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肿大的检查
脾脏肿大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确定肝脾肿大原因和判定肝脏功能极为重要,有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化验检查已显肝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对评估肝脏损害程度及其预后也是必不可少的。
血液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和细胞形态观察对感染性疾病、白血病有诊断价值。血红蛋白、红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加,提示溶血性贫血。
2、肝功能检查: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和E抗原的检查。肝功能试验中的脑磷脂絮状试验、硫酸锌浊度试验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在心脏和肌肉组织中含量也较多,窒息缺氧后此类酶可大量释放至血流。乳酸脱氢酶在肝炎时增高,阻塞性黄疸时不增高,提示胆汁郁积的酶有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转肽酶和γ-谷酰转肽酶等,血清5′-核苷酸酶在胆道闭锁时也明显增高。
3、病原学检查:血液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可帮助确定引起感染的细菌和病毒的种类。
4、其他试验:如疑有糖代谢异常者应测定血糖及糖耐量试验。为确诊血型不合溶血病须做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游离抗体测定和抗体释放试验。血清蛋白电泳、甲种胎儿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检查可根据需要酌情选做。
骨髓检查
考虑有血液病或恶性细胞增生时应做骨髓穿刺,对诊断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疟疾等是很有价值的。
肝活组织检查
对诊断不明的肝脾肿大或疑为肿瘤者可考虑肝脾穿刺后取活体组织检查。如确诊肝原发性肿瘤或继发性肿瘤。
1、B型超声检查:超声波检查可帮助确定肝脾的大小,应用超声扫描可观察肝脏位置、形态、大小,检查横膈运动,显示肝脏与相邻器官的关系。超声波检查还可提供病因学资料。B型超声对肝囊肿、肝脓肿和肝肿瘤等肝内肿物的鉴别极有用,肝硬化、脂肪肝和淤血肝也能在超声图像下区别。胆囊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胆总管囊肿的存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脾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腹肌紧张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小。利用超声检查判断脾大较触诊更敏感和正确,并可显示内部结构,可区别于血性脾肿大、淋巴肉芽肿、脾的原发性肿瘤和脾被膜下血肿等。
2、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也可用于肝脾肿大的诊断,胶体99mTc用于了解肝脏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探测肝内有无占位病变。脾脏可与肝同时显影,脾功能正常时,脾影较肝右叶淡,脾功能亢进时,脾影可浓于肝影,对脾内占位病变和浸润病变的诊断,也很有用。
脾脏肿大的病因
一、感染性
(一)急性感染
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
(二)慢性感染
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
二、非感染性
(一)淤血
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Judd-Chiari综合征,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
(二)血液病
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病、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
(三)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ill病)Felty病等。
(四)组织细胞增生症
如勒一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一薛一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
(五)脂质沉积症
如高雪病、尼曼一匹克病。
(六)脾脏肿瘤与脾囊肿
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伯包虫病人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脾脏肿大的病因
1、就是由于免疫反应而导致的反应性肿脾大
常见的疾病有亚急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Felty综合征等。
2、红细胞破坏所致反应性肿脾大
常见的疾病有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重型地中海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血液透析性脾肿大等。
脾脏肿大的机理
一、细胞浸润
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见于: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白血病细胞浸润,各种肿瘤细胞浸润。炎性细胞浸润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往往还伴有脾脏明显充血。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部分脂质沉积症;各种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最明显。其次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中以淋巴细胞型较明显,其次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二、脾脏瘀血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贮血器官,各种原因造成的脾脏血液回流受阻,均可造成脾脏淤血性肿大。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肿瘤栓子、先天或后天的血管畸形;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或心包大量积液均可致脾脏瘀血而肿大。
三、髓外造血
脾脏是造血器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时,脾脏又恢复其造血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髓外造血导致脾脏肿大,尤以骨髓纤维化时髓外造血最明显,脾脏肿大也明显。
四、组织细胞增生
组织细胞增生症是由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尤以肝脾、淋巴结、骨髓、皮肤、胸腺等处最突出,可表现明显的脾脏肿大。
如:勒一雪症、韩*雪一柯症/慢性感染性疾病、黑热病、结缔组织病、fellty、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致脾脏组织细胞增生而发生脾脏月大。
五、纤维组织增生
由于长期慢性淤血、慢性感染、细胞浸润等病因的长期慢性刺激,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致脾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而使脾脏肿大、变硬。
六、质代谢障碍
由于脂类代谢酶缺乏或功能障碍,引起脂质代谢障碍,脂类在组织中沉积造成脾肿大。
如:高雪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脂质代谢障碍病。是由于和葡萄糖脑普酶不能把葡萄糖脑普脂转变成半乳糖脑昔脂,结果使组织细胞内大量脑普脂贮积,其中的慢性型表现巨脾。
尼曼一匹克病为脂质代谢障碍累及内脏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组织。这种病可能是由于神经磷脂酶缺乏,以致使神经磷脂贮积于肝脾及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内,致脾脏明显增大。
七、脾脏本身的肿瘤及囊性扩张
脾脏本身肿瘤及囊性扩张均较少见,有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报道。囊性扩张见于皮样囊肿、淋巴管囊肿及寄生虫囊肿(包囊虫病)。假性囊肿如:疟疾、血吸虫病等可因出血、炎症。血清性等原因引起。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脾脏肿大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吧,脾脏对我们人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器官,大家如果发现我们的脾脏发生了肿大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及时的就医,早日治疗好。
脾脏肿大的预防
于脾肿大,应治疗引起脾肿大的基础疾病。很少需要做外科切脾,因为可以引发多种问题,包括容易发生严重感染。但是,某些严重情况下这些风险值得一冒:当脾脏破坏红细胞十分迅速发生了严重贫血时;当脾脏耗竭了贮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容易发生感染和出血时;当巨脾引起疼痛或压迫邻近脏器时;当巨脾的一部分出血或梗死时。相对于手术而言,放射治疗有时也选择性地用来缩小脾脏。
肝脾肿大的饮食并无特殊,足够的热量、适量的蛋白、丰富而全面的维生素、适量的纤维即可。炒菜宜清淡,少放油,少食油腻和油炸食品,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
其次,饮食结构要合理。要多食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也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会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高蛋白。蛋白质饮食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挑食对肝病是不利的。
另外,食量要恰当。肝病时消化功能减弱,食之过饱常导致消化不良,也加重肝脏负担。所以有人提出吃饭八成饱最好。暴饮暴食对肝脏、对胃肠功能都不利。
正常脾脏大小为多少
一般认为生理脾长10~12cm,宽6~8cm,厚3~4cm,重110~200g。正常脾脏超声测量值 脾厚:3.5cm,长:10mm,宽:6cm,脾静脉小于0.8cm,脾脏长度正常值范围为8-12cm;脾的厚度正常值不超过4cm。
引起脾脏肿大的原因,以慢性、急性反复发作的感染为多见。急性感染,可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此类脾脏肿大以轻 度至中度肿大为主,多数伴有压痛,感染控制后短期内一般可恢复正常。慢性感染的疾病,包括血吸虫病、感性性心内膜炎、梅毒、结核病等,此类脾肿大可呈中度至重度,质地坚硬,多有久居流行病区史,一般治疗后不易恢复正常,特别是反复发作的感染,可引起脾脏的显著肿大。
当出现脾肿大并伴有其它症状时,要仔细观察后再下结论。如伴有发热时,且热型 为长期间歇型或驰张热型,可考虑为急性血吸虫病。如果出现脾脏肿大,伴发热、 贫血和出血倾向时,多考虑急生白血病。若伴不规则的周期性发热且淋巴结和肝脏 肿大的患者,多考虑为何杰金病。脾肿大伴发黄疸,考虑是否为溶血性贫血或病毒 性肝炎。如果同时出现贫血、胸骨后压痛,皮肤粘膜有出血现象时,可能为白血病 或造血系统疾病。如脾肿大明显,多昌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上面的内容就是对正常脾脏大小为多少这个问题做出的有关介绍了,相信您在阅读之后已经有所了解了。脾脏肿大的原因多是因为患上了急性或是慢性感染,并伴有疼痛感,所以大家平时要多了解一下脾脏不好的症状,如果发现自己有不舒适的地方,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避免拖延病情,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害。
正常脾脏大小为多少
一般来讲我国成年人脾脏大致有巴掌那么大,大小约为125×75×50立方毫米,长约10cm~12cm,宽6cm~8cm,厚3cm~4cm,重110g~200g,平均重量约为150克,但也可受性别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具体如下:
1.成年男性脾脏正常大小为:长平均13.86cm,宽8.64cm,厚3.07cm。
2.成年女性脾脏正常大小为:脾长平均13.09cm,宽8.02cm,厚3.05cm。
脾脏由几条韧带将“悬挂”在上腹部,一般来讲正常情况下基本是摸不到脾脏的,但如果机体处于仰卧或右侧卧位时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就可说明脾肿大,临床上多将肿大的脾脏分为轻、中、高3度:
1.深吸气时,脾脏在肋缘下不超过3厘米者为轻度肿大。
2.自3厘米至脐水平线者,为中度肿大。
3.超过脐水平线以下则为高度肿大。
当出现脾肿大并伴有其它症状时,要仔细观察后再下结论。如伴有发热时,且热型 为长期间歇型或驰张热型,可考虑为急性血吸虫病。如果出现脾脏肿大,伴发热、 贫血和出血倾向时,多考虑急生白血病。若伴不规则的周期性发热且淋巴结和肝脏肿大的患者,多考虑为何杰金病。脾肿大伴发黄疸,考虑是否为溶血性贫血或病毒 性肝炎。如果同时出现贫血、胸骨后压痛,皮肤粘膜有出血现象时,可能为白血病 或造血系统疾病。如脾肿大明显,多昌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一般说来,脾肿大的发生多提示病情变化复杂,疾病较重,所以发现脾肿大后,最好去内科先进行常规检查和血液涂片、血清学检查、肝功能试验及其它各项化验、 检查,尽早进行诊断,尽早进行病因治疗。 1.多吃一些粗粮,有益于脾脏;2.伤肝的事物不要吃,如:带有色素的,饮酒等;3.要调剂好自己的作息,不要太累,不要易怒。以上是平时应注意的,建议每年去体检,若脾脏有增长,办法就只有切除了。
脾脏肿大的并发症
1.贫血、出血点或淤斑:见于血液病性脾大,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贫血、黄疸: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败血症等。
3.肝及淋巴结肿大:见于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节病及某些传染性疾病等。
4.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5.各种类型的皮疹:多见于各种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6.水肿和腹水:见于慢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腔静脉梗阻等。
7.心脏扩大: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
如何从影像学上区分肝硬化与肝炎
肝硬化B超检查显示:
B超可见早期肝脏稍肿大,光点密集;中、晚期肝脏体积常缩小,表明凹凸不平,回声增密,杂乱不均,管道结构模糊,可见到圆形或稍不规则的回声减低区(肝内结节)。其中,各型肝硬化又具有其本身的特征:
门脉性肝硬化:还可见门脉主干扩张,大于1.3厘米;脾脏肿大,脾脏回声光点增强、增密,脾门区脾静脉内径增宽,大于2厘米;腹水及侧枝循环形成。
坏死后性肝硬化:肝内结节较大,可见到多个直径大于5厘米的结节,应与肝癌、肝内血管瘤鉴别。
胆汁性肝硬化:因肝内胆汁淤积,使肝脏有所肿大,肝内毛细胆管管径扩张,肝外胆管阻塞时可见胆管系统扩张征像。
肝硬化的CT检查显示:可见肝脏各叶大小比例失常、肝叶外形改变,肝脏密度下降,肝门增宽移位,脾脏肿大,腹水及侧枝循环形成。
肝炎的B超检查显示:可见肝区内光点密集,但边缘光滑。
肝炎的CT检查显示:病毒性肝炎早期,CT平扫显示肝脏肿大,并呈低密度;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可见脾肿大,腹水形成。
脾大的疾病诊断
1.感染性脾大 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皮肤淤点、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脾大一般为轻度,质软。这类疾病包括伤寒、败血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疾病,一般通过相应病原体检测可作出诊断。
2. 肝硬化 有肝炎或血吸虫感染等病史,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出血倾向、腹水等,体检见腹壁静脉曲张,脾脏肿大,多为轻、中度肿大,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者可表现为巨脾,晚期可发生脾功能亢进。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B超等检查可作出诊断。
3.慢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所致的脾脏肿大,一般为轻、中度肿大,症状有贫血、黄疸等,实验室检查可有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系明显增生活跃、血清间接或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原增高。
4.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病程发展快,表现为感染、贫血、出血等症状,脾脏多呈轻度肿大;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随着病情发展,脾脏可高度肿大。外周血检查可见未成熟早期白细胞,骨髓象可见大量原始细胞或幼稚白细胞,一般根据外周血象、骨髓穿刺检查可区分各型白血病。
5.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表现为无痛性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肝脏肿大。脾脏呈轻、中度肿大多见,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骨髓涂片可发现R-S细胞或淋巴瘤细胞。
6.恶性组织细胞病 临床表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衰竭、全血细胞减少、肝脾大等,甚至脾脏可显著肿大,一般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涂片或淋巴结活检如能发现恶性组织细胞则可确立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可协助诊断。
乙肝会发生脾脏肿大吗
在感染了乙肝病毒之后人体的肝功能出现异常,还会可能导致其他器官也受到影响,而乙肝脾脏肿大就是其中一种,有不少的乙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都出现过脾脏肿大的情况,那么乙肝脾脏肿大是怎么回事?
研究实验表明,脾脏肿大常见于慢性乙肝患者,这是乙肝发病的原因,这一类患者还会表现出肝区疼痛,肝脾质地较硬,此时可能是病情恶化的表现,极有可能有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的发生。
当乙肝患者的肝脏有纤维化发生,或者恶化成了肝硬化的时候,就会导致脾红髓窦状隙充血及门静脉压升高,一般还会引起消化道出血等,此时的乙肝患者就会出现脾脏肿大。
如果乙肝脾脏肿大是乙肝引起,还会表现出一些其他的乙肝症状,比如,乏力、食欲不振、恶习、呕吐,严重的腹泻、持续低烧等,还有黄疸以及蜘蛛痣和肝掌的出现,这都预示着病情加重,肝功能受损严重,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由此可见,乙肝肝脾肿大不容轻视,而乙肝一旦恶化成肝硬化,那么致死率也将大大上升,此时可以先进行常规检查和血液涂片、血清学检查、肝功能试验及其它各项化验,来了解病情,然后积极治疗。