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与决肠道菌群异常的办法
母乳喂养与决肠道菌群异常的办法
妈妈在生育之前的二、三十年间,通过正常生活过程使乳头和乳头周围皮肤上和乳管内积存一些人体有益的正常细菌。经过母乳喂养的过程,把人体正常菌群的种子输送给孩子的。给孩子、给人的一生带来的好处不可估量。但是现在很多家长轻易放弃这个自然过程,或者觉得乳头和前端母乳有些脏。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最初来自母乳喂养,”崔大夫说,“喂奶的过程,不仅对于孩子的先天免疫,对获得性免疫都非常重要。”
崔大夫特别强调:虽然乳汁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液体,不需要加温,不需要消毒。但母乳喂养不是无菌的过程,是个有菌的过程的。而这些菌不是任意来的,是妈妈在生育孩子二、三十年前就开始准备了。
崔大夫问大家:“人出生是先吃细菌,还是先吃乳汁(食物)?太多家长恨细菌,恐怕孩子粘上细菌。但不知道,生理母乳喂养喂养过程是妈妈先给孩子喂细菌,再给孩子喂乳汁。”
母乳喂养不仅为孩子提供营养素,还完成孩子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以调节婴儿的免疫功能,促进肠道的成熟,完善婴儿正常免疫功能。使孩子对食物逐渐产生耐受的状态,对今后能够接受更多、更丰富的食物奠定基础。
“有不少带孩子到和睦家看病的家长告诉我,他们使用奶瓶是充分消毒的,奶头还用镊子夹。这种无菌的喂养过程,造成的结果是,首先孩子肠道菌群就没有建立好,又没能维护好。免疫系统的疾病就会增多。孩子肠道环境的异常,对孩子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启动、维持、发展都起到了延迟、甚至破坏的作用。这样才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免疫系统疾病。”
很多家长都给我打电话,孩子一拉肚子,就觉得家里脏;觉得家里脏,就消毒;一消毒,孩子的肠道就更不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要频繁在无菌的状态下生存,”崔大夫说,“很多过敏性疾病、肥胖都与肠道菌群发育不健康、或者发育异常有直接的关系。有些孩子大量运动后减肥效果并不好,是因为肠道菌群异常;很多得湿疹的孩子抹药就好,不抹就不好,因为这种过敏性疾病不是皮肤病药膏能改变的。”
“如果我说是吃一些益生菌,大家很容易接受,而且这个过程应该是非常安全、有效、持久稳定。而对益生菌制剂的描述,完全是对母乳喂养过程的总结和描述,是母乳喂养优点的拷贝。”
很多妈妈自认为是母乳喂养,但听不得孩子哭,只要孩子哭就喂配方奶。结果吃的第一口奶是配方奶,导致孩子成长发育出现很多隐患,甚至出现免疫系统疾病。
“如果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免疫系统方面的问题,治疗的中心原则是什么?是给孩子益生菌。清除有害的细菌,促进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因此根本要从肠道健康来解决。”
崔大夫说,解决肠道异常的办法不是来自人为的实验室的研究,是来自对母乳喂养的研究。我们的新观念不是“新、奇、特”的治疗方法,公众医疗教育中应首先关注最常见、最普遍的问题。
崔大夫强调,解决肠道菌群失调的最好办法是:大力推广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是追求的金标准。而合理使用益生菌,也是对母乳喂养这个自然过程的模仿。
母乳性黄疸可以吃香蕉吗
母乳性黄疸跟妈妈的饮食是没有多大的关系的,母乳性黄疸分为两类,一类是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一类是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主要是见于生后一周以内的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主要是因为母乳摄入量不足,导致粪便的排除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这时候需要加强母乳喂养,妈妈的营养适当地跟上来,使母乳的分泌增多,奶量够了,宝宝吃饱了,大便排的好,黄疸会减轻。还有一种是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是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一般黄疸出现在生后一周以后,两周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最长黄疸可以持续四到十二周,一般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它的病因是不明确的,有可能是跟母乳中含有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导致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系,还有可能是跟母乳喂养的儿童肠道内的菌群,少了调节肠道菌群的一些正常菌群,会使得肠肝增加,还有可能是跟遗传因素是有关系的,所以母乳性黄疸,妈妈是可以适当地吃香蕉,她的饮食是没有特殊的改变,然后注意营养包,保持乳汁的分泌就行了。
母乳性黄疸的肝功能表现 母乳性黄疸反弹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内,峰值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及溶血的表现。母乳性黄疸主要是由于纯母乳喂养,或者是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母乳成分中含有的一个酶的活性偏高,导致胆红素的重吸收升高,另外有可能跟母乳喂养的肠道菌群是有关系,还有跟遗传因素有关系,如果是母乳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停母乳两到三天,黄疸下降是比较明显的,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有反跳,一般反跳的程度不会比前面更高,随后慢慢地消退,母乳性黄疸如果黄疸反弹不是很明显,是不需要特殊干预,继续监测黄疸情况,如果是黄疸大于十五毫克每分升,建议继续暂停母乳三天左右,黄疸可以下降50%左右,如果是黄疸上升大于二十毫克每分升,则建议光疗退黄。
宝宝出生5天黄疸高怎么办 增加母乳喂养
增加母乳喂养,及时建立起宝宝的肠道菌群,分解宝宝肠内的胆红素为尿胆原,尽快排出胎粪,可以减少肠内胆红素,防止其再吸收,从而减轻黄疸的程度。
母乳性黄疸妈妈怎么调理
早发性母乳性黄疸是因为母乳量不足引起的,所以这时候妈妈要加强营养,保持母乳分泌的通畅,然后保证母乳的量,宝宝要保证足量的喂养,如果喂养量实在是不够,可以适当地补充配方奶的喂养,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目前病因是不明确的,可能跟母乳的成分、宝宝的肠道菌群,还有遗传因素是有关的,这时候妈妈就是要注意监测黄疸的情况,不要太有心理负担,如果黄疸是小于十五毫克每分升的时候,是不需要停母乳的,大于十五毫克每分升的时候,可以暂停母乳三天改人工喂养,一般黄疸可以下降50%左右,如果是黄疸大于二十毫克每分升,则需要加用光疗,黄疸下降以后也是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妈妈要保持母乳喂养的坚定信心,不能够因为黄疸而放弃母乳的喂养。
宝宝拉肚子为什么不能吃母乳 宝宝拉肚子可以吃母乳的情况
如果宝宝拉肚子是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那么这种情况是要坚持让宝宝吃母乳的,因为母乳对于宝宝而言是最好、最容易消化的食物,而且能够帮助宝宝传递抗体,提供益生菌,有助于宝宝腹泻的康复。
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出现消化不良了,排除乳糖不耐受的情况,通常是吃得过饱,或者宝宝的消化功能弱引起的,这种情况也要坚持母乳喂养,母乳比其它的奶粉、辅食等都容易消化。
宝宝如果是由于腹部着引起的拉肚子,是能够继续母乳喂养的,妈妈们给宝宝热敷肚子并且做好宝宝腹部保暖,通常2-3天就会好了。
如果宝宝是由于肠炎、痢疾等肠道感染引起的拉肚子,那么也是可以继续吃母乳的。同时还需要配合药物进行治疗。
什么原因引起母乳性黄疸
经过多年来对母乳性黄疸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然而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通过不同的学说,经历了从建立到推翻的过程,至今尚无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对母乳喂养正常新生儿的黄疸问题尚未完全明确,母乳喂养性黄疸也分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和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一般是在生后一周以内的纯母乳喂养的正常新生儿出现黄疸,血中胆红素超过传统的生理性黄疸的标准,其发病原因可能是与能量摄入不足,喂养频率及哺乳量少有关,它的发病机制与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增加哺乳的频率可以减轻或减少黄疸的发生。另外如果喂养不够可以适当地增加配方奶的喂养。
一周以后的纯母乳喂养的正常新生儿出现黄疸,胆红素升高,称为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其发病机制推测为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含量高,在肠道内通过水解结合胆红素成为未结合胆红素,使回吸收增加导致黄疸,另外他的母乳喂养跟新生儿肠道内的菌群也是有关系的,人工喂养与母乳喂养的肠道菌群有显著的差异,母乳喂养的宝宝缺乏转化结合胆红素的菌群,使得肠肝循环的负担增加,导致的黄疸加重,也有临床资料调查显示,母乳喂养的黄疸跟遗传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冬天便秘吃什么好?吃什么水果对便秘好
便秘的主要原因是因饮食中纤维素不足;正常肠道菌群数量不足或两者并存。因肠道正常菌群败解纤维素才会产生短链脂肪酸,吸收水分,致大便呈软便。母乳喂养过程对肠道菌群建立的奠定和母乳中可溶性纤维素--低聚糖,保证了母乳喂养婴儿排软便的基础。多吃青菜和益生菌摄入,利于纠正便秘。
宝宝便秘可以吃益生菌吗
益生菌是模拟母乳喂养婴儿肠道正常菌群而应运而生的产品,包括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从健康母乳喂养儿粪便中提出的益生菌种子经过工业孵化有可能会出现变异,所以每种工业化生产的益生菌又冠有一些称呼,比如乳双歧杆菌BB12,鼠李糖乳酸杆菌LGG等。益生菌制剂中应该含有活菌。
不是模拟母乳喂养婴儿肠道正常菌群而生产的细菌或霉菌制剂,也会对肠道健康有一定帮助,但是作用相对局限,比如有些针对抗生素使用后,只能称为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与益生菌制剂有所不同,益生菌制剂不仅利于肠道吸收消化,而且会通过刺激肠道内免疫细胞,刺激全身免疫。
由于肠道黏膜上存有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的激活物是肠道内的正常细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所以,真正的益生菌在调整肠道功能的前提下,会通过刺激肠道免疫细胞,调节全身免疫。这也是为何新生儿第一口应是母乳喂养的原因。因母乳喂养是有菌过程,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
腹泻恢复期,大便不可能立即恢复正常,往往不太消化的大便会持续几天。为此,益生菌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益生菌通过调整肠道菌群,不仅可以保护肠道黏膜,还可排除肠道内的有害菌,再可助于营养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建议腹泻后继续服用益生菌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