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补钙越补越缺有哪些误区

补钙越补越缺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可乐咖啡当水喝。

近些年骨质疏松的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要归咎于年轻人常喝的可乐、雪碧,碳酸饮料中含有磷酸,它不仅会降低人体对钙的吸收,还会加快钙的流失。

误区二,一次补太多。

补钙一次不要补太多,应该少量多次。建议买剂量小的钙片,每天分两至三次服下。尤其对于老年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少量多次补钙可以减少便秘、肾结石以及膀胱结石等问题的出现。

误区三,补钙后不注意运动。

被人吃进的钙首先进入胃肠,再转移到血液,最后才从血液转移到骨骼。所以人只有多运动、增加锻炼强度和频率,血液中的钙才会向骨骼中转化。因此,运动能帮助提高钙吸收和保持骨密度。最有利于骨健康的项目是散步、慢跑、爬楼梯和跳舞,建议每周最少做两次有氧运动。

误区四,忽视维生素D和元素钙。

我们中国人本身维生素D的水平比较低,导致很多钙补进去的时候无法吸收和利用,甚至出现天天补钙还缺钙的情况。所以应选择元素钙含量高的高浓度钙源如碳酸钙源,以充分满足补钙量的需求。除了元素钙外,维生素D也很关键。维生素D就像一辆运输车,只有它存在,钙质才能被“搬运”到人体中。

误区五,钙剂选液态。

有的人认为液态钙比钙片更容易吸收,其实钙的吸收场所主要不是胃,而在肠道。因此,服下的钙剂,需要有一个很好的保护机制,在胃里不受胃酸的干扰,而能被肠道吸收。而液体补充钙剂很难达到这一点。

几大补钙误区

误区一

“是药三分毒”,我选择保健品补钙更安全。

专家:保健品没标不良反应≠无不良反应

市场上的补钙产品众多,既有维生素,也有矿物质类;既有药品也有保健品,选择药物补钙还是保健品补钙?这是不少网友的疑问。刘春霞指出,药品的生产需要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之前必须通过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试验才能投放市场。

作为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的药品,它一定要标明适应症,明确治疗的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如此高标准的生产要求,补钙药品值得信赖。“我建议选择钙剂时,选择标有(OTC)非处方药的比较安全。”刘春霞建议。

相对药品而言,保健品只能起到保健、辅助治疗的作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同时,保健品一般没有标明不良反应的症状,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不良反应。

误区二

五成网友认为液体钙更利于吸收。

专家:钙剂溶解度高≠吸收快

“值得注意的是,钙的吸收率因人而异。”刘春霞提醒。如果是碳酸钙类,它的吸收先经过胃酸的作用再被肠道吸收。如果胃酸情况正常、胃蠕动良好,钙剂吸收速度快。

刘春霞指出,“液体钙剂溶解度好并不代表吸收快,主要看钙剂里维生素D的含量。”市面上的液态钙软胶囊主要由碳酸钙、维生素D、明胶、纯净水、甘油组成。其中,对钙吸收有积极作用的主要是维生素D,它能促进小肠黏膜吸收钙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不同形态的钙,最终均以钙离子的形式被肠道吸收,钙剂溶解度高并不代表吸收快。

简要内容:牛奶、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两者都是补钙妙品。但是如果两者同时进食,却会妨碍钙的吸收,长期食用还会诱发乳碱综合征。刘春霞指出,服用钙剂时应避免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大量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大量吸烟也会抑制钙剂的吸收。

误区三

补钙引起便秘是通病,无法避免。

专家:补钙安排在两餐之间最合理

碳酸钙类钙剂经过胃酸作用时,生成氯化钙后到达肠道。其中15%被肠道吸收,85%跟食物中的草酸、植物酸、脂肪酸等结合成不溶性钙化合物,如碳酸钙、磷酸钙等,堆积多了就形成便秘。

“柠檬酸钙水溶性较好,柠檬酸根离子能够将人体难以吸收的草酸钙、磷酸钙中的钙离子竞争出来,形成水溶性较好的柠檬酸钙排出体外,有效防止便秘。”刘春霞表示,补钙容易便秘的人,可以多喝水。补钙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此时,食物对它的影响较小。适当的运动,增加胃肠蠕动也有效减少便秘。

误区四

补钙同时多进食蔬菜,有助于钙质吸收。

专家:大量摄入纤维素会抑制钙吸收

“饮食需要平衡,但如果你是补钙大军中的一员,需要注意的是,钙与纤维素容易结合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过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会抑制钙的吸收。”刘春霞提醒。

牛奶、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两者都是补钙妙品。但是如果两者同时进食,却会妨碍钙的吸收,长期食用还会诱发乳碱综合征。刘春霞指出,服用钙剂时应避免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大量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大量吸烟也会抑制钙剂的吸收。

很多人很重视从摄入的食物中补钙,但是,有的人补钙效果却不理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不懂得补钙的诀窍。因为要提高膳食钙的吸收率,烹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补钙有哪些误区

一:五成网友认为液体钙更利于吸收

专家:钙剂溶解度高≠吸收快

值得注意的是,钙的吸收率因人而异。如果是碳酸钙类,它的吸收先经过胃酸的作用再被肠道吸收。如果胃酸情况正常、胃蠕动良好,钙剂吸收速度快。液体钙剂溶解度好并不代表吸收快,主要看钙剂里维生素D的含量。”

市面上的液态钙软胶囊主要由碳酸钙、维生素D、明胶、纯净水、甘油组成。其中,对钙吸收有积极作用的主要是维生素D,它能促进小肠黏膜吸收钙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不同形态的钙,最终均以钙离子的形式被肠道吸收,钙剂溶解度高并不代表吸收快。

二:钙不用补,多吃高钙食物即可

专家:高钙食物也难以满足人类对钙的需求

含钙最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其含钙量也是有限的,如100毫升鲜牛奶含钙110毫克,100克大豆含钙190毫克,每天要食用800毫升牛奶或0.4公斤黄豆,才能够满足成人一天的钙需要量。可见即使高钙食物也难以满足人类对钙的需求。

三:补钙同时多进食蔬菜,有助于钙质吸收

专家:大量摄入纤维素会抑制钙吸收

饮食需要平衡,但如果你是补钙大军中的一员,需要注意的是,钙与纤维素容易结合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过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会抑制钙的吸收。牛奶、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质,两者都是补钙妙品。

但是如果两者同时进食,却会妨碍钙的吸收,长期食用还会诱发乳碱综合征。刘春霞指出,服用钙剂时应避免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大量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大量吸烟也会抑制钙剂的吸收。

补钙误区有哪些 误区六:用内酯豆腐来补钙

豆腐是植物食品中最好的补钙食品。大豆本身含有不少钙,凝固豆腐的时候还要加入含钙的凝固剂,所以不喝牛奶的人大都会有意识地多吃豆腐。然而,内酯豆腐却不是钙的好来源,因为其中没有添加含钙凝固剂,而是使用葡 萄糖酸内酯作为凝固剂的。同时,内酯豆腐水分太多,蛋白质和钙含量都很 低。除了内酯豆腐,“日本豆”也不可用于补钙。

从钙含量上来说,豆浆远远比不上牛奶。这是因为,大豆钙含量虽然不算太低,但加10杯水磨成豆浆之后,含量就稀释得很低了。喝一杯豆浆,不过是吃几十粒豆子而已,其中的钙很少。豆浆对骨骼的真正好处,在于它可以提供 植物雌激素,减少更年期妇女的钙流失。

孕妇补钙误区

1、补钙越多越好?

No!孕期补钙要适量,过度补的话,容易使钙质沉淀在胎盘血管壁中,造成胎盘老化、钙化,分泌的羊水减少,胎小宝宝头颅过硬等。所以,准妈妈不要盲目补钙。

2、补钙不分时间?

No!补钙最佳的时间应该是在睡觉前以及两餐之间。注意,要距离睡觉前有一段时间,最好是晚饭后休息半个小时。早晨喝牛奶补钙效果也不错。

3、补钙依靠骨头汤?

No!骨头汤并不是最好补钙方式,用1公斤的骨头煮汤2个小时,汤中含有的钙仅仅为20毫克左右,所以说骨头汤补钙远远不足。

4、短时间补钙就有效果?

No!补钙要少量多次,这样比一次大量补钙吸收的效果好。比如说,在吃钙片的时候,选择剂量比较少的钙片,每天分2~3次口服,要比一天吃一片量大的要好。喝牛奶也同样如此,500ml的牛奶,一天分三次喝,比一次喝光的效果好。

缺钙时补钙要警惕误区

1以为吃牛肉有利于骨骼

不少人多相信欧美人骨骼强壮是因为爱吃牛肉。事实上,很多吃牛肉甚多的人,正是钙缺乏相当严重的人。这是因为牛肉本身含钙极低——所有的肉都是这样。同时,肉里面含有大量的“成酸性元素”,主要是磷、硫和氯。它们让血液趋向酸性,身体不得不用食物和骨骼中的钙离子来中和成酸性元素,因而增加体内钙元素的流失,减少钙的吸收。所以,缺钙的中老年人应当适当控制肉类的摄入量,不论是红肉还是白肉。]

2以为吃蔬菜与骨骼健康无关

不少人在热爱动物食品的同时,却很少注意补充蔬菜。他们以为蔬菜里面只有些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与骨骼健康无关。实际上,蔬菜不仅含有大量的钾、镁元素,可帮助维持酸碱平衡,减少钙的流失,本身还含有不少钙呢。绿叶蔬菜大多是钙的中等来源,如小油菜、小白菜、芥蓝、芹菜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补钙蔬菜。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K是骨钙素的形成要素,而骨钙素对钙沉积入骨骼当中是必需的。

3以为菠菜对补钙毫无益处

许多人都知道,菠菜不可与豆腐一起吃,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草酸,会与钙结合成不溶性的沉淀。然而,这些人没看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菠菜当中也含有大量促进钙吸收的因素,包括丰富的钾和镁,还有维生素K。菠菜是公认的维生素K的宝库,含量在各种生鲜食品中位居第一。维生素K不怕热,而且和胡萝卜素一样需要油脂帮助吸收,因而吃凉拌菠菜的时候一定要放些香油。

缺钙时警惕补钙的误区

误区1:补钙越多越好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中提出:成人的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mg,这个摄入量不是建议的标准摄入量。一般而言,成人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800mg,一般从膳食中摄入钙至少500mg。摄入的钙越接近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危害健康的风险就越大。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导致患肾结石病的危险性增加等。也就是说,营养素摄入不是越多越好,缺乏对健康不利,而过量也可能对健康有害。一般而言,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和增加奶制品的摄入,可以基本满足人体对于钙的需求。所以,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误区2:吃钙片是补钙的最佳途径在我们每日摄入的天然食物中,有很多可以达到增加钙质的目的,像奶制品、豆制品等。比起钙片,这些食品存在着价格便宜、食用方便等特点,应为补钙首选。除了日常的食物调整以外,如果还不能达到身体需要,采用营养素补充剂或强化食品也是解决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手段之一。

误区3:轻信广告中某些夸大其词的说法某些厂商为了增加产品销量、扩大知名度,在广告中加入不切实际、夸大其词的言语和数据。专家称:正常情况下,钙剂对于人体的吸收率大致在30%左右。这显然与某些商业广告中所宣传的吸收率高达90%有很大出入。还有一些厂家把在动物身上获得的实验结果写在产品说明书中。对待这些,需要消费者有正确、客观的判断力,对待产品不能跟风、盲从,平时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医学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误区4:保健品与药品概念混淆从国家法规要求来看:保健食品是食品,安全性比较高,而药品是允许有毒副作用的。药品是在疾病状态下吃的,食品是可以让国民日常食用的。就时间而言,药品是偶尔吃的,食品可以经常吃。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营养素产品在批成药品时,它的剂量允许大一些。长期大剂量摄入某些营养素对健康可能造成危害。

老人补钙的误区

老人补钙的误区有两个

误区一:药物补钙比较好

专家建议:老人每天坚持喝两杯牛奶,多吃奶制品、虾皮、青豆、黄豆、豆腐、芝麻酱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其次,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喝咖啡和可乐,不要吸烟,这些都会造成骨量丢失。除此以外,晒太阳和户外运动也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这些都是安全的补钙方法,老人们根本没有必要每天服用钙剂。

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式是在日常饮食中加强钙的摄入量,而且食物补钙比药物补钙更安全,不会引起血钙过量。

误区二: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老人健康。

补钙误区有哪些

1、以为吃牛肉有利于骨骼

不少人认为欧美人骨骼强壮是因为爱吃牛肉。事实上,很多吃牛肉甚多的人,正是钙缺乏相当严重的人。这是因为牛肉本身含钙量极低——所有的肉都是这样。同时,肉里面含有大量的“成酸性元素”,主要是磷、硫和氯,它们让血液趋向酸性,身体不得不用食物和骨骼中的钙离子来中和成酸性元素,因而增加体内钙元素的流失,减少钙的吸收。所以,缺钙的中老年人应当适当控制肉类的摄入量,不论是红肉还是白肉。

2、以为吃蔬菜与骨骼健康无关

不少人偏爱动物食品,却很少注意补充蔬菜。他们以为蔬菜里面只有些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与骨骼健康无关。实际上,蔬菜不仅含有大量的钾、镁元素,可帮助维持酸碱平衡,减少钙的流失,本身还含有不少钙。绿叶蔬菜大多是钙的中等来源,如小油菜、小白菜、芥兰、芹菜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补钙蔬菜。

3、以为水果代餐有利于骨骼健康

很多减肥女性认为,只要吃水果就可以得到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经常用水果代替一餐饭。实际上,水果是一种有益酸碱平衡的食品,却不是钙的好来源,而且严重缺乏蛋白质。骨骼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钙,也需要胶原蛋白作为钙沉积的骨架。如果用水果代替三餐,则蛋白质和钙摄入量都严重不足,只会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

4、以为喝饮料与补钙无关

饮料中大多含有磷酸盐,而磷酸盐会严重地妨碍钙的吸收,促进钙的流失。可乐是其中害处最大者——因为其中含有磷酸。把人的牙齿和骨头泡在可乐当中,它们就会慢慢地溶化!其中的精制糖也不利于钙吸收。所以,凡是需要补钙的人,都要严格控制甜饮料的数量。茶水含有丰富的钾离子,其中含磷量低,还有促进骨骼牙齿坚固的氟元素,因而喝茶对骨骼健康是有益无害的。

补钙饮食误区

(1)吃牛肉有利于骨骼:这是一种误区,牛肉同其他肉类一样含钙量极低,故很多吃牛肉甚多的人,正是钙缺乏相当严重的人。同时肉里含有大量的“成酸性元素”,主要有磷、硫和氯,它们使血液趋向酸性,人体不得不用食物和骨骼中的钙离子来中和成酸性元素,因而增加了体内钙元素的流失,减少钙的吸收。

(2)吃蔬菜不会使骨骼健康:实际上,蔬菜不仅含有大量的钾、镁元素,可帮助维持酸碱平衡,减少钙的流失,蔬菜本身还含有不少钙。故吃蔬菜有助于骨骼健康。

(3)水果代餐有利于骨骼健康:水果虽是一种有益酸碱平衡的食品,但不是钙的好来源,而且严重缺乏蛋白质,故水果代餐无利于骨骼健康。

(4)喝饮料与补钙无关:饮料中大多含有磷酸盐,而磷酸盐会严重地妨碍钙的吸收,促进钙的流失。

(5)喝了骨头汤就不会再缺钙:骨头里的钙决不会轻易溶出来,只有加上半碗醋,再慢慢地炖上一两个小时。醋可以有效地帮助骨钙溶出。

7个补钙误区

1.用内酯豆腐来补钙

很多人都知道,豆腐是植物食品中最好的补钙食品。大豆本身含有不少钙,凝固豆腐的时候还要加入含钙的凝固剂,所以不喝牛奶的人大都会有意识地多吃豆腐。然而,内酯豆腐却不是钙的好来源,因为其中没有添加含钙凝固剂,而是使用葡萄糖酸内酯作为凝固剂的。同时,内酯豆腐水分太多,蛋白质和钙含量都很低。除了内酯豆腐,“日本豆腐”也不可用于补钙。

2.相信豆浆是高钙食品

营养学家经常劝告,不能喝牛奶的人可以喝豆浆作为替代。的确,在很多方面,豆浆都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食品,但从钙含量上来说,它却远远比不上牛奶,差的不是一倍两倍。这是因为,大豆钙含量虽然不算太低,但加10杯水磨成豆浆之后,含量就稀释得很低了。喝一杯豆浆,不过是吃几十粒豆子而已,其中的钙很少。豆浆对骨骼的真正好处,在于它可以提供植物雌激素,减少更年期妇女的钙流失。

3.相信海带可以补钙

不少媒体文章都告诉你,海带里面的钙很多——但只限于干海带。可是干海带谁能大量吃呢?一旦吸了水,钙含量就不算多了。而且,海带里面的海藻胶等可溶性膳食纤维会妨碍钙的吸收,因为它们可以和钙形成牢固的复合物,裹挟着钙一起“穿肠而过”。但海带也不是毫无裨益,它是典型的成碱性食品,经常食用,对减少体内钙的流失有一定帮助。

4.以为吃牛肉有利于骨骼

不少人多相信欧美人骨骼强壮是因为爱吃牛肉。事实上,很多吃牛肉甚多的人,正是钙缺乏相当严重的人。这是因为牛肉本身含钙极低——所有的肉都是这样。同时,肉里面含有大量的“成酸性元素”,主要是磷、硫和氯。它们让血液趋向酸性,身体不得不用食物和骨骼中的钙离子来中和成酸性元素,因而增加体内钙元素的流失,减少钙的吸收。所以,缺钙的中老年人应当适当控制肉类的摄入量,不论是红肉还是白肉。

5.相信喝牛奶对补钙没有帮助

虽然有人到处宣称,牛奶含有大量蛋白质,会让体质偏酸而促进钙的流失,但这话并不正确。实际上,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仅有3%而已,水分含量却高达87%。每250克牛奶中含有250毫克以上的钙,有丰富的钾和镁,还含有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乳糖和必需氨基酸。牛奶与肉不同,并非成酸性食品,而是弱成碱性食品。所以,牛奶并不会让人体液偏酸,也就不会促进钙的流失。综合评价,牛奶仍是最佳的补钙食品。

6.相信喝了骨头汤就不会再缺钙

骨头里面的钙绝不会轻易溶出来。有实验证明,在高压锅蒸煮两小时之后,骨髓里面的脂肪纷纷浮出水面,但汤里面的钙仍是微乎其微。要想用骨头汤补钙,只有一个方法:加上半碗醋,再慢慢地炖上一两小时。醋可以有效地帮助骨钙溶出。需要注意的是:这时一定不要用高压锅,最好用砂锅来炖,避免在骨头汤中溶出过多的铝。

7.以为吃蔬菜与骨骼健康无关

不少人在热爱动物食品的同时,却很少注意补充蔬菜。他们以为蔬菜里面只有些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与骨骼健康无关。实际上,蔬菜不仅含有大量的钾、镁元素,可帮助维持酸碱平衡,减少钙的流失,本身还含有不少钙呢。绿叶蔬菜大多是钙的中等来源,如小油菜、小白菜、芥蓝、芹菜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补钙蔬菜。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K是骨钙素的形成要素,而骨钙素对钙沉积入骨骼当中是必需的。

相关推荐

婴儿误区

婴幼儿期,是每一个宝宝一生只一个黄金年龄,也是婴儿最关键的时期,妈妈们都应该高度重视起来!那该如何来对宝宝进行科学的呢?下面为大家介绍。1.别听信夸大的承诺钙对婴儿健康成长很重要,些商家利用人们对的渴望,在推出自己的产品时往往夸大其作用,给消费者以误导。人体对各种品的吸收率只能达到40%,而的厂家将高达99%以上的动物实验结果直接用于人体吸收率加以宣传,欺骗消费者。因此,购买时必须弄清产品的钙含量、吸收率、无副作用等,不能轻信“高效、高能、活性”等词。 2.不能过多地虽然重

儿童三大误区

误区一:天天 据医师介绍,很多家长去医院咨询,该给孩子什么钙。这些家长大部分是在看了宣传广告,受到误导,觉得自己的孩子可能钙。家长就自己买来各种钙片,每天给孩子吃。 误区二:不需要常规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婴儿每日钙摄入量为300~400mg,1~3岁400~600mg,4~10岁800mg,11~17岁1000mg。含钙的食物很多,因此,配方奶喂养的儿童只要保证一定的牛奶摄入量,保证膳食营养均衡,即可满足钙营养的需求,不必另行误区三:钙得多就能长个子 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青少年,虽

老年人误区

误区一: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六种误区

1.枕秃不等于钙 妈妈错解:宝宝的枕部一圈头发稀少或没头发,这是钙导致的枕秃现象。 正解:大部分的枕秃往往是因为生理性的多汗、头部与枕头经常摩擦而形成的,因此尤其多见于夏天。 引起枕秃的原因是多方面,可能是妈妈孕期营养摄入不够、也可能是枕头太硬、也可能是钙或者佝偻病的前兆。枕秃是宝宝钙的一个表征,但不意味着枕秃就是钙。爸妈可先到医院给宝宝做微量元素的检查,不要给宝宝滥。 2.出牙晚不等于钙 妈妈错解:宝宝9个月都还没长牙,肯定是因为钙,所以长不出来。 正解:婴儿出牙早晚主要是由遗传因

8大误区

误区一:是广告声称60%-100%高吸收率。 在北京召开的一次钙与人体健康专家研讨会上专家指出,现在各种钙品人体吸收率只能达到40%左右,但些厂家却将高达90%以上的动物实验结果直接用于人体吸收率的宣传,欺骗消费者。60%-100%高吸收率的危害,在于误导人们大大降低钙的充量,使量仅仅达到正常所钙量的26%-50%。一方面严重钙,另一方面又得严重不足,不足量,造成,还是钙的严重后果。 ,关键在于吸收,这是一句广为流行而且被人接受的说法。吸收,是吸收率?还是吸收量?却混淆不清,现

儿童误区

1、排骨汤效果差 :排骨汤中的钙含量非常低。一斤排骨含钙只25毫克,骨头汤中的钙仅相当于排骨的十分之一。而3岁以上的儿童每天的钙需求量是800毫克。 2、吃钙片钙 :常还是钙,问题很可能出在方法恰当。比如,的父母将钙片捣碎,与牛奶混在一起,或在喝奶前后给孩子吃,致使奶中的蛋白与钙结合形成奶块,造成钙质无法被人体吸收,还的父母只管给孩子服钙片而不让孩子晒太阳,影响了钙剂的吸收与利用,同样效果不好。

哪些常见误区

1、只要是骨质疏松就必须 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女性绝经后出现的骨质疏松和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症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病人不能仅靠的治疗,如女性绝经期后可以充雌激素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老年男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钙的摄入量,而不是过度依靠药物。某些疾病如钙营养不良引起的骨质疏松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这类病人使用钙剂则会效。 2、钙的越多越好 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钙得越多越好。事实并不是这样,我国营养协会推荐:体重在50—70公斤的老年人每日需钙量约为1000毫克,除了在饮食中

5大误区

误区1、喝了骨头汤就不会再钙 骨头里面的钙绝不会轻易溶出来。实验证明,在高压锅蒸煮两小时之后,骨髓里面的脂肪纷纷浮出水面,但汤里面的钙仍是微乎其微。 要想用骨头汤,只一个方法:加上半碗醋,再慢慢地炖上一两小时。醋可以效地帮助骨钙溶出。需要注意的是:这时一定不要用高压锅,最好用砂锅来炖,避免在骨头汤中溶出过多的铝。 误区2、喝牛奶对帮助 虽然人到处宣称,牛奶含大量蛋白质,会让体质偏酸而促进钙的流失,但这话并不正确。实际上,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仅3%而已,水分含量却高达87%。每250

老年人误区

误区1:越多越好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中提出:成人的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mg,这个摄入量不是建议的标准摄入量。一般而言,成人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800mg,一般从膳食中摄入钙至少500mg。摄入的钙越接近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危害健康的风险就越大。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导致患肾结石病的危险性增加等。也就是说,营养素摄入不是越多越好,乏对健康不利,而过量也可能对健康害。一般而言,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和增加奶制品的摄入,

骨质疏松的三大误区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一:能治好 许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都会出现骨质疏松。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二:不辩病因。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是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没什么作用的。 治疗骨质疏松的误区三: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