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的中医辨证
胆石症的中医辨证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1、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胁肋痛或绞痛时牵扯掣背部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或呃逆嗳气,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排石止痛。
2、胆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痛连肩背,口苦咽干,恶心,便干,或有黄疸,舌红苔黄干,脉弦滑或弦数。
治疗方法:清热泻火,利胆排石。
3、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胁肋胀闷疼痛,背部酸沉疼痛,口苦而黏,恶心欲呕,厌油腻,周身困倦,大便不畅或便溏,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方法:清热祛湿,利胆排石。
4、毒邪炽盛证
临床表现:除有湿热内蕴证候外,尚有寒热往来,神昏谵语,持续腹痛,肌紧张,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征象。
治疗方法:宜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5、正虚邪陷证
临床表现:隐钝痛持续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语声低微,皮肤黄晦,间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倾向;腹呈气臌,轻度压痛,肝脏肿大,并多有触痛,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绛紫,舌苔干枯如砂皮样。脉象弦数或沉数。
治疗方法:芳香开窍、镇静、清热解毒。
多动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表现】烦躁多动,冲动任性,神思涣散,难以自控,动作笨拙,五心烦热,两颧发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而数。
【治法】治宜滋阴潜阳,补肾平肝。
【方用】左归饮加减,常用熟地、山药、知母、黄柏、枸杞子、茯苓、丹皮、山茱萸、炙甘草等。
二、心脾气虚
【表现】为神疲乏力,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不佳,食欲不振,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治法】治宜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方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远志、大枣、五味子、小麦、甘草等。
三、湿热内蕴痰火扰心
【表现】为多动不宁,烦躁易怒,胸闷纳呆,痰多口苦,口渴多饮,便干溺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治宜清热利湿,化痰宁心。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常用陈皮、法夏、茯苓、甘草、竹茹、胆南星、栝楼、枳实、石菖蒲、珍珠母等。
化瘀消症来齐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方
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方
处方:益母草20克,血竭3克,川芎、三棱、莪术、当归各lo克,桃仁、红花各6克,元胡、川楝子各 12克,路路通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活血理气,化瘀消症。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症见经前经行小腹剧痛,经行不畅,量少,色紫黯有块,血块下则痛减,伴经前乳胀,舌紫黯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寒凝血瘀)方
处方:小茴香、炮姜、乳香、没药各5克,乌药、蒲黄、五灵脂各6克,当归、川芎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属寒凝血瘀型。症见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冷痛,得热稍缓,经量少不畅,色紫黯有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或沉细。
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热郁瘀阻)方
处方:丹皮、赤芍、白芍、金银花各10克,泽泻、制大黄、桃仁各5克,薏苡仁、忍冬藤、红藤、败酱草各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属热郁瘀阻型。症见月经先期量多,腹痛剧烈,色红有块,块下痛不减,伴经期延长,口干便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中医辨证梅毒
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驱梅。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甘草泻火解毒祛湿;木通、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清热利湿驱梅;柴胡疏达肝气,肝气畅达则无湿热留滞之患。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驱梅之功。
肺脾湿热证
治法:清泄肺脾,解毒驱梅。
方药:杨梅一剂散加减方中麻黄、白芷、蝉蜕、防风宣散在表之湿热以驱梅;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土茯苓清泄在里之湿热以解毒;皂角刺、炮山甲活血软坚以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肺脾,解毒驱梅之功。
痰湿流聚证
治法:化痰散结,祛湿驱梅。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方中贝母、半夏、陈皮、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散结;连翘、甘草、土茯苓、独活解毒祛湿驱梅;青皮、当归、川芎行气活血散结。
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驱梅。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泻三焦实火;蒲公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野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驱梅。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解毒驱梅之功。
郁证中医辨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纳呆食少,或恶心呕吐,大便不调,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喜冷饮,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满闷,胸胁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伤欲哭,多疑易惊,或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哭号叫骂,舌淡苔薄,脉弦。
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少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中医辨证脾虚
中医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运化”;二是“升清”;三是“统血”。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化生气血,充养肌体,维持生命活动。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或延缓中老年衰老。对于患者而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疾病的预后良好。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强劲有力、脉搏充盈。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以下两类症状:一是对食物消化功能减退,表现为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食后脘腹胀满,尤其在劳累后,腹胀明显加重。消化功能减退,必然使营养吸收减少,其结果是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全身无力,舌色淡白,脉搏无力。其次,脾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减退,可见大便稀薄不成形,劳累后下肢浮肿,入睡后口角流涎,舌胖大,舌边有齿痕等。
脾的第二个功能是“升清”。何谓“升清”?“升”就是向上输送之意;“清”是指体内的营养物质。脾的升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头部,保持头部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升清功能正常的人,表现为精神振作,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不易疲劳。升清功能减退,头部供养不足,就会出现精神疲倦,脑力不济,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目眩,或饭后困倦欲睡,或一时性两耳如塞,或入睡后两目闭合不全等。二是清气有“托举”脏腑组织的功能。人体的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之所以能够维系在体内相对固定的位置,与脾的升清功能有关。当这一功能减退,会出现“清气下陷”的症状,如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清气下陷”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饭后就想大便,喝冷饮或稍食油腻即泄泻,疲劳时尿液浑浊等。说明“清气下陷”使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大小便流失。
哮喘的中医辨证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认为病根在“痰”字上,是由于痰饮潜伏于肺腧,一遇外邪引动,则立发哮喘。但“痰”有“寒痰”与“热痰”之分,因于寒痰者称之为寒哮,因于热痰者称之为热哮。
所谓“寒哮”,多因外寒犯肺,聚液生痰,加上饮食生冷,寒饮内停,于是寒痰内伏于肺,遇寒而发。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咳痰清稀,色白呈粘沫状,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舌苔白滑等。从临床实践看,哮喘属于寒哮者为多。
所谓“热哮”,缘于过食肥甘,或酸咸太过,以致积痰蕴热。也可由寒痰内郁化热,转化为痰热胶固,内郁于肺,随感即发。表现为哮喘气粗,咳呛阵作,痰浊稠黄胶粘,排吐不利,烦闷不安,面赤自汗,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等。
由于哮喘属于顽固的慢性病,往往又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所以,养生与预防就显得更为重要。具体养生方案:
选用杂粮养生法,特别推荐经常食用豆浆萝卜汁、南瓜蜜糖、栗子粥和落花生粥。上诉杂粮方案在以前的篇幅或以后的篇幅中均有配料介绍。只要坚持经常食用,常可收到满意的养生效果。
中医辨证飞蚊症方法
1、湿热蕴蒸证
神膏主证具备,全身头重胸闷,心烦口苦,苔黄脉濡数。治疗宜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三仁汤加减。
2、玻璃体混浊
云雾移睛是指眼外观端好,唯自觉眼前似有蚊蝇或云雾样黑影飞舞飘移,其病变在神膏,相当于西医学之玻璃体混浊(玻璃体混浊【译】:玻璃体混浊是指玻璃体内出现不透明体,眼前黑影飘动,黑影随眼球运动而飘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3、气滞血瘀证
情志不舒,胸闷胁胀,口苦舌苔黄,或舌上有瘀斑,脉弦紧或涩。治疗宜疏肝理气、化瘀止血,血府逐瘀汤加减。
4、脾虚湿困证
面白或萎黄,食少痰多,神倦乏力,舌质淡嫩,苔白脉濡。治疗健脾益气、渗湿化痰,六君子汤加减。
5、肝肾亏损证
可见头晕耳鸣,腰酸遗泄,口燥咽干,脉细无力。治疗宜补益肝肾,明目地黄丸加减。自拟滋肾健脾汤效果好。
6、虚火伤络证
常见头晕耳鸣,心烦少寐,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疗宜滋阴凉血、止血化瘀,生蒲黄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