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有何区别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有何区别

腹股沟斜疝是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右侧腹股沟直疝较为多见。

腹内脏器和组织经腹壁下动脉内侧黑塞尔巴赫(Hesselbach)三角突出体表为腹股沟直疝。年老体弱,腹壁肌肉、腱膜、筋膜退化,腹壁强度降低,在腹内压增高的作用下可发生直疝。巨大直疝使腹股沟管后壁强度明显减弱或缺如也可并发直疝。

腹股沟斜疝在很多方面都是与直疝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3、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6、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7、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腹股沟在哪

1、腹股沟在哪

鼠蹊部、鼠蹊或腹股沟(拉丁语:regio inguinalis),是指人体腹部连接腿部交界处的凹沟,其附近区域称为腹股沟;位于大腿内侧生殖器两旁,在人体解剖学上属于腹部。腹股沟部有深、浅的淋巴结群,为下肢、腹壁下部浅层及外生殖器等的淋巴管所汇集和经过的地方,因此上述各部分有炎症时,常波及这些淋巴结群;由腹后壁到下肢的主要血管、股神经等都通过此处。

腹股沟区位于髂前上棘水平线与腹直肌外缘和腹股沟韧带之间。该区部分局部呈水平位,负重增大;肌层纤维方向趋于一致,屏壁能力减弱;且又有器官贯穿,致壁出现裂隙即形成腹股沟管;集诸多因素,该局部为腹前外侧壁最薄弱局部,而后者则与之关系最大2、腹股沟的相关疾病

2.1折叠腹股沟斜疝,斜疝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腹股沟内环突出,向下、向前、斜行进入腹股沟管,可穿出腹股沟外环进入阴囊。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直接向外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腹股沟斜疝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 种。先天性斜疝是由于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腹腔相通所致。后天性斜疝发生的原因是腹内压升高和腹股沟管内环松弛所致。

2.2、折叠腹股沟直疝

直疝多是腹壁肌肉薄弱和腹内压升高的结果。对1岁以内的婴儿斜疝,可用疝带压迫治疗,随其成长发育,有可能治愈。对嵌顿性疝或可复性疝原则上都应采用手术疗法,对不易手术的患者,可用疝带治疗,亦有通过腹腔镜进行疝修补手术。

3、腹股沟的区域

为前外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该区由浅及深分为7层: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该区为腹壁薄弱区。腹股沟疝是指发生于这个区域的腹外疝,分为斜疝、直疝。

股疝和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一样吗

手术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虽然股疝和腹股沟直疝、斜疝的发生部位略有不同,但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腹股沟疝修补材料的发展和外科医师对腹股沟解剖的深入了解,三者的手术方式并没有什么差别。

主要手术方式是用聚丙烯为主的补片对局部组织缺损进行修补,传统的手术方式不用补片,虽然手术费用低,但术后疼痛感明显,复发率高,已逐渐被淘汰。

老年人得疝气怎么办

什么是疝气?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老年疝气,又被称之为“老人疝气”,是老年人群体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相比小儿疝气而言,老年疝气治疗起来更困难些,并且还容易反复发作。因此,作为儿女们更需要细心照顾自家老人,必要时要尽早到医院检查就诊。

老人疝气是什么原因?

1、肝气郁滞忧思、愤怒、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气窜于少腹而发病。

2、寒湿内停久坐寒湿之地,或雨淋受寒;致使寒湿之邪侵袭肝经,而发病。

3、中气下陷强力举重,房劳过度、伤于正气,致使气虚下陷患于少腹,或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人肝肾亏虚、筋脉松弛、或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提失职而发病。

如何判断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主要有以下区别:

第一个,疝突出的位置不同: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的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的内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直疝。而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的疝气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第二,腹股沟直疝极少发生嵌顿,而腹股沟斜疝发生的嵌顿机会却比较多,应当引起重视。

医生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初步区分这两种疝:先将鼓出来的包块小心地回纳进去,然后用手指压住腹股沟中间略偏上的地方,再使劲咳嗽。如果疝块不再突出,就是斜疝,否则就是直疝。另外斜疝会进入阴囊,而直疝一般不进入阴囊。当然,即使是一名专科医师,有时要单凭体格检查和症状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也并不容易。

疝气是什么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

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

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

怎样的疾病叫做疝气

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等原因引起。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向体外突出的疝内容物不是气体,多为小肠和其他脏器,女孩多为卵巢和输卵管,有时按压平躺可消失,伴有不同程度酸、胀、痛感,有少数无痛感。

疝气如何鉴别诊断

实际上,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 无“疝柄”,亦无咳嗽冲击感。

切口疝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

和小肠疝其它类型如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等鉴别。

腹股沟直疝(疝气)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直疝不进入阴囊藉此可与斜疝鉴别,亦可在回纳疝块后按压内环。疝块仍然突出。在术中可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判断,直疝疝环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脐疝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与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的鉴别诊断

疝气如何鉴别诊断

实际上,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 无“疝柄”,亦无咳嗽冲击感。

切口疝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

和小肠疝其它类型如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等鉴别。

腹股沟直疝(疝气)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直疝不进入阴囊藉此可与斜疝鉴别,亦可在回纳疝块后按压内环。疝块仍然突出。在术中可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判断,直疝疝环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脐疝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与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的鉴别诊断。

疝气病的诊断方法

1.疝气病的检查应该到普外科,做B超就可以确诊;

2.对无合并症的脐疝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为主;

3.对合并有肺部腹部其他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和血肌酐,血尿素氮(BUN),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

实际上,疝气病的鉴别诊断并不困难。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无“疝柄”,亦无咳嗽冲击感。

切口疝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

和小肠疝其它类型如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等鉴别。

腹股沟直疝(疝气)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直疝不进入阴囊藉此可与斜疝鉴别,亦可在回纳疝块后按压内环。疝块仍然突出。在术中可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判断,直疝疝环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脐疝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与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的鉴别诊断。

腹股沟直疝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耻骨结节外上方出现的可复性半球形肿块。

2.肿块回纳后,指压内环,增加腹压肿块仍可出现。

3.术中证实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

鉴别诊断

1.半月线疝:位置较低的半月线疝,容易和腹股沟直疝相混淆,鉴别的要点是腹股沟直疝经直疝三角突出,其位置相对半月线疝较低,而半月线疝通过腹横筋膜弓突出。

2.膀胱上外疝:下腹部腹直肌外缘出现一半球状包块,站立时出现,卧位消失,常伴有不同程度疼痛,但极少发生嵌顿,本病表现与腹股沟直疝酷似,部分病人甚至同时合并有腹股沟直疝,应注意与之鉴别。

3.腹股沟斜疝:直疝与斜疝的鉴别。

什么是疝气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临床上较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婴儿多系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发现。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增加,如哭泣、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在腹股沟区出现,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痛的肿块。除了可以看到或触到肿块之外,有些患儿会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有些则可能表现易哭、不安等。

相关推荐

导致腹股沟疝气发生的因素哪些

导致腹股沟疝发生的因素一般分为二类:先天原因和后天缺损。先天闪素是腹股沟疝的主要因素。鞘状突闭合缺失是导致腹股沟斜疝产生的主要因素。未成熟和低体重的出生婴儿被证明是明显的危险因素。先天异常,如盆腔缺损或者膀胱外翻。可引起腹股沟管的异常,导致腹股沟斜疝的形成。在一些少见的病例中,先天性缺损或胶原缺失可以引起腹股沟直疝的产生。直疝归于生活压力的磨损。排尿和排便困难、咳嗽、举重已经成为诱引的因素,导致创

得了腹股沟直疝哪些表现

腹股沟直疝常表现为患者站立时,腹股沟区可见半球形肿块突出,一般并无明显症状,少数人会轻微酸胀感,直疝很容易用手复位,极少发生疝气嵌顿。

男宝宝小肠气是怎么回事

分类即水疝和小肠疝小肠疝:分为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切口疝等。一般症状:站立时突出,仰卧后消失,按压即可回入腹腔。但嵌顿疝、绞窄疝则疼痛感且很难推回腹腔。小肠疝若任其发展极易发生粘连和嵌顿,因此应及早接受治疗。水疝:分为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同时分为交通性与非交通性两种。症状:逐渐增大,按压不可消失,无痛感。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

什么是腹股沟疝

顾名思义,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腹股沟区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处,根据疝突出部位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可以分为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两种,但由于两种腹股沟疝手术方式没什么差别,目前临床上在诊断腹股沟疝时并不刻意加以区分。

成人腹股沟斜疝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症状(1)腹股沟部肿块: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一肿块突出。早期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丰满,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安静和平卧休息时自动回纳,或用手按摩后消失。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

男性腹股沟疝气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1、腹股沟位置解剖缺陷导致腹股沟疝气:疝气与腹股沟部位的解剖缺陷关。正常情况下,腹横筋膜和腹横肌的收缩可使腹股沟深环关闭,从而阻止斜疝的形成。如果腹横筋膜或腹横肌发育不全,再加上腹内压力增高(如劳动、排便、排尿、腹水、啼哭等)因素的出现,可促使深处的腹膜向外突出形成疝囊,肠管等组织也随之进入疝囊,形成后天性腹股沟斜疝。 当疝内容物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2、先天性胚胎发育不良导致腹股沟疝气:

疝气的检查项目哪些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 ,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1、疝气检查应该到普外科,做B超就可以确诊。2、对无合并症的脐疝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为主。3、对合

小腹疝气中的气是哪里来的

疝气的形成和患者的体质着很大的关系。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 ,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疝气多是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

腹膜后疝是怎么回事

是腹内疝的一种类型,又称腹膜隐窝疝。后腹膜疝少见,腹内疝包括:腹内容物穿过肠系膜特别是结肠系膜及阔韧带疝入异常开口;穿过网膜孔疝,先天性肠扭转异常及腹膜附着异物形成腹膜皱褶窝内后腹膜疝。 如果复发,会出现腹股沟区肿块,和原发性的斜疝比较类似,因为局部补片存在,所以可能会出现疼痛。如果只是单纯的疼痛, 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腹股沟区腹壁强度下降导致的腹股沟管结构松弛,进而引起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由腹股沟管脱

小儿肠疝气哪些原因

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一般是咳嗽、便秘、生气、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小儿常因啼哭引起。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4%,男生是女生的10倍,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於两侧。小儿疝气可能会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通常在小孩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一突起块状肿物,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