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治疗咳嗽的方法 风热咳嗽敷贴疗法
穴位敷贴治疗咳嗽的方法 风热咳嗽敷贴疗法
症状:风热咳嗽常表现为咳嗽频繁剧烈,气粗或者咳嗽声音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液黏稠或者黄,咳嗽时常伴有汗出,常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者表现为怕风,身体发热等症状;舌苔薄黄。
敷贴穴位:涌泉穴(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准备黄连15克,法半夏15克,一起研磨成细末,放入密闭瓶中备用,在风热咳嗽时,可取药粉5克,另外再取大蒜头1瓣,捣烂后对人药粉中,加入蛋清或者蜂蜜调成稠糊状,在每晚热水泡脚后,敷贴于脚心涌泉穴处,成人敷贴6-8小时,儿童敷贴1-3小时。
口腔溃疡竟然也可以用足贴
如果你口腔溃疡了,先想到的一般都是多喝水、用溃疡贴这些很常规的方法。其实,按照中医整体论治的原则,这嘴里的毛病,还能通过治脚来医。
专家介绍,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之一,也被称为“口疮”。目前西医对口腔溃疡的治疗,多通过局部施用消炎药、止痛药、烧灼类药物等来缓解局部症状,但对于其反复发作却效果不佳。
而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口腔溃疡多由心脾积热、阴虚火旺引起,如用药物对心脾进行调节就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依据中医外治法中穴位敷贴疗法的理论,可选用茱萸、肉桂等,将其研成细末,用姜汁、醋等调成糊状,直接贴敷脚底的涌泉穴,或腿上的足三里等相关穴位,让药物透皮吸收,随经络运行至患处,就能有效缓解溃疡的疼痛症状,缩短愈合期,延长复发时间,且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用穴位敷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在热天或晚上用热水泡完脚以后进行效果最好,只要没有皮肤过敏反应,可以贴6—10小时,一般连续贴三天即可。
如何治疗小儿咳嗽
1.热盐巴敷背部。婴幼儿出现咳嗽问题,建议爸爸妈妈们选择热盐巴敷背部的方法。先准备少许盐巴,将盐巴放入锅中翻炒,再将盐巴放入干净的布袋俪,之后趁热敷在孩子的背部。不过不要让盐巴袋子直接接触宝宝的背部,防止孩子烫伤。热盐巴敷孩子的后背,能够有效祛痰,还能够缓解孩子的咳嗽问题。
2.风湿膏穴位敷贴。要是孩子总是深夜出现咳嗽情况,还有痰,那么我建议选择风湿膏贴在孩子的后背。孩子的后背有多个穴位,我们将风湿膏贴在孩子的穴位,能够提高风湿膏的药性。
3.敷肚脐。在治疗孩子的咳嗽问题时,我们也可以选择好中药,将中药敷在孩子的肚脐上,这样也能够有效缓解幼儿的咳嗽问题。中药选择上,一般建议用五味子以及白芥子。为了提高药物的药效,我们建议放入少许酒精。选择白芥子和五味子,化痰以及止咳的功效还是比较明显的。
咳嗽有痰怎么办
1、背部热敷:对于由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局灶性肺炎等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背部热敷具有使上呼吸道、气管、肺等部位的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增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等作用,止咳效果明显。具体方法可选用不同型号的热水袋,内装60℃—70℃的热水,外包一毛巾,放在患者背部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持续3—5天。热敷时,喝足温开水,有助于痰液稀释排出。值得注意的是,对老年、体弱、婴幼儿,热水袋中的水温不宜超过50℃。热敷过程中,如发现皮肤潮红,应立即停止热敷。有发烧者忌热敷。
2、足心贴膏止咳法:将大蒜捣烂成泥,捏成饼状,敷于双足底涌泉穴,外盖胶布。每晚洗脚后擦干换药一次,7天为一疗程。对风寒、风热、燥热三型咳嗽以及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的咳嗽,有很好的疗效。有的人贴后脚底起水疱,是由于大蒜刺激性强的缘故,可改用止咳化痰的杏仁、白芥子等药研末调糊代替大蒜泥。这种经皮肤给药的疗法,可提高药物利用度。另外,脚掌与上呼吸道粘膜有寒从脚下起”的反应关系,双脚一受凉,上呼吸道粘膜温度便急剧下降,感冒咳嗽即起,用药物胶布贴治后,可加强调节机制,从而收到止咳效果。
3、蒸气吸入止咳法:用一个带嘴的烧开水壶,内装少量水,置于火炉上,待水烧至冒出蒸气时,用口对着壶嘴冒出的蒸气,一口一口地吸入,每次持续20—30分钟,一日2—3次,对咳嗽有显著疗效,特别是对外感风寒引起的急性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疗效更佳。吸入时应注意,口离壶嘴的距离要适当,太近易烫着,太远温度不够,以能忍耐的温度为宜。
大蒜的药用方法
将大蒜含在口中,并以舌头促进运动,生津咽下,反复进行数次,待大蒜无味后吐出对感冒初起,风寒咳嗽大有益处。
大蒜敷脚心治疗咳嗽、鼻衄、便秘
每晚睡觉前,洗净脚后把大蒜薄片敷在脚心涌泉穴位上(位置在1/3脚处);用医用胶布贴紧贴牢;时间在8小时左右,对咳嗽、鼻衄(俗称:流鼻血)及便秘有一定疗效,连续敷7-10天,效果更佳。
少数人脚心敷蒜处起水泡,可暂停敷贴,待水泡破后皮肤复原再敷贴,一般不再起水泡。
因痔而疼痛时可以用烘烤的大蒜。作法是将整粒大蒜不去皮,用铝箔纸包起来再烘烤,待变软后再去皮,用纱布贴于患部。于变寝前贴上,早上起床再取下,效果很好。
咳嗽有痰怎么办
在一般情况下,对轻度而不频繁的咳嗽,只要将痰液或异物排出,就可以自然缓解,无须应用镇咳药。但是,对那些无痰而剧烈的干咳,或有痰而过于频繁的剧咳,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休息和睡眠,增加体力消耗,甚至促进病症的发展,产生其他并发症,此时弊大于利。所以,应该适当地应用镇咳药,以缓解咳嗽。
但镇咳药物大多只是抑制咳嗽症状本身,不能消除引发咳嗽的真正病源。要治疗咳嗽,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消除导致咳嗽的诱因及基础疾病。
对于不同情况引起的咳嗽,还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1、背部热敷:对于由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局灶性肺炎等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背部热敷具有使上呼吸道、气管、肺等部位的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增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等作用,止咳效果明显。具体方法可选用不同型号的热水袋,内装60℃—70℃的热水,外包一毛巾,放在患者背部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持续3—5天。热敷时,喝足温开水,有助于痰液稀释排出。值得注意的是,对老年、体弱、婴幼儿,热水袋中的水温不宜超过50℃。热敷过程中,如发现皮肤潮红,应立即停止热敷。有发烧者忌热敷。
2、足心贴膏止咳法:将大蒜捣烂成泥,捏成饼状,敷于双足底涌泉穴,外盖胶布。每晚洗脚后擦干换药一次,7天为一疗程。对风寒、风热、燥热三型咳嗽以及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的咳嗽,有很好的疗效。有的人贴后脚底起水疱,是由于大蒜刺激性强的缘故,可改用止咳化痰的杏仁、白芥子等药研末调糊代替大蒜泥。这种经皮肤给药的疗法,可提高药物利用度。另外,脚掌与上呼吸道粘膜有寒从脚下起”的反应关系,双脚一受凉,上呼吸道粘膜温度便急剧下降,感冒咳嗽即起,用药物胶布贴治后,可加强调节机制,从而收到止咳效果。
3、蒸气吸入止咳法:用一个带嘴的烧开水壶,内装少量水,置于火炉上,待水烧至冒出蒸气时,用口对着壶嘴冒出的蒸气,一口一口地吸入,每次持续20—30分钟,一日2—3次,对咳嗽有显著疗效,特别是对外感风寒引起的急性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疗效更佳。吸入时应注意,口离壶嘴的距离要适当,太近易烫着,太远温度不够,以能忍耐的温度为宜。
穴位敷贴治疗感冒 风寒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恶寒怕冷,发热;头痛、肢节酸痛,无汗;鼻塞声音重或者鼻痒喷嚏连连,时而流清鼻涕;咽喉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者口渴喜欢热饮;舌苔薄白而湿润。
敷贴穴位:神阙穴(神阙即为肚脐)。
操作方法:将麻黄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三根带须的葱白,一起捣烂如泥状,敷贴于神阙穴,外面用胶布固定,约敷贴半日取下,每日可敷贴2次。
敷贴穴位:劳宫穴(双手握拳装,无名指指端对应的掌面处即为劳宫穴),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将羌活10克,苍术6克,白矾6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再用生姜汁调和成膏状,附体于劳宫穴和涌泉穴处,外用纱布固定即可。
穴位敷贴治疗咳嗽的方法 阴亏咳嗽敷贴疗法
症状:肺阴亏损的咳嗽通常表现为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者痰中带有血丝,或者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表现为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乏力等,舌红少苔。
敷贴穴位:神阙穴(肚脐中)。
操作方法:取罂粟壳10克,五倍子10克,补骨脂10克,将此三味药一起研磨成细末,放入肚脐中,外面用常见的麝香风湿膏贴住即可,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