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上火推拿手法图解 掐提耳尖
宝宝上火推拿手法图解 掐提耳尖
定位:位于耳廓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推拿手法:将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掐提耳尖10次,力度由轻到重。
小儿推拿治流鼻涕
1、若宝宝是流的清鼻涕,无汗,舌淡,推拿手法:
1.1、推宝宝鼻翼两侧1分钟,大拇指按揉太阳穴1分钟,
1.2、按揉宝宝脊柱两侧的膀胱经从下往上100下,力道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好
1.3、掐揉二扇门50次:二扇门位于宝宝中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指蹼缘,妈妈用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掐揉指蹼缘
1.4、妈妈双手提拉宝宝两肩的肩井肌肉10次结束
2、若宝宝流的黄鼻涕,嗓子疼痒,有汗,舌苔黄,推拿手法:
2.1、推宝宝鼻翼两侧1分钟,大拇指按揉太阳穴1分钟
2.2、按揉宝宝脊柱两侧的膀胱经自下而上100下
2.3、在宝宝无名指,由指尖向手掌方向直线推动300下
2.4、清天河水,妈妈握住宝宝小臂内侧正中线,由手腕推至手肘100下
2.5、提揉宝宝肩部肌肉5下结束
宝宝上火可以推拿吗
宝宝上火可以推拿,通过推拿相关穴位可以帮助小儿清热泻火,缓解上火导致的不适症状,具体推拿手法功效如下:退六腑
定位: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退六腑或推六腑,操作100-300次,力度由轻至重,再由重至轻。
作用: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治发热多汗,惊风,口疮,面肿,咽痛,便秘,腮腺炎等病症。
掐提耳尖
定位:位于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操作:将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掐提耳尖10次,力度由轻至重。
作用:清热祛风,解痉止痛。主治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头痛等病症。
挟提大椎
定位: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对,挟提大椎100次,力度由轻至重。
作用:清热解表,祛风止咳。主治项强,热病,咳嗽,感冒,气喘,落枕等病症。
清天河水
定位:位于前臂正中,自腕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将食指,中指并拢,用指腹从小儿的手腕推向手肘,重复操作100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主治外感发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感冒,头痛等病症。
推四横纹
定位:位于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间关节的4条横纹。
操作:将四指并拢,用拇指指腹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处,推100-300次。
作用:退热除烦,散结消食。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腹胀,厌食,咳喘,发热,烦躁等病症。
宝宝夜哭推拿手法图解 心经热致夜哭推拿手法
主证:夜间啼哭,哭声粗壮,面赤唇红,烦躁不安,恶光,手足心热,便秘,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脉数有力。
治则:清心泻火。
推拿取穴:推清心经2分钟,推大清天河水5分钟,推退下六腑10分钟,揉小天心5分钟,推清肺金5分钟;四横纹掐1分钟。
推拿功效:推清心经,推大清天河水,清热泻火,除烦躁;推退下六腑,推清肺金,清虚热,润燥通便;揉小天心,镇静安神,止夜哭;恰四横纹,行气活络以消积热。
小儿肺热推拿手法
1 小儿肺热推拿手法图解:按摩大椎穴、阿是穴 功效: 一般常选用大椎穴、阿是穴等,对于宝宝的肺热有一定效果的,可以每天做一次,每次做10分钟,做个穴位的按摩,有利于身体健康。 位置: 大椎穴位于人体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阿是穴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
2 小儿肺热推拿手法图解:按摩迎香穴清肺热 功效: 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祛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用。 位置: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3 小儿肺热推拿手法图解:按摩合谷穴“降温” 功效: 中医认为“肺主通调水道”,肺不好的人容易生痰、口干等,肺有热往往表现为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咽喉肿痛、便秘等。 位置: 按摩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中医认为,大肠与肺相表里,临床上很多肺热的患者,针刺合谷穴往往能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4 小儿肺热推拿手法图解:劳宫穴 功效: 劳宫穴在掌心横纹中,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按摩它能 起到清心和胃、消除面疮的作用。 位置: 劳宫穴的位置在中指及无名指往下延伸交会的凹陷处。在手掌有两条比较大的掌纹相交成“人”字形,沿中指中线向手掌方向延伸,经过“人”字相交点的下方区域,这个重合的地方就是劳宫穴。
小儿发烧推拿手法图解
位置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手法 推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 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推50~100次。 功用 醒脑、镇惊、安神。 要领 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为每分钟200~300次。
位置 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 手法 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推50~100次。 功用 疏散解表、提精神。 要领 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
位置 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 手法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称运法。此法以顺时针运为补,逆时针运为泻。 操作 用中指指端运,称运太阳。运50~100次。 功用 开窍、醒神。 要领 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的肌肉组织。频率为每分钟80~120次为宜,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用点力。
宝宝鼻塞推拿手法图解 宝宝鼻塞常用推拿手法
1.先用食指和中指按揉宝宝鼻翼两侧的迎香穴,次数20-30次。
2.用拇指和食指拿捏位于头顶左右的风池穴,次数5-10次。
3.用拇指直推位于小儿无名指指纹面呈线状的肺经,次数左右各100-500次。
宝宝上火小儿推拿 掐提耳尖
定位:位于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操作:将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掐提耳尖10次,力度由轻至重。
作用:清热祛风,解痉止痛。主治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头痛等病症。
宝宝夜哭推拿手法图解 伤食致夜哭推拿手法
主证:腹胀拒按,纳呆,口气臭味,大便酸臭,舌苔白喉或黄腻,脉滑,多并有呕吐或腹泻。
治则:消导积滞,健脾和胃。
推拿取穴:清补脾经(先清后补),清大肠,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揉脐,推下七节骨。
推拿功效:清补脾经,以健脾利湿,清大肠,推下七节骨以清利肠腑利湿通便;摩腹,揉中脘,揉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小儿推拿治疗27种常见疾病
由于宝宝肠胃功能发育未完善,特别是婴儿时期的宝宝,因此特别容易因为各种刺激导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便秘、腹痛等病症。
病症1:小儿腹泻
推拿位置:板门,即手掌面大鱼际平面。
推拿方式:用拇指按揉板门称为揉板门,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为横纹推向板门,可以止吐。反之,称为板门推向横纹,可以止泻。
功效: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治疗乳食停滞,食欲不振。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
病症2:小儿便秘
推拿位置:天枢,即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推拿方式: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效:可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病症3:腹胀、呕吐
推拿位置:手阴阳,即掌侧腕横纹。又称大横纹。桡侧(拇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
推拿方式: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分阴阳。
功效: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等症状。
病症4:腹胀、疳积
推拿位置:四横纹,即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推拿方式: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用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效:可退热除烦,散结行气,和气血。治疗腹胀,疳积、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等症。
病症5:呕吐、咽痛
推拿位置:天柱骨,即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推拿方式: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效:可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病症6:痢疾
推拿位置:端正,在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推拿方式: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
功效:掐右端正治呕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主治鼻出血,惊风,呕吐,泄泻,痢疾等症。
病症7:腹痛
推拿位置:一窝风,即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
推拿方式:用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功效: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主治一切腹痛,还可伤风感冒,关节痹痛,急慢惊风。
病症8:腹痛腹泻
推拿位置:肚角,即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推拿方式:用拇、示、中三指做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功效:此穴为临床止痛要穴,对寒性腹痛及伤食腹痛也相当有效。主治腹痛,腹泻等病症。
病症9:小儿遗尿
推拿位置:龟尾,即尾椎骨末端。
推拿方式: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100~300次。
功效:可疏调肠腑,司调二便。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痢疾等。
病症10:消化系统疾患
推拿位置:腹阴阳,即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推拿方式: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效: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呼吸道感染导致的疾病也是小儿常见病,特别是遇到天气无常的冬季,宝宝抵抗力差,周围环境稍存诱因就容易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如小儿感冒、小儿咳嗽、哮喘、肺炎等病症。
病症11:小儿感冒
推拿位置:肩井,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推拿方式: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效:可帮助发汗解表,补益气血。除了可以治疗感冒外,还可以应对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状况。
病症12:鼻塞流鼻涕
推拿位置:迎香,即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推拿方式: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效:主治鼻塞流涕,因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故命名迎香。
病症13:受寒感冒
推拿位置:外劳宫,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
推拿方式: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功效:可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可用于一些寒症,主治受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消化不良,痢疾,脱肛,遗尿,疝气等。
病症14:呼吸道疾病
推拿位置:小横纹,即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推拿方式: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效:可开胸散郁,化痰涎。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病症15:百日咳、肺炎
推拿位置:掌小横纹,即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推拿方式: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100-500次。
功效:可清热散结,化痰止咳,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病症16:咳嗽痰多
推拿位置:五指节,即手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处。
推拿方式: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掐5~20次;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100~200次。
功效:掐或揉五指节可镇惊安神,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烦躁不安。主治咳嗽痰多,腹痛,惊惕不安,惊风抽搐等。
病症17:咳喘
推拿位置:肺俞,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推拿方式: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效:可益肺理气,止咳化痰。主治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病症18:胸闷
推拿位置:膻中,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
推拿方式: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
功效: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主治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除了消化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外,还有很多症状都可以通过小儿推拿的方式进行缓解。比如头痛、宝宝夜间多汗、夜间哭闹等等症状。
病症19:小儿鹅口疮
推拿位置:退六腑,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推拿方式: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可治一切热证。主治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腮腺炎,大便干燥等症。
病症20:头痛
推拿位置:耳后高骨,即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推拿方式: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效: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主要是疏风解表功效。
病症21:白天或夜间多汗
推拿位置:肾顶,在小指顶端。
推拿方式: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效: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主治白天或夜间多汗,也可以解颅,即囟门应合不合症状。
病症22:夜啼
推拿位置:小天心,又称鱼际交,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推拿方式:用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功效:揉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掐捣能安神镇惊。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病症23:急惊风
推拿位置:老龙,即在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
推拿方式:用拇指甲掐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处,称掐老龙。
功效:可开窍醒神,退热。主治突然昏厥,虚脱气闭,心火实热,急惊风。
病症24:惊风
推拿位置:总筋,在掌后腕横纹之中点。
推拿方式:以指按揉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称掐总筋。
功效:可震惊醒神,主治惊风,夜啼,潮热,呕泻等症。
病症25:强身健体
推拿位置:脊柱,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推拿方式: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效: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症。
病症26:烦躁不安
推拿位置:涌泉,即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推拿方式:用拇指面向足趾推称推涌泉;用指端揉,称揉涌泉。推揉50次。
功效:可引火归源,退虚热,止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即双手心、双足心发热及心中烦闷,以及烦躁不安等症。
病症27:虚烦内热
推拿位置:内劳宫,在掌心中央,握拳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所指处中间,即是劳宫穴。
推拿方式:用中指揉,称揉劳宫。揉100-200次。
功效:左揉发汗,右揉泻心火,除烦躁。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