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心理保健
糖尿病的心理保健
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因为血糖高而住院治疗,血糖高如果及时得不到控制的话,很容易引起糖尿病的发生,而且患者常常会出现体重下降,典型的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有些人对这这种疾病并不了解,
一、糖尿病引发情绪障碍的发生率
糖尿病患者需要承受终生患病、反复血糖检测、长期胰岛素注射、食物限制、严重并发症等造成的长期压力,容易出现负性情绪;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紊乱、失眠以及不良应对行为,从而加重糖尿病病情,老年患者还存在特殊的认知缺损,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
糖尿病患者中以新发病、病程长、血糖控制差、伴发器质性并发症及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心理障碍多发,老年女性患者更为多发。
年轻患者易有病耻感,显得更加孤独、更害怕有亲密感、更倾向于抑制发展亲密关系。据统计,这类患者中有小孩的也比较少,他们担心糖尿病会影响自己的婚姻和将来为人父母。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轻度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3.6%,中、重度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19.5%。住院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病率为22.5%,焦虑发病率为35%,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二、从心理保健看糖尿病患者5类情绪
1、烦躁不安情绪。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不多,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能药到病除。可是“血糖一直居高不下”,心里就出现了急躁情绪——“像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于是陷入苦恼和烦闷之中。但这对疾病的治疗不利。
2、不能接受现实的情绪。该患者得了糖尿病后,无法接受“每天还要坚持测血糖,打胰岛素”的现实。未能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忍不住要发脾气”,急躁易怒,遇人遇事易动肝火。
3、心理不平衡情绪。该患者可能认为自己刚刚50岁,得了这种病,以后必须终身控制饮食,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同时因心境不好,很难积极配合治疗。
4、焦虑恐惧心理。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并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担心疾病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
5、自责心理。该患者“看着家里人为我的病情担心”,自己过意不去。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从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三、糖尿病心理保健九要素
1、明确糖尿病是能被控制好的疾病,只要面对现实正视它,科学地对待它,血糖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2、精神放松。很多糖尿病患者常问医生:“我的病情严重吗?”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不论病情轻重,只要科学地对待它,千方百计把血糖降下来,疾病就不会往严重的方向发展。不论病情如何轻,如果听之任之,不认真规范地治疗,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的并发症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最后出现严重的、不可逆的后果。
3、不要存在错误观念。“能吃能喝不是病”这是一种错误观念,糖尿病就是能吃能喝,吃出来、喝出来的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尽管刚患糖尿病三五年很少致残或危及生命,但是一定要明白:从血糖升高的第一天起,糖尿病的并发症就开始了,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功能障碍,治疗就十分困难。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建立新的生活规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因而,血糖就会忽高忽低。如果把自己的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安排得非常有节奏、有规律,血糖就不会大幅度的变化。
5、加强体育锻炼和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一方面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人们往往行为被限制以后会出现逆反心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比如平常未必想起吃水果,现在得了糖尿病要限制吃水果,反倒特别想吃了,控制饮食、忌烟限酒是治疗糖尿病重要的方面,因此不要存在“偶尔抽一支烟没关系”、“多吃一次没关系”的侥幸心理,往往有一次就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
6、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也会导致血糖升高。情绪的自控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长期的磨练,只要时时刻刻有这种“自控意识”,一定会有收益。要避免家庭矛盾,不要大事小事就生气,要心胸开阔,大事多商量,小事不计较。任何人在工作中或生活上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碰上不顺心的事,尤其是在评职称、涨工资、工作调动不顺利时更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而情绪的波动会引起血糖的波动,使糖尿病病情加重。把“身体健康”放在这些问题之上,对不顺心的事置之度外,对“名利”淡然处之,可以把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减小到最低。
7、克服麻痹思想。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自己对疾病重视的程度逐渐淡漠,饮食控制不严格,自我监测也不认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药不按时吃,血糖也不查,甚至又像没得糖尿病时一样,一切顺其自然不管不顾,这样只能导致血糖的波动或升高,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8、生活丰富多彩。糖尿病患者要与人多交往,参加有益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解除对疾病的紧张与烦恼,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与更多的人交往,尤其与糖尿病患者的交往,可以相互探讨控制糖尿病的经验、体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9、 “麻烦”是病情的需要。糖尿病既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按时服药,又要进行血糖、尿糖的监测等等,确实很“麻烦”。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麻烦”才确保了病情的稳定。这些“麻烦”是控制病情的需要。糖尿病患者要克服“麻烦”心理,不要把治疗糖尿病的一些手段和方法看成“额外负担”。血糖控制不好,一旦并发症产生了,造成功能障碍、致盲、致残。到那时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给家属带来的负担,与现在需要做的事比较起来,现在的“麻烦”是微不足道的。
四、寻求专业的抗抑郁治疗
1、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对病程的进展有一定不利影响。
2、糖尿病的早期治疗不仅胰岛素应用越早越好,且心理支持越早越好,胰岛素与心理支持的有机结合应成为糖尿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3、抗抑郁治疗不但可以减轻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的负性情绪,还可以改善血糖及缓解神经病变的疼痛。
家人的支持是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支柱,经常到处走走,散散心,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糖尿病患者克制糖尿病进一步恶化的最佳方法。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准备,用持久的耐心与糖尿病打一个持久战,相信慢慢的,病情一定会有所好转。
糖尿病的心理辅导
糖尿病发病率很高,常常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糖尿病患者没有合理饮食做基础的降糖治疗本身,也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不管其技术如何发展也是如此。因此常有的陪伴也是身边的人应该做到的。
一、糖尿病引发情绪障碍的发生率
糖尿病患者需要承受终生患病、反复血糖检测、长期胰岛素注射、食物限制、严重并发症等造成的长期压力,容易出现负性情绪;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紊乱、失眠以及不良应对行为,从而加重糖尿病病情,老年患者还存在特殊的认知缺损,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
糖尿病患者中以新发病、病程长、血糖控制差、伴发器质性并发症及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心理障碍多发,老年女性患者更为多发。
年轻患者易有病耻感,显得更加孤独、更害怕有亲密感、更倾向于抑制发展亲密关系。据统计,这类患者中有小孩的也比较少,他们担心糖尿病会影响自己的婚姻和将来为人父母。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轻度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3.6%,中、重度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为19.5%。住院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病率为22.5%,焦虑发病率为35%,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二、从心理保健看糖尿病患者5类情绪
1、烦躁不安情绪。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不多,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能药到病除。可是“血糖一直居高不下”,心里就出现了急躁情绪——“像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于是陷入苦恼和烦闷之中。但这对疾病的治疗不利。
2、不能接受现实的情绪。该患者得了糖尿病后,无法接受“每天还要坚持测血糖,打胰岛素”的现实。未能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忍不住要发脾气”,急躁易怒,遇人遇事易动肝火。
3、心理不平衡情绪。该患者可能认为自己刚刚50岁,得了这种病,以后必须终身控制饮食,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同时因心境不好,很难积极配合治疗。
4、焦虑恐惧心理。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并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担心疾病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
5、自责心理。该患者“看着家里人为我的病情担心”,自己过意不去。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从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三、糖尿病心理保健九要素
1、明确糖尿病是能被控制好的疾病,只要面对现实正视它,科学地对待它,血糖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2、精神放松。很多糖尿病患者常问医生:“我的病情严重吗?”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不论病情轻重,只要科学地对待它,千方百计把血糖降下来,疾病就不会往严重的方向发展。不论病情如何轻,如果听之任之,不认真规范地治疗,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的并发症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最后出现严重的、不可逆的后果。
3、不要存在错误观念。“能吃能喝不是病”这是一种错误观念,糖尿病就是能吃能喝,吃出来、喝出来的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尽管刚患糖尿病三五年很少致残或危及生命,但是一定要明白:从血糖升高的第一天起,糖尿病的并发症就开始了,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功能障碍,治疗就十分困难。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建立新的生活规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因而,血糖就会忽高忽低。如果把自己的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安排得非常有节奏、有规律,血糖就不会大幅度的变化。
5、加强体育锻炼和自我管理。糖尿病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一方面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人们往往行为被限制以后会出现逆反心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比如平常未必想起吃水果,现在得了糖尿病要限制吃水果,反倒特别想吃了,控制饮食、忌烟限酒是治疗糖尿病重要的方面,因此不要存在“偶尔抽一支烟没关系”、“多吃一次没关系”的侥幸心理,往往有一次就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
6、保持情绪稳定。情绪波动也会导致血糖升高。情绪的自控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长期的磨练,只要时时刻刻有这种“自控意识”,一定会有收益。要避免家庭矛盾,不要大事小事就生气,要心胸开阔,大事多商量,小事不计较。任何人在工作中或生活上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碰上不顺心的事,尤其是在评职称、涨工资、工作调动不顺利时更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而情绪的波动会引起血糖的波动,使糖尿病病情加重。把“身体健康”放在这些问题之上,对不顺心的事置之度外,对“名利”淡然处之,可以把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减小到最低。
7、克服麻痹思想。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自己对疾病重视的程度逐渐淡漠,饮食控制不严格,自我监测也不认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药不按时吃,血糖也不查,甚至又像没得糖尿病时一样,一切顺其自然不管不顾,这样只能导致血糖的波动或升高,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8、生活丰富多彩。糖尿病患者要与人多交往,参加有益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解除对疾病的紧张与烦恼,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与更多的人交往,尤其与糖尿病患者的交往,可以相互探讨控制糖尿病的经验、体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9、“麻烦”是病情的需要。糖尿病既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按时服药,又要进行血糖、尿糖的监测等等,确实很“麻烦”。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麻烦”才确保了病情的稳定。这些“麻烦”是控制病情的需要。糖尿病患者要克服“麻烦”心理,不要把治疗糖尿病的一些手段和方法看成“额外负担”。血糖控制不好,一旦并发症产生了,造成功能障碍、致盲、致残。到那时给自己带来的痛苦,给家属带来的负担,与现在需要做的事比较起来,现在的“麻烦”是微不足道的。
四、寻求专业的抗抑郁治疗
1、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对病程的进展有一定不利影响。
2、糖尿病的早期治疗不仅胰岛素应用越早越好,且心理支持越早越好,胰岛素与心理支持的有机结合应成为糖尿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3、抗抑郁治疗不但可以减轻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焦虑的负性情绪,还可以改善血糖及缓解神经病变的疼痛。
家人的支持是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支柱,经常到处走走,散散心,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糖尿病患者克制糖尿病进一步恶化的最佳方法。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准备,用持久的耐心与糖尿病打一个持久战,相信慢慢的,病情一定会有所好转。
儿童心理保健知识
也许很多家长在小时候都会对孩子教育,当孩子做错事时有时会进行打骂教育,即使是在人前也会觉得觉得孩子还小没啥自尊心什么的,渐渐大了,父母不再再人前打骂你了,因为他们觉得你长大了,有自尊心了,可是,难道我们小的时候就没有自尊心吗?错了!小小的我们也有一颗小小的自尊心,了解儿童 心理保健知识,别上你的遭遇让你自己的孩子再走一回。
社会情绪的发生缘于后天一般在两岁左右,孩子开始表现出复杂的情绪,如尴尬、害羞、嫉妒、内疚、骄傲等。这些情绪是自我评价性的情绪,而自我评价首先来自他人,尤其是最亲密的人--父母的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Alessandri和Lewis在1996年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邀请一些4~5岁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到实验室“玩儿”,实验员给孩子们一些难题,如搭积木、滚球等。孩子们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实验员记录下孩子成功或失败时自己的反应以及旁边母亲的反应。
记录显示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一致:那些更关注孩子“缺点”或“错误”,在孩子失败时严厉指责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失败时更容易显得羞愧和自责,成功时却很少感到骄傲、自豪。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那些更关注孩子的积极表现,肯定、认可孩子的母亲,其子女在成功时会表现骄傲,在失败时较少有内疚、自责的表现。所以,一个整天阴沉沉的,或者情绪上经常“暴风骤雨”的妈妈,不可能拥有一个阳光的孩子。
实验还表明,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价值情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旁边有没有成年人看,对他们的情绪反应影响很大!如果没有妈妈和实验员在场,孩子们失败了就失败了,再次尝试或放弃不玩了,很少表现出羞愧。要到6岁以后,儿童逐渐内化了他人的社会的评价标准,无论有没有他人在场,他们才会为成功而感到骄傲,为失败感到内疚。
家长不仅要正确领导孩子,也要经常从孩子的方面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属于孩子的东西,家长不能因为其他小朋友喜欢之类的,不经过孩子的应允,自己故作大方擅自将孩子的东西赠与他人,孩子要对自己的东西有决定意识,这是父母应该教导的,也是父母应该维护与支持的。
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心理期许,但对于 亲子而言,快乐才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以其擅长之处加以引导,以其缺乏之处加以温和而有效地纠正。
糖尿病人切勿忽视心理保健
糖尿病人受情绪影响非常大
这是因为,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常影响其康复,特别是40岁~50岁的女性患者和60岁~70岁的逻辑性患者,情绪变化幅度大。这可能由于更年期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糖水平升高,病情出现反复。此外,有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满不在乎,无所顾忌,我行我素;有的患者则表现为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甚至拒绝治疗;大多数患者的情绪受血糖、尿糖指标所左右,当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时,认为完全治愈了,便放松饮食治疗,甚至自己停服降糖药物;当指标急骤上升、症状重现时,情绪又紧张恐惧。这种类型的患者情绪波动很大,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中,情绪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大量增加。这些激素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神经末梢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胰岛α-细胞分泌的胰镐血糖素以及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因而引起病情反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糖尿病人重视心理保健需注意的是
众所周知,糖尿病治疗,并非一时之事,是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糖尿病患者要树立信心,认识到该病目前和许多疾病一样,虽不能根治,但并非不治之症,如果控制得当,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
其次,因为糖尿病的治疗需长期饮食控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检查血糖等措施,所以糖尿病人要克服畏难情绪,把治疗及监测行为培养称为一种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不会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当我们自己能按照要求执行时,希望大家可以想想办法奖励自己一下,告诉自己:我做得很棒;当然也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切不可急于求成或责怪自己。
再者,不管面对生活还是疾病,都要有“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一种态度。患者要认识到面对疾病逃避不能改变现状,要接受自己患上糖尿病的客观现实,明白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也许还有人的问题比自己的还严重。当患者接受了一个“不完满的自己”后,要采取积极的态度,继续做自己患病前可以胜任的事,包括工作、学习、交际、培养兴趣爱好等,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一些。
另外,糖尿病人最好每天都要有一定的户外光照活动,有利于抑郁的缓解。建立有效的、积极的宣泄方式,比如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更建议参加一些集体项目,多些与人的交流,这样有利于带来愉快的心情。
孕晚期心理保健
进入孕晚期以后,孕妇子宫已经极度胀大,各器官、系统的负担也接近高峰,因而,孕妇心理上
的压力也是比较重的。
由于体型变化和运动不便,孕妇心理上产生了一些变化,有许多孕妇会产生一种兴奋与紧张
的矛盾心理,从而导致情绪不稳定、精神压抑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因心理作用而自感全身无力,即
使一切情况正常,也不愿活动。
由于临近预产期,孕妇对分娩的恐惧、焦虑或不安会加重,对分娩“谈虎色变”。有些孕妇
对临产时如何应付,如有临产先兆后会不会来不及到医院等过于担心,因而稍有“风吹草动”就赶
到医院,甚至在尚未临产,无任何异常的情况下,缠住产科医生要求提前住院。
所以,孕晚期心理保健应注意以下问题:
1、 了解分娩原理及有关科学知识
克服分娩恐惧,最好的办法是让孕妇自己了解分娩的全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对孕妇进
行分娩前的有关训练,许多地方的医院或有关机构均举办了“孕妇学校 ”,在怀孕的早、中、晚期
对孕妇及其丈夫进行教育,专门讲解有关的医学知识,以及孕妇在分娩时的配合。这对有效地减轻
心理压力,解除思想负担以及做好孕期保健,及时发现并诊治各类异常情况等均大有帮助。
2、 作好分娩准备
分娩的准备包括孕晚期的健康检查、心理上的准备和物质上的准备。一切准备的目的都是希
望母婴平安,所以,准备的过程也是对孕妇的安慰。如果孕妇了解到家人及医生为自己做了大量的
工作,并且对意外情况也有所考虑,那么,她的心中就应该有底了。
孕晚期以后,特别是临近预产期时,孕妇的丈夫应留在家中,使妻子心中有所依托。
3、 身体没有意外情况时,不宜提早入院
毫无疑问,临产时身在医院,是最保险的办法。可是,提早入院等待时间太长也不一定就好
。首先,医疗设置的配备是有限的,如果每个孕妇都提前入院,医院不可能像家中那样舒适、安静
和方便;其次,孕妇入院后较长时间不临产,会有一种紧迫感,尤其看到后入院者已经分娩,对她
也是一种刺激。另外,产科病房内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影响住院者的情绪,这种影响有时候并不十分
有利。
所以,孕妇应稳定情绪,保持心绪的平和,安心等待分娩时刻的到来。不是医生建议提前住
院的孕妇,不要提前入院等待。
职场心理保健术
一、宽心术
即通过营造有利自己宽松工作与生活的环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心情舒畅的状态,以达到健康益寿之目的。如果一个人的价值错位、名利熏心、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整天过的是消沉、灰暗、呆板、枯燥的生活,所看到的社会都是阴暗和肮脏,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丧失对生活的审美观,心里便会充满黑暗、仇恨、嫉妒和不满。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其生活氛围都不可能和谐、宽松。为此,白领丽人要做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女人,就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心胸豁达,淡于名利,对周围的人宽宏大度。没有危机,少了是非,她周围的生活气氛便始终会是和谐、宽松的。
二、友善术
美国著名精神病专家雷斯福。威廉斯研究发现,易生气和易妒嫉的女性比性格沉稳冷静、信任他人的女性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4倍,由此而引出对同伴不友善女性更易早卒的结论。这是因为,友善的心态能使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处于最佳状态,可促进体内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酰胆碱等,而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肌体的控病能力。而不友善的女性往往怨天尤人,动辄怒气中烧,从而引起肾腺素等应激激素大量释放,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肌肉发紧,导致不良情绪加剧,造成心理、行为的恶性循环。因此,提倡友善的处世方法,是现代白领丽人尤为要注重的。
三、戒逸术
好逸恶劳是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祖国医学认为“饥、饱、劳、逸”四者致病。随着生活的安定和富裕,人们的饮食起居比过去有很大改善,吃讲营养,住讲舒适、行即坐车、膏粱厚味、安逸少动常导致“逸病”的发生。患逸病的人,大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起居无常,不是发懒贪睡,就是闲坐不动。民间谚语所说:“坐了等瞌睡,睡了等病来。”而白领丽人逸病的防治则在于勤勉、多劳,重要的是要克服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的消极情绪。应根据自身条件,选学一二门艺术,每日安排一些家务和体育锻炼,促进健康。
糖尿病心肌病治疗
糖尿病心肌病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可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控制血糖
虽然尚不清楚严格的血糖控制是否改变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程,仍应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血糖。
2.降血压
治疗高血压是基本治疗措施,理想的降压药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钙通道阻滞药、α1-受体阻滞药。动物研究显示维拉帕米可逆转糖尿病心肌病中心肌细胞的钙转运缺陷,应用维拉帕米似乎更合理,但它可能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左心功能恶化,应慎用。
acei对心肌收缩、冠状动脉收缩、心肌细胞生长、心肌肥大、再灌注损伤均有益处,也可以减轻心肌肥厚,保护肾脏,降低胰岛素抵抗,是理想的降压药物。
噻嗪类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药均增加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释放降低,加重高血糖,引起并加重高脂血症和阳痿,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应用,尤其是避免两者合用。
3.降血脂
研究表明和正常体重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即使中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其左室舒张期僵硬也很明显,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群患高脂血症的概率高,所以有时需进行降血脂治疗。
4.抗心衰治疗
(1)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同一般心力衰竭。
(2)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者,应以钙离子拮抗药为主,加以其他抗心衰治疗药物,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及硝酸酯类等。
(3)β-受体阻滞药: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时机体的肾上腺素能反应有钝化作用,选用有内在交感反应的β受体阻滞药则无此钝化作用。由于窦性心律失常的糖尿病患者的心房的应激性起搏功能受损,应用那些影响心脏前、后负荷的药物时,应慎重。
5.治疗心绞痛 应用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
6.其他 如戒烟;合并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者,应注意纠正;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或噻氯吡啶等改善血液凝固性异常。
糖尿病心肌病治疗
1.控制血糖
虽然尚不清楚严格的血糖控制是否改变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程,仍应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血糖。
2.降血压
治疗高血压是基本治疗措施,理想的降压药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钙通道阻滞药、α1-受体阻滞药。动物研究显示维拉帕米可逆转糖尿病心肌病中心肌细胞的钙转运缺陷,应用维拉帕米似乎更合理,但它可能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左心功能恶化,应慎用。
acei对心肌收缩、冠状动脉收缩、心肌细胞生长、心肌肥大、再灌注损伤均有益处,也可以减轻心肌肥厚,保护肾脏,降低胰岛素抵抗,是理想的降压药物。
噻嗪类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药均增加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释放降低,加重高血糖,引起并加重高脂血症和阳痿,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应用,尤其是避免两者合用。
3.降血脂
研究表明和正常体重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即使中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其左室舒张期僵硬也很明显,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群患高脂血症的概率高,所以有时需进行降血脂治疗。
4.抗心衰治疗
(1)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同一般心力衰竭。
(2)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者,应以钙离子拮抗药为主,加以其他抗心衰治疗药物,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及硝酸酯类等。
(3)β-受体阻滞药:对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时机体的肾上腺素能反应有钝化作用,选用有内在交感反应的β受体阻滞药则无此钝化作用。由于窦性心律失常的糖尿病患者的心房的应激性起搏功能受损,应用那些影响心脏前、后负荷的药物时,应慎重。
5.治疗心绞痛 应用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
6.其他 如戒烟;合并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者,应注意纠正;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或噻氯吡啶等改善血液凝固性异常。
孕妇心理保健
怀孕期间孕妇的身体发生变化,生活方式环境都有所调整,孕妇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容易被烦恼的事情干扰,利于胎儿健康快乐成长。
孕妇的不良情绪不仅与胎儿的畸形密切相关,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利于顺利渡过分娩关。孕妇的生理健康保健很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对于妊娠引起的种种不适要认识到这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不特别剧烈要有信心坚持耐受避免过分焦虑更不滥用药物缓解症状。
从心理保健看糖尿病患者5类情绪
1、烦躁不安情绪。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不多,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能药到病除。可是“血糖一直居高不下”,心里就出现了急躁情绪——“像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于是陷入苦恼和烦闷之中。但这对疾病的治疗不利。
2、不能接受现实的情绪。该患者得了糖尿病后,无法接受“每天还要坚持测血糖,打胰岛素”的现实。未能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忍不住要发脾气”,急躁易怒,遇人遇事易动肝火。
3、心理不平衡情绪。该患者可能认为自己刚刚50岁,得了这种病,以后必须终身控制饮食,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同时因心境不好,很难积极配合治疗。
4、焦虑恐惧心理。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并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担心疾病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
5、自责心理。该患者“看着家里人为我的病情担心”,自己过意不去。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从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
心理保健的措施
1、心理保健原则:注意四个原则。
1)保持自我意识良好 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对 我的认识。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就是做到自知和自爱。自知就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来了解自己能力的真实水平,对各种行为都要量力而行。自爱就是爱惜自己,保护自己,重视自己。 真正做到自知和自爱,在实际生活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通过和别人比较来培养自知力,但绝不应把这种比较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尺度。
②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多多接触人和事,认真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体现现实中自己的品质与才能。
③认真对待自己的功与过。
④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应该随时调整,否则易产生挫折感或自悲心理,这是对心身健康不利的。
2)保持社会功能良好。 所谓社会功能良好,即为对社会适应自如。
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与人交往时还应注意:真诚的鼓励和赞美,而不是阿谀逢承;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善意的指正;尊重别人人格,不把意见强加于人。
4)要积极参与劳动实践。 劳动促进个体的发展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通过劳动实践从而保持和现实的紧密联系,通过劳动实现理想,纠正不切合实际的空想,并在劳动中增进人们的友谊。劳动使人消除不必要的忧虑和摆脱过分的自我注意,使生活内容丰富而充实。劳动的成功与成果,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因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2、心理调节 生活中矛盾和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主要是情绪反应,所以心理调节和控制的最基本点,可以说是调节和控制情绪,使之推迟发作或发作适可而止。但这种调节又与个体对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密切有关。
因此,学会善于掌握自我,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对适应社会发展、维护心身健康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情绪活动可以说是心理刺激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份。人的任何活动莫不以情绪为背景,伴有情绪色彩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要注意情绪表现的适当性及情绪的紧张适度。情绪的适度紧张不仅使人们生活富有节奏和情趣,而且能高效地发挥人们的潜能,从而获得心身和谐和心理健康。情绪的表现适当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而不要无限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此外,培养乐观的态度、幽默感,都能保持自我感觉良好,及时缓解心理紧张。
心理调节是通过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个人所处的环境,尽力消除那些不愉快的心理刺激和生活事件,理智接受非个人能力能改变的现实,从而去良好地适应,并使情绪积极而稳定,保持自我意识良好,达到保持心身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