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方法

本病在急性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那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何治疗呢?下面专家给大家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腿部抬高和初期卧床休息可缓解伴有急性腿部肿胀的深静脉血栓病人的疼痛,建议严格卧床休息1~2周以防止肺栓塞的传统方法遭到了质疑;肺部扫描显示卧床并没有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此外,与卧床相比,早期下床活动可使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改善得更快。

深静脉血栓患者穿用弹力袜可改善疼痛和肿胀长期穿用,可能会抑制血栓增长并减少血栓后综合征。

2、抗凝疗法

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一般急性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过渡到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由于华法林与药物或食物相关作用复杂,个体剂量差异大,有出血风险,需要监测。近年来,研制出许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等。利伐沙班极少受药物或食物影响,一般无需检测,使用方便。

3、溶栓治疗

包括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使用的药物多是尿激酶等。系统溶栓经静脉全身溶栓:通过浅静脉进行全身给药,使药物随血液循环在体内均匀分布,达到溶栓目的。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导管接触性溶栓,又称为CDT。经近端深静脉置管逆行插入肢体远端深静脉,先利用导丝和导管对血管腔内的物理性开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过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与血栓直接接触,将急性期疏松新鲜的血栓溶解,主干静脉及时恢复通畅。有学者认为,导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比单纯抗凝可改善生活质量。

4、深静脉血栓的长期治疗

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持续时间仍有争议,长期抗凝有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复发以及血栓后综合征。对于简单因素如手术或静止导致的深静脉血栓,抗凝时间需持续3个月,对于特发性深静脉血栓,建议抗凝时间需持续6~12个月。对于恶性肿瘤患者,低分子肝素由于华法林,用药时间为3~6个月。对于首次发作的深静脉血栓,但具有抗凝脂抗体或两项以上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建议抗凝时间需持续至少12个月,而对于有两次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应终身抗凝治疗。

深静脉血栓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

1、肢体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主要就诊原因。如患者有髂腰部或股三角区胀痛,则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仅有小腿轻度胀痛,常被忽略,往往延误诊断和治疗;若发生股青肿、股白肿时,患肢呈剧烈疼痛。

2、下肢肿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另一常见症状,患肢肿胀的范围与血栓部位有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仅有小腿肿胀和压痛。

3、浅静脉改变----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则下肢广泛性肿胀,同时伴有广泛性浅静脉怒张或曲张。股青肿时患肢更为严重且广泛。

4、血栓后遗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期,患者在长久站立或行走后肢体产生沉重、坠胀、易疲劳感,在平卧休息或将患肢抬高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患肢长期处于瘀血状态,可发生下肢皮肤营养障碍改变,如皮肤弹性差、失去光泽、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等,甚至小腿皮肤溃烂经久不愈。

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重要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目前国内对于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做的比较优秀的是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他们的血管外科带头人Smile(张强)医生是最早开始重视这种病症的几个专家之一。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

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如何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

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测深静脉以明确诊断。这样,大部分的深静脉血栓病例就可以得到早期诊断。

预防深静脉血栓更重要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外科手术和创伤。另外,还与年龄、妊娠、下肢受寒、久站久蹲、劳累等因素有关。

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线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症状。许多病人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客观依据。约64%的初发病人没有临床症状,特别是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有时只有轻度的患肢肿胀和腓肠肌压痛,加上损伤后的疼痛等原因,很容易被症状掩盖,从而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

预防深静脉血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纠正贫血。

疾病或外伤、手术后需长期卧床时,注意采用足高头低体位,有利于下肢血液的回流。

鼓励患者早期下肢活动和下肢按摩,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

提高医护人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识,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讲解。

目前治疗静脉血栓有药物溶栓、手术取栓、介入治疗等,其中微创介入治疗由于疗效理想、创伤小等优点被广泛采用。

哪些人易患下肢静脉曲张

1、40岁以上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老化也日渐严重,老化的血管内膜粗糙不平,容易导致血小板附着在粗糙的内膜表面,释放出凝血物质,继而使红细胞聚集形成血栓。另外,老年人的血液粘稠度也较中青年人高,再加上老年人活动量减少,血液流速降低,也促成了血栓的形成。

2、偏瘫的病人大多数偏瘫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致使动脉内膜凹凸不平,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致使脑动脉闭塞,造成脑组织缺血而出现的。这些病人的血液内的胆固醇和血脂也高,是造成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因素,血液高凝状态自然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偏瘫后,长期卧床不起,再进一步导致血液流速减慢。同时,这些病人的静脉内膜也会出现粗糙不平,就构成了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自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也较大。

3、妊娠晚期的妇女和产妇前面已经介绍了妊娠妇女容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病因之一,只要子宫增大到能使腹腔压力增高,就可以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待到子宫增大到压迫下腔静脉和髂静脉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发病率会明显增加。产后1~2个月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产后用大量止血药物和产后恢复期间活动过少有关。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中,都把产后叫"坐月子"。常常把产妇关在屋子里,不许出去,甚至卧床不起,自然活动量减少。血液循环速度也就减慢,就构成了血栓形成的一个因素。再加上产后为了下奶,进食多量含脂肪的食物,致使血液粘稠度增大,也是原因之一。

4、大手术后病人除以上的人容易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疾病外,腹部大手术后和下肢关节手术后病人也容易患下肢深静脉形成。除了在106问中介绍的腹部手术后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外,有很多资料表明下肢骨关节手术后也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高达50%以上。

5、长期服避孕药物的人口服避孕药物以后可以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增加,使抗凝血酶的活性降低,因而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1.化学性损伤 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此病可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

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

治疗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腿部抬高和初期卧床休息可缓解伴有急性腿部肿胀的深静脉血栓病人的疼痛,建议严格卧床休息1~2周以防止肺栓塞的传统方法遭到了质疑,肺部扫描显示卧床并没有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此外,与卧床相比,早期下床活动可使患者的疼痛和肿胀改善得更快。

深静脉血栓患者穿用弹力袜可改善疼痛和肿胀长期穿用,可能会抑制血栓增长并减少血栓后综合征。

2.抗凝疗法

这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一般急性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过渡到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由于华法林与药物或食物相关作用复杂,个体剂量差异大,有出血风险,需要监测,近年来,研制出许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等。利伐沙班极少受药物或食物影响,一般无需检测,使用方便。

3.溶栓治疗

包括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使用的药物多是尿激酶等。系统溶栓经静脉全身溶栓:通过浅静脉进行全身给药,使药物随血液循环在体内均匀分布,达到溶栓目的。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导管接触性溶栓:又称为CDT。经近端深静脉置管逆行插入肢体远端深静脉,先利用导丝和导管对血管腔内的物理性开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过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与血栓直接接触,将急性期疏松新鲜的血栓溶解,主干静脉及时恢复通畅。有学者认为,导管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比单纯抗凝可改善生活质量。

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

1、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疼痛和压痛:

深静脉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肢局部产生持续性疼痛;血栓堵塞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胀痛,直立时疼痛加重。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处。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由于挤压小腿有使血栓脱落的危险,故检查时用力不宜过大。

2、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患肢肿胀:

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疱。

3、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股青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组织张力极度增高,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

4、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表现有股白肿:

当下肢深静脉血栓时,下肢水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

出现脑血栓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危害

人体血液中有凝血与抗凝两大系统。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局面被打破,且凝血系统占优势时,血栓便应运而生。具体来说,血栓是血液成分在血管或心脏内膜表面形成的血液凝块或沉积物,它可以发生在血管中的任何地方,导致血液流动停止。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表现从头到足都有。脑血管血栓可使患者出现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即偏瘫、失语、视觉和感觉障碍、昏迷,可致残、致死。心脏血管的血栓形成,即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可导致严重的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周围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会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因为坏疽而致截肢。

血栓不仅发生于动脉,也可发生于静脉。静脉血栓主要累及下肢静脉,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最常见,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最可怕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的罪魁祸首,临床中60%以上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出现急性心肺功能障碍、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甚至猝死。

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部分可致心跳呼吸骤停,危及生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年龄因素(15%):

深静脉血栓(DVT)可见于任何年龄层者,但统计显示,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步增高,80岁人群的发病率是30岁人群的30余倍,年龄对深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年龄增加,DVT的易患因素也随之增加,实验表明,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使血液在比目鱼肌静脉丛和静脉瓣袋内淤滞较重,因此DVT的发病率较年轻人高。

活动受限(30%):

临床上常能见到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患DVT,尸体解剖发现卧床0~7天的病人DVT的发病率为15%,而卧床2~12周者,DVT的发病率达79%~94%,卒中病人中,下肢麻痹者,DVT发病率为53%,无下肢麻痹者,DVT发病率只有7%,在长途坐车或坐飞机旅行的人群中,DVT的发病率也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对下肢静脉的回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动后静脉血回流明显减慢,从而增加了DVT发病的风险。

静脉血栓(25%):

有23%~26%的急性DVT病人既往有过静脉血栓病史,且这些新形成的血栓往往来自原来病变的静脉,研究发现,复发的DVT病人血液常呈高凝状态。

外伤因素(8%):

创伤死亡的尸体解剖发现62%~65%的死者有DVT发生,由于创伤可能导致下肢骨折,脊髓损伤,静脉血管损伤及需要手术治疗等,使创伤病人容易发生DVT,另外机体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促使血栓形成。

手术创伤(10%):

手术后天VT高发病率显示手术是DVT重要的易患因素,病人的年龄,手术种类,创伤大小,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都影响DVT的发生,其中手术类型尤为重要,普外科手术术后DVT的发病率在19%左右,神经外科手术在24%左右,而股骨骨折,髋关节成形术,膝关节成形术则分别高达48%,51%和61%,手术中用核素扫描已能发现约有半数病人在下肢有125I标记的纤维蛋白原沉积,其余的在术后3~5天均能发现纤维蛋白原沉积,但这并不表明DVT术后马上发生,有统计显示,腹部手术后有25%的病人在出院后6周内发生DVT,手术引发DVT的原因包括围术期的制动,术中术后体内凝血,抗凝及溶栓系统的异常,以及静脉血管的损伤等。

发病机制

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TNF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调节素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

许多静脉血栓起源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小腿腓肠肌静脉丛,静脉瓣袋等,临床上发现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这些都提示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与脉冲型血流相比,静态的流线型血流容易在静脉瓣袋底部造成严重的低氧状态,缺氧使内皮细胞吸引白细胞黏附并释放细胞因子,继而损伤静脉内皮层,血流淤滞造成活化的凝血因子积聚,并不断消耗抗凝物质,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因此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又一因素。

血液中活化的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如没有活化的凝血因子,即使存在血流淤滞和血管损伤,血栓仍不会形成,同样单有活化的凝血因子,也无法形成血栓,活化的凝血因子很快会被机体清除,因此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血液成分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体内凝血-抗凝-纤溶3个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任何使凝血功能增强,抗凝-纤溶作用抑制的因素都将促使血栓形成。

1.恶性肿瘤

统计发现,19%~30%的DVT病人合并有恶性肿瘤,肺癌是最易引发DVT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他如泌尿生殖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恶性肿瘤也容易并发DVT,有时,DVT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信使,当无明显诱因下发生DVT时,应警惕可能患有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引发DVT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恶性肿瘤释放促凝物质,提高血液凝血因子的活性,肿瘤病人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常高于正常,而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C蛋白及S蛋白浓度却低于正常,另外,肿瘤的手术治疗及化疗也是导致DVT的重要因素,乳癌,淋巴瘤,浆细胞病等化疗病人中DVT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可能与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诱导高凝状态,抑制纤溶活性,肿瘤细胞坏死及静脉插管等因素有关。

2..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

常见于有基因突变或遗传性抗凝物质缺陷的病人,在所有DVT病人中有5%~10%是由原发性血液高凝引起的,正常人体抗凝系统包括抗凝血酶,C蛋白系统,组织因子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因子等,抗凝血酶能抑制Ⅹa,Ⅸa,Ⅺa和Ⅻa因子,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肝素及肝素样黏多糖能促进其抗凝作用,C蛋白,S蛋白系统可使凝血酶和血栓调节素在内皮细胞表面结合,抑制Ⅴ因子和Ⅷ因子的活性,基因缺陷导致抗凝物质缺乏,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原发性抗凝物质缺乏在人群中的比例约为0.5%,这其中包括纯合子基因缺陷和杂合子基因缺陷,纯合子基因缺陷者发生血栓的比例较杂合子高得多,原发性血液高凝者DVT首次发生的时间常在45岁以前,往往在某些情况下(如手术,创伤等)诱发,且血栓容易反复发生,血栓的部位常不典型,临床上常可见肠系膜静脉血栓,颅内静脉窦血栓等。

3.产后

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而国内妊娠期DVT病人较为少见,产后DVT的发生与血液呈高凝状态密切相关,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除子宫本身收缩外,与血液高凝状态直接相关,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体内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高凝状态,有可能导致DVT发生。

4.口服避孕药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有报道口服避孕药易引发DVT,现已发现,患DVT的育龄妇女中有1/4与服用避孕药有关,调查还发现,育龄妇女停用避孕药后DVT引发的肺栓塞明显降低,避孕药易引发DVT的原因可能与凝血因子Ⅴ变异有关,使凝血因子Ⅴ降低了C蛋白的抗凝作用,避孕药中雌激素的剂量越大,越容易引起DVT,剂量>50μg的避孕药相对于剂量<50μg的避孕药形成血栓的危险性更大,第三代避孕药较第二代避孕药易引发DVT,因为第三代避孕药中的孕激素主要为去氧孕烯,肟炔诺酮或孕二烯酮,这些孕激素也易引起血栓形成,调查显示服用第三代避孕药的育龄妇女并发DVT的是不用避孕药的8倍。

雌激素还用于治疗男性前列腺肥大和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哺乳妇女的退乳,这些人中DVT的发病率也较高,雌激素有升高血液黏滞度,提高血液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因子Ⅶ 和Ⅹ的浓度,增加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作用,因此容易形成血栓。

5.血型

已发现血型与DVT存在一定的关系,A型血的人最容易患DVT,相对而言,O型血患DVT的风险最小,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现发现不同血型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某些结构不同,O型血内皮细胞表面的von Willebrand因子明显减少。

6..人种

DVT在欧洲的发病率较亚洲高得多,虽然种族差异可能导致机体凝血,抗凝系统的不同,但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不同,同样也可能影响DVT的发生,调查发现美洲黑人DVT的发病率较同一种族的非洲黑人要高。

7.中心静脉插管

临床上中心静脉插管越来越多,使得DVT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尤其在上肢DVT的病人中有65%与中心静脉插管有关,静脉插管不仅损伤血管壁,同时在静脉插管的表面也容易形成血栓,导管的种类对DVT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聚四氟乙烯(PTFE)导管或表面涂有肝素的导管发生DVT的机会较其他导管小,导管的口径,静脉穿刺次数,放置时间及所灌注的药物均会影响DVT的发生。

8.肠炎

临床上常有报道肠炎病人合并肺栓塞,肠炎引起DVT的原因不清楚,只是发现这些病人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凝血因子Ⅴ,Ⅷ含量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升高,肠炎引发的DVT部位常不典型,如颅内静脉窦血栓等。

9.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常合并动静脉血栓形成,反复流产,血小板减少症及神经系统疾病等,这可能与活动期体内狼疮性抗凝血酶抗体及抗心肌磷脂抗体较高有关,其他一些自身免疫病者也有类似情况,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中抗凝血酶抗体含量高的发生静脉源性肺栓塞的机会是对照组的6倍,而抗心肌磷脂抗体较高的是对照组的2倍。

10.其他

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心功能不全等是否是DVT的易患因素目前尚有争论,多因素统计分析认为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心功能不全不是独立的易患因素,这些病人易患DVT可能与相伴的其他易患因素有关。

以上15种易患因素中,绝大部分是血液成分改变呈高凝状态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Virchow理论中血液成分改变成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决定因素。

病理变化

1.病理:静脉血栓分为3种类型:白血栓,红血栓和混合血栓,白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等组成,只含少量红细胞,红血栓主要由大量红细胞,纤维蛋白组成,含少量血小板和白细胞,白血栓和红血栓常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血栓,静脉血栓刚形成时为白血栓,组成血栓头,其继发衍生的体部及尾部则主要为红血栓。

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即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由于静脉血栓使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静脉血栓表面不断形成新的血栓,分别向近心端和远心端衍生,近心端血栓在早期与静脉管壁之间无粘连,血栓飘浮于管腔中,容易脱落,造成肺栓塞,后期成纤维细胞,芽状毛细血管侵入血栓,血栓机化后与管壁形成紧密粘连,另一方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受累静脉表面的内皮细胞分泌溶栓物质,溶解血栓,同时白细胞,尤其是单核细胞侵入血栓,激活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剂(u-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增强溶栓活性,使静脉血栓内形成许多裂隙,溶栓作用及血栓内纤维收缩,碎裂,使得裂隙不断扩大,新生的内皮细胞逐渐移行生长于裂隙表面,最终可使大多数被堵塞的静脉再通,这种再通静脉的瓣膜常被破坏,有一部分管腔内残留纤维粘连,静脉再通过程长短不一,一般需要半年~10年。

下肢髂股静脉血栓以左侧多见,为右侧的2~3倍,可能与左髂静脉行径较长,右髂动脉跨越其上,使左髂静脉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有关。

下肢静脉血栓,尤其是主干静脉血栓形成后,患侧肢体血液回流受阻,在急性期,血液无法通过主干静脉回流,使静脉内压力迅速增高,血液中的水分通过毛细血管渗入组织中,造成组织肿胀,同时,静脉压增高,迫使侧支静脉扩张,开放,淤积的血液通过侧支静脉回流,使肿胀逐渐消退。

2.病理分类

(1)根据栓塞血管部位划分:下肢DVT有3种类型,即周围型,中心型和混合型。

①周围型:也称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因血栓局限,多数症状较轻,经治疗多数可消融或机化,也可自溶,少数未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向大腿扩展而成为混合型,小栓子脱落可引起轻度肺动脉栓塞,临床上常被忽视。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症状与血栓形成时间一致,主要体征为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引起疼痛(Homan征阳性)及腓肠肌压疼(Neuhof征阳性)。

②中央型:也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血栓可向上延伸至下腔静脉,向下可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成为混合型,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威胁病人生命。

③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形成,可以由周围型扩展而来,开始症状较轻未引起注意,以后肿胀平面逐渐上升,直至全下肢水肿始被发现,因此,出现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的时间不一致,也可以由中央型向下扩展所致,其临床表现不易与中央型鉴别。

(2)根据累及范围划分:根据栓塞累及的血管范围,下肢深静脉栓塞分为全肢型和局段型。

①全肢型:病变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主干,依再通程度不同又分为3型:Ⅰ型,深静脉主干完全闭塞;Ⅱ型,深静脉主干部分再通,其中分为2个亚型,ⅡA,部分再通以闭塞为主,仅表现为节段性再通;ⅡB,部分再通以再通为主,深静脉已呈连续通道,但管径粗细不均,再通不完全,Ⅰ,Ⅱ型的血流动力学以深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为主,Ⅲ型,深静脉主干完全再通,但瓣膜悉遭破坏,管壁外形僵直,或者扩张迂曲,其血流动力学已由回流障碍转为血液倒流。

②局段型:病变只限于部分静脉主干,如髂静脉,髂-股静脉,股浅静脉,股-腘静脉,腘静脉,胫腓干静脉,腓肠肌静脉丛或小腿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会致命

血栓,大家并不陌生。而在所有血栓性疾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发病率较高且危害较大的一种。下肢深静脉血栓指的是人体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非正常凝结。

人体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部静脉承担了90%以上的静脉血液回流,一旦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血液回流发生严重障碍,肢体肿胀疼痛,严重者导致肢体坏死而需要截肢。同时,血栓在形成早期,相对容易松动脱落,脱落的血块随着血液循环流至肺动脉里,形成肺动脉栓塞,这种情况异常凶险,一旦形成便可能导致人体呼吸循环衰竭,甚至猝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另一个严重危害是血栓后遗症。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如果没有进行规范治疗,很难被有效清除,这些血栓不仅会阻碍血液回流,引起肢体反复肿胀,还会破坏血管,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皮肤发黑溃烂,甚至出现老烂腿。

西方把下肢深静脉血栓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其原因是因为飞机的经济舱的空间比较狭小,坐飞机长途飞行的人因肢体缺少活动,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除了血流缓慢之外,血栓的形成还和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往往是以上原因共同作用形成。因此,

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多见于大手术后的患者,尤其是骨科、妇科等术后患者。这些患者术后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同时因为手术后人的应激反应,容易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再加上外科手术的创伤,合并有血管壁损伤因素,三种因素同时出现,导致这些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非常高。有数据显示,髋、膝关节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达到50%。另外,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在药物的作用下血液会处于高凝的状态,也需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表现主要是下肢肿痛,尤其是突发的单侧下肢肿胀疼痛的患者,应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排除血栓形成的可能。而对于有高度怀疑血栓形成的患者,B 超是较好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发现极早期和很细微的血栓。

临床上根据血栓发病的时间分类为,发病两周以内的血栓为急性期,两周以上至一个月的为亚急性期,超过一个月的为慢性期,也就是进入了血栓后遗症期。对于患者的愈后来说,抓紧发病两周以内的时间治疗很关键。此外,对于怀疑可能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建议卧床休息,同时抬高下肢,严禁剧烈运动和挤压患侧肢体,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已经确诊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则应该立即到血管外科就诊治疗。

静脉血栓有什么样的危险后果

静脉血栓症状不是个别明显,但后果不容忽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部分患者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脱落的血栓会随着静脉血流回留到心脏,然后流入肺内,阻塞肺动脉,轻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重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咯血、心悸、焦虑等,甚至晕厥、休克、猝死等。此时患者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个月后,临床称为陈旧性深静脉血栓形成。陈旧性静脉血栓患者若延误诊治,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多数栓患者不能幸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也称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患肢沉重不适、胀痛、下肢水肿、浅静脉扩张、皮肤变薄,汗毛稀疏、小腿内侧出现色素沉着、瘙痒、湿疹,甚至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会给患者造成长期的病痛折磨,因此而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严重者可以致残。

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大量的静脉血液滞留在下肢,组织会发生严重的水肿,并压迫动脉和神经。临床这类深静脉血栓形成尚未严重压迫动脉者主要表现为:下肢肤色青紫、麻木、肿胀严重;如果已经对动脉产生严重压迫则表现为:下肢肿胀、冰凉、苍白、麻木,二者病情都非常凶险,临床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就会导致截肢或死亡的严重后果。

得了深静脉血栓会出现哪些症状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深静脉血栓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深静脉血栓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深静脉血栓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的。有症状和体征的深静脉血栓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病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稍,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临床最为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无全身不适,初期局部体征也不明显,随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自觉小腿肌肉疼痛,下肢肿胀。如果髂、股静脉内形成血栓,则整个下肢严肿水肿,皮肤发白或发绀,局部有压痛,浅静脉常有代偿性扩张。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

相关推荐

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 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 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

脑血栓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血栓病可以发生在血管的任何地方,血栓随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如果在脑动脉血管中停留,阻碍了脑动脉正常血液的流通就是脑血栓,从而引发缺血性中风发作,若堵塞了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则会诱发心肌梗塞,此外,还有下肢动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血栓形成,大多数一发病就会出现严重症状,如脑梗塞的偏瘫失语;心肌梗塞的剧烈心前区绞痛肺梗塞引起的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如下肢形成血栓则会引发两腿疼痛,或

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1、下肢静脉压力增高:包括长期站立或者久坐、体力劳动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用力时都需要腹肌的参与,结果使腹压增高,腹压的增高会使下肢静脉暂时性或间断性受压,这些都会影响下肢静脉的向心回流。2、静脉回流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堵塞了下肢深静脉,下肢的静脉血只能浅静脉来回流。正常情况下,下肢浅静脉只承但约30%的回血量,深静脉堵塞后,要它承担100%的任务就难以胜任,因而使浅静脉逐渐扩张来代偿。

静脉血栓形成应该如何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后,若局限于小腿静脉内,血栓可渐渐机化,血流再通,多数不遗留症状,少数向上蔓延至股静脉或髂股静脉,因此过程常为渐进,不易及时诊断,最终发展成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肢体肿胀不易消退。因深静脉瓣膜在血栓形成及炎症过程中受到破坏,即使血流再通,重力作用产生的静水压力,使组织内纤维素积聚,脂肪结缔组织硬化,皮肤产生淤滞性皮炎的改变,甚至发生静脉淤滞性溃疡,造成肢体一定程度的病废。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种疾病如果到了晚期,我们总会认为生命离结束不远了,而如果说是早期,我们就会认为还有机会,不过有种疾病在发病早期同样会存在生命危险,那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栓子易于脱落,同时专家告诉我们若栓子大,栓塞于左右肺动脉主干,可造成大片肺栓塞,这常是猝死的原因之一。因此,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就变得尤为十分重要,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下面文章的详细介绍吧。对年老、肥

左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症表现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多为体格健壮、肌肉发达的健康青年男性,右侧多于左侧。发病前大都有上肢拉伸过度、过度用力、过伸或过度外展,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等病史。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出现上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和皮肤紫绀四大症状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特征。因前臂有浅静脉回流,一般肿胀为以上臂明显,偶有皮肤发绀。患肢浅静脉及患侧胸壁浅静脉代偿性扩张。发病初期可伴有动脉痉挛,因而出现患肢皮肤温度降低,动

患有深静脉血栓对生活有影响吗

深静脉血栓,顾名思义是指深静脉中的血液黏结形成栓子,阻塞了深静脉深静脉,而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是流动着的。当机体处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并且具备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危险因素时,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便大大地增加了,其中尤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多见,此时病人可出现脚肿、疼痛、活动不便等表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必然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深静脉的主要功能是将血液回流入心,一旦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一侧肢体突然发生的肿胀疼痛,或伴浅静脉扩张,都应疑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有易发因素存在的患者。除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外,各种实验室检查或物理仪器检查对明确诊断,提供有助于治疗决策的信息非常重要。彩色超声(Duplex):能够同时检查某段静脉内的血流情况和是否有腔内血栓存在。实时灰阶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已成为评价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可靠的技术之一,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精确性。且具有无创

如何自测身体出现的这些肿块是不是肿瘤

1、脖子上的肿块多由皮脂腺囊肿引起,通常不会致癌。但也可能是白血病或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先兆,特点是常位于脖子的一侧,质地坚硬。喉结附近的肿块如果持续增大,三周还不消退,应及时去甲状腺专科门诊就医。2、腿上的肿块如果腿上的肿块伴有流血、疼痛、发痒或是长时间不愈合,很可能是皮肤癌(鳞状细胞癌)的先兆。当你摸到肿块时,怎么判断未来会不会变癌症?腿上的肿块如果是水肿则应考虑三种可能性。腿肿,或称下肢水肿,是

穿压力裤能瘦了吗 压力裤有什么好处

压力裤的副作用为压力不合适的情况下会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建议在站立或久坐时使用,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压力袜是治疗静脉曲张、脉管炎、静脉血栓等下肢静脉疾病辅助医疗产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作用:1.恢复下肢静脉手术后的功能。防治静脉曲张的再次复发。2.消除各种手术后的水肿、促进伤口愈合。3.消除由静脉曲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肿胀、酸痛,使变黑硬化的皮肤逐渐转好,溃疡皮肤愈合。使曲张程度转轻的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