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不好按摩哪里图片 按摩大横穴改善肠胃功能
肠胃不好按摩哪里图片 按摩大横穴改善肠胃功能
大横穴为足太阴脾经穴位,该穴名义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按摩大横穴有温中散寒,调理肠胃的作用,多由于治疗腹部肥胖,腹痛,腹泻等症。
穴位定位:在脐中旁开4寸(乳头直下)处。
按摩方法:用双侧拇指点按同侧大横穴半分钟,再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或用中指指腹按压本穴,力度以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次3-5分钟,早,晚各1次。
盛夏来袭按摩这些地方能减肥
按摩足三里穴能瘦小腿
足三里穴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穴位了,如果你是小腿容易出现浮肿的人群,那么多多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起到消肿的作用,足三里能通经活络,经常按摩它可以让小腿变得越来越纤细哦。
按摩大横穴能瘦小腹
腹部如果有“游泳圈”是非常影响个人形象的,专家建议,如果你的腹部有赘肉,那么可以按摩大横穴。大横穴位于肚脐的两侧,在肚脐两边4寸处,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帮你排除体内多余的油脂,消除腹部的肥肉,让你不再做“小腹婆”。
按摩上脘穴能预防小肚腩
上脘穴位于人体胃部的上方,在肚脐上面5寸的位置,这个穴位最大的功效是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从而促进消化,按摩上脘穴的主要功效是避免消化不良,让食物堆积在体内导致的体重上升,经常按摩上脘穴也可以预防小肚腩的出现。
肠胃不好按摩哪里
手三里穴为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也是养生强健穴位,可以增强免疫力,经常揉按手三里穴可健脾助运,调理肠胃,通经活络,清热明目。主治胃炎,消化性溃疡,腹痛等肠胃疾病。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手三里穴100-200次,以局部有酸痛感为度。
巨阙穴属任脉,穴居中线而近心脏,此穴位具有理气和胃,安神宁心的功效,经常按揉此穴位,可以有效的缓解多种胃肠道疾病,如胃痛,反胃,胸痛,吐逆不食,腹胀,胃痉挛,膈肌痉挛等肠胃性疾病,此外还可辅助治疗惊悸,健忘,咳嗽,支气管炎等疾病。
这个 穴位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处。按摩的时候取仰卧位,用手指的指腹端按揉腹部的巨阙穴,反复按揉2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可以有效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胃痛,反胃,吐逆不食,腹胀等。
大横穴为足太阴脾经穴位,该穴名义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按摩大横穴有温中散寒,调理肠胃的作用,多由于治疗腹部肥胖,腹痛,腹泻等症。这个穴位在脐中旁开4寸(乳头直下)处。
按摩时用双侧拇指点按同侧大横穴半分钟,再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或用中指指腹按压本穴,力度以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次3-5分钟,早,晚各1次。
肠胃不好按摩哪里图片 按摩手三里穴调理肠胃
手三里穴为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也是养生强健穴位,可以增强免疫力,经常揉按手三里穴可健脾助运,调理肠胃,通经活络,清热明目。主治胃炎,消化性溃疡,腹痛等肠胃疾病。
穴位定位: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手三里穴100-200次,以局部有酸痛感为度。
便秘按摩哪里最快排便 按摩天枢穴
天枢穴是大肠中心所在,按摩天枢穴能够帮助改善肠腑功能,健胃消食,理气行滞,缓解便秘。
定位:位于腹部中间,肚脐中心旁边3横指的位置。
按摩方法:可以先以肚脐为中心,先用手掌顺时针,缓慢柔和按摩腹部周围约3分钟之后再用拇指的指腹按揉天枢穴,力度可以从轻到重,持续按揉2分钟。
调理肠胃按摩有效果吗 大横-改善肠胃功能的调理穴
定位取穴:在脐中旁开4寸(乳头直下)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调理肠胃,温中散寒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腹部肥胖,腹痛,腹泻等。
按摩方法:用双侧拇指点按同侧大横穴半分钟,再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
其他疗法:在该穴上行留罐疗法,留罐时间10-15分钟,每日1分钟。
大横在什么位置 大横的治疗用法
针刺大横穴的方法:大横穴直刺1—2寸,局部酸胀;大横穴平刺2.0—2.5寸透神阙穴治疗肠寄生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艾灸大横穴的方法:大横穴艾条灸5—10分钟;大横穴艾炷灸3—5壮。
按摩大横穴的手法:按摩大横穴一般多用压的方法,即用拇指按住大横穴,持续5秒后再反复按压。
按摩穴位改善肠胃功能失调
肠胃功能失调:顺时针按摩肚脐周围的穴道
按摩脾经
现代人多多少少都有肠胃功能失调的毛病,虽不是大病,但症状发作时相当恼人。
按摩方法:胀气令人坐卧难安,按压内关穴及天枢穴有助消除胀气。内关穴在手腕横格纹以上距三指处,以大拇指用力按压,不适感会逐渐消失。而天枢穴在肚脐左右两边2寸(约3指)处,可促进肠胃蠕动。
便秘时,以指尖按压中脘穴(肚脐正上方4寸处)、孔最(肘横纹下4寸处)、天枢穴、合谷穴,都有助肠胃收缩。或者依照升结肠(右腹部从下往上)、横结肠(肚脐上方由右到左)降结肠(左腹部从上往下)顺时针方向搓揉,会按到腹部促进肠胃蠕动的穴道,也有助排便。
胃痛先别急着吞胃药,按摩或热敷足三里(膝关节下方3寸)、按压中脘穴、天枢穴都能减轻疼痛。至于平时肠胃功能的保养,可按摩脾经和足三里穴,强化肠胃功能,脾经为足部大拇趾外侧至小腿中央,由下往上轻压或热敷5~10分钟。
胃胀气怎么办快速排气按摩
中脘穴胃胀: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位置。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即为本穴。
按摩方法:仰卧,用两手指尖并拢,重叠在其腹部,配合吐气的节奏,用力缓慢进行指压,同时配合腹部按摩。
刺激本穴可以调节消化机能。
大巨穴胃胀:位于腹部,从肚脐两侧2个指幅外侧是天枢穴,再往下方1个指幅之处即为大巨穴。
按摩方法:患者仰卧,用两手拇指同时指压左右穴位,以腹部脂肪轻度凹陷为用力标准,同时配合腹部按摩,以提高腹肌机能。
大巨穴为下腹部的重要穴位,刺激本穴可以促进腹肌机能,可以改善慢性消化性器官异常,对胃胀气有效。
脾俞穴位置: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处取穴。
按摩方法:患者俯卧位,按摩者将双手掌按在其背部,以拇指同时指压左右穴位。并同时对其正下方的胃俞穴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指压。
刺激脾俞穴、胃俞穴可以促进肠胃功能与胃液的分泌,特别是对于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胀气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大肠俞穴位置:位于腰部,在第4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按摩方法:患者仰卧位,按摩者将两手掌包压在其腰部,同时用拇指用力指压本穴。
大肠俞穴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按摩本穴,可促进肠道功能,缓解胃胀、便秘和肠鸣等不适症状。
足三里穴位置: 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外侧膝眼下四横指处)
按摩方法:以拇指指腹按揉双腿足三里穴,先用力按压6秒钟后松开揉捏放松,然后再次按压如此反复多次。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位,同时也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通过穴位刺激可以调整肠胃气机,改善胃胀不适。
腹部按摩助排气法如果是觉得想排气,但又怎么都排不出时,可以将双手对搓,有些微热之后将手放在肚脐两侧,沿顺时针按摩三十六圈,然后再逆时针按摩三十六圈,人工辅助肠道运动,帮助排气通畅。,有助于通过排气消除胃胀气。
调节宝宝胃肠道功能的小妙招
新妈妈在抚育宝宝的过程中会因为宝宝的饮食和大便不正常困惑不已。下面就给新妈妈们提供两种简单的调节胃肠道功能的方法。 按摩足三里
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经常按摩,可预防婴儿腹泻,胃肠不通、便秘等。
按摩方法: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捏脊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用捏脊的方法按摩督脉,就动员了全身的阳气,调节脾脏、胃肠道功能。
按摩方法:
1、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2、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
3、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4、在第二遍捏至胸廓底部时捏紧皮肤向上方牵拉2次,此处为脾舒。至胸廓中部时再牵拉2次,此处为胃舒。第三遍捏脊后在第二腰椎处横向按摩2次,此处为肾舒。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付出辛苦的新妈妈们坚持下来,宝宝的胃肠道功能一定会得到改善。愿宝宝在你精心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胃胀气怎么按摩排气
胃胀气可以按摩以下穴位排气:
中脘穴
位置: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平躺好,本穴在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功效:本穴的气血物质直接作用于胃腑,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主要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等,对一般的胃病,食欲不振等效果也很好。
按摩:用手推揉本穴3-5分钟,或者手角刮法拭本穴,以出痧为宜隔天一次,可治腹胀,呕吐等。
内关穴
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
功效:本穴为八脉交会穴,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本经经病和胃、心、心包疾患等,可改善脘腹疼痛、恶心呕吐、手臂疼痛、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等症。
按摩:方法很简单,用一只手握紧另一只被按摩手臂的下端,垂直按在本穴上,有节奏地进行按压,至产生酸、麻、胀之感为宜,每天按摩两次,每次约2-3分钟。
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功效:本穴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之用,为人体保健的要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等等多种疾病,可以改善胃痛,呕吐,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等症状。
按摩:稍微用些力气按揉本穴,一直到有酸麻的经络传感可到脚背即可。
四缝穴
位置:四缝穴位于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
功效:原来是用来治疗小儿消化不良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也会有不错的效果,如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等等。
按摩:直接按摩就行,效果很好,或者使用针刺,在穴位上下用绳捆紧,在消毒后,押手扶住手指,快速点刺,刺后可挤出少量血液,没有专业指导不要擅自针刺。
肠胃不好按摩哪里图片 按摩上脘穴增强胃动力
上脘穴为任脉穴位,该穴名义指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经脉下行,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按摩此穴有健脾安胃,清热化痰的功效,可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腹痛,呕吐,呃逆等症,此外对肠炎,胃炎,膈肌痉挛等具有良好的疗效。
穴位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按摩方法:用双手中指同时按揉上脘穴,每次按揉1-3分钟,以感到有刺痛感为宜,每天早,晚各1次,长期坚持按摩,能增强胃动力,增加食欲。
如何治疗感冒 儿童感冒用药不放心试试按摩
咱们就来看看穴位按摩在调理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疾病中的应用吧!
消除食积,预防发热
脾胃功能弱的孩子容易出现食积发热,宝妈们可以用一些按摩的手法,来帮助孩子改善食积的情况。
父母提前把手搓热或者用热水把手泡热一点,将孩子平放到床上,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顺时针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对于这种按摩,记得沿着顺时针的方向按摩,千万不要弄反。右下方是盲肠的位置,我们要顺着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到下面的乙状结肠、直肠等等顺时针方向走行,这样才能促进宝宝排便,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捏脊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我们的手形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做个环形,从孩子的尾椎骨位置,连皮带肉给他提拉起来。每次往前推三下,就提一下,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自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捏一遍,可捏拿4~6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