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诊断方法
便秘的诊断方法
一球囊逼出试验
将带有可控开关的球囊置入直肠壶腹部, 向球囊内注入钡剂后关闭胶管,行常规排粪造影检查、摄像。不能自行排出球囊者,放出钡剂,拉出球囊。令受检者排尽钡液,摄黏膜像。此法排便动作真实、自然,多用于鉴别出口处阻塞和排便失禁,对判断盆底肌、外括约肌反常收缩及直肠感觉功能下降有重要意义 。
二、腔内超声
腔内超声包括肛内超声和阴道内超声, 肛内超声可检测肛管括约肌的形态完整性, 对近端至远端肛管1.5 cm 内的括约肌损伤诊断率较高; 阴道内超声则可准确观察肛部括约肌损伤, 对其上部损伤敏感。腔内超声为肛管部位的功能性和器质性障碍研究提供手段,能用于肛管及肛周的形态学研究,主要用于检测括约肌缺陷、肛管周围感染性疾病、肛管异常增生物和周围囊肿等病变。
三、盆底肌电图
盆底肌电图是通过记录盆底肌肉的生物电活动,来判断神经肌肉功能变化的一种检测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检测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等盆底横纹肌的功能活动状态 ,评定盆底功能失常的原因以及便秘和肛门失禁的生物反馈治疗效果等。
便秘诊断和鉴别诊断
便秘鉴别诊断
对于便秘诊并不困难,由于便秘的病因较多,因此应区别便秘是由何种原因引起。常见的病因有:习惯性便秘、神经系统病变、结肠肿瘤等,急性便秘多由于急性感染或由肠梗阻引起。
(一)习惯性便秘
病史中一般有偏食、不吃蔬菜或饮食过于精细的习惯或自幼未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厕所不方便或工作环境对排便不便、情绪紧张对习惯性便秘也有影响,体格检查x线造影或肠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可诊断为习惯性便秘。
(二)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上有三种表现类型:①结肠痉挛主要引起慢性腹痛和便秘;②慢性间断性无痛性水泻;③便秘与腹泻交替伴有便秘的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有:①慢性腹痛伴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②患者在乙状结肠区常有间歇性腹绞痛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③体格检查可在左下腹们及充满粪便和痉挛的乙状结肠有轻压痛肛门指检直肠壶腹部无粪块;④患者常伴烧心,腹胀,腰、背酸痛,软弱无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诊断要点:①具有上述临床特点;②x线钡剂造影或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或仅有乙状结肠痉挛;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便秘;③在左下腹们及肿块应与结肠癌相鉴别采用灌肠或其他方法令患者排便排便后肿块消失其肿块为干结的粪便。
(三)泻药性肠病
泻药性肠病是指患者由于便秘或直肠肛门病变造成排便困难患者为了排便通畅开始应用泻药长期应用造成排便对泻药的依赖性称为泻药性肠病。
诊断要点:①患者有因便秘或排便困难长期频繁应用泻药史;②除外内分泌直肠肛门等器质性便秘可考虑为泻药性肠病如没有服药史不能诊断泻药性肠病。
(四)大肠癌
大肠癌包括结肠和直肠癌有资料表明大肠癌l/3以上在直肠,2/3的癌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
1.主要临床特点①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表现;②便血尤其是排便后出血是大肠癌常见的症状;③可有腹部持续性的隐痛便秘与里急后重常同时存在;④浸润型大肠癌易发生肠梗阻;⑤腹部检查和肛门指检有时可触及肿物。
2.诊断依据①40岁以上的患者有以上的临床表现;②便潜血持续阳性而无胃病证据;③腹部检查沿结肠部或直肛检查发现肿块1④癌胚抗原可升高但无特异性;⑤钡剂造影及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手段。
便秘的诊断
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及工作情况,既往的患病史、手术史,特别是有无痔核、肛瘘及肛裂史,近来有无服药史,尤其是有无长期服用泻剂史,通过相应的检查尽可能明确导致便秘的原因。对中年以上患者,发生大便习惯改变,大便由每天1次或每2天1次,逐渐改变为每3天或数天1次者,应警惕有无左半结肠癌的可能。
鉴别诊断:
原发性便秘:
是指无器质性疾病存在而引起的便秘,功能性便秘、单纯性便秘和特发性便秘均属原发性便秘。
单纯性便秘:
常见于进食过少、食物残渣不足,由于缺乏纤维,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排便习惯受到干扰,由于精神因素、生活规律改变、长途旅行等而忽视日常便意,未能及时排便;滥用强泻药,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泻药的依赖性。
特发性便秘:
无器质性疾病存在,而病因至今还不清楚的顽固性便秘,又称为特发性便秘。
一时性便秘:
可能是因为旅行、搬家等生活环境改变或精神紧张、烦恼所暂时引起的便秘,或者由于食量减少,胃或结肠的排便反射不够充分引起。
顽固性便秘:
是由于先天结、直肠解剖结构变异而在不同年龄段逐渐产生排便困难的一类疾病。是属于功能性的肠胃障碍,也就是找不到身体上实质的病变,多起因於紧张,压力大,肠胃蠕动失调,或者有便意忍便,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习惯性便秘。
婴儿便秘(constipation):
是一种常见病症,指大便干硬,隔时较久,有时排便困难。单纯性便秘多因结肠吸收水分电解质增多引起。新生儿生后24小时未排出胎便,高度怀疑梗阻,应进一步检查如拍立位腹部平片等。婴儿生后即开始便秘,应注意与甲状腺功能不全和先天性巨结肠鉴别。后者钡灌肠检查除结肠扩张外,可见有节段性狭窄,而慢性便秘则结肠全部扩张。对儿童便秘也要进行详细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和神经性或器质性梗阻鉴别。
习惯性便秘是指长期的、慢性功能性便秘,多发于老年人。但亦有学者认为习惯性便秘不仅仅限于功能性便秘,它又包括结肠性便秘与直肠性便秘。长期便秘的人,面色昏黯、臃肿,呈现出一种异常的病态面容。习惯性便秘常见于原发性肠蠕动功能异常,大便蠕动输送延缓等。
继发性便秘:
凡是在患有器质性病变或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便秘,就称为继发性便秘,又叫做症状性便秘。具有便秘症状的疾病较多,诊断时主要依据问诊与临床检查,特别是观察排粪及粪便情况,即可进行类症鉴别,必要时进行直肠检查和药物性诊断,有助于确诊。
痉挛性便秘:
属于功能性便秘,是由于结肠运动过于强烈,引起结肠痉挛,肠腔过于狭窄,使大便无法通过而致的便秘,又称为肠道易激综合征,其特点是便秘―腹泻交替,或者是长期腹泻。
产后便秘:
产妇产后饮食如常,但大便数日不行或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解出者,称为产后便秘,或称产后大便难,是最常见的产后病之一。症状有粪便量少,干硬、次数减少等,轻者可无其它症状。部分顽固性便秘者可十余天到一个月才大便一次,可伴有肛门直肠压迫感,蔌有排便不净感,便意频发。亦可有会阴、臀、大腿后面和髋关节附近区域的钝痛,并于排便后消失。
在并发有痔疮、肛裂、肛周溃疡的乳头炎者,可出现肛门灼痛和便血。有时亦可有头昏头痛、厌食、口臭、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另外可有各种器质性病变相应的临床症状。
肠易激综合症诱发的便秘诊断标准是什么
肠易激综合症诱发的便秘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种。(1) 便秘会受到情绪紧张或忧虑等心理因素影响。患者常有阶段性腹泻史,仅少数患者只以便秘为主要表现。(2) 钡剂灌肠检查有时可发现部分肠段呈痉挛性改变,但 肠壁光滑。(3) 结肠镜检查有时发现肠镜通过痉挛肠管时较困难,且 患者有疼痛等不适感,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小儿便秘诊断鉴别
诊断
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排便规律,有否胃肠道伴发症状,如腹疼,腹胀,呕吐,生长障碍,服用药物史等,体检时应注意检查会阴部,肛门周围,进行肛门指检,注意有否肛门裂,皮肤感染,尿布疹等,如指检触及大量硬粪块或指检后随之排出大量粪便,症状随之缓解,诊断可明确。
病史:
(1)喂养史:
注意食物的成分、食物的量是否适宜。
(2)排便训练:
应详细询问小儿是否经过排便训练,从多大年龄起即能有意控制排便,家长是否定时予以督促检查、还是放任自流。
(3)是否经常使用润滑剂或灌肠:
家长处于焦虑心情,对患儿便秘进行过多干预,经常使用润滑剂、导泻剂、手指扩肛或灌肠,这些均可造成直肠反射敏感性减弱,以致虽有粪块充胀,但不足以引起有效的神经冲动而致便秘。
(4)药物因素:
近期有无药物因素,如服用钙剂、阿片制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胆碱剂和抗痉挛的药物等,皆可引起便秘。
(5)精神因素:
如强迫厕所训练的历史,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精神过度紧张或抑郁,均可抑制自然排便反射。
有些患儿经常出现保留大便的行为,过度控制大便可致肠功能异常。
此外,还有些家长,因小儿不能控制排便,经常弄脏内裤而就医,应仔细追问是否有上述各种导致便秘的因素,不可轻易诊断为大便失禁或腹泻。
便秘
新生儿生后24h未排出胎便,高度怀疑消化道梗阻,应进一步检查如拍立位腹部平片等,婴儿生后即开始便秘,应注意与甲状腺功能不全和先天性巨结肠鉴别,后者钡灌肠检查除结肠扩张外,可见有节段性狭窄,而慢性便秘则结肠全部扩张,对儿童便秘也要进行详细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和神经性或器质性梗阻鉴别。
便秘诊断方法有什么
1.肛门直肠指检
肛门直肠指诊不仅是检查有无直肠癌的重要的方法,也是判断有无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常用手法。尤其是增强的括约肌张力,力排时括约肌不能有所松弛,反而更加收缩紧张,提示长期极度费力排便,导致括约肌肥厚,同时在力排时处于矛盾性收缩。
2.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对引起便秘的各种结肠病变,如结肠、直肠癌,肠腔内息肉等器质性肠腔狭窄等病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
3.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腹部平片
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结肠、直肠肿瘤、结肠狭窄或痉挛、巨结肠等病变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4.肛门直肠测压
能提供有无引起便秘的肛门直肠局部机制,例如在力排时肛门外括约肌出现矛盾性收缩,提示有出口梗阻性便秘;向直肠气囊内注气后,如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缺如,则提示有Hirschsprung’s disease;以及直肠壁粘膜对气囊内注气后引起的便意感、最大耐受限度的容量等,能提供直肠壁的排便阈值是否正常。
5.粪便检查
应观察便秘者排出粪便的形态及有无黏液或血液黏附。直肠性便秘为大块质硬的粪便,由于常伴直肠炎症及肛门损伤,粪便常有黏液及少量血液黏附。
便秘如何诊断
诊断
1.病史 应详细的询问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及工作情况,既往的患病史、手术史,特别是有无痔核、肛瘘及肛裂史,近来有无服药史,尤其是有无长期服用泻剂史。对中年以上患者,发生大便习惯改变,大便由每天1次或每2天1次,逐渐改变为每3天或数天1次者,应警惕有无左半结肠癌的可能。
2.症状与体征
(1)便秘伴剧烈腹痛、腹胀及呕吐等症状,常提示为急性便秘,应考虑有肠梗阻的可能。肠梗阻时,腹部听诊多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或闻及呈高调 的金属音,至晚期可发生肠麻痹。
(2)便秘伴腹部包块,可能为结肠肿瘤、腹腔内肿瘤压迫结肠、肠结核、克罗恩病(CROHN病)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左下腹扪及活动度较大的索条 状或腊肠状肠管时,应疑及是乙状结肠痉挛。
(3)便秘与腹泻交替并有脐周或中、下腹部隐痛时,多提示为肠结核或腹腔内结核、克罗恩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等病变。
(4)下腹部或直肠、肛门内胀痛不适,用力解出坚硬而粗大的粪团后胀痛减轻,多提示为直肠性便秘(排便刺激减弱);左下腹隐痛不适,解出呈 栗子状的坚硬粪团后,隐痛缓解,多提示结肠痉挛或肠易激综合征。
便秘鉴别诊断
1.结肠梗阻性便秘
(1)除便秘外,患者常有腹胀,腹痛,恶心与呕吐等症状。
(2)结肠肿瘤,肠粘连等慢性肠梗阻者,起病较缓慢,便秘呈逐渐加重,少数左半结肠癌患者大便还可变细;如系急性肠梗阻者,则起病多较急骤,病情较重,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较便秘更为严重;急性肠系膜血管梗死或血栓形成等缺血性肠病患者,也以剧烈腹痛为首发症状,可伴有恶心与呕吐及便秘等症状,但患者常有血便。
(3)腹部平片如发现阶梯状液平,则对肠梗阻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4)X线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可发现息肉,癌肿等病变。
2.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
(1)便秘常受到情绪紧张或忧虑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常有阶段性的腹泻史,仅少数患者只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2)钡剂灌肠检查有时可发现部分肠段呈痉挛性改变,但肠壁光滑。
(3)结肠镜检查有时发现肠镜通过痉挛肠管时较困难,且患者有疼痛等不适感,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3.张力减退性便秘
(1)多见于老年人,有内脏下垂,或长期营养不良者,便秘系因肠蠕动功能减弱所致,其中不少患者有长期使用泻剂史。
(2)口服钡剂检查时,见钡剂通过小肠,结肠的时间明显延长。
(3)结肠转运时间测定,通常采用Bouchoucha方法,测定不透X线的标记物在结肠的通过时间(DTT),当标记物在72h后仍未排出体外时,可考虑为慢传输型便秘。
(4)结肠镜检查常无器质性病变。
4.直肠性便秘
(1)多因有肛裂,瘘管,痔核等肛周病变,患者大便时有疼痛感,故而惧怕大便,久而久之缺乏便意,排便反射迟钝而发生便秘,使大便积聚在直肠内,每次大便较粗大且坚便,有时大便外面带有鲜血。
(2)少数患者大便干结如栗子状,同时有左下腹隐痛,多系乙状结肠痉挛所致。
(3)肛诊时可发现肛周痔核,肛裂及肛瘘等病变。
(4)钡剂灌肠时可见到痉挛的结肠呈狭窄状,但肠壁光滑无缺损。
(5)直肠,肛门内压力测定及直肠内肌电图测定,当压力或肌电图出现异常,则有利于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断。
(6)结肠镜检查除见到肛周病变外,直肠及上端结肠均无器质性病变。
小儿便秘诊断鉴别
小儿便秘诊断鉴别
诊断
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排便规律,有否胃肠道伴发症状,如腹疼,腹胀,呕吐,生长障碍,服用药物史等,体检时应注意检查会阴部,肛门周围,进行肛门指检,注意有否肛门裂,皮肤感染,尿布疹等,如指检触及大量硬粪块或指检后随之排出大量粪便,症状随之缓解,诊断可明确。
病史:
(1)喂养史:
注意食物的成分、食物的量是否适宜。
(2)排便训练:
应详细询问小儿是否经过排便训练,从多大年龄起即能有意控制排便,家长是否定时予以督促检查、还是放任自流。
(3)是否经常使用润滑剂或灌肠:
家长处于焦虑心情,对患儿便秘进行过多干预,经常使用润滑剂、导泻剂、手指扩肛或灌肠,这些均可造成直肠反射敏感性减弱,以致虽有粪块充胀,但不足以引起有效的神经冲动而致便秘。
(4)药物因素:
近期有无药物因素,如服用钙剂、阿片制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胆碱剂和抗痉挛的药物等,皆可引起便秘。
(5)精神因素:
如强迫厕所训练的历史,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精神过度紧张或抑郁,均可抑制自然排便反射。
有些患儿经常出现保留大便的行为,过度控制大便可致肠功能异常。
此外,还有些家长,因小儿不能控制排便,经常弄脏内裤而就医,应仔细追问是否有上述各种导致便秘的因素,不可轻易诊断为大便失禁或腹泻。
便秘
新生儿生后24h未排出胎便,高度怀疑消化道梗阻,应进一步检查如拍立位腹部平片等,婴儿生后即开始便秘,应注意与甲状腺功能不全和先天性巨结肠鉴别,后者钡灌肠检查除结肠扩张外,可见有节段性狭窄,而慢性便秘则结肠全部扩张,对儿童便秘也要进行详细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和神经性或器质性梗阻鉴别。
老年人便秘诊断标准
一、问诊要点
1.年龄
对老年人特别是体弱行动不便者,易引起单纯性便秘。但老年患者有顽固性便秘时,需想到由癌性结肠直肠梗阻引起。结肠癌、直肠癌以年龄在50岁以上为多见。
2.病史
应详细了解便秘的起病时间和治疗经过,近期排便习惯的改变。询问排便次数,有无排便困难、费力及粪便是否带血。是否伴有腹痛、腹胀、上消化道症状及能引起便秘的其他系统疾病。若病程在几年以上病情无变化者,多提示功能性便秘。
3.生活史
应询问进餐情况,食物摄入量,食物中所含膳食纤维的量;还应问清生活习惯。此外,应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包括情绪紧张,焦虑忧郁等,这些常为肠道易激综合征的诱发因素。
5.药物史
应仔细了解有无服用引起便秘的药物,包括吗啡或鸦片制剂,可待因,颠茄、普鲁苯率,神经节阻滞药物及肠道吸附收敛剂。特别是应该询问有无经常服用导泻药的病史。
二、体格检查
有时可触及存粪的肠袢。
三、肛门和直肠检查
有助于发现直肠脱垂、肛裂、痔疮、肛管狭窄、直肠肿瘤。
四、特殊检查
①腹部平片。②结肠X线双重气钡造影和排便造影检查。③内窥镜检查。④结肠通过时间测定:有助于功能性便秘诊断和分型。⑤结肠、直肠肛门压力测定。⑥结肠肌电图检查。⑦球囊排出试验。
五、功能性便秘量化诊断标准
具备前3项中任何一项及第4项,持续2周以上。
(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 天以上。
(2)粪便干结。
(3)排便费力,伴有排便不适感或疼痛或排便不尽感。
(4)经全身体柱及理化或特殊检查排除器质性便秘。
也有学者提出,诊断功能性便秘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排便少于每周3次。②粪质干燥,25%时间有排便困难和(或)排便不净感。③经检查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
六、诊断
根据情况选择一些特殊检查,首先应除外器质性病变如结肠癌,狭窄引起便秘,腹部平片能显示肠腔扩张及粪便存留和气液平而。应进行内镜或影像检查,了解结肠和直肠腔的结构。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能观察直肠乙状结肠的粘膜以及腔内有无病变和狭窄,还可以发现结肠黑变病,后者是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引起脂褐质沉着的表现。
便秘检查诊断
一、医技检查
1、粪便检查:应观察便秘者排出粪便的形态及有无黏液或血液黏附。直肠性便秘为大块质硬的粪便,由于常伴直肠炎症及肛门损伤,粪便常有黏液及少量血液黏附。中老年患者经常出现少量血液时,应特别注意大肠癌。结肠痉挛性便秘者,粪便坚硬呈块粒状如羊粪。肠易激综合征者常排出多量的黏液,但黏液中极少有红细胞、白细胞。
2、直肠指检:应仔细观察有无外痔、肛裂及肛瘘等病变,触诊时需注意有无内痔,肛门括约肌有无痉挛、直肠壁是否光滑,有无溃疡或新生物等。
3、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腹部平片: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结肠、直肠肿瘤、结肠狭窄或痉挛、巨结肠等病变的诊断有较大帮助,对结肠的运动功能(蠕动)也可有较全面的了解。X线腹部平片如发现多个阶梯状液平,则对肠梗阻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4、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对引起便秘的各种结肠病变,如结肠、直肠癌,肠腔内息肉等器质性肠腔狭窄等病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二、诊断依据
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3天以上l次),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辨证分型:
1、热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舌质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2、气秘: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舌苔薄腻,脉弦。
3、虚秘
(1)气虚: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舌淡嫩,苔薄,脉虚。
(2)血虚: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
4、冷秘: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5、诊断: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及工作情况,既往的患病史、手术史,特别是有无痔核、肛瘘及肛裂史,近来有无服药史,尤其是有无长期服用泻剂史。对中年以上患者,发生大便习惯改变,大便由每天1次或每2天1次,逐渐改变为每3天或数天1次者,应警惕有无左半结肠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