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偏口鱼体态特征

偏口鱼体态特征

高眼鲽,硬骨鱼纲,鲽形目,鲽科。在乳山通常被称为偏口鱼、小嘴鱼。这种鱼体长侧扁,一般长度20厘米左右、重量200克左右者居多。眼大而突出,两眼均在头部右侧;上眼位高

偏口鱼图片,位于头背缘中线上。两侧口裂稍不等长。

高眼鲽是生存区域相对固定的鱼种,主要生存在太平洋西部近海;在我国,黄海和渤海最多,东海零星可见。乳山近海,是高眼鲽常年定居的地方。高眼鲽不仅肉细嫩,味鲜美,而且小刺少,特别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偏口鱼令人觉得奇怪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两只眼睛不是分别长在头的两侧,而是并排在头的一边。在所有鱼类中,长着这样一副模样的有三类鱼:鲆、鲽、鳎,鲽的外观相差较大,易于区别。而鲆和鲽的外观非常相似人们就把两眼长在左侧的称为鲆,长在右侧的称为鲽。

粗犷的北方人根据它们的外形特征给了它们一个实惠的叫偏口鱼,细腻的江浙人叫了一个文雅的名字:比目鱼。并且在古时候,它们认为鲆和鲽,一左一右排列的眼睛,是一种鱼的一雌一雄,这种鱼成双成对地排列着游泳夫妻的眼睛各观察一侧的动静,象征徙着和睦恩爱。同心协力,永不分离的高尚情操,故有了“凤凰双栖鱼比目鱼”的佳话。

折叠 编辑本段 相关介绍

不过偏口鱼并非天生如此,刚出生的它们与父母完全不同,它们的眼睛是对称的长在头的两侧,生活在海水的中上层。

大约长到半寸长时,它们的体形开始变化,一只眼上移动到头的另一侧,背鳍、臀鳍也向前长至头部,身体侧扁扭转,大约一百天后,才变成父母的模样,现在海底。

从此,体形怪异的偏口 开始了它的潜伏在海底的生活。它们靠侧扁的身体和尾部上下摆动前进,常常是在夜间出来偷猎食物,多以海星和其它小动物为食。

折叠 编辑本段 生活习性

近海冷温性底层鱼类。冬季栖息于水深60-80米的水域,有的在180-270米深度可见。

翌年春末夏初向浅海移动。4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生殖期,之后散布于30-60米的海域索饵。

3龄左右性成熟。黄海北部为主要产卵场之一。卵浮性,圆形,卵径0.80-0.91毫米。

食性广,主要摄食小鱼,次为虾类、头足类、棘皮类和多毛类。偏靠侧扁的身体和尾部上下摆动前进,常常是在夜间出来偷猎食物,多以海星和其它小动物为食。

折叠 编辑本段 食用价值

肉味美,富含蛋白质,为港养对象之一。 高眼鲽长不大,平,薄,常油炸,油炸偏口是岛城小餐馆常见的一道菜。高眼鲽属于冷水性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小刺少,尤其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

鳓鱼的体态特征

体长而宽,很侧扁。背缘窄;腹缘有锯齿状棱鳞。头中等大,很侧扁,头顶平坦,具菱形隆起棱。头背后方略高。吻短钝,上翘。眼大,侧上位。脂眼睑发达,盖着眼的一半。眼间隔中间平。鼻孔每侧2个,约位于吻端和眼之间。口小,向上,近垂直。口裂短。前颌骨和上颌骨由韧带连结。上颌骨末端圆形,向后伸达瞳孔下方。下颌的前端向上突出。两颌、腭骨和舌上均有细齿。舌游离,前端钝圆形。鳃盖骨薄。鳃孔大,向下开孔至头腹面的前方,约止于眼的前下方。假鳃发达。鳃耙较粗,边缘具小刺,11—12+23-24。鳃盖膜彼此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尾柄长小于其高。肛门位于胸鳍基和臀鳍基末端之间。[1]

体被薄圆鳞,易于脱落。鳞片前部密布横沟线,环心线细,后部边缘光滑。腹部棱鳞23—26+13—14。背鳍中等大,起点距吻端和距尾鳍基底的距离相等,其基部短。臀鳍始于背鳍基终点的下方,其基部甚长,约为背鳍基的4倍。胸鳍侧下位,向后伸达腹鳍基。腹鳍甚小,位于背鳍前下位,其长小于眼径。尾鳍宽叉形。体背部灰色,体侧银白色。头背、吻端、背鳍、尾鳍淡黄绿色。背鳍和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各鳍色浅。

除了吻长、叉长/体长等指标在雌雄间有显著差异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到了繁殖早期,雄鱼的体厚、成熟系数都显著地大于雌鱼,而肝指数却显著地小于雌鱼。

多宝鱼比目鱼左口鱼偏口鱼的区别

多宝鱼、比目鱼、左口鱼、偏口鱼的区别

内容提要: 比目鱼又叫鲽鱼,是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统称,多宝鱼、比目鱼、左口鱼都是比目鱼中的一种,和比目鱼都属于从属关系,多宝鱼、比目鱼、左口鱼都是比目鱼,但是反之则不成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区别吧!

比目鱼又叫鲽鱼,是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统称,多宝鱼、比目鱼、左口鱼都是比目鱼中的一种,和比目鱼都属于从属关系,多宝鱼、比目鱼、左口鱼都是比目鱼,但是反之则不成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区别吧!

多宝鱼

多宝鱼是鲆科菱鲆属鱼类,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称多宝鱼,在自然海域,成鱼最大可长到75厘米,体甚侧扁,呈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舌形,幼鱼眼睛在身体两侧,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一只眼逐渐向左或向右,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或右侧,口稍突出,鳍一般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长,与尾鳍相连或不连,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

比目鱼

比目鱼又叫鲽鱼,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统称,体甚侧扁,呈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舌形,最大体长可达5米,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或右侧,口稍突出,鳍一般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长,与尾鳍相连或不连,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的暖热海域中,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

左口鱼

左口鱼是比目鱼科鱼类,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新鲜的左口鱼,鱼身是茶褐色,花纹颜色随环境而变化、左口鱼离水即死,不能养活,要生活在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

偏口鱼

偏口鱼也叫高眼鲽,体长卵圆形,侧扁,尾柄狭长,两眼均位于头部右侧,上眼位于头部被缘的正中线上,口大,前位,左右对称,有眼侧大多被弱栉鳞,间或杂以圆鳞,无眼侧被圆鳞,侧线几乎呈直线状,背鳍始于无眼侧,有眼侧的胸鳍较长,尾鳍呈截形,一般长度20厘米左右、重量200克左右者居多。

梭鱼的形态特征

1.梭鱼,又译金梭鱼或梭子鱼,俗称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锦,是一种金梭鱼科魣属的条鳍鱼。个性凶狠且具侵袭性,爱联群出动,因其较大的体积(可长达1.8米)和凶猛的外形而广为人知。梭鱼身体属长圆柱形,嘴巴尖,下巴阔大,头如梭,长有突出的犬牙状牙齿。两边背鳍分开,一边有五条刺针,另一边则有一条刺针和九条放射状线条,全身横线明显。梭鱼主要是用来作观赏用途,但亦可作食用,产于沿海或海水淡水交界处,肉质鲜美,不过却含有珊瑚礁鱼毒素。 上下颌上长着尖锐的牙齿。两只宽大的背鳍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给梭鱼提供足够的前进动力。梭鱼喜欢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们常常跃出水面,连续不断地做跳跃动作。识别梭鱼并不困难。梭鱼的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带红色的黄色。

2.梭鱼(湾海产),北方叫红眼鱼、肉棍子;棱梭,又称犬鱼、尖头西;鲻鱼,俗称乌鲻、白眼。其共同特征是体呈纺锤形,性活泼,常跳跃。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对梭鱼有了较多的认识。屠本峻在《海味索隐》中说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鱼常常用下颌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类和有机碎屑。梭鱼的鳃耙密集,牙齿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状。梭鱼幽门胃的肌肉很发达,象一个沙囊,非常适合研磨和压碎泥沙中的食物。

梭鱼在开阔的温暖海域产卵。每到产卵季节,梭鱼将卵子和精子直接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鱼靠浮游生物为食。梭鱼有一个长长的流线型的身体。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游动。梭鱼有一个向前延伸的下颌。

梭鱼属于鲻形目的鲻科。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脂眼睑不甚发达,仅遮盖眼边缘。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体型较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短小而宽,背面扁平,吻端钝尖。口小,前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上颌中央有1缺刻,可与下颌中央突起相吻合。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齿细弱,下颌无齿。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宽约为眼径的1.9倍之内;眶前骨末端在近口角处稍下弯,边缘有锯齿。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平滑。

鳃孔大。尾柄粗,长为高的1.8-2.2倍。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位于体背中间稍偏前,由4根鳍棘组成,前3棘粗,第1棘最长;第2背鳍位于第1背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中央稍偏后,前缘有1棘,后缘微凹。胸鳍较宽长,侧中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较小,位于胸鳍起点与第1背鳍起点之间近中央下方,左右两鳍靠近,各有1棘。臀鳍始于第2背鳍起点稍前下方,两鳍近同形,后基近相对,其前缘有3棘。尾鳍浅叉形。体被大栉鳞,胸鳍基部上缘无长鳞。无侧线。

体背灰青色,体侧淡黄色,上部具有几条黑色纵纹和许多斜横纹,腹部白色。眼晶液体呈红色。尾鳍、胸鳍淡黄色。其他各鳍均浅灰色。体长一般为20-40厘米。吻短,体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眼较小,脂眼脸不发达,眼旁一圈呈红色。上颌骨在口角处突然向下弯曲。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基近。尾鳍后缘微凹。

压力大吃什么好 偏口鱼

偏口鱼中富含ω-3脂肪酸,能够舒张血管,降低血脂、血压,不仅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还能够缓解压力,消除焦虑。

偏口鱼为啥这等怪样

偏口鱼,即比目鱼,又名左口、沙地、牙鲜、相鱼等,是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总称,包括鰜科、鲆科、鲽科、鳎科、舌鳎科鱼类。偏口鱼身体扁平,成长中两眼逐渐移到头部的一侧,平卧在海底。“偏口”和“比目”,都是对它们身体的最突出特征的描述。偏口鱼种类甚多,在乳山以高眼鲽、石鲽、牙鲆的质量最好,名气最大。

偏口鱼令人觉得奇怪的地方,是因为它的两只眼睛不是分别长在头的两侧,而是并排在头的一边。在所有鱼类中,长着这样一副模样的有三类鱼:鲆、鲽、鳎,鲽的外观相差较大,易于区别。而鲆和鲽的外观非常相似,于是人们就把两眼长在左侧的称为鲆,长在右侧的称为鲽。粗犷的北方人根据它们的外形特征叫偏口鱼,细腻的江浙人叫了比目鱼。在古时候,人们认为鲆和鲽,一左一右排列的眼睛,是一种鱼的一雌一雄,这种鱼成双成对地排列着游泳,好似夫妻的眼睛在各观察一侧的动静,象征着和睦恩爱,同心协力,永不分离的高尚情操,故有了“凤凰双栖比目鱼”的佳话。

不过偏口鱼并非天生如此,刚出生时它们与父母完全不同,它们的眼睛是对称的长在头的两侧,生活在海水的中上层。大约长到半寸长时,它们的体形开始变化,一只眼上移动到头的另一侧,背鳍、臀鳍也向前长至头部,身体侧扁扭转,大约一百天后,才变成父母的模样。从此,体形怪异的偏口,开始了它的潜伏在海底的生活。它们靠侧扁的身体和尾部上下摆动前进,常常是在夜间出来偷猎食物,多以海星和其它小动物为食。

研究显示,欧米伽-3脂肪酸能使人体脂肪分解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增加,使让人发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下降。人类血液中欧米伽-3脂肪酸水平过低,将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如果其含量低于人体所有脂肪酸的4%,患心脏病死亡的风险最高。而鱼油中这种脂肪酸含量比其他食物都高,因此大量吃鱼能保护心脏。

不同鱼所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量不同,因此,保护心脏的程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偏口鱼、带鱼、鲳鱼、平鱼、鲅鱼、金枪鱼、沙丁鱼、鱿鱼等,都属于不可养殖的鱼种,体内含有较多的欧米伽-3脂肪酸,更有利于保护心脏。

偏口鱼的吃法有很多种,如生吃、清蒸、清炖、红烧、烤、煎、炸等,怎样才能在烹调中保留更多的脂肪酸呢?有人认为,有些鱼是可以生吃的,比如三文鱼、偏口鱼等,但从安全方面考虑,还是清蒸或清炖的方法较好,既不会严重地破坏欧米伽-3脂肪酸,又能杀死寄生虫。而烧烤、油炸和红烧等方法虽然吃起来口味更好,但会导致欧米伽-3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被严重破坏,脂肪含量上升,营养价值降低。

紫生菜的体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草本,高25-100厘米。根垂直直伸。茎直立,单生,上部圆锥状花序分枝,全部茎枝白色。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大,不分裂,倒披针形、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长6-15厘米,宽1.5-6.5厘米,顶端急尖、短渐尖或圆形,无柄,基部心形或箭头状半抱茎,边缘波状或有细锯齿,向上的渐小,与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同形或披针形,圆锥花序分枝下部的叶及圆锥花序分枝上的叶极小,卵状心形,无柄,基部心形或箭头状抱茎,边缘全缘,全部叶两面无毛。头状花序多数或极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圆锥花序。总苞果期卵球形,长1.1厘米,宽6毫米;总苞片5层,最外层宽三角形,长约1毫米,宽约2毫米,外层三角形或披针形,长5-7毫米,宽约2毫米,中层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约9毫米,宽2-3毫米,内层线状长椭圆形,长1厘米,宽约2毫米,全部总苞片顶端急尖,外面无毛。舌状小花约15枚。瘦果倒披针形,长4毫米,宽1.3毫米,压扁,浅褐色,每面有6-7条细脉纹,顶端急尖成细喙,喙细丝状,长约4毫米,与瘦果几等长。冠毛2层,纤细,微糙毛状。花果期2-9月。

梭鱼的形态特征

1.梭鱼,又译金梭鱼或梭子鱼,俗称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锦,是一种金梭鱼科魣属的条鳍鱼。个性凶狠且具侵袭性,爱联群出动,因其较大的体积(可长达1.8米)和凶猛的外形而广为人知。梭鱼身体属长圆柱形,嘴巴尖,下巴阔大,头如梭,长有突出的犬牙状牙齿。两边背鳍分开,一边有五条刺针,另一边则有一条刺针和九条放射状搜索线条,全身横线明显。梭鱼主要是用来作观赏用途,但亦可作食用,产于沿海或海水淡水交界处,肉质鲜美,不过却含有珊瑚礁鱼毒素。 上下颌上长着尖锐的牙齿。两只宽大的背鳍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给梭鱼提供足够的前进动力。梭鱼喜欢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们常常跃出水面,连续不断地做跳跃动作。识别梭鱼并不困难。梭鱼的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带红色的黄色。

2.梭鱼(湾海产),北方叫红眼鱼、肉棍子;棱梭,又称犬鱼、尖头西;鲻鱼,俗称乌鲻、白眼。其共同特征是体呈纺锤形,性活泼,常跳跃。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对梭鱼有了较多的认识。屠本峻在《海味索隐》中说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鱼常常用下颌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类和有机碎屑。梭鱼的鳃耙密集,牙齿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状。梭鱼幽门胃的肌肉很发达,象一个沙囊,非常适合研磨和压碎泥沙中的食物。

梭鱼在开阔的温暖海域产卵。每到产卵季节,梭鱼将卵子和精子直接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鱼靠浮游生物为食。梭鱼有一个长长的流线型的身体。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游动。梭鱼有一个向前延伸的下颌。

梭鱼属于鲻形目的鲻科。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脂眼睑不甚发达,仅遮盖眼边缘。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体型较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短小而宽,背面扁平,吻端钝尖。口小,前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上颌中央有1缺刻,可与下颌中央突起相吻合。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齿细弱,下颌无齿。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宽约为眼径的1.9倍之内;眶前骨末端在近口角处稍下弯,边缘有锯齿。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平滑。

鳃孔大。尾柄粗,长为高的1.8-2.2倍。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位于体背中间稍偏前,由4根鳍棘组成,前3棘粗,第1棘最长;第2背鳍位于第1背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中央稍偏后,前缘有1棘,后缘微凹。胸鳍较宽长,侧中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较小,位于胸鳍起点与第1背鳍起点之间近中央下方,左右两鳍靠近,各有1棘。臀鳍始于第2背鳍起点稍前下方,两鳍近同形,后基近相对,其前缘有3棘。尾鳍浅叉形。体被大栉鳞,胸鳍基部上缘无长鳞。无侧线。

体背灰青色,体侧淡黄色,上部具有几条黑色纵纹和许多斜横纹,腹部白色。眼晶液体呈红色。尾鳍、胸鳍淡黄色。其他各鳍均浅灰色。体长一般为20-40厘米。吻短,体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眼较小,脂眼脸不发达,眼旁一圈呈红色。上颌骨在口角处突然向下弯曲。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基近。尾鳍后缘微凹。

红烧偏口鱼的做法

食材准备

偏口鱼,油盐,葱姜,大蒜,花椒,豆瓣酱,糖,白酒,醋,尖椒。

方法步骤

1、将鱼洗净去掉内脏,鱼鳞,控水洗净;

2、鱼身上打上斜刀,两面抹上干淀粉后入油锅小火煎;

3、煎至两面黄后出锅待用,锅中底油下入花椒炸香,

4、再加入姜蒜,干辣椒和葱爆香,加入豆瓣酱炒香,加生抽煸炒;

5、然后加入适量的水,加入白酒,醋,盐和糖,烧开后放入煎好的鱼;

6、小火烧至汤汁浓稠,出锅前,撒些尖椒圈或者香菜即可。

鳝鱼的形态特征

鳝鱼体长约20.70公分(8.28寸),无鳞或具很小鳞片,背、臀鳍很低且绕过尾端相连续,鳃通常仅于喉部有一外鳃孔。前段管状,至尾渐侧扁,尾端扁细。全体裸露无鳞,头大,锥形,吻尖。

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一些种类的鳃本身很小,依靠通过喉部或肠的黏膜吸入的氧进行呼吸。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

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表一般有润滑液体,方便逃逸,无鳞。

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仅留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生活时体呈大多是黄褐色、微黄或橙黄,有深灰色斑点,也有少许鳝鱼是白色,俗称“白鳝”。

压力过大怎么缓解 偏口鱼

偏口鱼富含脂肪酸,能够舒张血管,降低血脂、血压,不仅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还能够缓解压力、消除焦虑。

鸦片鱼和偏口鱼的区别

鸦片鱼:

根据左鲆右鲽的分类规则,鸦片鱼是鲽鱼的一种,对于鸦片鱼就是牙鲆鱼别名的说法是错误的。鸦片鱼学名格陵兰庸鲽。

偏口鱼:

偏口鱼体长,卵圆形,侧扁,尾柄狭长。两眼均位于头部右侧,上眼位于头部被缘的正中线上。口大,前位,左右对称。有眼侧大多被弱栉鳞,间或杂以圆鳞。无眼侧被圆鳞。侧线几乎呈直线状。背鳍始于无眼侧。有眼侧的胸鳍较长。尾鳍呈截形。

白鱼的形态特征

鱼(White Fish)属鲤科鱼类,俗称大白鱼、翘嘴白鱼。体形长,甚侧扁,头背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很厚,上翘,口裂与体长轴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部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以小鱼为食,是一中凶猛性鱼类。它可以在1~32度水体环境中生活,长年捕食生长。雌性3龄,雄性2龄成熟,6~7月产卵,幼鱼喜栖湖泊进岸水域或河道、港湾水流较缓沿岸生活。自然分布甚广,是我国南北水域常见的淡水鱼类。

白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其肉质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贯被视为上等佳肴。原为野生品种,近些年养殖工作者有效地解决了白鱼的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与白鱼用颗粒饲料问题,已能进行大面积人工饲养。学名翘咀红白鱼,是一种凶猛鱼类,也属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与“太湖三宝”合称“太湖四珍”。少刺多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

薇菜的体态特征

薇菜属蕨类植物紫萁科,植株高一般在60-100厘米。有营养叶和孢子叶之分。营养叶也称不育叶,簇生于根茎顶端,呈三角状阔卵形,顶部以下二回羽状,小叶片矩圆形;孢子叶也成能育叶,较营养叶萌发得早,一般在成株中部抽生,羽状分裂,小羽片卷曲成条形,其上沿主脉两侧密生褐色孢子囊。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斜生。

薇菜适应性广,每年4月下旬根状茎开始萌发抽生新叶,嫩叶生长极为迅速。孢子于5月下旬成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成配子体后,受精卵在颈卵器中发育成胚,胚接着发育成独立生活的孢子体。到月初气温高于20℃时生长缓慢,6月底停止生长,9月底开始枯黄。

薇菜性喜阴湿,不耐干旱和高温,遮荫可促进萌发生长。在富含腐殖质的肥沃土壤中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

相关推荐

草鱼的形态特征

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草鱼的俗称有:鲩、鲩鱼、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厚子鱼(鲁南)、海鲩(南方)、混子、黑青鱼等。英文名:Grass carp 。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草鱼幼鱼期则食幼虫,藻类等,草鱼也吃一些荤食,如蚯蚓,蜻蜓等。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草鱼,鲤科。

安康鱼的形态特征

安康鱼身体粗短柔软,无鳞,略呈纺锤形,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40-90厘米、体重300克~8KG。安康鱼(monkfish)长着一个超级大的、布满了牙齿的嘴巴和罕见的平平的身体。另外,它的身体上的皮肤还粘乎乎的。但是,就是这么一种外表丑陋的家伙仍然在为满足人们的“口福”做贡献。在欧洲和北美,有数百万人喜欢吃这种味道鲜美的大鱼,它因此常常被称为“穷人的牡蛎”。此安康鱼是在大西洋海岸发现,它最大可以长到090厘米长,最重可达10公斤!头大而平扁 ,吻尖而平扁,吻背中间有一大的骨质隆起,眼间区宽而稍凹

河豚鱼的形态特征

河鲀具有众所皆知的圆滚滚身躯,一般体长在100~300mm左右,大的可达630mm以上。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它们在水中吹动水和空气,使泥沙飞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因为牙齿和颌骨很坚硬,所以连极硬的贝壳也能咬碎。 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体侧稍带

立鱼的形态特征

体长13~30.6厘米。体高,侧扁,长椭圆形,背部狭长,腹面钝圆。吻钝。体被薄栉鳞;颊部与头顶部均具鳞,颊鳞5行。侧线完全,弧形,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胸鳍尖长。腹鳍胸位。体色青灰而带黄色,体侧有若干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臀鳍的一小部分及尾鳍边缘灰黑色,腹鳍的大部及尾鳍下叶黄色。

黑鱼的形态特征

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 黑鱼2 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能呼吸空气。 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

章鱼的形态特征

章鱼科的种类共有26属252余种海洋软体动物,它们的大小相差极大。章鱼体呈短卵圆形,囊状,无鳍;头与躯体分界不明显,章鱼的头胴部约7-9.5厘米,头上有大的复眼及8条可收缩的腕。每条腕均有两排肉质的吸盘,短蛸的腕长约12厘米,长蛸的腕长约48.5厘米,真蛸的腕长约32.5厘米。平时用腕爬行,有时借腕间膜伸缩来游泳,能有力地握持他物,用头下部的漏斗喷水作快速退游。腕的基部与称为裙的蹼状组织相连,其中心部有口。口有一对尖锐的角质腭及锉状的齿舌,用以钻破贝壳,刮食其肉。 该科中最熟知的章鱼是普通章鱼(O. vu

银鱼的形态特征

银鱼,体细长。近圆筒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市面上部分银鱼为保鲜和保色用硫磺熏蒸,静置后呈土黄色,应注意不要购买。体侧各有一排

带鱼的形态特征

带鱼,体带状,侧扁。前部背腹缘几平行,体长一般50-70cm,大者长达120cm。头狭长,尖突吻尖长。眼中大,位高,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凸。口大;平直,口裂后缘达眼下方。 下颌长于上颌,突出。牙强大,侧扁而尖,两颌前端各有2对倒钩状大犬牙,上颌具侧牙10-13颗;下颌具侧牙12-14颗。鳃孔宽大,鳃耙(8-14)+(15-24),细短。体表银灰色,无鳞,但表面有一层银粉,侧线在胸鳍上方向后显著弯下沿腹线直达尾端。[1] 体光滑,鳞退化为银膜。侧线于胸鳍上方显著下弯,沿腹缘伸达尾端。背鳍1285-145,起点

白鱼的形态特征

白鱼(White Fish)属鲤科鱼类,俗称大白鱼、翘嘴白鱼。体形长,甚侧扁,头背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很厚,上翘,口裂与体长轴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部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以小鱼为食,是一中凶猛性鱼类。它可以在1~32度水体环境中生活,长年捕食生长。雌性3龄,雄性2龄成熟,6~7月产卵,幼鱼喜栖湖泊进岸水域或河道、港湾水流较缓沿

金鱼草的形态特征

为多年生草本花卉,常作一二年生栽培,株高30-50厘米。茎直立,叶矩圆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顶生,花冠筒状唇形,外被绒毛,常见栽培有红、紫、黄、白各色品种,花期5-6月。蒴果深褐色,果期7-8月。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基部有时木质化,高可达80厘米。茎基部无毛,中上部被腺毛,基部有时分枝。叶下部的对生,上部的常互生,具短柄;叶片无毛,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2-6厘米,全缘。总状花序顶生,密被腺毛;花梗长5-7毫米; 花萼与花梗近等长,5深裂,裂片卵形,钝或急尖;花冠颜色多种,从红色、紫色至白色,长3-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