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尿量的介绍
新生儿尿量的介绍
(一) 排尿次数:婴儿出生不久便开始排尿,但也有至生后36小时左右才开始排尿者。生后头几天,因摄入少,每天排尿尽4、5次,1周以后,因为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进水量较多而膀胱容量小,排尿忽然增至20-25次;1岁时每日排尿15-16次,一般1岁半左右小儿可以自己控制排尿,排尿时间间隔也逐渐延长,至学龄前和学龄期每日6-7次。
(二) 每日尿量:小儿尿量个体差异较大,新生儿生后48小时正常尿量一般每小时为1-3毫升/公斤,每小时<1.0毫升/公斤为少尿,每小时<0.5毫升/公斤为无尿。正常婴儿每日排尿量400-500毫升,幼儿为500-600毫升,学龄前儿童为600-800毫升,学龄儿童为800-1400毫升。当学龄儿童每日排尿量少于400毫升,学龄前儿童少于300毫升,婴幼儿少于200毫升200毫升,即为少尿;每日尿量少于30-50毫升为无尿。
(三)尿的性质:
1、尿色--出生头几天尿色深,稍混浊,放置后又红褐色沉淀,此为尿酸盐结晶,2-3天后尿色变淡。正常婴幼儿尿液淡黄透明,但在寒冷季节放置后可有盐类结晶析出而变混浊,尿酸盐加热后、磷酸盐加酸后可溶解。
2、酸碱度--生后头几天因尿内含尿酸盐多而呈强酸性,以后接近中性或弱酸性,PH多为5-7。
3、蛋白--正常小儿尿中仅含有微量蛋白,当含蛋白>200毫克/天为异常。
4、尿沉渣检查--正常新鲜尿液离心沉淀后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白细胞<5个/HP,管型一般不出现。
现在各位心急如焚的家长们都清楚了吗?其实小孩每天的排尿量也会根据每天食用的水和食物而不同的。宝宝们要是感到不舒服了,会哭闹不止,这个时候家长们就该注意了,看看是否是宝贝们身体出现状况了。
新生儿用尿布好还是尿不湿好 尿不湿吸水更好
尿不湿里面含有新型的吸水凝胶,能够吸收大量液体,新生儿尿过后不容易有潮湿感,能穿的时间长一点儿。但是透气性不如尿布。
新生儿游泳的介绍
新生儿游泳是指宝宝出生后在水中的自主运动。它延续了宝宝在母体羊水中的活动,对宝宝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新生儿游泳可以促进宝宝的身心发育,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也有不同观点,婴儿全身骨骼都没有发育成熟,强迫放到水里运动,可能会对婴儿骨骼及神经造成损伤。
外界水分可以经皮吸收,婴儿皮肤稚嫩更容易吸收外界水分,假如水不是太干净,外界病菌也有可能侵袭本来就免疫力弱的婴幼儿。
刚出生的婴儿大便是什么样的
新生儿大多是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排出墨绿色的黏稠大便。许多家长会对此禁不住惊讶:宝宝也没吃什么东西,怎么会排出这样的大便?其实,这叫胎便,是由胎儿期肠道内的分泌物、胆汁、吞咽的羊水以及胎毛、胎脂、脱落的上皮细胞等在肠道内混合形成。一般3~4天胎便可排除干净。给宝宝开始喂奶后,大便颜色变为黄色。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通常大便较多,一般每日2~3次至5~6次,呈黄色浆糊状;有时大便里会出现粘液,甚至还会排出绿色大便。只要新生儿吃奶正常,体温不超过37.5℃都属健康。吃牛奶的孩子,大便次数较少,每日1~2次,大便为黄白色、较干燥,有时混有奶瓣。
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内应排出第一次小便。开始时尿量少,以后逐渐增多。每日小便可达10~15次,每次尿量约20毫升,为淡黄色或无色、清亮透明、无异味。
有的新生儿由于吃奶少或体内水分丢失多,而出现尿少。在这种情况下可让婴儿多吸吮母乳(人工喂养儿注意喂水),尿量会多起来,一般每日排尿不应少于6次。
如果新生儿尿的次数明显减少,尿的颜色异常(红色或深黄色)、气味异常(有臭味、霉味),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孕妇羊水少的原因
孕妇羊水少的原因
羊水量少于300毫升者,称为羊水过少。最少者只有几十毫升甚至几毫升粘稠、混浊、暗绿色液体。羊水过少较为少见,发生率约占分娩数的0.1%。羊水过少,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胎儿畸形。胎儿发育不良,泌尿系统畸形,例如先天性肾缺如、肾脏发育不全、泌尿道闭锁等,使胎儿尿量减少或无尿,羊水来源减少,以致羊水过少。
2、过期妊娠。胎盘组织变性,功能减退,尤其是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炎时,出现胎盘病变,影响胎儿发育,导致羊水过少。
羊水过少若发生于妊娠早期,胎膜与胎体粘连,会造成胎儿严重畸形,甚至肢体短缺。妊娠中、晚期羊水过少,子宫压力直接作用于胎儿,会引起斜颈、曲背和手足畸形等。羊水过少,使胎儿生长发育受到限制,不利于优生。在妊娠晚期临产时,由于羊水过少,会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情况。而且,羊水越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也越高。
所以,当妊娠足月时发现羊水过少,应选用剖宫手术终止妊娠。
新生儿尿频是怎么回事注意什么
尿频是小便频繁很多家长面临新生儿尿频的问题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新生儿尿频可能是一些疾病所致,比如泌尿道的炎症。除了疾病因素,也可能是孩子水的摄入量太多引起的新生儿尿频。
1、泌尿道炎症:
如尿频、尿急、尿痛或伴发热,应考虑有泌尿系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检显微镜下可查到脓细胞或大量白细胞,严重时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需抗菌素治疗。
、
2、饮食性多尿:
如尿频同时每次尿量多,而无其他表现时,首先要注意是否喝水太多,尤其是喜欢糖水的小儿多发生。
3、特殊疾病:
如尿频伴尿量多,同时有口渴多饮、消瘦的情况,应注意检查尿液,如尿内含糖则应考虑糖尿病,如尿内无糖而比重低则应想到尿崩症。
4、尿道及季节因素:
如尿频但每次尿量不多,尿时无痛苦表情,也无其他症状,首先要考虑局部因素,如尿道口发炎,包皮过长,或蛲虫刺激阴部等。此外,季节因素,冬季多尿是正常现象。
5、神经性尿频:
幼儿膀胱逼尿肌发育不良,神经不健全,可发生白天点滴性多尿,可达20~30次,但是夜间排尿正常,有反复发作趋势,尿化验检查正常,此病是非由炎症引起。
6、注意
宝宝尿频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炎症引起,以抗感染为主,因蛲虫所致给予驱虫。包皮过长可行手术,单纯饮水量过多适当控制进水量等。
给孩子喝水有什么讲究
1、新生儿不能喂过甜的水
新生儿可以在两餐之间喂点葡萄糖水,但是不能太甜。很多家长会以自己的感觉作为标准,认为自己尝过后觉得甜这才算甜。其实,新生儿的味觉要比大 人灵敏得多,如果大人觉得甜时,他们就觉得已经甜得过头了。给新生儿吃太多糖是没有任何好处的,用高浓度的糖水喂新生儿,最初是可以加快肠蠕动,但不久就 会转为抑制作用,使腹部胀满,从而会让新生儿觉得不舒服,同时,新生儿过多的摄入糖分,也会使粪便中带有泡沫。所以,喂新生儿的糖水,应是淡糖水,以大人 觉得似甜非甜为合适。
2、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
有些家长认为饮料肯定比白开水营养价值更高,而且孩子又喜欢,所以经常买各种新奇昂贵的甜果汁或饮料代替白开水给孩子解渴,其实这是很不妥当的。>>>新生儿眼部护理具体注意事项
首先,即使称为天然果汁者,其中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极其有限,而且在加工过程中维生素也常常遭到破坏,所以,宝宝想通过喝饮料来补充营养是不大可能的;其次,饮料大多含有香精、色素、防腐剂等,这些添加剂对人体健康不利,尤其是对婴幼儿。
另外,饮料里面含有大量的糖分和较多的电解质,喝下后,不像白开水那样很快就离开胃部,而会较长时间停留,从而对胃部产生不良刺激。所以孩子口渴了,只要给他喝些白开水就是最好的。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新生儿喝水的问题。如果是纯母乳喂养,而且母乳充足,气候宜人,新生儿经常没有出汗的话,是可以不用另外增加白开水的。当然,在两顿奶之间可以给予少量的白开水,这样既可以清洁口腔,又能让婴儿养成喝水的好习惯。
因此,在平时应该细心地观察新生儿的一些变化,当发现新生儿尿液发黄,或者是尿量减少,嘴唇变干,大便干燥等到情况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到,给新生儿喂一些温开水来缓解。一般对于新生儿每天具体喝多少水,是没有明确的数据的,最好是可以根据新生儿的个体差异适当增减。
新生儿的介绍
新生儿,就是指的是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的婴儿。宝宝出生后, 应尽早进行哺乳,这样可以促进母亲乳汁分泌。
新生儿健康应具有十个方面的标准,自主呼吸必备条件,需要注意初次呼吸注意的事项以及体检、常见病等。
新生儿晚上起几次正常 怎么减少新生儿晚上起来次数
1.睡前减少喂水次数。在新生儿睡前,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喂水,这样能够减少婴儿夜间小便的次数。而且在晚上也可以使用容量更大的尿不湿,即便新生儿尿了也不会感觉的不舒服。
2.睡前喂饱一点。在晚上9点、0点的时候,宝妈给新生儿喂奶可以喂饱一点,能够减少新生儿夜间由于饥饿醒来的次数。
3.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新生儿晚上睡觉时要把房间等关闭,并且周围不要太吵,夏天可以使用蚊帐。
4.睡觉穿的衣服不宜过多。新生儿晚上睡觉时穿的衣服太多,也会感觉到不舒服,活动不便,导致夜间醒来,最好给新生儿用轻便保暖的衣服和被子。
新生儿囊肿的介绍
1新生儿泪囊炎是由于新生儿鼻泪管下端的胚胎残膜没有退化,胚胎残膜阻塞鼻泪管下端,引起继发性感染所致。有2%~4%足月产新生儿,可能有胚胎残膜阻塞,但绝大多数残膜可望在生后4~6个周内自行萎缩。因骨性鼻泪管发育不良、狭窄所致者较为少见。
2新生儿泪囊肿有三大症状:流泪,大量的眼屎,眼睑湿疹(泪液里有感染的东西产生湿疹)。一般情况下,婴儿出生后1~2周,发现泪囊部有肿块,没有红、肿、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偶尔可引起急性泪囊炎的症状。
3如果新生儿确定泪囊肿后,父母可以用手指对泪囊肿块向下作按摩,如囊肿突然消失,表示残膜已被挤破,即告痊愈.如经6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仍不见效者,可经冲洗及滴用抗生素后再用探针探通.如有泪囊周围炎时,应先按照急性泪囊炎处理。
新生儿的健康问题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就像以上介绍的新生儿囊肿这种问题是绝对要家长们关注的,这种问题是危害新生儿健康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在生活中高度重视,否则将会引起新生儿的严重健康问题,让新生儿的健康问题影响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