
尿酸过高不一定等于痛风,血中尿酸值过高者只有约10%的人会得痛风,其余终其一生都没有任何症状,甚至痛风患者在急性关节炎发作者也有相当的比例显示其尿酸值是在正常范围之内。建议采用低嘌呤低脂肪饮食、多饮水、戒除烟酒,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