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辩证诊断玫瑰糖疹
中医如何辩证诊断玫瑰糖疹
中医认为,玫瑰糖疹由风热闭塞腠理而成,证明有风的特性。“风胜则痒”,“风者,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故疹无定形,有母、子斑。“风胜则燥”,肤干起屑,本病又有热的特征,属阳症,“阳胜则热”,热为火之征,性炎上,色为有形,故有炎症红斑。以下是中医诊断玫瑰糖疹的方法介绍:
1.风热
证候:皮疹鲜红不整,上覆糠秕鳞屑,分布上身为多,瘙痒明显,溲赤,口干,脉弦数,舌绛苔薄白。
辨析:①辨证:以皮损鲜红不整,痒甚,上身为多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疹色鲜红,并有舌红苔白,脉数则为血热之象。皮损干燥脱屑,痒甚,口干,属风燥之因。故病机为血热风燥。
2.热毒
证候:皮疹暗红或紫红,上覆少量鳞屑,布于躯干四肢,痒轻,病程长,多伴咽红痛,溲赤,便秘,脉弦数,舌绛苔黄。
辨析:①辨证:以皮损暗红或紫,鳞屑少,痒轻,病程长,多伴咽红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血分热盛,复感风邪,毒入营血,热毒凝结,闭塞腠理,疹暗或紫,病程绵长为热毒伤血所致。
玫瑰糖疹的诊断鉴别
一、诊断
1.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不易复发等特点,不难诊断。
2.中医病机和辩证
(1)本病多因血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热邪凝滞,郁于肌肤,闭塞腠理而发病或汗出当风,汗衣湿溻肌肤所致。
(2)中医辨证分型:
主证:发病急骤,皮疹淡红色,皮肤干燥,脱细碎鳞屑,有轻重不同的痒感,常有心烦,口渴,性情急躁,大便干燥,小便微黄,舌尖红,苔薄黄腻,脉弦滑微数。
辨证:血热内蕴,外感风邪。
根据前驱斑,好发部位,皮疹的形态有典型红色圈状游离缘向内的糠状鳞屑性斑片,皮疹长轴与皮纹平行,不难诊断。
组织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的改变,表皮可见灶性角化不全,轻度棘层增厚,海绵形成和细胞内水肿,真皮浅层有中度血管扩张,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
二、鉴别诊断
1.脂溢性皮炎 无母斑,好发于皮脂腺旺盛处,鳞屑较油腻,若不治疗,皮损将持续存在,而不会自行消退。
2.点滴状银屑病 发病部位不定,为淡红色炎性浸润,上覆银白色鳞屑,除去后有点状出血,病程较长,易复发。
3.二期梅毒疹 皮疹呈铜红或暗红色,全身分布,手掌及足跖有铜红色的圆形脱屑性红斑,梅毒血清反应阳性可确诊。
4.体癣 好发于面部或躯干,皮损呈环状损害,边缘有小丘疹或水疱,鳞屑中可查见真菌。
5.药疹 砷,铋,甲硝唑(灭滴灵)等药物可引起玫瑰糖疹,有服药史,病程短,不出现母斑。
6.钱币状湿疹 发病部位不定,炎症明显,皮损多形,有丘疹,水疱或丘疱疹,倾向湿润糜烂,自觉瘙痒剧烈。
7.梅毒 斑疹性梅毒损害大小一致,并很快变为淡棕色,无鳞屑或仅有少许鳞屑,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血清反应阳性。
8.银屑病 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及时膝部,有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Auspitz征,早期皮疹冬季加重,夏季消退或减轻,病程长,易复发。
9.花斑癣 在躯干部位皮疹排列无特殊性,真菌性接镜检阳性。
玫瑰糠疹患者有哪些表现
常见症状:玫瑰色斑片、瘙痒
初起的损害是在躯干或四肢某处出现直径1~3cm大小的玫瑰色淡红斑,有细薄的鳞屑,被称为前驱斑,数目为1~3个。约1~2周以后躯干与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片,常对称分布。开始于躯干,以后逐渐发展至四肢。斑片大小不一,可直径0.2~ 1cm大小,常呈椭圆形,斑片中间有细碎的鳞屑,而四周圈状边缘上有一层游离缘向内的薄弱鳞屑,斑片的长轴与肋骨或皮纹平行。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少数病人的皮损仅限于头颈部或四肢部位发生。本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4~8周,但也有数月,甚至7~8个月不愈者,自愈或痊愈后一般不复发。
有少数病人开始皮损为红色丘疹,可互相融合成斑片,这类病人常有剧痒,称为丘疹型玫瑰糖疹。
另有一类病人,发病急骤,无前驱斑,多在下腹部或大腿内侧出现大片红色斑片或斑丘疹,有剧痒,损害迅速扩至躯干与四肢,这些损害渐渐在中央部位出现结痂性损害,痂皮脱落而呈玫瑰糖疹样皮损,这类病人可能是自家敏感性反应所引起,故称之为玫瑰型自家敏感性皮炎。与玫瑰糖疹的关系还待进一步研究。
手心出汗该怎么调理
概 述有个闺蜜三十多岁,多年来一直是手心出汗厉害,特别中冬天的时候,有时感觉手心上如有水一样,而且有冰凉的现象,后来找到一个中医切脉诊断为脾胃过虚,经调理后今年没有手心出汗的的症状了,所以说与下面与朋友共同学习研讨。
步骤/方法:1医生根据中医辩证诊断为脾胃虚,心火旺的体表,先给朋友给予健脾祛湿。用的是归脾汤加减。待用方调理二十天后,再以补心降火调理。
2补心降火的调理是用十会大补汤加减方。经三个月的中药调理后,朋友的手心出汗的症状全好了,而且人也感觉精神多了。所以说与此与朋友共同研讨学习经验。
玫瑰糠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玫瑰糠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玫瑰糠疹是在我们周围比较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玫瑰糠疹一旦出现要及时诊断治疗,同时也应在生活中做好护理,尽量减轻玫瑰糠疹带来的损害。很多人对玫瑰糠疹并不是十分了解,不知道玫瑰糠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为了让大家刚好的认识玫瑰糠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的治疗方法通常可有以下几种:
1、一般治疗:通常在玫瑰糠疹的急性期要避免用热水洗烫和肥皂的搓洗患处,不要使用刺激性的药物。
2、玫瑰糠疹患者可以服用抗组织胺药物进行治疗。
3、玫瑰糠疹还可以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中医治疗玫瑰糠疹一般是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为主。
4、紫外线照射也可以治疗玫瑰糠疹。
肩周炎发病原因 肩周炎中医辩证诊断
1、风寒湿阻证:肩关节冷痛,活动受限,患处沉重,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
2、血虚寒凝证:肩关节冷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肩部活动受限,头晕眼花,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细。
3、瘀血阻络证:肩关节刺痛固定,疼痛拒按,入夜尤甚,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
自测是否惹上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是多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巨细不等,数目不定玫瑰色斑片,其上有糖状鳞屑,本病有自限性,通常继续6~8周而自愈。
本病多发于青年人或中年人,以春秋季多发。
初起的危害是在躯干或四肢某处呈现直径1~3cm巨细的玫瑰色淡红斑,有细薄的鳞屑,被称为前驱斑,数目为1~3个。约1~2周今后躯干与四肢呈现巨细不等的赤色斑片,常对称散布。开端于躯干,今后逐步开展至四肢。斑片巨细不一,可直径0.2~ 1cm巨细,常呈椭圆形,斑片中心有细碎的鳞屑,而附近圈状边际上有一层游离缘向内的单薄鳞屑,斑片的长轴与肋骨或皮纹平行。可伴有不一样程度的瘙痒。少量患者的皮损仅限于头颈部或四肢部位发作。本病有自限性,病程通常为4~8周,但也有数月,乃至7~8个月不愈者,自愈或康复后通常不复发。
有少量患者开端皮损为赤色丘疹,可互相融组成斑片,这类患者常有剧痒,称为丘疹型玫瑰糖疹。
另有一类患者,发病急骤,无前驱斑,多在下腹部或大腿内侧呈现大片赤色斑片或斑丘疹,有剧痒,危害敏捷扩至躯干与四肢,这些危害逐渐在中心部位呈现结痂性危害,痂皮脱落而呈玫瑰糖疹样皮损,这类患者可能是自家灵敏性反应所导致,故称之为玫瑰型自家灵敏性皮炎。与玫瑰糖疹的联系还待进一步研究。
少量患者可呈现全身表现,尤其是玫瑰型自家灵敏性皮炎的患者,可有发烧。
手心出汗该怎么调理
1医生根据中医辩证诊断为脾胃虚,心火旺的体表,先给朋友给予健脾祛湿。用的是归脾汤加减。待用方调理二十天后,再以补心降火调理。
2补心降火的调理是用十会大补汤加减方。经三个月的中药调理后,朋友的手心出汗的症状全好了,而且人也感觉精神多了。所以说与此与朋友共同研讨学习经验。
玫瑰糖疹患者的症状体现有哪些
玫瑰糖疹患者有的皮损以灰黑色为主,类似多发性斑状黑变病,病程较长,称为色素性玫瑰糠疹。此外,尚有丘疹性、荨麻疹性、复发性玫瑰糠疹等。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该病患者的症状体现有哪些。
玫瑰糖疹的症状体现有哪些:
1、口腔损害:常有红斑、糜烂、点状出血和溃疡,以及环状和斑块损害。
2、预后良好:如不治疗,一般约4~8周可自然消退。消退时一般先自中内部开始,由黄红色渐变为黄褐、淡褐色而消失,边缘炎症消退稍迟,围绕中心部鳞屑形成环状,甚似体癣。遗有暂时性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愈后一般不复发。少数病例,皮疹反复成批出现,病程可延至半年以上才能痊愈。
3、非典型玫瑰糠疹 20%病例出现非典型玫瑰糠疹,表现为无母斑,或母斑未被发现,或仅出现母斑,无继发疹的出现,或呈现不对称或不典型的广泛分布。患者皮损上可出现水疱、脓疱、渗液、痂皮,形成水疱性和脓疱性玫瑰糠疹,也有在皮损上出现紫癜,不一定有鳞屑的形成,称为紫癜性玫瑰糠疹,有的常在母斑周围出现外形巨大的斑疹,皮损数目少而形状较大,还好发于腋窝或腹股沟等处,常呈环状,倾向融合,可伴有典型皮损,但也可单独出现,称为环状边缘性玫瑰糠疹。
中医辩证诊断胃疼
1.痞满:胃疼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疼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疼以疼痛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疼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心痛: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所说:“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疼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疼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疼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疼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胃疼多发生于青壮年,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胃的检查异常;心痛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疼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疼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疼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4.腹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疼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疼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疼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胃疼需与腹痛相鉴别。胃疼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疼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