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蕨的形态特征
鸟巢蕨的形态特征
植株高80-100厘米。根状茎直立,粗短,木质,粗约2厘米,深棕色,先端密被鳞片;鳞片阔披针形,长约1厘米,先端渐尖,全缘,薄膜质,深棕色,稍有光泽。
叶簇生;柄长2-7厘米,粗约7毫米,禾秆色或暗棕色,木质,干后下面为半圆形隆起,上面有阔纵沟,表面平滑不皱缩,两侧有狭翅,基部被阔披针形深棕色鳞片,向上光滑;叶片阔披针形,长75-98厘米,先端渐尖,中部最宽处为6.5-8.5厘米,向下逐渐变狭而长下延,叶边全缘并有软骨质的狭边,干后略反卷。
主脉两面均隆起,上面下部有阔纵沟,表面平滑不皱缩,暗棕色,光滑;小脉两面均稍隆起,斜展,分叉或单一,平行,相距约1毫米。叶革质,干后棕绿色或浅棕色,两面均无毛。
孢子囊群线形,长3-4厘米,生于小脉的上侧,自小脉基部以上外行达离叶边不远处,彼此以宽的间隔分开,叶片下部通常不育;囊群盖线形,浅棕色或灰棕色,厚膜质,全缘,宿存。
党参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乳汁。[2] 茎基具多数瘤状茎痕,根常肥大呈纺锤状或纺锤状圆柱形,较少分枝或中部以下略有分枝,长15-3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灰黄色,上端5-10厘米部分有细密环纹。
茎缠绕长约1-2米,直径2-4毫米,有多数分枝,侧枝15-50厘米,小枝1-5厘米,具叶,不育或先端着花,黄绿色或黄白色,无毛。叶在主茎及侧枝上的互生,在小枝上的近于对生,叶柄长0.5-2.5厘米,有疏短刺毛,叶片卵形或狭卵形,长1-6.5厘米,宽0.8-5厘米,端钝或微尖,基部近于心形,边缘具波状钝锯齿,分枝上叶片渐趋狭窄,叶基圆形或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疏或密地被贴伏的长硬毛或柔毛,少为无毛。
花单生于枝端,与叶柄互生或近于对生,有梗。花萼贴生至子房中部,筒部半球状,裂片宽披针形或狭矩圆形,长1-2厘米,宽约6-8毫米,顶端钝或微尖,微波状或近于全缘,其间湾缺尖狭;花冠上位,阔钟状,长约1.8-2.3厘米,直径1.8-2.5厘米,黄绿色,内面有明显紫斑,浅裂,裂片正三角形,端尖,全缘;花丝基部微扩大,长约5毫米,花药长形,长5-6毫米;柱头有白色刺毛。蒴果下部半球状,上部短圆锥状。种子多数,卵形,无翼,细小,棕黄色,光滑无毛。花果期7-10月。
百合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70~150厘米。鳞茎球形,淡白色,先端常开放如莲座状,由多数肉质肥厚、卵匙形的鳞片聚合而成。根分为肉质根和纤维状根两类。肉质根称为“下盘根”,多达几十条,分布在45~50厘米深的土层中,吸收水分能力强,
隔年不枯死。纤维状根称“上盘根”,“不定根”,发生较迟,在地上茎抽生15天左右、苗高10厘米以上时开始发生。形状纤细,数目多达180条,分布在土壤表层,有固定和支持地上茎的作用,亦有吸收养分的作用。每年与茎干同时枯死。有鳞茎和地上茎之分。茎直立,圆柱形,常有紫色斑点,无毛,绿色。有的品种(如卷丹、沙紫百合)在地上茎的腋叶间能产生“珠芽”;有的在茎入土部分,茎节上可长出“籽球”。
珠芽和籽球均可用来繁殖。叶片总数可多于100张,互生,无柄,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全缘,叶脉弧形。有些品种的叶片直接插在土中,少数还会形成小鳞茎,并发育成新个体。花大、多白色、漏斗形,单生于茎顶。蒴果长卵圆形,具钝棱。种子多数,卵形,扁平。6月上旬现蕾,7月上旬始花,7月中旬盛花,7月下旬终花,果期7~10月。[1]
鸟巢蕨的栽培技术
繁殖技术
鸟巢蕨可用孢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孢子繁殖
1、播种孢子:春季先将细沙和腐殖土拌匀,经高温消毒,装入播种盆内压平,将成熟的孢子均匀撒播在盆土上,然后连盆浸入浅水中,利用渗透作用,使盆土充分湿润,上盖玻璃保湿,并将其置于温润阴凉处,7天至10天孢子即可萌发,经1个月左右,就会长出绿色的原叶体,3个月后待其长出几片真叶时,方可上盆培育。
2、分株: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将其根状茎连同叶片和根丛切割成若干块,或扒下旁生的小植株,剪去叶片的1/2,分别上盆,以少量的腐叶土覆盖,为其创造一个湿润通风、排水良好的小环境,环境温度控制在25℃左右,成活率较高,需注意盆土不能太湿,以免引起烂根。分株是花卉爱好者最为行之有效的繁殖方法。
3、组培:生产性大量繁殖,可利用其顶生短茎、幼叶或孢子等作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快繁,可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大量统一规格的商品苗。
分株繁殖
植株生长较大时,往往会出现小型的分枝,可在春末夏初新芽生出前用利刀慢慢地把需要分出的植株部切离,再分别栽植即可。鸟巢蕨产生的分枝较少,少用常见的分离子株的办法分株,通常将生长健壮的植株在春末从基部分切成2-4块,并将叶片剪短1/3-1/2,使每块带有部分叶片和根茎,然后单独盆栽成为新的植株;盆栽后放盆栽后放在温度20度以上半阴和空气湿度较高地方养护,以尽快使伤口愈合。盆中栽培基质稍湿润,不可太湿,否则容易腐烂。待新叶生出后可逐渐恢复原来的形状。[4]
种植准备
1、以疏松、排水和通气性好的5-40mm规格的进口泥炭,将泥炭打碎加水拌匀,(加水的标准:加水拌匀后,手紧握一把泥炭,水从指缝中渗出)待上杯种植。9cm盆每盆的泥炭用量约 250毫升,一包300升进口泥炭可以装1200杯左右。
2、种苗挑选:选择专业生产的优质种苗,苗高5-9cm,冠幅9-12cm,无病虫害、无枯叶、黄叶。
3、上盆:小盆栽一般用口径为9cm规格盆子种植,种植时先在杯底垫2cm左右基质,再将筛苗移入杯中,小苗种植不宜过深,以平植株基部为宜;基质松紧适中,装至杯子9分满,1株/盆。
形态特征
株高2-3米。叶片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渐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具短 柔毛,两面均无毛;叶柄长1-1.5厘米;叶舌长5-10毫米,外被毛。
花
圆锥花序呈总状花序式,下垂,长达30厘米,花序轴紫红色,被绒毛,分枝极短,在每一分枝上有花1-2 (3)朵;小苞片椭圆形,长3-3.5厘米,白色,顶端粉红色,蕾期包裹住花,无毛;小花梗极短;花萼近钟形,长约2厘米,白色,顶粉红色,一侧开裂,顶端又齿裂;花冠管较花萼为短,裂片长圆形,长约3厘米,后方的1枚较大,乳白色,顶端粉红色,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约2毫米,唇瓣匙状宽卵形,长4-6厘米,顶端皱波状,黄色而有紫红色纹彩;雄蕊长约2.5厘米;子房被金黄色粗毛;腺体长约2.5毫米。
果
蒴果卵圆形,直径约2厘米,被稀疏的粗毛,具显露的条纹,顶端常冠以宿萼,熟时朱红色;种子有棱角。花期:4-6月;果期:7-10月。
鸟巢蕨的作用和功效
鸟巢蕨直接种于假树或木段上,但须经常喷水,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鸟巢蕨喜温暖、潮湿和较强散射光的半阴条件。在高温多湿条件下终年可以生长,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0-22℃ 。不耐寒,冬季越冬温度为5℃ 。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盛期需多浇水,并经常向叶面喷水,以保持叶面光洁。
蕨类植物,近年在观叶植物中可谓是一枝独秀,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那经过人为加工而成的鸟巢蕨,或单丛呈吊篮状垂挂,可给居室播清扬凉,或在截短的棕榈桩干、蛇木桩干的不同部位附生配置大小不同的植株,仿佛如多头苏铁树态,既有铁树刚烈的英雄气势,又有蕨类植物本身所特有的飘逸气质。其叶带状如古代飞天神女的罗衫翠影轻飘,其丛状附生植株又如同鸟巢悬挂树端。
国际上流行用其来制作大型悬吊或壁挂盆栽,用于宽敞厅堂作吊挂装饰,或将单丛的鸟巢蕨分别附生固定于一段树干的不同高度部位,形成粗壮的古树模样,摆放于大厅或走廊上犹如古树列队。用鸟巢蕨装饰的室内,别具一番独特的热带风光情调,更可增添几分生动的自然野趣。
木瓜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10米,树皮成片状脱落;小枝无刺,圆柱形,幼时被柔毛,不久即脱落,紫红色,二年生枝无毛,紫褐色;冬芽半圆形,先端圆钝,无毛,紫褐色。叶片椭圆卵形或椭圆长圆形,稀倒卵形,长5-8厘米,宽3.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刺芒状尖锐锯齿,齿尖有腺,幼时下面密被黄白色绒毛,不久即脱落无毛;叶柄长5-10毫米,微被柔毛,有腺齿;
托叶膜质,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腺齿,长约7毫米。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短粗,长5-10毫米,无毛;花直径2.5-3厘米;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三角披针形,长6-10毫米,先端渐尖,边缘有腺齿,外面无毛,内面密被浅褐色绒毛,反折;花瓣倒卵形,淡粉红色;雄蕊多数,长不及花瓣之半;花柱基部合生,被柔毛,柱头头状,有不显明分裂,约与雄蕊等长或稍长。
木瓜花
木瓜果实横切面果实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暗黄色,木质,味芳香,果梗短。花期4月,果期9-10月。[1]
形态特征
马兰头根状茎有匍枝,有时具直根。茎直立,高30-70厘米,上部有短毛,上部或从下部起有分枝
基部叶在花期枯萎;茎部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3-6稀达10厘米,宽0.8-2稀达5厘米,顶端钝或尖,基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边缘从中部以上具有小尖头的钝或尖齿或有羽状裂片,上部叶小,全缘,基部急狭无柄,全部叶稍薄质,两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无毛,边缘及下面沿脉有短粗毛,中脉在下面凸起。
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6-9毫米,长4-5毫米;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长2毫米,内层倒披针状矩圆形,长达4 毫米,顶端钝或稍尖,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有缘毛。花托圆锥形。舌状花1层,15-20个,管部长1.5-1.7毫米;舌片浅紫色,长达10毫米,宽1.5-2毫米;管状花长3.5毫米,管部长1.5毫米,被短密毛。
瘦果倒卵状矩圆形,极扁,长1.5-2毫米,宽1毫米,褐色,边缘浅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及短柔毛。冠毛长0.1-0.8毫米,弱而易脱落,不等长。花期5-9月,果期8-11月。[1]
黄芪形态特征
黄芪,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
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
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2]
大巢菜的形态特征
植株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灌木状,全株被白色柔毛。
茎
根茎粗壮,直径可达2厘米,表皮深褐色,近木质化。
茎有棱,多分支,被白柔毛。
叶
偶数羽状复叶顶端卷须有2-3分支或单一,托叶2深裂,裂片披针形,长约0.6厘米;小叶3-6对,近互生,椭圆形或卵圆形,长1.5-3厘米,宽0.7-1.7厘米,先端钝,具短尖头,基部圆形,两面被疏柔毛,叶脉7-8对,下面中脉凸出,被灰白色柔毛。
花
总状花序长于叶
;具花6-16朵,稀疏着生于花序轴上部;花冠白色,粉红色,紫色或雪青色;较小,长约0.6厘米,小花梗长0.15-0.2厘米;花萼钟状,长0.2-0.25厘米,萼齿狭披针形或锥形,外面被柔毛;旗瓣倒卵形,长约7毫米,先端微凹,翼瓣与旗瓣近等长,龙骨瓣最短;子房无毛,具长柄,胚珠2-3,柱头上部四周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