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服用成人药易致中毒
孩子服用成人药易致中毒
遇上孩子感冒、腹泻了,一些家长就用自己常吃的感冒、腹泻药,然后用量减半给孩子吃,殊不知,乱用药可能损害孩子的肝、肾、血液等系统,引起耳聋,影响骨骼生长发育等。
成人非处方类感冒药可致孩子药物中毒
半个月前,刘女士发现10岁儿子蒙蒙(化名)感冒了,由于工作比较紧张,她没带蒙蒙上医院,而是拿出自己常用的感冒通,让他吃了半片。但是,婆婆一听说孙子感冒,下午就赶来带他上医院。孙子的病倒不要紧,但医生的话吓了她一身冷汗。“医生严厉告诫,以后万不能给孩子乱用成人非处方类感冒药,否则,可能引起惊厥。”蒙蒙奶奶说。
“感冒通等非处方类感冒药,在成人身上的副作用可能只是轻微瞌睡,并没太多伤害;但孩子尤其是新生儿,肝、肾等器官发育不完善,代谢能力比较差,药里的某些成分可能导致他们肝脏受损或药物中毒。”郑大一附院儿科主任医师李玉琴说。因此,儿童一般不建议用成人非处方类感冒药。
“阿司匹林对付感冒发热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12岁以下儿童要慎用。”市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崔战菊说,“除非高烧至38.5℃以上才考虑使用,但也要在医生指导下,还要注意及时给孩子补水,以防脱水。”
“其实,孩子感冒、发烧,如果病情不严重,最好不吃药,而是多喝水、多休息;吃药反而加重肝肾负担,影响免疫力,不利于疾病恢复。”李玉琴说,如果病情严重了,再选儿童感冒糖浆等儿童用的感冒药。
氟哌酸、四环素小儿严禁使用
“孩子一有点头疼脑热,家长就想给孩子用抗生素,这是儿童用药的一大问题。”崔战菊说,儿童腹泻、发热很少是细菌引起的,如果滥用抗生素不仅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还可能给孩子的肝、肾、血液等系统带来损害。(详见下表)
“使用其他抗生素时,也要在明确细菌感染后,根据细菌类型选择针对性药物,能少用就少用。”李玉琴说。多从食补入手别乱服补品
一些家长常常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缺铁、缺锌,就盲目跟着广告给孩子补。“事实上,乱服维生素,可能引起中毒。”李玉琴提醒。
比如:维生素A吃多了,会影响骨骼发育,使骨骼只长粗而不长长,可能导致孩子身材矮小;服用过多维生素D会带来食欲不佳、便秘、低烧等副作用。
“现在的孩子很少因为吃不饱而营养不良的,多是偏食、挑食引起的,家长只要从饮食入手就能帮孩子纠正营养不良的问题。”她说,多吃动物内脏、蛋黄、菠菜,就能补充维生素A、铁;多晒太阳,就能补充维生素D;多吃橙子、猕猴桃、木瓜等蔬果,就能补充维生素C;而多喝牛奶,就能补钙。
此外,人参、鹿茸、蜂王浆等补品,特别是保健药,身体健康的孩子更没必要也不能吃。否则,可能导致孩子提前发育,尤其是有些保健品添加了激素成分,还会导致孩子性早熟。
药物种类
成人非处方类感冒药,尤其是含有扑热息痛、氨基比林、咖啡因等成分
阿司匹林
喹诺酮类药物,比如治疗腹泻的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等
不良反应
抑制骨髓造血系统,导致孩子白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甚至损害肝脏。
可引起惊厥、频繁呕吐、昏迷等不良反应。12岁以下慎用。
可引起儿童关节软骨损伤,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儿童要禁用。
药物种类
氨基糖甙类药物,如治发烧常用的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四环素族药物,比如常用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四环素
不良反应
可引起耳聋和肾损伤,年龄越小,发生损伤的概率越大,6岁以下禁用,儿童慎用。
会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导致牙齿变黄,8岁以下的孩子忌服。
小儿服用感冒药的注意事项
小儿服用感冒药的注意事项
1、尽量别输液
有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治感冒效果好,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应,甚则引起交叉感染。其实,对于有发热的孩子,最好是根据病情合理选择用药的方式,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2、禁用成人药有些家长在孩子感冒后,经常给孩子服用成人感冒药,殊不知,因为小儿特殊的体质,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安痛定”等药,对骨髓造血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小儿血细胞的生成,导致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降低小儿的免疫力,有的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坏。
3、用药别太早孩子刚刚流点清鼻涕,或者咳嗽两声,家长就立即给吃上药或马上看医生,而且大多数家长愿意选择患儿很多的大医院。结果,本来无碍的轻微感冒,可能由于“保暖”太过,或者周围都是有病的孩子交叉感染,而变成重感冒。所以如果孩子不发烧,吃、拉、撒都正常,不要急于吃药和看医生。
4、慎用退热药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烧就急着用退热药,其实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成长发育。只有当体温超过39度时,可配合使用退热药;但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如阿司匹林虽有较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或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一般不主张用这种药。在服用退热药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副作用。
5、忌用抗生素小儿感冒多是由病毒所引起,使用抗生素往往无效,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合用抗生素: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预防6月龄以下婴儿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经常患扁桃体炎;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
6、用药忌过多孩子感冒家长着急,为了让感冒早点好,有些家长往往同时给孩子服用好几种感冒药,其实这种做法是相当危险的。目前感冒药的名称很多,但其药物成分大多类似,药物作用也大同小异。如果两种以上感冒药同时服用就相当于加大了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的危险性会成倍增加。
治疗儿童感冒的误区
滥用退热药
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烧就急着用退热药,其实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成长发育。只有当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才可配合使用退热药。
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如阿司匹林虽有较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或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尤其是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一般不主张用这种药。在服用退热药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副作用。
滥联合用药
孩子感冒家长着急,为了让感冒早点好,有些家长往往同时给孩子服用好几种感冒药,其实这种做法是相当危险的。虽然感冒药的商品名称很多,但其药物成分大多类似,药物作用也大同小异。如果两种以上感冒药同时服用就相当于加大了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的危险性会成倍增加。
滥用成人药
有些家长在孩子感冒后,经常给孩子服用成人感冒药。殊不知,因为小儿体质特殊,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氨咖黄敏胶囊、氯酚黄那敏片等药,对骨髓造血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小儿血细胞的生成,导致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降低小儿的免疫力,甚至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坏。
滥输液治疗
有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治感冒效果好,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应,甚则引起交叉感染。其实,对于有发热的孩子,最好是根据病情合理选择用药的方式,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孩子发烧家长常犯4个错
错误做法1: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
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正确做法是: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解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错误做法2:选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退热
人们通常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孩子迅速退热,实际上却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小儿血管强烈收缩,导致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会加重小儿缺氧,出现低氧血症。正确做法是:用温水给孩子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之间,不宜过高。或者用热水给孩子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有助降温。如果孩子发热时四肢冰凉,可在脚下放置热水袋。
错误做法3:马上服用退烧药
许多家长一看小孩发热,恨不得用退烧药马上给孩子降温。殊不知,降温过快并不表示病情有所好转,一旦用药不当,可能引起小儿大汗淋漓,出现虚脱等不良反应。正确做法是: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烧药,最好是多喝白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采用物理降温方法;若体温超过38.5℃,则可给孩子服用退烧药,用药前,家长最好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错误做法4:家长自行开“处方”
临床发现,部分家长常自行在药店给孩子买药吃。但由于小儿的病情变化快,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加上小儿的肝脏解毒功能不足,肾脏发育不完善,所以容易受药物影响,造成脏器功能损害。有的家长感冒了,为防止孩子感染,就把自己的感冒药给孩子吃,但孩子服药后可能会出现血尿及药物性损害。所以,建议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使用成人药物,自购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小儿服用感冒药的注意事项
1、尽量别输液
有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治感冒效果好,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应,甚则引起交叉感染。其实,对于有发热的孩子,最好是根据病情合理选择用药的方式,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2、禁用成人药有些家长在孩子感冒后,经常给孩子服用成人感冒药,殊不知,因为小儿特殊的体质,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安痛定”等药,对骨髓造血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小儿血细胞的生成,导致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降低小儿的免疫力,有的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坏。
3、用药别太早孩子刚刚流点清鼻涕,或者咳嗽两声,家长就立即给吃上药或马上看医生,而且大多数家长愿意选择患儿很多的大医院。结果,本来无碍的轻微感冒,可能由于“保暖”太过,或者周围都是有病的孩子交叉感染,而变成重感冒。所以如果孩子不发烧,吃、拉、撒都正常,不要急于吃药和看医生。
4、慎用退热药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烧就急着用退热药,其实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成长发育。只有当体温超过39度时,可配合使用退热药;但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如阿司匹林虽有较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或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一般不主张用这种药。在服用退热药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副作用。
5、忌用抗生素小儿感冒多是由病毒所引起,使用抗生素往往无效,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合用抗生素: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预防6月龄以下婴儿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经常患扁桃体炎;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
6、用药忌过多孩子感冒家长着急,为了让感冒早点好,有些家长往往同时给孩子服用好几种感冒药,其实这种做法是相当危险的。目前感冒药的名称很多,但其药物成分大多类似,药物作用也大同小异。如果两种以上感冒药同时服用就相当于加大了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的危险性会成倍增加。
儿童用药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给儿童吃大人药
有许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将成人药物减半或减量就可以给孩子服用。但事实上,有些药不适合儿童服用,并非减量就行。
误区二: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应该有严格的指征。医生在选择抗生素的时候,需要考虑感染的种类、严重程度、有无过敏史等,若家长随意给孩子吃抗生素,一方面可能延误病情,另一方面还会增加孩子治疗的风险。
误区三:随意使用退热药
随意使用退热止痛药或增加退烧药剂量,很容易引起儿童虚脱甚至休克。一般来讲,当小儿体温高于39℃时可使用退烧药,而体温在39℃以下时(有高热抽搐病史的小儿除外)则不宜使用退烧药,应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
误区四:乱补各种维生素
维生素并非补得越多就越好,因为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积累而中毒。
误区五:凭经验给孩子服药
“久病成医”,一些孩子会经常感冒发烧,家长就在家备上很多感冒药、退烧药,一旦孩子出现症状,就凭经验给孩子服药。
误区六:不按剂量给孩子吃药
药品超出儿童适用的剂量,易引发中毒;剂量过少又达不到疗效。因此,家长在细节上必须严谨一点,比如用小刀平分药片,药水应用量杯给药。
小儿服用感冒药的注意事项
1、尽量别输液
有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治感冒效果好,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应,甚则引起交叉感染。其实,对于有发热的孩子,最好是根据病情合理选择用药的方式,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2、禁用成人药
有些家长在孩子感冒后,经常给孩子服用成人感冒药,殊不知,因为小儿特殊的体质,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安痛定”等药,对骨髓造血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小儿血细胞的生成,导致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降低小儿的免疫力,有的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坏。
3、用药别太早
孩子刚刚流点清鼻涕,或者咳嗽两声,家长就立即给吃上药或马上看医生,而且大多数家长愿意选择患儿很多的大医院。结果,本来无碍的轻微感冒,可能由于“保暖”太过,或者周围都是有病的孩子交叉感染,而变成重感冒。所以如果孩子不发烧,吃、拉、撒都正常,不要急于吃药和看医生。
4、慎用退热药
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烧就急着用退热药,其实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成长发育。只有当体温超过39度时,可配合使用退热药;但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如阿司匹林虽有较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或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一般不主张用这种药。在服用退热药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副作用。
5、忌用抗生素
小儿感冒多是由病毒所引起,使用抗生素往往无效,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合用抗生素: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预防6月龄以下婴儿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经常患扁桃体炎;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
6、用药忌过多
孩子感冒家长着急,为了让感冒早点好,有些家长往往同时给孩子服用好几种感冒药,其实这种做法是相当危险的。目前感冒药的名称很多,但其药物成分大多类似,药物作用也大同小异。如果两种以上感冒药同时服用就相当于加大了药物剂量,不良反应的危险性会成倍增加。
大人吃小孩的药有用吗 大人能一直吃儿童药吗
大人最好吃成人药。
成人吃儿童药虽然没有限制,但是儿童药物并不一定对所有成人都有效果。成人最好按要求服用成人药,这样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成人身体发育健全,按要求服用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不是很大,不用过分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