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的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炭疽病的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粘膜及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和高度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的肺炭疽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管向全身扩散,形成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皮肤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神经纤维发生变化,故病灶处常无明显的疼痛感。炭疽杆菌的毒素可直接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微循环灌注量下降,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DIC和感染性休克。
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皮肤炭疽呈痈样病灶,皮肤上可见界限分明的红色浸润,中央隆起呈炭样黑色痂皮,四周为凝固性坏死区。镜检可见上皮组织呈急性浆液性出血性炎症,间质水肿显著,组织结构离解,坏死区及病灶深处均可找到炭疽杆菌。
肠炭疽病变主要在小肠。肠壁呈局限性痈样病灶及弥漫出血性浸润。病变周围肠壁有高度水肿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膜也有出血性渗出,腹腔内有浆液性含血的渗出液,内有大量致病菌。
肺炭疽呈出血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小叶性肺炎或梗死区。支气管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均呈出血性浸润,胸膜与心包亦可受累。
脑膜炭疽的软脑膜及脑实质均极度充血、出血及坏死。大脑、桥脑和延髓等组织切面均见显著水肿及充血。蛛网膜下腔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大量菌体。
炭疽杆菌败血症患者,全身各组织及脏器均为广泛性出血性浸润、水肿及坏死,并有肝、肾浊肿和脾肿大。
2018黑龙江炭疽疫情 2018黑龙江炭疽会传染人吗
炭疽是法定乙类传染病,会传染人。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乙类传染病,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目前,黑龙江省发生的为皮肤炭疽,属于乙类传染病。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含有炭疽芽孢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
炭疽病的预防
美国著名的反生化恐怖主义专家阿利比克指出,可以在打开信件前用蒸汽熨斗杀死病菌。而且一定要保证有蒸汽,因为炭疽热孢子可以在干热的环境下生存。炭疽病菌没有传染性,不会由一个人传染给其它人,所以更容易控制和调查感染源。首先是注意可疑的包裹和信件,其次就是要多洗手,跟预防其它病菌没有什么两样。[3]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隔离至创口愈合,痂皮脱落或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阴性(相隔5日)为止。 严格隔离病畜,不用其乳类。死畜严禁剥皮或煮食,应焚毁或加大量生石灰深埋在地面2m以下。
(二)切断传播途径 必要时封锁疫区。对病人的衣服 、用具、废敷料、分泌物、排泄物 等分别采取煮沸、漂白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高压蒸汽等消毒灭菌措施。用Ascoli沉淀试验检验皮毛、骨粉等样品,对染菌及可疑染菌者应予严格消毒。畜产品加工厂须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设施,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
(三)保护易感者
1.加强卫生宣教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受伤,如有皮肤破损,立即涂搽3%~5%碘酒 ,以免感染。
2.健畜和病畜宜分开放牧,对接触病畜的畜群进行减毒活疫苗接种。
3.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等工作人员和疫区人群,每年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1次。目前采用皮上划痕法,每次用菌苗0.1ml,滴于上臂外侧皮肤,划一“井”字即可。四联菌苗(炭疽杆菌、土拉杆菌、鼠疫杆菌和布氏杆菌)也已证明有效。
国外采用保护性抗原作 预防接种 ,第一年肌注3次,各相隔3周,6个月后接种第4次,继每年加强注射1次,每次均为0.5ml。密切接触者应留验8日,必要时早期应用青霉素 、四环素等,对疑似患者可采取同一措施。
苦瓜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
有效防治苦瓜炭疽病的措施有:
1.选种及种子消毒。留种时应从无病果中选取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种植前先将种子放入52℃~56℃的温水中浸种25分钟~30分钟,能收到较好的杀菌效果。
2.注意选地,高畦深沟。高温多湿是炭疽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因此栽培苦瓜应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块。要高畦深沟,并注意排水,适当密植,疏剪老叶和病叶,使之通风透光,改变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湿度。并且要合理施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3.药剂防治。苦瓜在幼果期和高温多雨天气容易发病,要连续喷药防病,每隔7天~10天喷1次50%多菌灵500倍~600倍药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液,或用1∶15∶150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皮肤炭疽传染病是什么病
皮肤炭疽传染病是什么病?皮肤炭疽病症状疫情治疗
正在排查病牛
据了解,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羊、骆驼、骡等食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等,会感染炭疽。因此,人们只要不接触、宰杀、食用病死和不明原因死亡的牛、羊等牲畜,就不会被感染发病。
皮肤炭疽病最为多见,约占95%,可分炭疽痈和恶性水肿两型。炭疽痈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
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现大块状水肿,累及部位大多为组织疏松的眼睑、颈、大腿等,患处肿胀透明而坚韧,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全身毒血症明显,病情危重,若延误治疗,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如病原菌进入血液,可产生败血症,并继发肺炎及脑膜炎。
炭疽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炭疽杆菌从损伤的皮肤、胃肠粘膜及呼吸道进人人体后,首 先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 和高度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及肺炭疽等。当机体 抵抗力降低时,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管向全身扩散,形成 败血症和继发性脑膜炎。皮肤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 神经纤维发生变化,故病灶处常无明显的疼痛感。炭疽杆菌的毒 素可直接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有 效血容量减少,微循环灌注量下降,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DIC 和感染性休克。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各脏器、组织的出血性浸润、坏死和水肿。
炭疽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动物炭疽病和植物炭疽病原不同,动物上的是一种细菌,植物上的是一种真菌。
动物或人上的症状: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偶尔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
植物上的症状:无论叶片上的还是果皮上的,多为黑色小圆斑,严重的可连成不规则形,病组织有苦味。
炭疽病患者有哪些发病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 -5日,也有短至12小时,长至2周。皮肤炭疽约占98%,病变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足 等裸露部位皮肤。初为斑瘆或丘瘆,次日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 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胀。第3 -4日中心呈现出血性坏死稍下 陷,四周有成群小水泡,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 -7日坏死区溃 破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下有肉芽 组织生成(即炭疽痈)。焦痂坏死区直径大小不等,其周围皮肤 浸润及水肿范围较大。由于局部末梢神经受压而疼痛不著,稍有 痒感,无脓肿形成,这是炭疽的特点。以后随水肿消退,黑痂在 1-2周内脱落,逐渐愈合成瘢痕。起病时出现发热(38-39丈) 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肺炭疽多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可急性起 病,轻者有胸闷、胸痛、全身不适、发热、咳嗽、咳带血粘液 痰。重者以寒战、高热起病,纵隔淋巴结肿大、出血并压迫支气 管造成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发绀、血样痰等。肺部仅可 闻及散在的细小湿啰音或有胸膜炎体征。肺部体征与病情常不相 符。X线见纵隔增...
气性坏疽发病机理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