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梗阻是怎么引起的
胆道梗阻是怎么引起的
胆管梗阻是指胆管排出道的任何一段因胆管腔内病变、管壁自身疾病、管壁外浸润压迫等疾病,造成胆汁排泄不畅甚至完全堵塞的胆管机械性梗阻。这是外科急腹症中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但胆管狭窄和胆管肿瘤等病变有时亦可继发此症。上述疾病造成胆管阻塞,胆汁郁积,以及继发细菌感染。致病菌几乎都来自肠道,经乏特壶腹或经胆肠吻合口的通道逆行进入胆道。
细菌亦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通道进入胆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粪链球菌和某些厌氧菌。
在原有结石等阻塞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生胆管感染,胆管粘膜充血水种,加重胆管的梗阻,胆汁逐渐变成脓性,胆管内的压力不断增高,梗阻近侧的胆管逐渐扩大。在含有脓性胆汁的胆管高压的作用下,肝脏可肿大,肝内小胆管及周围的肝实质细胞亦可发生炎性改变。
肝细胞产生大片坏死,可形成肝内多发性小脓肿。胆管也可因感染化脓造成溃疡和胆道出血。由于胆管内高压造成肝内毛细胆管破溃,脓性胆汁甚至胆栓即由此经肝内血窦进入血循环,造成菌血症和败血症。少数还可发生肺部脓性栓塞。在后期,可发生感染性休克、肝肾功能衰竭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变化,此即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或称急性重症胆管炎。这些病理改变一旦发生,即使手术解除了胆管高压,但在肝实质和胆管仍会留下损害,这也是本症的严重性的存在。
胆管阻塞后病理改变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胆管内压持续升高或间断波动升高,亦即阻塞呈完全性或间断不完全性;
(2)阻塞产生前胆管壁的组织学及生理功能状况,亦即胆管壁的弹性收缩功能;
(3)流体力学Laplace定律的影响,当压力相同时,胆管内大小与管腔内径成正比,即同样压力下,胆总管承受压力大于肝内胆管;另外胆管扩张程度与梗阻时间成正比。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在形态上表现胆管腔、胆管壁及原发或继发胆管腔内胆汁成分改变,它们反映在CT图象上并作为诊断依据。
胆管结石有疼痛感吗
胆管结石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胆管结石如果没有引起局部梗阻,没有肝内胆管的感染时,患者基本没有症状,也就是说没有疼痛的感觉,这时一般在体检时才会发现。但是肝外胆管结石引起胆道梗阻,会引起疼痛,疼痛尤为明显,尤其是引起胆源性胰腺炎的时候,疼痛非常明显。
输尿管结石症状
1、尿路梗阻
尿路梗阻是输尿管结石常见症状之一,尿道梗阻引起不同程度的肾积水,并发感染,损害肾实质还可发生肾盂肾炎、肾脓肿。结石部位越高,梗阻越严重,时间越长,并发感染越重,肾损害则越严重。
2、肾功能受损
输尿管结石长久不治会造成尿流梗阻,损害肾功能,结石部位越高,梗阻越严重,时间越长,并发感染越重,肾损害则越严重。梗阻引起不同程度的肾积水,损害肾实质,并发感染,还可发生肾盂肾炎、肾脓肿。
宝宝大便发白是什么原因 胆道梗阻
如果宝宝大便发白可能是胆道梗阻引起的,因为新生儿的胎便是胆汁和肠道脱落细胞的残渣和分泌物的混合物,大便通畅为绿色,如果胆汁没有排除,就会出现大便发白的现象,则说明有可能出现了胆道梗阻。
注意:如果宝宝大便发白,同时伴有皮肤黄、尿黄等问题,则可能是胆道梗阻引起的大便发白。
老年人腹胀是怎么回事
心血管疾病 见于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
肠道疾病 也是导致腹胀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急、慢性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吸收不良综合征,急、慢性肠梗阻,假性肠梗阻,肠道憩室病,各种原因导致的便秘等。
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如吞气症、顽固性嗝逆、功能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等。
肝脏疾病 也是引起腹胀的重要病因,多见于急、慢性肝炎,尤其是重型肝炎时(腹胀是主要且顽固的症状之一),肝硬化(腹胀常是早期肝硬化的主要症状),肝脓肿,肝癌等。
胆道疾病 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多种原因所致的胆道梗阻等。
胰腺疾病 如急、慢性胰腺炎,巨大胰腺囊肿,胰腺癌等。
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休克性肺炎、伤寒、重型肺结核病及败血症等。
胆道梗阻的病因
1、胆管内压持续升高或间断波动升高,亦即阻塞呈完全性或间断不完全性。
2、阻塞产生前胆管壁的组织学及生理功能状况,亦即胆管壁的弹性收缩功能。
3、流体力学Laplace定律的影响,当压力相同时,胆管内大小与管腔内径成正比,即同样压力下,胆总管承受压力大于肝内胆管,另外胆管扩张程度与梗阻时间成正比。
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在形态上表现胆管腔、胆管壁及原发或继发胆管腔内胆汁成分改变,它们反映在CT图象上并作为诊断依据。
胆道梗阻有什么危害
(1)会产生脂肪性腹泻:胆道阻塞后,胆汁就不能排到肠内或排入肠内的量减少,引起脂肪的吸收、消化障碍,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中含有大量脂肪。医学上称为脂肪性腹泻。
(2)发生出血倾向:由于肠道内缺乏胆汁或胆汁量减少,使维生素K吸收不足,影响了人体中凝血因子的形成,这样就会发生出血倾向。
(3)使血中胆固醇增加:胆道阻塞后,胆汁不能正常排出,使胆汁中的胆盐滞留堆积在肝细胞内,反过来抑制了胆固醇的分解,最后使血中胆固醇增加。
胆道梗阻如何预防
1、注意肝脏功能变化:AFC往往引起肝脏功能的严重损害,目前监测方法尚不能及早发现肝功能衰竭,多在出现精神症状、肝性脑病后作出诊断,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各种临床性状,准确地记录每天胆汁量以及颜色、浓度等的变化。AFC时,由于肝细胞、毛细胆管受损害,胆汁分泌与重吸收都受影响,有时胆汁量多,每天可多达4000~7000ml,颜色淡,可引起大量水与电解质丢失,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使用生长抑素可明显减少胆汁分泌量。胆管外引流后,肠道内胆盐明显减少,不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繁殖和内毒素,而大量内毒素经门静脉至肝内,可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口服胆盐可明显减少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加强肠道灭菌和清洁也十分重要,卡那霉素可抑制肠道细菌,使肝内的内毒素量明显减少。
2、防止肾功能衰竭:由于感染、中毒、脱水、电解质失调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常导致肾脏的损害。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判定指标虽然明确,多能及早发现,但肾脏不像肝脏那样具有较大储备力,一旦发生衰竭,救治亦比较困难,因此应注意预防肾功能衰竭和对肾脏的监护。应在充分补足液体量的同时间断应用利尿药,以利于排除毒性物质、“冲洗”沉积于肾小管内的胆栓。当少尿或无尿时,应给予大剂量呋塞米(速尿)(400~500mg/d)以及酚妥拉明(苄胺唑啉)、普萘洛尔(心得安),也可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多巴胺。多尿期更应注意利尿药的合理使用,应逐渐减少药量,并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的丢失。
3、预防呼吸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早期临床上也无简便易行的观察指标,一旦症状明显,肺功能障碍处于不可逆状态,往往缺乏有效治疗措施。必要时可用呼吸道持续正压呼吸(PEEP),以提高组织的氧供应。
胆囊结石引起胆道梗阻的诊断方法
超声波扫描是诊断胆囊结石引起胆道梗阻最好的方法。胆囊造影也是有用的,胆囊造影术中,X线显示口服造影剂的吸收排泄途径,小肠的吸收、分泌入胆汁、贮存于胆囊,如果胆囊无功能,造影剂不会在胆囊中显示,胆囊有功能,胆囊轮廓在造影剂衬比下可在X线中显示。结合使用超声波和胆囊造影术,可诊断98%的胆囊结石,但这些检查在小部分无胆道结石的人中可有假阳性结果。
当病人有腹痛、黄疸、寒战和发热时,极有可能为胆总管结石。血液检查通常显示由胆道梗阻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确定诊断需要其他检查提供帮助,包括超声波扫描、CT和不同的X线造影技术。超声波和CT能显示胆管是否扩张,但胆道梗阻可不伴胆管扩张,X线检查能发现梗阻及确定是否由结石引起。采用什么样的诊断性X线检查取决于实际情况,如诊断十分肯定,多数医生只选择一种X线检查。如诊断不十分肯定,超声波检查为首选。
碱性磷酸酶偏高有何危害
碱性磷酸酶(ALP)是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碱性磷酸酶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以骨骼,肝脏,肾脏含量较多.正常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胆汁淤积性肝炎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ALP只能提示胆道梗阻性病变,不能鉴别梗阻是良性还是恶性.一般慢肝大多都有多多少少的纤维化现象,只是轻重而已.碱性磷酸酶的增高不一定就是有病,它也可以不可以是生理性增高。病理性升高的情形一般见于:(1)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2)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究竟属于哪种情形,还需要结合其它症状体征才能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