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五会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地五会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地五会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跖关节)的后缘,第4,第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地五会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足跗部,有疏肝利胆,通经活络之功。用于治疗肝胆郁滞的胁肋疼痛以及胆经循行路线上的疾患。胆经起于目外眦,下耳后循头侧,经胸过季肋,循下肢外侧抵足跗,由于“静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凡肝胆经郁热所致的目赤耳鸣,胁痛,乳痛,足跗肿痛等并,可选用本穴治疗。
小儿厌食的按摩手法 第八步:揉百会
位置:百会穴位于背部,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推拿方法:准确找到百会穴的位置,轻轻的按揉百会穴1分钟即可,一天可以重复多次。
功效作用:按揉此穴位有振奋脾阳、增进食欲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小儿厌食的情况。
巧妙保健百会穴
穴位名称:百会穴
具体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取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保健功效:百会穴既是长寿穴又是保健穴,可以激发和增加体内的阳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部是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是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所以能够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头痛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针刺和按摩百会穴能改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陷的作用,能治疗头痛、眩晕、脱肛、低血压、失眠、神经衰弱、中风失语等症。
适合人群:中风、头痛、眩晕、低血压、脱发、耳鸣、失眠、鼻炎患者等
保健方法:
头痛、眩晕——(1)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至发热,每次100下;(2)叩击法: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3)按压法:将两手的中指置于其上,缓缓吐气,强力按压6秒钟,如此反复5次,血液循环会变良好。
胃下垂拔罐怎么治疗 胃下垂拔罐位置示意图
1.百会穴位置:
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属人体督脉。
2.百会穴取穴方法: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
3.百会穴功效:
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百会穴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
1.大椎穴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大椎穴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1.脾俞穴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脾俞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胃俞穴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2.胃俞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3.胃俞穴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1.中脘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中脘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3.中脘穴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1.气海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气海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3.气海穴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地五会的功效 地五会穴位解剖
有趾长,短伸肌腱,第4骨间背侧肌;有足背静脉网,第4趾背侧动,静脉;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地五会的准确位置图 地五会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疏肝利胆,通经活络。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胸胁疼痛,乳痈,足跗肿痛。
作用:地五会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足跗部,有疏肝利胆,通经活络之功。用于治疗肝胆郁滞的胁肋疼痛以及胆经循行路线上的疾患。胆经起于目外眦,下耳后循头侧,经胸过季肋,循下肢外侧抵足跗,由于“静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凡肝胆经郁热所致的目赤耳鸣,胁痛,乳痛,足跗肿痛等并,可选用本穴治疗。
头顶穴位的日常保健
1、温灸可该穴位保健长寿
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温热、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头昏头痛、失眠、阳气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坚持每天温灸,有保健长寿的功效。
2、按摩百会穴抗低血压
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3次。坚持按摩,低血压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3、按摩百会穴治疗失眠
百会穴是可以治疗失眠的。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主治疾病: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
4、点揉法按摩百会穴
以一手的中指或食指附于百会穴上,先由轻渐重地按3-5下,然后再向左、向右各旋转揉动30-50次。如果是体质虚弱或患有内脏下垂、脱肛等症的朋友,开始按揉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后逐渐加重,按摩的次数也可随之增多。
5、叩击法按摩百会穴
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下,可以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百会为诸阳之会,轻轻叩击可以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当外感风寒出现头疼或休息不好、失眠引起头部胀痛时,可用此方法缓解。
地五会的准确位置 地五会的治疗用法
针刺方法:地五会穴,直刺或向上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地五会穴,艾条灸10—15分钟,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找到穴位后以食指轻轻揉动穴位。一般以自然把手放在穴位上的力量便足够了,然后心里默默地边揉边数,从1数到60即可,数数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大致以1分钟为限。
臑会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臑会穴功效作用
功效:化痰散结,舒筋利节。
作用机制:此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为肩臂交会之处,三焦又宣气利水之功,故臑会有行气利湿,化痰散结的作用,用于瘿气,瘰疬治疗。可疏经活络利节,用于上肢痹痛。
地五会的准确位置
地五会穴的位置,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地五会的功效 地五会配伍治病疗法
头痛可配率谷,风池;目赤肿痛可配太阳,太冲;耳鸣耳聋可配翳风,听宫;胸胁疼痛可配期门,阳陵泉;乳痈可配乳根,天宗;足跗肿痛可配行间,内庭。
按摩百会穴可治疗头痛
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取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别名“三阳五会”。
《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保健功效:
百会穴既是长寿穴又是保健穴,可以激发和增加体内的阳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部是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是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所以能够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头痛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针刺和按摩百会穴能改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陷的作用,能治疗头痛、眩晕、脱肛、低血压、失眠、神经衰弱、中风失语等症。
适合人群:中风、头痛、眩晕、低血压、脱发、耳鸣、失眠、鼻炎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