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散步一次走多远好
中老年人散步一次走多远好
1、很多中老年人特别喜欢走路锻炼,有的一天走两三个小时,速度还很快,可以说是暴走。中老年人一天走路最好不超过1小时,距离大概就是4千米左右。时间过长,尤其是长时间暴走,有可能引发骨关节炎,得不偿失。中老年人走路的步幅一般以不超过60厘米为宜,个子比较矮、腿脚不方便的人每步30~40厘米也可以。再说步频,一分钟最好不超过60步。走路时,首先是足跟着地,接着是足的外侧着地,然后依次是最外侧趾骨头、中间趾骨头、内侧趾骨头和大脚趾。这是最科学的走路方式。
中老年人散步一次走多远好
2、每个人每天走6000步是最合适的,按时间运动30分钟比较好。散步时,保持正确的姿势最为重要,有维持身体平衡、协调步频、提高腿部动作的功效。因此,散步时注意上身挺直,下巴前伸,高抬头,两肩向后舒展,迈步大小以两臂伸直的距离为宜,同时前后甩臂,一般以每分钟80~90步为宜。
老人如何科学散步
①从较小的强度开始,循序渐进。
②尽量不要在坡地散步,这对保护膝关节有利。
③不要背着手散步。背着手散步不能充分活动身体各部位,也不利于身体放松,不能达到最好的运动效果。如果遇上有石子及坑洼路面,背手走路不能迅速平衡身体,很容易摔倒。因此,散步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挺胸、抬头、摆臂,有利于全身运动和身体协调。
除此之外,老年人散步时还要注意:
①由于人体在运动时,需氧量高,所以散步地点最好选择在空气清新、有草有木的地方。
②散步的时候,千万不要到没有人的地方去,万一有什么事情发生,至少可以得到帮助。
③老人最好随身带一个牌子,写上自己的姓名、年龄、联系电话及有何疾病等信息。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抢救。
④胃下垂的老人不宜饭后散步,糖尿病的老人不宜空腹散步。
散步是一种不拘泥于形式的运动,闲散、自在,所以散步一般不会让人很疲惫,但是要注意散步并非多多益善,如果想散步到远一点的地方,那就要根据自己的体力了,不能勉强。对于老年人来说,散步是最理想、最方便的有氧运动。如果能让散步成为一种习惯,将大大地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老年人散步
散步使全身各系统功能更为协调,散步更适合中老年人。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散步能增强体质,平衡心态,防治疾病;适合老年人的N种散步法;散步配合医疗体操、内功、足浴等辅助法,效果更为理想。
散步是一项最常见的体育运动,既安全又易行。但是散步也有讲究。下面介绍几种适合不同老年人的散步法。
普通散步法
速度以每分钟60~90步为宜,每次20-30分钟。适合患冠心病、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症、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
逍遥散步法
老年人饭后缓步徐行,每次5~10分钟,可舒通筋骨、平血气,有益于调节情绪、醒脑养神、增强记忆力、将建体格、延年益寿。
快速散步法
散步时昂首挺胸、阔步向前,每分钟走90~120步,每次30~40分钟。适合慢性关节炎、胃肠道疾病恢复期的老年患者。
定量散步法
即按照特定的线路、速度和时间,走完规定的路程。散步时,以平坦路面和爬坡攀高交替进行,做到快慢结合。对锻炼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大有益处。
摆臂散步法
散步时,两臂随步伐节奏做较大幅度摆动,每分钟60~90步。可增强骨关节和胸腔功能,防治肩周炎、肺气肿、胸闷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摩腹散步法
散步时,两手掌旋转按摩腹部,每走一步按摩一周,正反方向交替进行。每分钟40~60步,每次5~10分钟。适合患慢性胃肠疾病、肾病的老年人。
倒退散步法
散步时双手叉腰,两膝挺直。先向后退、再向前走各100步,如此反复多遍,以不觉疲劳为宜。可防治老年人腰腿痛、胃肠功能紊乱等症。
早上散步会降低食欲
运动之后会吃得更多”,许多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因此拒绝通过运动减肥。然而,近日发表在美国《运动训练医学和科学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降低食欲,帮助减肥。
美国杨百翰大学的研究者选取了18名体重正常的女性和17名肥胖女性,让她们每天早上进行45分钟的散步锻炼。然后给她们看一些食物的图片,并通过脑电图测量她们大脑的神经反应活动,研究结果发现,无论这些女性的体重是否正常,在进行45分钟的体育锻炼后,大脑对食物图片的注意力反而下降了,同时还会使一天内总的体育锻炼量增加,有利于减肥。研究者认为,人们在早上进行锻炼并不会因为消耗了额外的热量而吃下更多的食物,他们所摄取的食物量几乎等同于平时不锻炼的日子。
老人散步一般多久合适
散步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有许多好处,这一事实已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散步过量也不好,那么老人散步一般多久合适呢?
有的老人觉得散步时间越长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对老人而言,户外活动时间过长,会促使身体释放大量激素来分解蛋白,补充过度运动的能量需要,加快器官衰老。若超出心脏负荷能力,还会造成心脏功能衰退,反而对健康有害。
建议老人每日散步时间掌握在45分钟左右,或者不超过3公里,假如感到身体发热、略微出汗,这样的程度刚刚好,每天1~2次。体胖的老人能稍微延长止60~90分钟,对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有所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老人散步的好处
1.散步时由于腹部肌肉收缩,呼吸略有加深,隔肌上下运动加强,加上腹壁肌肉运动对胃肠的“按摩作用”会使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加强,胃肠蠕动增加,消化能力提高。
2.有益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
它可以加速血液的循环,提高血管的张力,并将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冲走,能有效地预防动脉硬化等各种心血管病。肺的通气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以上,从而有利于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
3.能大大提高脑力与智力的劳动率,并有助于改变急躁性格,增强对各种环境与事物的适应能力。
4.有益于心血管系统。它可以加速血液的循环,提高血管的张力,并将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冲走,能有效地预防动脉硬化等各种心血管病。
5.坚持散步的老人,可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增强腰部肌肉和韧带的张力、弹性,从而有效防止肢体过早僵硬。
6.是增强心脏功能有效手段之一。散步时由于下肢大肌肉群的收缩,大步疾走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心每搏输出量增加,血流加速,以适应运动的需要,这对于心脏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如果心率能达到每分钟110次,保持10分钟以上,则对心肌与血管的韧性与强度,大有增进,同时也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从而可减少心肌梗塞与心脏衰竭的机会。
7.有助于消除疲劳。轻快的步行可以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是治疗情绪紧张的一副理想的“解毒剂”。歌德曾说:“我最宝贵的思维及其最好的表达方式,都是我散步时出现的。”由于散步时全身血液循环加快,使脑血流量增加,神经细胞的营养得到改善,可以帮助精神和心理紧张的人放松,对消除疲劳、保养身体以及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都是有帮助的。
8.轻快的步行可以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散步是一种积极性休息的良好方式。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怀特说:“轻快的步行(至有疲劳感),如同其他形式的运动一样,是治疗情绪紧张的一副理想的镇静剂。”每天只少步行1小时作为保持心脏健康的一种手段。如果以每分钟平均走100步(中速)计算,步行1小时可走6000步。运动医学博士赖维说:“轻快散步20分钟,就可将心率提高70%,其效果很好。
9.散步延缓大脑衰老,散步能大大提高脑力的工作效率,并且散步还有助于改变脾气急躁的性格,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老年人散步讲究平衡
提起散步,也许很多人会说,不就是走走路吗?其实不然,散步也有许多“学问”,特别是对有慢性病和体质虚弱的老年人来说,散步更是有“讲究”。
患慢性病和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在散步时,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平衡。老人随着年纪增大,各种慢性疾病也会增加。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无论是在大脑的反应能力、肌肉和骨骼的支撑能力,还是在身体的协调能力等方面,都会变得迟缓。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摔倒。
所以,为了保持身体平衡,体弱的老人在散步时最好拄个拐杖,拐杖的高度要与手的位置相符,拐杖的底部和把手都要防滑。
此外,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散步的姿势也有所不同。
体质虚弱者散步时,应适当将两只手臂甩开,步伐迈大些,散步的速度最好由慢到快,这样可以尽量将全身活动开,使全身各器官都能参与到运动中,有效地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一般每天散步1―2次,每次1小时左右。
肥胖者散步时,可适当将散步的时间、距离拉长,并将运动量加大些。最好坚持每天散步2次,每次一个半小时。散步时可适当走快些,使体内多余的脂肪得到充分燃烧,从而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高血压患者散步时,可尽量使脚掌着地、胸脯挺起,不要过分弯腰驼背,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不要太快,否则容易使血压升高。最好不要在早上散步,而应选择晚饭后。因为一般来说,早晨人体血压最高,傍晚相对稳定。
冠心病患者散步时,最好慢速行走,以免心律失常,诱发心绞痛。散步最好在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后,每天两三次,每次半小时。
糖尿病患者散步时,要特别注意先吃点东西,不能饿着肚子,否则很容易使大脑供血不足,出现低血糖,严重时还会因头晕导致摔跤。餐后散步时,步幅可以适当加大,挺起胸脯,甩开手臂,每次散步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
由于每个人的心肺功能不一样,所以散步时要量力而行。根据各自身体的承受能力,加快或减慢行走速度。一旦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等情况,就应该停下来歇一歇。
老人散步时不宜背着手
散步是许多老年人日常的健身方式。
提醒喜欢散步的老年人,散步虽看似普通,却有不少讲究。
注意:老人散步时不要背着手
第一,随意走走停停地溜达,不能算散步。运动量过小,达不到有氧代谢,就起不到运动的效果,就如同做家务不能算做锻炼一样。健康的老年人,可按 “3、5、7”原则散步,就是每天走3000米,30分钟内完成,一周走5次,心率控制在(170-年龄)/分钟内。比如一位65岁的老人,用170减去 65,那他散步的心率应保持在105次为宜,最高也不过在125次/分钟范围内。运动时出点汗,呼吸顺畅,就达到了锻炼效果。
第二,背着手走路不能充分活动身体各部位,也不利于身体放松,因此不能达到最好的运动效果。如果遇上有石子,坑洼路面,背手走路不能迅速平衡身体,很容易摔倒。因此,散步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挺胸、抬头、摆臂,有利于全身运动和身体协调。
注意:老人散步时不要背着手
第三,散步地点要选择好。人体在运动时,需氧量高。空气清新,草木茂盛的地方含氧量高,对全身有益。
第四,不要在坡多的地方散步。郭远认为,老年人很容易出现老年骨性关节炎,这也与不当散步有关系。爬坡或爬楼梯会导致膝关节负荷过重,加重关节磨损。
老年人散步好处多多
常言说:老从脚下起。合理的有计划地散步,是老年人推迟衰老,增强机体适应力的重要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好处:1.可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同时增强腰部肌肉和韧带的张力与弹性,是防止肢体过早僵硬的好办法。
2.有益于心血管系统。它可以加速血液的循环,提高血管的张力,并将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冲走,能有效地预防动脉硬化等各种心
血管病。
3.可使全身肌肉周期性收缩,帮助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加速代谢过程,提高肌体免疫力。减肥
4.能大大提高脑力与智力的劳动率,并有助于改变急躁性格,增强对各种环境与事物的适应能力。
5.对于肥胖的老人是既稳妥又省钱的减肥疗法。专家们计算过,如果时速为5.3公里,则每分钟可消耗4.8卡路热量。
散步的速度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体弱有病的老人,每分钟可走80步,而身体健壮的老人可走120步。散步最好在早上6至8点,
因这时空气清新。在新鲜空气里散步,耗氧量等于坐着时的4倍。
老年人散步健身原则
老人散步原则
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每天散步成了他们雷打不动的锻炼方式,但康复专家说,散步并不是简单的走走停停,而是颇有讲究的。健康老人散步要遵循时间累计加强度的“3、5、5”原则,即每天30分钟,每次5000—6000米,1周5次。小腿是人的第二心脏,按照这个频率散步,可促使血液循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同时使呼吸顺畅,达到锻炼效果。
患慢性病的老人和体质虚弱的老人,关键看散步后自己是否舒服,膝盖、脚、髋关节是否疼痛,心脏是否有不舒服的迹象。康复专家强调,如果出现不适感,要尽快咨询医生。此外,患病老人在散步时间、姿势等方面还要特别注意。
腰椎管狭窄和患骨性关节炎的老人,因为不能长时间行走,所以建议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对腰部和下肢负担较小的运动。如果要散步,开始时应选择身体能承受的强度和时间,一般以小步快走为佳。
身体肥胖的老人散步时,可适当拉长散步距离和时间,以快走为宜,好使体内脂肪充分燃烧。
患高血压的老人散步,最好挺胸抬头,以免压迫胸部。步伐应以中慢速为宜,以防血压升高。患高血压的老人适合选择傍晚散步,因为傍晚血压相对稳定。
上面就是关于老人散步原则的注意事项,适合老人的减少运动,散步的却是一个特别好的运动,一个运动量不会太大,还有一个就是也可以很好的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对老人身体不会造成伤害。您的建议很好,最后祝您爷爷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