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登革热症状是怎么样的

登革热症状是怎么样的

登革热潜伏期3~15天,一般5~8天,一般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疼痛、疲乏不适、胃纳差等,主要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迅速高热、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多样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型:

(1)典型登革热: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热(一般24~36小时达39~40℃),少数呈双峰热。头痛、眼球或眶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腰痛,少数患者出现腹痛。 极度疲乏,纳差。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胸、背皮肤潮红、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热程通常为3~7日退热,部分病人在四肢、胸背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少数有出血倾向。 一般发热持续时间短,有轻度头痛及全身痛、皮疹少、无合并症者,可诊为轻型典型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3日后于四肢、面部、腋窝、粘膜可见散在性出血点,迅即融合成瘀斑。病情进展后有鼻觑、牙龈出血、消化道、子宫、阴道、泌尿道等1个以上器官出血。常见肝肿大而极少黄疽,红血球容积增高20%以上(由于血浆外溢,脱水而造成血液浓缩,浓缩程度越甚者病情越重),血小板低于10万/UL者。

(3)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病人少数在持续发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恶化,出现皮肤变冷、湿润、烦躁不安、嘴唇紫钳、脉搏快而弱、脉压低(脉压差在20毫米汞柱或以下),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出,休克期一般很短,如不及时抢救可于12~24小时内死亡,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预后严重。但如能及时正确处理,渡过危险期后可迅速恢复。

出血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01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02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初期有典型的登革热症状,随后并且讯孙发展,出现严重出血,表现为明显的皮肤出血和粘膜出血等,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进一步可发展为出血型休克,循环衰竭,死亡率高。

03

出血热病毒为病毒性出血一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账期损伤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较高,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今年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其中的一种。

出血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1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2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初期有典型的登革热症状,随后并且讯孙发展,出现严重出血,表现为明显的皮肤出血和粘膜出血等,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进一步可发展为出血型休克,循环衰竭,死亡率高。

3出血热病毒为病毒性出血一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账期损伤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较高,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今年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其中的一种。

登革热是什么 登革热是由什么感染的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病毒是一种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登革热有哪些表现

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型。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潜伏期通常为5~8天。

1.典型(普通型)登革热

(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 fever)。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

(2)出血: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登革热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由于束臂试验有可能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

(3)皮疹: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4)其他: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黄疸,但脾大少见。

2.轻型登革热 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但浅表淋巴结亦常肿大,病程常短于5天。流行期间轻型病例较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较轻,故较易被忽视而漏诊。

3.重型登革热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但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4.登革出血热

分为两型即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和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

1)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但其肌痛、腰痛、发热、但骨、关节痛不明显,而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症状严重。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2)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症状;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会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登革热感染的辅助检查

从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经济成本来看,登革热为全球最严重的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疾病。该病毒主要是通过埃及伊蚊传播,超过100个国家报告过登革热爆发,有2.5亿人生活在登革高感染区,每年会发生5000万到1亿例登革出血热,200000-500000例登革感染者最终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平均有5%的登革出血热患者会死亡。

登革热检测试剂的用途:

一、用于定性的快速检测人群血清、血浆或全血中登革病毒的IgM及IgG抗体。可在15分钟内检测结果。

1、结果快速,15分钟出结果。

2、 结果值得信赖,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

3、方式灵活,样本可为全血、血清或血浆。

4、能区分出登革的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5、可进行完整的测试,保存方便,常温2-30℃保存。

二、用于定性的检测人群血清中登革病毒的IgM抗体,用于临床实验室对具有持续发烧的登革热症状的病人的辅助诊断。

1、用于检测原发登革病毒感染。

2、用于诊断活动期登革病毒。

3、在登革病毒流行区和非流行区都适用。

4、疾病发作3-5天即可使用。

三、用于定性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血清型1、2、3及4型)的IgG抗体。用于临床实验室对继发登革热感染的辅助诊断。

1、用于检测登革病毒继发感染。

2、用于登革病毒感染活动期的诊断。

3、用于登革病毒流行区的诊断。

4、疾病发作后2-5天即可使用。

四、用于定性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的NS1抗原(血清型1、2、3及4型)。用于临床实验室对有持续发烧的登革热症状病人的辅助性诊断。

1、用于急性登革热感染的早期诊断。

2、在登革热病毒流行区和非流行区都适用。

3、疾病发作1-7天即可使用。

五、用于定性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血清型1、2、3及4型)的IgG抗体,用于临床实验室对具有持续发烧的登革感染症状或接触史的患者的辅助性诊断。

1、用于检测先前的登革病毒感染。

2、适用于流行病血清学研究。

3、用于登革热非流行区使用。

六、用于定性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的IgM和IgG抗体。可以区分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

1、包装盒内同时有登革IgM捕捉ELISA试剂与IgG捕捉ELISA试剂。

2、能够区分出登革的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

感冒与登革热的区别

的区别?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

1.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

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

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出血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登革热同样会引起出血热,因为分属两类病毒,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可引起自限性的登革热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或等各休克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是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传播,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的一大类病毒的统称。今天就这两类病毒的传播媒介以及相应的症状进行如下介绍,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

步骤/方法:

1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2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初期有典型的登革热症状,随后并且讯孙发展,出现严重出血,表现为明显的皮肤出血和粘膜出血等,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进一步可发展为出血型休克,循环衰竭,死亡率高。

3出血热病毒为病毒性出血一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账期损伤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较高,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今年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其中的一种。

注意事项:

以上内容为我们所学的课本内容,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一旦发现自己又相关病情,一定要即使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祝您健康。

相关推荐

登革热症状 发热

多数患者发热的特点为突发性,温度迅速升到高至39℃以上,并同时伴有畏寒现象,发热3-4天后温度降至正常,再过2天左右并再次升高,呈现一种马鞍型或双峰型变化。

登革热有什么症状

1、典型(普通型)登革热(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

登革热为什么可怕至极

登革热依其症状轻重分为两型:典型登革热及出血性登革热典型登革热(即俗称的登革热) :此型较不具危险性,死亡率甚低,多为初次感染者。小孩症状较不明显,成人则出现严重症状,通常被病媒蚊叮咬後,经过一至七天的潜伏期,患者会出现突发性高烧(39至40℃) 、恶寒、前额及後眼窝的剧痛、肌肉痛,再经2至4天全身皮肤出疹,疹子由躯体开始向脸及手脚蔓延,整个病程约七天可结束,大部份病人可完全痊癒。出血性登革热:这

登革热的特征有哪些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伊蚊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在世界上的主要流行地区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过流行,登革热的发病季节与雨季有关。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者多为儿童。登革热的主要特征突发高热,患儿在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在高热的同时,有头痛、眼球后疼痛、全身肌肉疼痛、骨骼和关节疼痛等症状。有的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且可见颜面潮红、结合膜充

出现登革热症状怎么办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目前,输入性病例我国

预防登革热 有效隔离

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后就具有了传染病毒的能力,登革热病毒的传播也必须由病蚊叮咬才能从人传给人。因此有效的隔离预防疾病区域性扩散的有效方法。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登革热类似症状要马上到医院就诊,发现和确诊的病人最好住院隔离或者注意做好居家隔离,避免登革热病毒再次通过蚊子叮咬造成传播。

登革热吃什么好呢

登革热病毒可以使亚洲的孩子出现出血热的现象,这种病毒的潜伏期在一个星期左右,在发病前期会出现突然头痛,恶寒,高热的现象,有的患者还会伴有厌食,乏力和恶心呕吐。发烧可以达到四十度左右而且可以持续四五天才会下降。在登革热的急性发作期要进行卧床休息,可以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的食物,比如米汤,面片等。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鱼虾,豆制品,动物肝肾,牛奶等,并且还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不能吃一些辛辣

登革热潜伏期

登革热一种传染性疾病,早期症状较为明显,需要仔细观察和辨别。登革热潜伏期有多久呢?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登革热可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热。类型不同,在早期症状表现上也有区别。典型登革热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痛,24h内体温可达40℃。同时伴有背痛,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

持续高温需防高温病

全国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容易引发各种“高温病”。疾病控制中心专家提醒,当前要注意对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流行性感冒、登革热、乙脑和中暑等疾病的预防。高温炎热,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和细菌性痢疾。菌痢主要感染对象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及成年人,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如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预防要点: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品,饭前便后要洗净手。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由肠道病

登革热会人传人吗

不会。登革热蚊媒传播疾病,除了通过带病毒的蚊子经叮咬吸血传播外,通过其他途径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登革热病人或带登革病毒的动物不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因此,不用担心接触病人或动物会被传染上登革热。而且,本病不会直接由人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