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的蛛丝马迹
宫颈糜烂的蛛丝马迹
很多朋友认为宫颈糜烂是女性的问题,但其实男性的包皮垢是细菌生长的温床,更会将细菌传播到女性身上,引发宫颈糜烂。宫颈糜烂除令人不适之外,最大的危害则是宫颈粘液发生改变,阻碍精子游动,易致不孕。一般来讲,轻度宫颈糜烂不会导致不孕,但如果患中度或重度宫颈糜烂,且患有不孕,就应该积极治疗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的蛛丝马迹
1、不洁性生活。正常的、讲究卫生的性生活不会给女性带来任何危害,因为正常的精液具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而且女性的阴道也有自净自洁作用。如果男方每次性交前都仔细清洗外生殖器,病菌就没有侵入阴道的机会。相反,如果性生活时不注意清洁卫生,病菌侵入阴道就有了可乘之机,会增加妻子患生殖器官炎症的可能性。
2、清洁过度。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女性清洁用品,如果选择不当,使用较大浓度的消毒药液冲洗阴道,不仅会影响阴道正常菌群的生长,使其抑制病菌的作用下降,而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宫颈上皮损伤,最终出现宫颈糜烂。
3、性激素容易紊乱。包括情绪变化、环境的影响、性生活不规律等外在因素都容易造成性激素紊乱,导致发病。并且患有妇科炎症,也会导致感染引起。宫颈糜烂是一种不可以小看的疾病,一旦患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病情延误,造成严重的后果。
4、多次人工流产分不开。由于婚前同房行为导致多次的人工流产、诊断性刮宫、宫颈扩张术等妇科手术,都可能导致宫颈损伤或炎症,最后引起宫颈糜烂的发生。
5、妊娠期女性和常服避孕药女性。个体激素水平的差异是宫颈糜烂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对于妊娠期和服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容易造成宫颈糜烂的发生。
6、一些人因先天因素也会患宫颈糜烂。究其原因,是她们在胎儿时期受母体雌激素影响,宫颈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宫颈表面呈现鲜红色,并持续存在,形成先天性糜烂。先天性糜烂可因鳞状上皮的化生而自愈,也可因感染而持续存在。
温馨提示:宫颈糜烂是正常育龄妇女都会有的生理现象之一,并不是病变,也不会发展成宫颈癌。不过出现宫颈糜烂后还是应该筛查宫颈癌的可能性,确保未合并感染才是比较安全,如果合并感染或分泌物较多,就应在检查后进行药物或物理治疗。
6种癌症的蛛丝马迹
鼻咽癌
预警信号:鼻涕带血。
当我们的鼻子不舒服的时候,很长的时间都没有好,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了,是不是有一些症状。
主要表现为鼻涕中带有少量血丝,特别是晨起鼻涕带血,往往是鼻咽癌的重要信号。此外,还常有鼻塞,这是由于鼻咽癌症块压迫所致,若压迫耳咽管,还会出现耳鸣。
支招:80%以上的鼻咽癌病人的血清中含有EB病毒抗体,一旦出现可疑症状,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必要的筛查。
日常生活中,首先要避免烟酒刺激,保持口腔卫生,尽可能减少病毒感染;其次,少吃咸鱼、腌肉等,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最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
食管癌
预警信号:产生特异性的吞咽困难。
吞咽食物时有疼痛感、胸骨后闷胀不适、食管内有异物感或上腹部疼痛。
支招:食物发霉变质后就扔掉,不应再食用;不吃过热、过烫的食物,喝茶、喝粥以50℃以下为好;防止水源污染、改善水质;不吸烟、不饮烈酒;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多吃果蔬。
肺癌
预警信号:不明原因的刺激性干咳。
伤风感冒后咳嗽持续不愈;突发性痰中带血或少许血丝;弥漫不固定的胸疼,或背痛、肩痛等;固定部位反复发生肺炎。
支招:尽早戒烟,改善家庭厨房油烟环境也很重要。
乳腺癌
预警信号:乳房出现异常。
乳腺乳头溢液、乳头糜烂、乳头不对称、乳房肿块、乳房轻度回缩或提高、腺体局限性增厚、局部皮肤轻度水肿等。若触摸到肿块,且年龄为40岁以上的女性,应考虑有乳腺癌的可能。
支招:节制饮食,减少脂肪摄入量,保持标准体重,不饮酒,保证适度锻炼。另外,应注意计划生育,初产年龄最好不超过30岁。每月做一次乳房自我检查。
胃癌
预警信号:胃部不适。
胃部一向很好的人,逐渐发现胃部不适或疼痛,有沉重感,开始时服用一般胃药有可能缓解,但随着时间推移,服止痛、止酸药也无法缓解。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这常是胃癌的首发症状。
经常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无胃病史的人一旦出现黑便,应立即引起警惕。此外,上腹深压痛常是早期胃癌的唯一体征。
支招: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不宜吃得过饱,节制饮酒;少吃腌、熏、烤、油煎的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积极治疗胃溃疡及萎缩性胃炎。
肝癌
预警信号: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
乏力、消瘦;发热,一般为低热,偶达39℃以上,呈持续或午后低热或弛张型高热;其他全身症状所致的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高脂血症等。
支招:35岁以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慢性肝炎、肝硬化5年以上,直系亲属三代中有肝癌家族史的人,每半年检测一次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最有效方法。
此外,注射乙肝疫苗,输血时保证血液制品未被肝炎病毒感染。酒精也是引发肝癌的一大敌人,因此预防肝癌应戒酒。
宫颈癌认知误区你占了几个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刘惜时教授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宫颈癌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癌症有哪些蛛丝马迹
鼻咽癌
预警信号:鼻涕带血。
主要表现为鼻涕中带有少量血丝,特别是晨起鼻涕带血,往往是鼻咽癌的重要信号。此外,还常有鼻塞,这是由于鼻咽癌症块压迫所致,若压迫耳咽管,还会出现耳鸣。
支招:80%以上的鼻咽癌病人的血清中含有EB病毒抗体,一旦出现可疑症状,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必要的筛查。
日常生活中,首先要避免烟酒刺激,保持口腔卫生,尽可能减少病毒感染;其次,少吃咸鱼、腌肉等,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最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
食管癌
预警信号:产生特异性的吞咽困难。
吞咽食物时有疼痛感、胸骨后闷胀不适、食管内有异物感或上腹部疼痛。
支招:食物发霉变质后就扔掉,不应再食用;不吃过热、过烫的食物,喝茶、喝粥以50℃以下为好;防止水源污染、改善水质;不吸烟、不饮烈酒;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多吃果蔬。
肺癌
预警信号:不明原因的刺激性干咳。
伤风感冒后咳嗽持续不愈;突发性痰中带血或少许血丝;弥漫不固定的胸疼,或背痛、肩痛等;固定部位反复发生肺炎。
支招:尽早戒烟,改善家庭厨房油烟环境也很重要。
乳腺癌
预警信号:乳房出现异常。
乳腺乳头溢液、乳头糜烂、乳头不对称、乳房肿块、乳房轻度回缩或提高、腺体局限性增厚、局部皮肤轻度水肿等。若触摸到肿块,且年龄为40岁以上的女性,应考虑有乳腺癌的可能。
支招:节制饮食,减少脂肪摄入量,保持标准体重,不饮酒,保证适度锻炼。另外,应注意计划生育,初产年龄最好不超过30岁。每月做一次乳房自我检查。
胃癌
预警信号:胃部不适。
胃部一向很好的人,逐渐发现胃部不适或疼痛,有沉重感,开始时服用一般胃药有可能缓解,但随着时间推移,服止痛、止酸药也无法缓解。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这常是胃癌的首发症状。
经常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无胃病史的人一旦出现黑便,应立即引起警惕。此外,上腹深压痛常是早期胃癌的唯一体征。
支招: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不宜吃得过饱,节制饮酒;少吃腌、熏、烤、油煎的食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积极治疗胃溃疡及萎缩性胃炎。
肝癌
预警信号: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
乏力、消瘦;发热,一般为低热,偶达39℃以上,呈持续或午后低热或弛张型高热;其他全身症状所致的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高脂血症等。
支招:35岁以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慢性肝炎、肝硬化5年以上,直系亲属三代中有肝癌家族史的人,每半年检测一次甲胎蛋白和肝脏B超,是早期发现肝癌的最有效方法。
此外,注射乙肝疫苗,输血时保证血液制品未被肝炎病毒感染。酒精也是引发肝癌的一大敌人,因此预防肝癌应戒酒。
你可能不懂宫颈癌四大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 “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女性患上宫颈癌,不需要过度惊慌,应该放松心情,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但大家更应该关注身体发出的警报,警惕可能藏有的隐患。
小肚子疼白带带血丝是怎么回事
小肚子疼白带带血丝是怎么回事
1、血性白带:即白带中混有血液。出现此白带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如宫颈癌、宫体癌、阴道肿瘤等。有些良性病变也可出现此白带,如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等。最好到医院做个检查以便能更准确的查处病因,再根据情况进行诊治。医院的话,一般三甲医院均可。
2、白带带血原因主要分两种情况:生理性和疾病性。一般来说女性在排卵期有的人会出现排卵期出血,即月经中期出血,是指两次正常量月经之间的少量出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小腹痛,这都属于生理性白带带血原因。
3、白带是女性阴道的分泌物,它是由阴道粘膜的渗出物、子宫颈的腺体分泌物和子宫内膜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白带的多少,往往与雌激素水平的高低有关。如果白带出现异常情况,可以发现一些疾病,所以女性自己根据白带变化的蛛丝马迹,往往能早期找出患病的原因。白带辨病,主要是从白带的气味、颜色以及白带的稀稠或量的多少来判断。在正常的情况下,白带没有明显的气味,一旦出现明显的异味,就要引起重视。
走出女性体检四误区远离宫颈癌
宫颈癌,这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恶性肿瘤,每年会夺去全世界近30万女性的生命。
近年来,宫颈癌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及发病年龄的年轻化,唤起了人们对这一疾病的关注。然而目前,仍有不少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存在误区。
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 “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专家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 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宫颈癌额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专家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专家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专家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专家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正常的白带量为多少
白带不仅仅是生理现象,我们还能够从它的量看出一些蛛丝马迹来。那么白带量多少为正常呢?没有固定的量,主要是让女性本人感觉到舒服就行。当然了有的时候会出现量增多的现象,比如说怀孕、同房之前和来月经之前。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治疗。
一、正常情况下的白带量增多
1、排卵期前,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促使宫颈腺体的上皮细胞增生,宫颈粘液的分泌量增加,粘液中氯化钠含量增多,能吸收较多的水分,使排卵期时白带增多,质稀,色清,外观如鸡蛋清样,能拉长丝。
2、怀孕以后:这是因为妊娠以后,卵巢的黄体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以维持孕卵的着床和发育。12周以后,胎盘形成,它逐渐代替了黄体,继续合成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因此,孕妇体内始终保持着高雌激素和高孕激素状态。于是,雌激素和孕激素依赖的细胞发生明显变化。
二、异常的白带增多
如果白带量增多而且出现了异味的话,那么需要及时就医。比如说感觉了阴道滴虫,这种感染易造成白带增多,还会伴有恶臭,同时还会发生阴部的瘙痒。还有就是患上子宫颈糜烂,分娩的裂伤或性激素的改变,或者是性行为造成子宫颈发炎,都可能导致子宫颈糜烂而使白带增多。不仅在量上面有所表现,颜色上面也要注意观察。如果是褐色白带,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慢性宫颈炎或宫颈癌:白带中为黄色黏稠或脓鼻涕样, 还常混有血丝,很有可能患有慢性宫颈炎。宫颈炎最终是否恶变,由许多因素综合决定。
感染HPV的女性更易患宫颈癌
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宫颈癌认知误区你占了几个
由于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伴随着年龄年轻化,引起了社会的对此疾病的高度关注,这是和乳腺癌并驾齐驱的另一高发疾病,可是虽然人们对疾病已经开始重视,却不可避免的还是会陷入一些宫颈癌认知误区。
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 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 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心脏“早衰”的蛛丝马迹
这是我接诊过的一个病例故事。2005年我接诊了一位来自江苏的女患者,婚后开始两年因忙于事业,一直没要孩子,等准备要孩子时,不幸也降临了。开始出现全身乏力、肢体麻木、胸闷、心慌、气短,还时有恶心,一般是饭后多见,全家以为她怀孕了,兴冲冲地去医院检查,可结果是没怀孕。
后来因为症状总是不缓解,她到了当地一家大医院就诊。
大夫的诊断结果吓了她一大跳———先天性心肌病和心肌炎,所有症状都由此引起的。她很奇怪:“怎么会无缘无故的得这个病啊”?大夫说:“心肌炎大多都是感冒后病毒感染引起的”,问她以前是不是经常感冒,她回想起,自己确实爱莫名其妙的“感冒”,总是流鼻涕、打喷嚏。
患者的症状越来越重,曾多次住院治疗,甚至进了ICU病房,可是病情一直不见好转,以至于长期卧床在家。而且大夫告诉她不能要小孩,否则有生命危险。
为此,患者来到了北京阜外医院就诊,大夫明确否定了先天性心肌病和心肌炎的诊断,并建议患者到北京世纪坛医院来找我,看看症状是不是和过敏有关。患者找到我后,我经询问病史,觉得确实不能排除和过敏有关,小提示:
患者既往的经常“感冒”症状就很可能是过敏性鼻炎的表现。
我为患者做了相关的过敏原检查,发现她对小麦、尘螨过敏。于是,在尘螨脱敏治疗的同时,还让她忌食面食。果然,不适症状逐渐地消失了。如今,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过敏可表现在全身各个系统,但表现在心脏并不多见,这位患者就是主要以心脏疾患表现为主,且后果如此严重,值得医生和患者朋友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